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六、县府考

  县、府考都要隔夜就派人去占坐的,因此夜间贡院前就很是热闲,而摊贩也极多,他们都是来赶考市的。在平时,那些读书人家的子弟,不肯在街头沿路吃东西,以为失去了斯文的体统。到了考场前,就无所谓了。馄饨担上吃馄饨,线粉摊上吃线粉,大家如此,不足为异,此外测字摊卜以决疑,诗谜摊对准古本,也都到考场前来凑热闹了。

  到了府考时候,还要热闹一点,因为在县考时,只有长、元、吴三县,而到了府考,其余的六县都要来了。因为苏州当时是省城,而且是首府,便有观光上国之意,在下县中,常熟文风最盛,而吴江、昆山,也不退班,他们都是府考之前,先来租好考寓,以便赴考从容。还有雇好一条船,直开到苏州城河里来,考寓就在船上,竟有以船为家的。有些久居乡下,没有到过苏州的,借着送考为名,藉此畅游一番,因此在考市中,连苏州别的商业也带好了。这个小小考市,虽没有南京、北京之大,但以吴中人文之区,在那时倒有一番盛况呀。

  我在十四岁初应县府试的时候,租的考寓,即是和尤家在一起。那时巽甫姑丈说:“因我年小,要大人招呼,而他们家里应考的人多,送考的人也不少,不如附在一起吧。”我父亲很高兴,因为我还是初次应试,而他们家中却年年有人应试,况且我的表哥子青(名志选,此找大两岁),他这次也要小考呢。

  我记得那个寓所在甫桥西街陆宅,正对着定慧寺巷的巷口。他们家里房子很多,每次考试,尤家总借着他家做考寓,也是老主顾了。一切招待很为周到。那陆家也是书香人家,好在他们的宅子,邻近考场,他们虽不靠着出租考寓,然而一个考市里,也可以得到不少收入,不仅是尤家,还有其他人家来租的考寓。

  事先,母亲给我预备了一只考篮,这考篮是考试时一种工具。提到了考篮,记得有一部小说“儿女英雄传”上的安老爷,郑重其事的取出一只考篮给他的儿子安龙媒,作为传家之宝,迂腐可笑。还有京戏的“御碑亭”中王有道为了赴京赶考,手中所提的考篮型式,曾引起了戏剧家的争论。其实考篮是没有一定型式,各地方的情形不同,何须争执?

  我的一只考篮是中型的,共计两层,上面还有一个屉子。母亲在下一层,给我装了许多食物,水果之类,上一层,让我装笔墨文具,以及考试时必需之物,或必需所带的书籍。有许多人,带了不少书的,因为县、府考向不搜检,你可以尽多带书,但我却一些也没有,因为我当时也买不起那种石印的可以携带的书,不过像那种“高头讲章”、“诗韵集成”之类,这是一定要带的。

  在尤氏的考寓中,将近进场的时候,吃一顿进场饭,很为实惠。但我却一起身,吃不下饭,好在他们也备有粥,找就吃一顿进场粥,也觉得很为暖和。这时考场前要放三次炮,所谓头炮、二炮、三炮是也。头炮,赴考的人便要起身了;二炮,是吃饭的吃饭,吃粥的吃粥,不租考寓住的稍远的,就要出发了;三炮,必定要到考场前,听候点名了。点名完毕,就要封门,封门又要放炮,谓之封门炮。此外开门也要放炮,放榜也要放炮,每在放炮之前,门外两傍的吹鼓亭内,必定要吹吹打打的一阵子,这也是前清时代对于考试场的老例,恐怕也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苏州长、元、吴三县中,以吴县童生报考的最多,大概每次有七八百人;其次是长洲;其次是元和,总共有二千多人。三县分三处点名,三县知县官亲自临场。因为那时天未大明,为了使考生们知道点名的次序,所以做了好几架灯牌,灯牌上糊以纸,考生姓名都写在上面,预先自己可以认清自己的姓名在第几牌,第几行,到了听点的时候,可就觉得便利多了。

  点名是知县官坐在当中,旁边一个书吏唱名的,府试是九县分场考试,也是知府亲临点名的,点到那一个人姓名时,其人答应了一声“到”,便上前接取试卷。主试人看了看那人的年貌,便在名册上点上一点,也有临点迟到的,点完后尚可补点一次。照例是要本人应点接卷的,但县、考竟有托人代为应点接卷的,不像道考那般严正。

  记得我那一次县考时,吴县知县是马海曙,他是江苏一位老州县,连任吴县知县有好几年。是一个捐班出身,据说:他从前是一位米店老板。他对于做文章是外行,但于做官是十分老练。在一般考生的目中,因为他是捐班出身,便有些瞧不起他,常常的戏弄他。在点名的时候,都挤在他案桌左右,七张八嘴,胡说白道,甚而至于用一根稻草,做了圈儿,套在他的顶珠上,以为笑谑,也是有过的。

  然而这位马大老爷,依旧是和颜悦色,笑嘻嘻的对他们说:“放规矩点,不要胡闹。”为什么呢?一则,有许多全是未成年的孩子,不能给他们认真。二则,苏州地方,绅士太多,绅权极重,这些考生们,有许多都是宦家子弟,未便得罪他们。三则,自已是个捐班出身,须得谦和知趣一点,万一闹出事来,上司只说他到底不是正途出身,不知道国家进贤取士,与夫科举之慎重尊贵。

  那时元和县知县是李紫璈,是个两榜出身,俗呼老虎班知县,这些考生们,就不敢戏弄他了。但是有些顽劣的童生,还是唤他“驴子咬”,“驴子咬”(吴语,驴读如李,咬读璈),他也只得假作不闻。原来苏州小考,重生们的吵闹是有名,人们呼之为“童天王”,那些书吏们办公事的,见了他们都头痛。后来各省设立了学校,苏州各学校的学生,也常常闹风潮,其实也不是新玩意儿,在我们旧式考试时代,已经很流行了。凡是少年们,都喜欢生出一点事来,那也是一种自然的趋势,古代如此,今代亦然,中国如此,外国亦然。

  童天王最闹得厉害,却在府考的时侯,因为那时候,不但只有上三县,下六县的考生也都来了。在考场里,尤其是苏州人和常熟人常常相骂,甚而至于相打。各方有各方的土语,苏州人以为常熟人的说话怪难听,常常学着常熟人的说话,嘲笑他们,可是常熟人要学苏州人的说话,却是学不来。加着苏州人的说话,又是刁钻促狭,常熟人说不过他们,于是要用武力解决了。

  常熟那个地方,为了濒临江海,在吴中文弱之邦中,民风略带一点强悍性质。所以说不过你,就预备打局了,然而是十之七八打不成功的。因为相打是要有对手的,苏州人嘴是凶的,真正动手是不来的,这有些像近代国际间的冷战,只可相骂,不可相打,至于真要相打,苏州人都溜光了。但到了常熟人觉得英堆无用武之地,苏州人又一个一个地出来冷嘲热骂了。

  县、府考每次都要考三场,这次县考,在吴县七百多人,第一场取出约一半人数,我的文字,自己知道做得一塌糊涂,试帖诗上还失了一个黏(即是不协韵),满以为在不取的一半人数里了,谁知发案(同于放榜)出来,倒也取在第一百十余名。共取了三百多名,我心中想,难道所取的名次中,还有二百多人的文字还做得比我坏吗?于是那个失败心便降抑下去,提高了一些兴趣起来。第二场,便跳起到九十五名。但我的表哥尤子青,他一开头就是前三名。

  府考时,我名次也差不多,总在百内百外之间,其实已可以决定院试的不能获售。但父亲说:这一次原不望我进学,只是所谓观场而已。以文字而论,如果取进,那真可以算得徼幸了。县府考既毕,到明年二三月里,便是道考。这道考两字,还是依着从前名称,从前放的是学道,所以称之为道考,现在却已改为学政,三年一任,人家又称之为院试。其所以称为院试者,因为学台衙门,名称为提督学院。这个学政,不但来考童生,而且还要来考生员,三年两试,一名科考,一名岁考。

猜你喜欢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梁启超
  卷十一·黄以周
  卷三十七·唐·蒋一葵
  卷之二百二十二·佚名
  卷之四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卷二·赵釴
  论励臣之道·陈亮
  ·复台府陈芍亭台防厅叶峭岩书·丁曰健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一 我只想到死·溥仪
  孝武本纪第十二·司马迁
  吕太后本纪第九·司马迁
  卷九十七·雍正
  《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吴晗
  荀彧·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二宋人依托神仙鬼怪词·唐圭璋

      吕岩   相传吕岩字洞宾,唐末河中府永乐县人,得道仙去,出自宋人依托。宋代所传吕词,实皆宋人作。   减字木兰花   暂游大庾。白鹤飞来谁共语。岭畔人家。曾见寒梅几度花。   春来春去。人在落花流水处。花满前

  • 卷四十·阮阅

      ●卷四十·诙谐门上  太宗赐钱思公以下《孝经诗》,令次韵和进。晁文元迥首出四句云:“舍后信标名,风篁自有声。温柔敦厚教,仙果子难生。”思公即便对晁公:“今日须了。”晁大笑:“诸

  • 卷七十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七十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藜斋小集华镇字安仁防稽人元丰二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博古工诗文尝辑防稽览古诗几百余篇最称精覈傅崧卿称其词格清丽兴寄深逺足以垂观来者今其书亦罕传旧

  • 唐音巻十一·杨士弘

    元 杨士宏 撰张 震 注唐诗遗响四郎士元塞下曲寳刀塞下儿轻身百战曾百胜壮心竟未嫖姚知白草山头日初没黄沙戍下悲歌发萧条尽夜边风吹独倚营门望秋月【嫖姚见前注】戴防公去妇怨出户不敢啼风悲日凄凄心知恩义絶谁忍

  • 卷四十二·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四十二郝天挺【一首 补五首】天挺字晋卿陵川人家世儒素伯父子飏有诗名号东轩老人先生少日有赋声早衰多疾厌于名塲遂不复就举贞祐之兵避于河南往来淇卫间为人有崖岸耿耿自信寜落薄

  • 卷三百三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三十棠梨花类五言排律追咏棠梨花十韵     【唐】呉 融蜀地从来胜棠梨第一花更应无软弱别自有妍华不贵绡为雾难降绮作霞移须归紫府驻合饵丹砂密暎弹琴宅深藏卖酒家夜宜红蜡

  • 卷二百十·毕沅

      ◎元纪二十八 ∷起重光单阏正月,尽玄黓执徐六月,凡一年有奇。   ○顺帝   至正十一年年   春,正月,庚申,命江浙行省左丞博啰特穆尔讨方国珍。   丁卯,兰阳县有红星大如斗,自东南坠西北,其声如雷。   己卯,命绰斯

  • 大明世宗肃皇帝宝训卷之七·张居正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太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优礼大臣○嘉靖元年五月己未致仕大学士谢迁遣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四十六·佚名

    嘉靖二十八年三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孝肃皇后忌辰遣定国公徐延德祭 裕陵○壬申改南京工部尚书刘仞为南京刑部尚书升巡抚陕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谢兰为工部右侍郎○命辽东都司署都指挥佥事任俊五军营左掖坐营○巡视浙福右

  • 卷之六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皇王大纪卷三十一·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幽王二年泾渭洛三川震伯阳父曰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隂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阳失而在隂川源必塞塞必竭竭必崩夫国依山川而崩竭亡之徴也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徳若二

  • 第一三七札光绪十二年八月九日一一三一八—一·佚名

    台北知府层奉吏部咨,札饬新竹县:厉行缉官揭参札新竹县署理台北府、候补府正堂、军功随带加二级、纪录五次雷为札饬事。本年七月二十四日,蒙本道宪陈札开:「本年七月初九日,奉爵抚宪刘宪案:『光绪十二年

  • 倪岳传·张廷玉

    倪岳,字舜咨,上元人。父亲倪谦,奏命祭祀北岳时,母亲梦见红衣仙人进入房间,就生下了儿子,于是以“岳”为名。倪谦死时任南京礼部尚书,谥号文僖。倪岳考中天顺八年(1464)进士。任庶吉士,授编修职。成化年间,历任侍读学士,到东宫当

  • 卷三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三十二明 俞汝楫 编祠祭司职掌皇太后丧礼正统七年诚孝皇太后丧礼遗诏丧服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哭临三日即止君臣皆同皇帝成服三日後即听政天地宗庙社稷及百神之祀皆勿停宗室诸王但遣官进香不

  • 卷九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九十二歌颂三十二【词臣二十四】万夀诗【四言八首】翰 林 院 庶 吉 士【臣】钱廷献春日载阳圣人万夀乾坤清宁川岳澄秀百神怀柔翼卫左右元气氤氲爰保爰佑和风翕习敷华错绣金石肆陈箫韶

  • 景公问国何如则谓安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第八·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国如何则可谓安矣?”晏子对曰:“下无讳言,官无怨治;通人不华,穷民不怨;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上有礼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

  • 四书通旨卷一·朱公迁

    元 朱公迁 撰天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中庸二十六章】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卒章】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右以理言在天之天也愚谓于穆不已与无声无臭是指其本体言圣人之徳与之

  • 漏分布经·佚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阴之苦集及八正道。即中阿含之梵达经也。漏分布者,五阴之苦集,为有漏之分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