首页 / 正文

卷七之四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髙江邨驳正地理处多体防传文而知其道里之逺近说多当理独于僖二十年郑人入滑谓非缑氏之滑而反有取于熊过之说以为大名之滑县此大谬所谓过求而失之也滑县在春秋时止称漕邑无滑之名汉魏为白马县至隋开皇十六年始改曰滑州闻有前代之地名而后世因之者矣未闻有后世之改革而前代可假用之者也此其不可者一也漕本为卫下邑所谓白马与北岸黎阳止隔一河卫旧都在黎阳之废卫县为狄人所逐渡河野处去其国都不逺若先有滑国在焉戴公安得庐之而齐桓又安得驱滑之众庶而更以封卫乎若谓旣为滑又以封卫则卫为鹊巢鸠居而滑为鸟鼠同穴必无之事也又江村云戴公野处漕邑与齐桓城楚丘封卫皆在滑境滑盖卫都邑所在故郑人极力争之而终不得自古无与人争国都之理以战国秦之强围赵邯郸已为异事在春秋时尚无此等且使滑为卫都邑则滑巳灭于卫矣安得更谓之滑属于列国而上烦周天子之命乎原江村所以疑滑非缑氏之滑者以传云滑人聴命师还又即卫谓滑必郑卫交境之地而缑氏逺在河南非卫所及似又不必如此拘泥齐晋与国几半天下即如鲁之邾莒亦不必十分逼近攷秦人灭滑传秦师过周北门次及滑郑商人髙遇之滑与郑邻近自不必言而卫之仪封亦在河南与滑非絶逺不必以此为疑也 又按庄三年公次于滑杜注郑地在陈留襄邑县西北此本后汉志之说今睢州西北之滑亭是也与缑氏之滑自别盖彼是滑国此是滑地谓滑有二则可髙江村谓滑有三而以滑县之滑当其一则非也

春秋两楚丘辨

春秋时有两楚丘隠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在山东曹县东南四十里本戎州己氏之邑凡伯过其地因刼略之杜注所谓济阴成武县西南者是也地界曹宋间襄十年宋享晋侯于楚丘即此其一为僖四年卫迁于楚丘在滑县东六十里于汉为白马县杜注春秋无明文而毛诗传郑笺孔疏及水经注言之甚晰毛定之方中传云虚漕虚也楚丘有堂邑郑笺云自河以东夹于济水文公登漕之虚以望楚丘孔疏则云楚丘西有河东有济故曰夹于济水水经注曰白马济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其不得混于成武彰彰明矣又隋开皇十六年同时置两楚丘县一在汉巳氏县以戎伐凡伯之楚丘为名为南楚丘一在汉白马县即桓公封卫者为北楚丘后以曹县有楚丘因改名卫南县杜佑通典白马春秋卫国漕邑卫南卫国楚丘也元和郡县志及旧唐书所载并同而朱子诗集注亦云漕楚丘皆在滑州尤显然较着乃班固地理志于成武下则云齐桓公所城迁卫文公于此旣混滑县之楚丘于成武而文定说春秋于凡伯传又云罪卫不救王臣之难又混成武之楚丘于滑县葢两失之至熊过谓楚丘为鲁地言城楚丘犹夫城向城郎耳因力辨桓公无封卫之事引伪子贡诗传谓楚丘为鲁风不惟与公羊之本文相悖并举诗所称楚宫楚室而一槪抹杀之岂非尤荒经蔑古之甚乎髙江村辨楚丘甚明晰独以宋享晋侯于楚丘谓即卫地此又不然宋都在归德府睢州与滑县之楚丘中间尚隔一开封府相去五六百里虽宋之边不宜至是且宋享晋侯亦无于卫国都之理又臆度之云卫北迁帝丘隔逺南鄙由是地緼于宋亦无明文不可强为之说不如景范所说戎州巳氏地界曹宋间宋之楚丘与戎伐凡伯之楚丘为一差为近是也

春秋时卫莘地为今东昌府莘县论

宣十六年传卫宣公使公子伋如齐使盗待诸莘杜注卫地阳平县西北有莘亭水经注京相璠曰莘为自卫适齐之道县东有二子庙犹谓之孝祠今山东东昌府莘县北莘亭故城是也成二年战于鞌传师从齐师于莘杜又注云莘齐地髙江村曰莘原跨两境齐卫皆有之葢晋师自卫来至齐疆故也但莘去鞌四百余里齐侯旣亲遇晋师境上即当遏勿使进何为不战引退纵敌入境四百里而后战乎由是推之莘亦当为近鞌之地葢调停两属之说而又疑莘县为未必然然愚尝询诸东昌士大夫习往来于是者云莘县在东昌府治西南七十里从府治城县东歴茌平长清齐河三县而后至济南府治歴城共二百四十里华不注山在城北则从莘至鞌约计三百一十里亦无四百余里之逺而细考传文莘与鞌原属两日事髙氏之疑非也杜两注齐卫亦属墙之见左传明言莘是卫地特人习读之而不察耳传云晋师救鲁卫季文子帅师防之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云云下遂云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观其特志月日则知从于莘自是前月事尚在卫地至六月壬申歴东昌至济南深入齐境三百余里齐侯始亲自迎敌道里与时日一丝不爽盖自四月丙戌孙良夫败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而晋师旋以五月至是时莘地必有齐之偏师侵略卫疆而未返者晋师适遇遂与交战縁是偏师零望风披靡故不言胜直至六月壬申长驱至靡笄之下齐侯始请战期其前言齐师后言齐侯歴歴分明可证若如髙氏之疑岂有国君巡徼境上躬自迎敌之理乎葢髙氏所以疑者縁左传插入韩献子将斩人一隔断上下文而又忽看过六月壬申四字疑莘与靡笄之下为同日至故有莘当为近鞌之疑是齐地而非卫地之说是泥于杜注而不细察传文之故也今以及卫地与下文师从齐师于莘一连看六月壬申略一停顿则莘止是卫地为今东昌府莘县两传地理俱了然矣

秦自穆公始东境至河宜从史记不宜从郑诗谱论郑康成诗谱秦襄公当平王初兴兵讨西戎救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之遂横有周西都畿内八百里之地史记秦本纪云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与誓曰戎侵夺我岐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襄公十二年伐戎至岐卒至襄公之子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岐为今陜西鳯翔府岐山县是秦至文公未尝越岐以西一步丰镐故物依然尚在也是时周之号令犹行西土虢郑懿亲虽从王东迁而其故封无恙呼吸可通鲁庄之二十一年惠王与虢酒泉酒泉在今同州府澄城县计东迁至此巳歴平桓庄僖四世九十四年矣而金瓯尚无缺也直至鲁僖之二年而秦穆公灭芮即其地筑王城以临晋滨河而守晋亦于僖五年灭虢守桃林之塞秦晋遂以河为界丰镐故都沦入于秦而不可反矣计至此距初迁已及百有二十年此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借令如郑氏之说则西都乆已在秦封内天朝宫殿当已脩葺王使至秦当有设馆迎侯之礼何至有黍离之痛满目悲凉破瓦頺垣依然故物哉孔氏颖达曲防郑说引终南之诗为证谓襄公时已得岐东非唯自岐以西案终南山凡八百里亘鳯翔岐山郿三县及西安一府之境是岐西亦有终南不得援以为据况此诗原系兴体言山之髙大必有美材以称其穹窿人君尊崇必有令德以称其显服未尝指终南为当日之实境也惟朱传谓至止为至终南之下似指为本国之境而郑笺则谓受命服于天子而来为下句作起耳于当日之封域无与也孔氏又谓如本纪说文公献岐东于周而春秋时秦境东至河计襄公以后更有何功德之君得之噫此又不思之甚也据史记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而汲冡周书穆公二年灭芮春秋传所载僖十九年秦取新里遂灭梁是其累世蚕食非一日之故而谓东迁之初一举手而横有西都八百里之地此理势所必无者余反覆左传史记及诗秦风而断谓诗谱之不足信如此后之尚论者尚其有取于余言乾隆十年七月中浣九日复初氏识

春秋大事表卷七之四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欧阳修
  卷一百八·表第三·诸王表·宋濂
  卷四百十五 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焘
  ●卷二·司马光
  补编(一)·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泾林续记·周玄暐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六·杜大珪
  绎史卷一百二十八·马骕
  卷八十二·司马迁
  ·赏加布政使衔谢恩摺·丁曰健
  周朗传·李延寿
  杨溥传·欧阳修
  卷五十八·佚名
  食货六○·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童蒙诗训·吕本中

    读《古诗十九首》及曹子建诗,如&ldquo;明月入我牖,流光正徘徊&rdquo;之类,诗皆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下笔不同。(《丛话》前一、《仕学规范》三十九、《竹庄》二、《玉屑》十

  • 卷三 古體詩·王士祯

    【眉州謁三蘇公祠】蟆頤山色腴不枯,玻璃江水如醍醐。眉州城郭劫灰後,水塍漠漠成榛蕪。郵亭下馬詢老卒,蘇公故第城西隅。旋來束帶薦蘋藻,辰良何必煩神巫。往者此地鐵腳亂,高門大宅皆焚如。此祠巋然誰所作,維公大節驚頑愚。雙

  • 蜕庵集卷二·张翥

    (元)张翥 撰○五言律诗登歌风台君王逝已久遗构在彭城空阔青徐坼苍茫楚汉争荒山尚云气乔木有风声无限登临意长歌慷慨生黄河■〈木虏〉后风才顺桅头日未斜旧河通瓠子新浪涨桃花得鲙因沽酒闻鹃更忆家迢迢云气外北望是京华

  •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一·柯劭忞

      李秉彝 覃澄 谢仲温 姜彧 高源 韩政 冯岵 胡祗遹 王纲 思聪曹世贵 詹士龙 高良弼 白栋 孙泽 良桢 赵宏伟琏 琬   李秉彝,字仲常,通州潞县人。幼沉毅,见人倨坐,辄色变,由是众异焉。七岁读书,日千言。十岁,能习古篆隶。

  • 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赵尔巽

      荣全喜昌 升泰 善庆柏梁 恩泽 铭安 恭钅堂 庆裕 长庚 文海 凤全 增祺 贻穀信勤   荣全,关佳氏,满洲正黄旗人,一等威勇侯那铭嗣子。咸丰元年,袭爵,授二等侍卫。从征山东,以功迁头等,还直乾清门。十一年,出为塔尔巴哈台领

  • 卷十一 孝宗·王夫之

      〖一〗  汉之于匈奴也,高帝围,吕后嫚,掠杀吏民,烽火通于甘泉,文帝顾若忘之,而姑与款之。垂及于景帝,休养数十年,人心固,士马充,武帝承之,乃始举有余之力,拔将于寒微,任其方新之气,以绝幕穷追,而匈奴破败以遁。东晋之势,弱不能支

  • 读礼通考卷九十七·徐乾学

    防具三明噐既夕陈明噐于乗车之西【注明噐藏噐也】檀弓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注之徃也死之生之谓无知与有知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注味当作沬沬靧也】琴瑟张而不

  • 卷之二百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史记集解卷六十九·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蘓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谷先生【徐广曰颍川阳城有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骃案风俗通义曰谷先生六国时从横家】出游数歳大困而归兄弟嫂妺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

  • 附录二·冯玉祥

    冯玉祥先生遇难经过李德全一九四八年七月三十一日,我们终于冲破了美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在美特务分子的百般阻挠,搭乘苏联轮船&ldquo;胜利号&rdquo;离开了纽约。一行八人,除冯先生和我以外,还有我们的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四女婿

  • 吴逵传·沈约

    吴逵,吴兴乌程人,经过荒年的饥荒加上瘟病流行,父母兄弟嫂和堂叔伯小宝内的亲戚,男女共死了一十三人。吴逵当时病得很历害,邻人用芦苇席子包裹好了他,准备埋在村子的头边,不久吴逵的病得以痊愈。亲属都死光了,只吴逵夫妻存在。

  • 卷三十六·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三十六书籍十五石刻懋勤殿法帖一部前列历代帝王书恭镌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御书训谕及御制各体诗文圣祖仁皇帝御临诸家名蹟附见原帙末附本朝诸臣经进书蹟凡二十六卷康熙二十九年勒石圣袓仁皇帝

  • 卷三十二·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三十二宋 徐天麟 撰职官二宫官詹事詹事秦官【应劭曰詹省也给也臣瓒曰茂陵书詹事秩直二千石】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师古曰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

  • 论语集解义疏卷二·皇侃

    魏 何晏 集解梁 皇侃 义疏论语八佾第三疏【八佾者奏乐人数行列之名也此篇明季氏是诸侯之臣而僭行天子之乐也所以次前者言政之所裁裁于斯滥故八佾次为政也又一通云政既由学学而为政则如北辰若不学而为政则如季氏之

  • 卷三·湛若水

    <經部,春秋類,春秋正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三     明 湛若水 撰隐公【桓王四年】七年【齊僖十五年晉哀二年曲沃武公稱元年衛宣三年蔡宣三十四年鄭莊二十八年曹桓四十一年陳桓二十九年杞武三十五年宋殤四年

  • 第九卷·僧祐

    释迦双树般涅盘记第二十七(出大般涅盘经)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夷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供正遍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一(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凡夫之人不闻不知说法时节。比丘当知。有八不闻时节。人不得修行。云何为八。若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

  • 吴都文粹·郑虎臣

    地方诗文总集。十卷,卷三至卷七为诗。宋郑虎臣编纂。郑虎臣字景兆,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为会稽尉。南宋德祐初,自请监押奸臣贾似道,押至漳州木绵庵,椎杀之。郑虎臣为吴中巨富,热心当地文献,辑此书以存苏州风土演变痕迹。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