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十九年

(癸巳)四十九年清乾隆三十八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辛卯,朝廷庭候,答曰:「今予之心,一則爲民祈豐年,一則惟願大小臣僚,與歲俱新,精白寅協,輔我暮政。果若此,八旬其君之喜,豈比儀文賀禮乎?」是時諸臣以聖壽八旬,請賀禮故也。

○上謁璿源殿,仍詣昌德宮,王世孫隨駕。上臨鐘閣路上,命承旨宣諭觀光士民曰:「爾等俱是昔年愛恤之民也。知爾等安否後,當拜于璿源殿矣。」民皆攅手感祝。回駕時詣毓祥宮,侵夜還宮。

○上御宗臣問安廳,見宗臣曰:「昔癸巳年,實予就邸翌年也。予姑入問安廳,與諸宗行歲朝問安禮,逢今日予心萬倍,故坐此召卿等。」諸宗臣請進湯劑,上爲之進御,諸宗臣呼千歲。王世孫進前曰:「臣當今日,不勝欣忭。」仍呼千歲,左右諸臣,皆呼千歲。命有職人年七十,士庶年八十者幷加資,命推恩人皆給西樞告身,其中百歲耆民,加給米肉。

1月2日

○壬辰,上御集慶堂,引見大臣備堂。領議政申晦請飭諸道築堤堰,又請嚴禁各邑糶政之加分,上從之。

○上曰:「呂尙謂武王曰:『可矜者四民。』當於建明門恤四民,其令五部抄啓。」上御建明門,召四民,給五斗米,寡女孤兒無衣者,加紿襦衣一襲。

○命李世師、安㙫、李齊嵒特付知中樞,入耆社人也。

1月3日

○癸巳,上御崇政殿東月臺,晝講《小學》,因犒饋新舊番軍。

○除承旨李得臣爲水原府使,以吳載純爲承旨。

1月4日

○甲午,上御集慶堂,行儒生殿講,製述講取林鳳頀、盧廷良,製取崔烜竝賜第。書下御筆仰謝受恩俯循群請八字,命開刊粧簇,分賜入侍諸臣。

1月5日

○乙未,上御隆武堂,元朝隨駕武士,試射頒賞有差,軍校令訓鍊大將試射放,賞賜有差。

1月8日

○戊戌,以徐命善爲副提學。

○上御集慶堂,藥房入診,引見大臣備堂。先是武臣之子弟通籍者,入臺閣,或疏論朝廷闕失,或彈劾搢紳,上甚惡之,武臣子弟,命禁赴文科。至是領議政申晦、右議政李溵仰陳曰:「武臣子弟治儒術者,公然廢枳,已通籍者,亦不得通擬政望,甚可矜。」上命依前許赴,亦令銓曹,勿拘通擬。

○上詣延和門,行香祗迎禮。

1月10日

○庚子,上御崇政殿受百官賀。始大臣諸臣,以聖壽八旬,請擧賀禮,上不許。大臣率二品以上入奏曰:「聖壽洽滿八旬,臨御又至五十載。曾在癸未春,殿下以寶籌七旬,臨御四十載,已許諸臣請賀,今年豈無上告下布之禮乎?」上曰:「朝廷寧乎?民生安乎?予徒壽而已,此何以爲慶乎?」大臣諸臣及兩司之臣,同聲固請,上曰:「帝堯享百歲,在位七十載,未聞賀禮也。」禮曹判書沈瑴曰:「康衢謠慶雲歌,亦賀語也。」判府事金尙喆曰:「先朝癸巳,亦以臨御四十載受賀禮,而伊時五月初十日,受賀於此闕崇政殿。于今擧賀禮於崇政殿,則於殿下繼述之道,尤有光矣。」上曰:「此亦奇異矣。予若許此,前頭卿等,必請大於此者,豈不難乎?卿等若不請張大之事,予當允從。」蓋先朝進尊號,在癸巳四月,而上慮諸臣,又請尊號於四月故也。請大臣對曰:「臣等謹當奉承聖敎矣。」上曰:「左右史書諸策。賀禮雖許,告文不可付諸詞臣。」卽席親製以下,仍敎曰:「賀月旣因追感,其何踰日?告由祭,春享兼行,今番慶科,以增廣合慶設行,方物物膳,幷權停。」至是上御崇政殿,相禮引王世孫,入就拜位,樂作,四拜樂止。王世孫跪,致詞官進詣御座前,讀王世孫致詞。王世孫俯伏興,樂作,四拜,樂止。引儀分引宗親文武百官,皆四拜。百官跪,致詞官進御座前,讀百官致詞。百官俯伏興四拜,王世孫以下跪,宣敎官臨階西向立,讀頒敎文。訖,王世孫以下,俯伏興四拜,三叩頭,三山呼,宣箋官進詣御座前,讀王世孫箋文,上命世孫侍坐。王世孫入殿內西向坐,百官跪,宣箋官讀百官箋文。百官俯伏興四拜,太學掌議進詣御座前,讀進箋文。敎曰:「大堯遊於康衢,欲知政令,而今予近五十載臨御,其何詢問?坐而自知矣。君自便民自苦,若此而欲爲繼述,臨殿受賀,其亦靦然矣。」

○上臨興化門,問民弊。召見百二歲人鄭順天,特命超資,加給米肉。上曰:「唐堯之民歌曰:『耕田而食,鑿井而飮』,今予之民,言弊者多,不亦愧乎?」諸臣曰:「殿下旣下詢弊瘼,故其言若此。若問治則當有耕鑿之歌矣。」王世孫進前,呼千歲,大臣諸臣與街上坊民,皆呼千歲。

1月11日

○辛丑,以洪良漢爲承旨。

○罷大司憲李溎等職,兩司詣臺,以日暮不傳啓而退,幷罷職不敍。

1月12日

○壬寅,以徐有隣爲大司憲,朴師訥爲大司諫。

○上御崇政殿東月臺,設三日製,取趙公鎭等五人,命賜第。上不欲別設慶科,故於三日製,同小庭試例,五人幷賜第。

○奉朝賀鄭棠到畿甸,陳疏不參賀班,故上特命罷職不敍。

1月13日

○癸卯,應製居首鄭厚謙及安兼濟等,賜賞有差。

○上御集慶堂,引見大臣備堂。命左議政李溵、右議政李思觀免相,罷吏曹判書李潭、兵曹判書朴相德、吏曹參判鄭尙淳職。上在靜攝中,而一日六賓對,未嘗闕焉,是日上取覽備局坐起單子,下敎曰:「其君洽滿八旬,而其臣怠慢若此,其能爲國乎?半朔之內,備坐只二次,而仕進只一文二武,豈可使聞於隣國?不參備堂幷重推,次對進定於今日。」旣入侍,上敎曰:「今日駭擧,其本相臣也,豈可爲泄泄乎?左右相特免,文重宰幷罷職。」

○以韓光會爲吏曹判書,尹得養爲參判,李海重爲參議,嚴璘爲大司憲,沈勗之爲大司諫、具允鈺爲兵曹判書,李得一爲承旨。

1月16日

○丙午,上御集慶堂,藥房入診。

○憲府〈掌令金養心。〉申前啓,不允。又啓曰:「禁衛大將具善復,憑藉蟲損,南山松木,恣意濫斫,發賣京外,利歸私家,傳說喧藉,請罷職。」上曰:「此人予已詳知,豈可爲此?頃有所陳而特命也,更加詳審處之。」

1月18日

○戊申,命削掌令金養心職,遞大司憲嚴璹等職。金養心發具善復啓,上不從,其後不爲連啓,又不停啓。承旨以有違臺體請推,敎曰:「臺風旣非所懷。則不停不連,諸議參差,則亦宜引嫌,而兩日伈伈,此等臺風,八旬初見。金養心特施刊版之典,諸臺亦不無不善周旋之事,昨今詣臺兩司臺臣,幷遞差。」

○上御爲善堂,召見御眞圖寫都監堂上,命賜饌,製下兩句詩,命王世孫以下諸臣賡進。

1月20日

○庚戌,以黃景源爲大司憲,李憲默爲大司諫,復拜李溵爲左議政,李思觀爲右議政。

○命諸備堂給牒敍用,大臣卿宰兼帶,皆仍帶。

○上御集慶堂,晝講《大學》,引見大臣備堂。領議政申晦請備局句管關西小米一年耗條中,限一千五百石,定式劃給於守禦廳,上從之。又以關西別餉木久陳中二百同,使之許劃,依本道定式作銀,會錄於本局,以爲取剩補用,上從之。

○京畿儒生鄭㙫等上疏,略曰:

周家自后稷至王季,其間爲十六代,我朝自司空公,至穆祖其間亦爲十六代,積德累仁之世代,相符於今古,此豈偶然哉?周家則幷祭之,我朝則不祭焉,豈非聖世之欠典乎?此不但周室已行之禮,宋朝亦有遵行之制,依去祧爲壇之文,設壇於宗廟之右,以致我聖上如在之誠,則豈不合於古禮,而亦有光於聖孝乎?且恭惟我聖考肅宗大王臨御之歲,曁我后踐阼之年,爲百年之久,而況且我后總萬機干支,與大堯遊衢之年相符合,此豈非我聖考篤生敎育之德?抑伏惟我聖考陟降之靈,雖有撝謙之德,昔日癸巳尊號之請,畢竟得成,則今此癸巳,豈無可倣而不允許乎?伏念和敬淑嬪,誕育聖躬,保我邦家五十年昇平,一國含生,咸頌其恩德。人有大德,則必有報復之理,而況禮出於情,權而得中,亦經也。此宋朝皇明所以追崇之義,而原廟之所以作也,先儒無以是非之者。以淑嬪小心之德,冥冥之中,似有自謙之德,我聖上體心之誠,宜有守經之敎。而爲臣民者,豈不思誕聖躬保宗社之德,而追崇之表其無限之功,而以彰我聖上報本之誠也哉?

批曰:「第一件事,爾章所引,予莫知其襯。第二件事,嗚呼!予雖不肖,逢今年何待其請?而此亦以親心爲己心者也。第三件,嗚呼!昔年旣有定制,海東臣子,孰敢違命?臣子猶然,況嗣君乎?」

1月22日

○壬子,上御資政殿,王世孫侍坐。命時原任大臣二品以上,入瞻御眞。蓋先朝御容之成,在癸巳年,故上以紹述之意,命畫師卞相璧,出御容草本,示大臣諸宰。大臣請依昔年例,設都監擧行,上從之。判府事金陽澤爲都提調,蓋以其父鎭圭,癸巳爲都監堂上也。是日影幀模畫訖工,上命諸臣入瞻。王世孫呼嵩,諸臣亦一齊呼嵩。上笑曰:「此必是世孫事也。」都監堂上賞賜有差,都廳加資。

○特除前虞候安瑛爲五衛將。先是瑛因應旨上疏,請進御湯劑,上嘉其誠,有是命。

○擢應敎金魯淳爲承旨。

1月23日

○癸丑,以趙英鎭爲承旨。

1月25日

○乙卯,上御集慶堂,引見大臣備堂。

○上御建明門,拿入姜百能。時畿輔饑,上命御史,按廉諸邑賑政,御史林得浩至通津封庫,仍罷黜府使姜百能。是日上親鞫刑推後,具枷杻囚南間,以待御史之復命。

○以李應爀爲全羅右水使,特除蔡弘履爲副應敎。

○上御德游堂,晝講《小學》。

○慶尙道業儒黃景憲等上疏請通錄於鄕學序齒,答曰:「噫!今予暮年,洩爾等鬱抑之懷,寔體昔年盛德而然也。於今東銓已無礙,西銓亦無滯。自此以後只擇其才,何拘於人?且國無差等之事,則鄕何異矣?」

1月27日

○丁巳,敎曰:「以一儒而稱三道疏,意謂紏正矣,只傳故紙,詣臺諸臣,皆解見任。」蓋鄭㙫等稱三道疏,而疏錄中只有湖西一人,上痛其欺瞞也。

○杖流金植于大靜縣。前年因特敎,一名文官,通擬臺望,嶺南業儒等,上疏請許參鄕案,上不許。至是黃景憲等,又上疏請京外學宮,幷許序齒而坐,上御延和門,召見太學生曰:「一名人,旣爲通淸,則太學之不許序齒何也?」陰竹人金植對曰:「嶺儒疏批,有朝廷自朝廷,鄕黨自鄕黨之敎,故不許序齒,一名人年雖老,依前坐兩班之下矣。」上曰:「君父之前,焉敢稱兩班乎?」命逐出。敎曰:「朝廷自朝廷之敎,千乘之君,不可干預於鄕案之意也。人君造命,雖創行,孰敢不從?而況此四百年前規,復申於暮年者乎?《禮記》云,將爲我君而與我齒,雖貳極之尊,儒衣儒巾,與靑衿齒于學,此三代之例也。今日召問太學生,班首金植敢引嶺儒批答,已涉放恣,又稱兩班,刊名儒籍,令該曹嚴刑一次,大靜縣永爲庶民。今日食堂儒生幷停擧,陰竹一縣皆停擧,仍置邑末。」

○敎曰:「東銓皆通持正,而西銓則只一人,輕視君命,焉敢若此?當臨門,都監旗鼓待令,行首掌務宣傳官待令。」

○上御建明門,行首宣傳官白東俊,命訓將回示後決棍,巨濟府充軍,諸宣傳官京畿海島充軍,仍令以庶類新薦差補。上以小輿詣彰義宮,諸臣步從,藥院請對,不許。

○敎曰:「大臣慨然矣。雖無耳目,儒臣不爲求對,幷施不敍之典,諸承旨伈伈泄泄,都承旨外,皆解見任。」以沈頤之、姜游、任希曾、鄭昌順、趙載得爲承旨,洪良漢爲大司成。命左議政李溵忠州牧付處,罷領議政申晦、右議政李思觀、判義禁韓光會職,以李潭爲吏曹判書。時,時原任大臣請對入侍,上曰:「諸臣視若尋常,朝鮮亡矣。」李溵曰:「處分已嚴正。聖心何爲過自煩惱?」上曰:「卿以嚴正二字,欲爲磨勘乎?」命罷職,又命忠州牧付處。申晦等退,與諸大臣卿宰啓曰:「金植敢以絶悖無倫之說,肆然仰對,自陷於罔赦之科,請令王府,設鞫嚴問,明正王政。」答曰:「其所仰對叵測,若不施藁街之律,何以勵末世?二字於渠斷案,有何鞫問,太阿何累於渠?黑山島限己身爲庶民,依逆律應坐者,一倂爲庶民。今日大臣所爲,可謂寒心,幷施不敍之典。」蓋不卽請討金植也。

1月28日

○戊午,復拜韓翼謩爲領議政,金尙喆爲左議政,元仁孫爲右議政。

○削大司成洪良漢職。

1月29日

○己未,上御延和門,行香祗迎禮,仍詣武德門,望大院君舊第,俯伏久之,還御憶昔窩,明日蓋穆陵忌辰也。

○以沈墢爲大司憲,朴成源爲大司諫。

○上御集慶堂,引見大臣備堂。

○上齋居憶昔窩,敎曰:「復政後次對,一無闕焉,此亦爲昔年中興也。此窩次對如何故,欲還內爲之。今日不參者,以兩班自處而然,當用一律。」

○竄金相翊於淸州牧。相翊被劾後,自劃仕路,累被罪罰,而猶逡巡。是日相翊以備堂,詣闕外,稱病不入,上曰:「有一律下敎,而敢如是乎?」命補永宗僉使,尋配忠州,其子光恩副尉斗性亦罷職。

○命刊朴俊源仕版,放逐江郊。敎曰:「持平朴俊源,有飽颺去之意。」俊源以一名新通之人,承命最後故也。

○大司憲沈墢、大司諫朴盛源等啓請金植亟正邦刑,上從之,已而敎曰:「其若正法,有若辱國者。然今道臣,嚴刑三次,只貸其頭押配。」依啓二字特寢。

○削吏曹參判尹得養職,兩司諸臺,以在外人擬望故也。

○削大司憲沈墢校理柳義養等職,以金植依啓傳敎還寢,而不爲爭執故也。

○以鄭尙淳爲吏曹參判,洪檢爲吏曹參議,李宅鎭爲承旨,趙重晦爲大司憲,鄭象仁爲大司諫。

二月

2月1日

○朔庚申,上詣慶運宮。初宣祖大王自龍灣回鑾,御于慶運宮,其歲癸巳,而是日又穆陵忌辰也。上因追慕,與王世孫,詣慶運宮,行四拜于卽阼堂,命三公九卿隨入行禮。還宮後御德游堂,時原任大臣入侍。召慶熙宮里門內居民,皆賜米。

○上不進湯劑。大臣承旨免冠待命,上爲之進一貼。

2月2日

○辛酉,以鄭昌聖爲大司憲。

○削藥房都提調韓翼謩職。始上詣慶運宮時,藥院請進湯劑,上覆湯劑于地,上敎曰:「今日諸臣,皆溤道也。何心勸湯劑乎?」翼謩惶恐,退而胥命于金吾門,上命勿待命。是日藥院問候,以三提調備員後入侍爲答。翼謩以爲,昨日下敎,有非臣子所敢承聞,仍胥命,敎曰:「今日朝鮮兩班已判,君何爲君?臣子雖有異,忠孝一也。君將傾首謝過乎?當付耳目,以存君綱。」又敎曰:「當詣舊邸,今日減膳。藥院提調皆減下,醫官逐之。」承旨大臣兩司玉堂詣閤請對,上召見便殿,三司奏曰:「身居保護之任,嘗藥之義甚重,而不此之思,但守拗見,致有激惱之擧,揆以分義,不可容恕。請領議政韓翼謩削奪官爵,門外出送。」上從之。於是命還寢減膳傳敎。

○承旨姜游奏曰:「臺臣批答中,漢、唐衰君四字,史官奏讀,則成命矣,宜亟還收。」上曰:「莫重下敎,欲令停讀,其亦放恣。」命竄嶺南。

○復拜金相福爲領議政,以趙宗鉉爲承旨,李重祜爲大司成,金龜柱爲右尹。

2月3日

○壬戌,上御集慶堂,召見諸宗臣宣饌,蓋以暮年敦親之意也。

○京畿御史林得浩入來,以賑政不謹,劾奏通津府使姜百能、長湍府使具世溫。褒啓則富平府使尹心緯爲首,南陽府使李邦一次之。

○三司請韓翼謩付處之律,上雖不從,亦嘉其承順。

2月4日

○癸亥,上御集慶堂,引見大臣備堂。戶曹判書蔡濟恭曰:「關西稅米作錢元數三萬兩內,二萬三千兩,先爲上納,餘錢七千兩,終不爲備納,任事計士李英幹,不可不快施一律,使知國法。」上曰:「嚴刑三次後,黑山島勿限年定配。」因濟恭所奏,關西稅收米一萬石外,餉庫錢二萬兩,米二百石,命劃給戶曹,右議政元仁孫以爲:「自賑廳稅米代錢三萬兩,移送戶曹,戶曹所劃米萬石,使賑廳句管,年年取耗便好矣,」上從之。

2月6日

○乙丑,上詣毓祥宮,行展拜禮,入侍翰注,幷命陞六,蓋特恩,而鄭厚謙之兄日謙入參焉。

○以洪樂仁爲都承旨。

○上曰:「金龜柱、洪樂仁,皆卽謝命,然後大成廣運,予無愧矣。」促令牌招,樂仁謝恩於駕前,龜柱稱以胥命不爲入肅,回駕時,御建明門,以禁推例拿入,上曰:「昔藺相如、廉頗,先公而後私讎。爾於本事妥帖之後,今爲胥命何也?」龜柱曰:「廉、藺只是私事,臣之所言洪鳳漢事,爲殿下也,公私判異矣。」上惡其公私之說,而必欲調劑,勒令謝命。

○命付處韓翼謩,從三司之請也,旋卽還寢。

2月7日

○丙寅,上詣延和門,行香祇迎禮。

○命申晦、李思觀敍用,命放李溵、徐命膺敍用。

○上謂判府事金陽澤曰:「金龜柱以惶悚不敢謝爲言,則豈不好也?而稱以公私爲對何也?兩人皆以戚臣如此,不知末稍,將至何境也。」

2月8日

○丁卯,上詣延和門,行香祗迎禮,詣武德門,望社壇俯伏,仍詣光明殿。

○上御集慶堂,引見大臣備堂。

○命遞都承旨洪樂仁,以情跡之難安也,以閔弘烈代之。

2月9日

○戊辰,命遞都承旨閔弘烈,以金器大代之。

○幼學鄭㙫復陳疏,上曰:「鄭㙫頃者調用下敎勿施,機張縣定配,其同參二人,限十年停擧。旋命移配星州。

○以吳載純爲承旨。

2月10日

○己巳,持平李福徽上疏,略曰:

臣得聞數年以來,灣府庫儲,一空無餘,虛錄殆至數萬云。未知緣何致此?臣以爲亟令道臣,嚴査狀聞,伊時府尹,特施贓汚之律。

答曰:「龍灣已下敎,待其査來,當爲嚴處。」

○獻納李世奭上疏,略曰:

昨年慶科後,以鄕儒之無一人得參,至有後庭試設行之擧,聖意之一視京外,爲靑衿者孰不感幸?及其榜出之時,入格爲七人,而居魁者只得赴會,居末者反赴殿試,如七人中二人,以擧世所共知之原居鄕,幷爲見拔,一世稱冤。大僚提奏,得蒙拔去,上敎勿施之敎,而一人獨漏,其原居鄕也旣同,見拔也亦同,而大臣之奏,或擧或否,恩命之降,或霑或闕,其在朝家刑政,竊恐有斑駁之歎。雖以先朝與當宁已行之例言之,故都事臣崔守慶、故判書臣尹汲俱於入格,見拔之後,臺臣進言,輒蒙允矣。

答曰:「其時果賜第二人,其所絃韋,意亦深矣。大抵科場嚴重,大臣雖請,報法之臣,焉敢若此?況尹汲其時特仍,臺臣爭焉。後因批答,重臣所奏,尙今記有,臺臣其不若頃年臺臣乎?今番科場嚴飭之時,若不下敎,設有挾私者,其將護焉。此章給之,李世奭特施不敍之典。」

○上御隆武堂試射,毓祥宮、於義宮、儲慶宮、彰義宮宮任守僕輩,皇壇守僕,亦一體試射。

2月11日

○庚午,月犯東井星。

○副修撰李

猜你喜欢
  卷九十一·毕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八·李心传
  卷之二百八十四·佚名
  ●革除遗事一·黄佐
  ◎东三省之马贼·李定夷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纪昀
  学史卷六·邵宝
  五 水果莲生·周作人
  聂炳传·宋濂
  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卷七·李之芳
  卷四十六·佚名
  卷四十三·徐天麟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八·高晋
  十年·佚名
  二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余集卷十三·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卷十三古今体四十四首【丁巳五】池上居对雨叠去岁诗韵昨偶懒来凭俯池雨沾憩坐始相宜两般顒望愁同耳【上年此时亦望雨望捷今岁正同】一半乍消实幸之【昨晚云兴雨作彻夜连绵今晨雨势倾注入土极其

  • 03、迁居·蒲松龄

    樊公上云虚度人间五十秋,短袍破烂又流丢;街头个个称师傅,实与人家去放牛。 咱家姓樊名才,字子正,每年以教书为业。赁了高仲鸿家一口屋,不觉住了四年。主人到极盛德。明年的馆在北门里头,隔着这里太远,不免携家搬去。 [耍孩儿]

  • 第十二回 假神道鱼腹藏书 收众心狐鸣篝火·黄士衡

    话说大泽乡本是冷僻地方,客商无多,贸易不盛。因为地近水滨居民大抵以鱼为业。平日出产鱼虾甚多,价值甚贱。此次又值大水,江湖中水族随流泛溢而来,遍地皆是。居民家家张网,户户攀罾,三餐下饭,无非此物,愈觉得不值钱。所以虽然添

  • 第二节 役权·佚名

    第一 垦批第二 杜卖尽根契字第三 永远杜卖田契字第四 给地纳租合约字第五 借地纳租合约字第六 借圳路字第七 契约书第八 杜典契字第九 杜卖田契字第一○ 杜卖田契字第一一 永远杜绝卖契字第一二 分定各管合

  • 勾吴癸甲录·佚名

    《勾吴癸甲录》,钞本,存苏州市博物馆。作者姓名不详,无锡人。咸丰三年癸丑正月十三日,锡山驿塘报,粤匪由武昌夺舟南下,两江总督陆建瀛赴九江防守,江南戒严。粤匪洪秀全,先于咸丰元年在广西煽乱,占据安平[永安]州。督师赛尚阿奉

  • 毗陵王拓跋顺传·李延寿

    毗陵王拓跋顺是地干的儿子,性格粗俗而又凶狠。登国初年,赐爵位为南安公。当道武帝讨伐中山时,留顺镇守京都。道武帝在柏肆初遭失败时,军中有人逃回来报告说,大军已经逃散了,也不知道道武帝在什么地方。拓跋顺听说以后,就想自

  • 周宣皇后杨氏传·李延寿

    宣皇后杨氏,名叫丽华,是隋文帝的大女儿。周宣帝还是东宫太子时,周武帝替他娶杨氏作为皇太子妃。宣政元年(578)闰六月,册立为皇后。宣帝后来自称为“天元皇帝”,便称皇后为“天元皇后”。不久,又立天皇后和左右皇后,和天元皇

  • 李英传·脱脱

    李英,字子贤,他的祖先是辽阳人,迁移到益都。明昌五年(1194)中进士第,调任淳化主簿、登州军事判官、封丘令。居父丧,守孝期满,调任通远令。民族部落的人拿百姓的东西不给钱,担心他们不定期来,就乘其不备捕获了他们,按法令判罪。

  • 梁纪四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四年(乙未、515)·司马光

    梁纪四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乙未,公元515年) [1]春,正月,乙巳朔,上冠太子于太极殿,大赦。 [1]春季,正月,乙巳朔(初一),梁武帝在太极殿给太子举行冠礼,并且大赦天下。 [2]辛亥,上祀南郊。 [2]辛亥(初七),梁武帝在南郊祭天。 [3]甲寅,魏主有

  • 食货一一·徐松

    钱法【宋会要】交子贸易:真宗朝置务,以朝臣立之,废复更易。明道中铸钱,文曰「明道元宝」,真、篆书二品。 东南诸路铸钱:国朝承南唐之旧,为之未广么。咸平三年,马忠肃亮以虞部员外郎出使按此处记事有误,《宋史》卷二九八《马亮

  • 方域五·徐松

    节镇升降「升降」二字原无,据正文开头补。节镇升降。京东路:青州,汉平卢军节度,淳化五年改镇海军。 拱州,旧开封府襄邑县,崇宁四年升为州,寻又升为保庆军节度,仍为东辅。大观四年废为县,仍旧隶。政和四年复为州,仍旧节度。宣和

  • 明成祖迁都北京·吴晗

    上一次讲了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长陵埋的那个皇帝)时,把朝廷搬到北京来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他当时为什么非迁不可?前面讲到,明太祖的军队打到北京以后,元顺帝跑掉了,元朝失去了在长城以内地区

  • 易经·说卦传·第四章·佚名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 日以遯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 卷五·程端学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义卷五     元 程端学 撰桓公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吕氏曰史失季姜归月春秋不得而增益也杜氏曰季字姜姓也前年祭公所逆王后也戴氏曰方其逆也称曰王后自王命言之也及其归

  • 卷第二十八·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八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光启三年四月。岩头全豁禅师示寂。师泉州人。姓柯氏。少落发。抵长安受具。游讲席。习经律。次与雪峰钦山结伴优游禅苑。初造临济。值济迁化。见仰山。才入

  • 卷第一百五·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经】尔时善财童子见闻如上所现一切诸希有事念念观察思惟解了深入

  • 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佚名

    经名: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宋元。言日月星宿之精化身降世济人之事。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经中列诸识星精之大家,最迟者为唐李靖、李淳风。本经不早于唐。本经述日、月、五

  •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佚名

    经名: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言八节日解罪谢过之法。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参见《云笈七签》卷五一。八道命籍部分与《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中的八道秘言相 同,《上清大洞真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