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忍辱学
佛之法。诚未易以进修也。然而欲以进修者。则必摄其念。於事物之可好可恶。可喜可惧。可憎可慕。可怜可怒。而不动。则外之为辱者遣矣。持其志。於情欲之能骄能逸。能蔽能惑。能慢能昵。能矜能愎。而不生。则内之为忍者得矣。辱以念摄。忍以志持。内无所出。以挠其身。外无所入。以撄其心。佛法之进修易矣。摄念持志二科。寔学忍辱者之指归。系之其下。尤宜哉。
摄念科
晋帛远
字法祖。姓万氏。河内人。父威达。以文章知名。州县辟皆不就。远才俊绝人。既出家。日诵几万言。方等经论。世间坟典。研味贯穿。皆知其要。尝译唯达弟子本五部僧等三经。造精舍於长安讲解。禀受其义者。常千人。河间王颙镇关中。敬仰以为师友。每宿西府讲道时。俊又毕集。能言之士。多下之。
远以方事争战。欲遁去。会张辅为秦州刺史。镇陇上。载与俱。辅以远有盛名。欲缝掖之。以为己僚佐。远不答。辅由是怨之。有管蕃者。论议尝屈於远。以是谗毁。无所不至。远至洴。谓弟子曰。更数日。我对当至。便分长物作别。翌日诣辅。语忤其意。收付史。一众惊问。远曰此宿负。非今事也。乃呼佛发愿。尽此报已。当为辅善知识。无使其受杀人之罪。遂遭鞭而死。辅旋悔。
远道化关陇。羌晋奉之如神。闻者为流涕。羌以精骑五千。欲迎远西归。中途闻遭横逆。咸愤。欲为报雠。辅遣军御陇上。羌逆击之。会辅帐下督富整斩辅。羌遂解去。分远骨石。各建塔焉。
弟法祚。少有令誉。以博士征不就。年二十五出家。化被关陇。梁州刺史张光。尤敬事之。每说令返服。光以祚将惩其兄之见杀於辅也。必从己言。然祚终无意。曰有死而已。光竟害之。时春秋五十有七。光字景武。江夏人。后为武都王杨难敌所围。发愤死。
晋康法朗
中山人。少弃家。有律学。诵经见双林鹿苑事。流涕曰。吾已不及见圣师。独不能瞻拜遗迹乎。结伴四人。西渡流沙。凡三日。道绝行踪。草木芜没。迷所往。中有故寺败屋两间。而比丘二人。各居其一。或诵经或卧病。虽相比。不相料理。而卧病者。屎尿纵横。臭秽莫可近。朗谓其徒曰。出家以法为亲。不见则已。见之。其可弃去乎。为留六日。洗浣。明日忽满室香气错莫。谓朗曰。邻房我和尚也。已得无学。可往见之。朗至再拜。乞教。其人曰。君等欵诚契圣。皆当入道。但功业小未熟耳。然何必远游。於事无益。唯自力行道。使不失时可也。朗因复游诸国。研究经论。后还真丹。聚徒授法。不知其终。
弟子令韶。生雁门吕氏。少喜猎。感悟出家。学善禅数。每入定。或数日不起。移柳泉山凿穴以坐。刻木为朗像。朝夕事之如生。世慕其行云。
晋道宝者
琅琊人。丞相王导之弟也。少弃家。亲旧泣留之。宝笑不答。将落发乃咏曰。安知万里水。初发滥觞源。竟以道学知名。
晋于法兰
高阳人。不甘处俗。十五即弃家入道。以精严自持。风骨颀然。三河化其德。性嗜山水。坐禅岩石中。大雪。群虎依止不去。山祇亦时求授教。尤爱石城。遂定居之。今元华寺也。思游五天。至交州象林寺殁。
晋竺法崇
不知何许人。性敏慧。有律学。尤长於法华。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好女子。来求授戒。舍所居为寺。以奉之。后还剡之葛岘山。茅茨涧饮。学者凑焉。鲁国孔淳之。每盘游信宿不去。神思颀豁。叹曰。[纟*丐]想尘外三十年矣。恨相得之晚。注法华义四卷。殁於山中。
晋法和
荣阳人。少与安公同学。相厚善。其为人恭让。议论纯正。能解疑释惑。石氏之祸。避地西蜀。闻襄阳陷。入关中住阳平寺。后於金舆容设会。与安公共登山岭。极目周睇。既而曰。此山高耸。游望者多。一从物化。竟测何之。安曰。法师持心有在。何惧后生。若慧心不萌。斯可悲矣。因与安公详定新经辞义。顷之赴姚绪蒲坂讲席。寻语弟子曰。俗网烦恼非一。乃正容服。绕佛拜起。还室以袈裟蒙首而化。寿八十。
晋昙邕
生杨氏。关中人。少仕伪秦。为卫将军。长八尺。雄武能立事。太元八年。从符坚南寇。为晋所败。归长安。师事安公。安化。又事慧远。倒志经论。多所通解。且屡为远入关。致书罗什。专对不辱。流辈忌之。远以微罪遣邕。邕识其意。无忤容。独结庐於山之西南居焉。山神来乞戒。邕如法授之。神施以外国匕箸。精巧特异。及远亡。奔赴号恸如礼。后殁於荆州竹林寺。
宋法成者
凉人也。少为沙门。辟谷食松肪。讲习禅律。游广汉。尝诵宝积经。才至半。忽疾作。急使侍者读徧。乃化。或见空中有绀马负棺而去。
宋慧果
豫州人。宋初游京师。止瓦棺寺。诵法华十地等经。登圊罢。有鬼至前曰。我前生此寺维那也。以过失。报堕圊中。法师以诵持盛德。能令苦趣解脱。愿济拔。我有钱三千。埋柿树下。可取以作功德费。果以其言告众取之。造法华一部。设会以忏。后梦。鬼以生胜处来谢。然视其状貌。则与前日殊不类。
宋僧隐
出李氏。秦州陇西人也。八岁弃家。十二为沙门。通十诵。诵维摩法华。从西凉玄高法师。究明禅慧。而深晓律要。复西游巴蜀。还止江陵琵琶寺。且咨业於慧彻。声被荆楚。时山阳王刘休佑为州将。张岱为长史。皆禀戒法。巴陵王休若。建平王景素。税驾问道。及病。问日早晚。曰已中。乃索水盥漱。泊然而化 有沙门道房者。生张氏。广汉五城人。有律学。殁寿一百二十岁。
又释道荣者。不知何许人。有律学。住问心寺讲授。殁寿八十三。
宋昙斌
出苏氏。南阳人也。年十余。师事道袆。为沙门。听十诵律於吴郡僧业。听涅盘经於建邺静林。听泥洹胜鬘於吴兴法瑶。听华严杂心於南林法业。大通群义。学者追随。还止樊邓间讲授。孝建之初。移新安。讲小品十地。陈郡袁粲。令望当时。乃躬垂候之。劝令入觐。斌辞以方外之人。岂可尔也。并申顿悟渐悟之旨。时心竞之徒。纷然致难。斌既辞惬理诣。终不屈。粲益高之。殁寿六十七。
宋慧亮者
出董氏。东阿人。师事慧静。有高名。能讲法华涅盘大小品。过江止何园寺。学徒云委。颜延之张绪叹曰。安汰玉振於前。斌亮金声於后。微言妙论。将绝复兴。此岂易得哉。元徽中殁。寿六十三。着通玄论。
宋僧镜者
生焦氏。陇西人。客吴中。有孝行。轻财好施。母亡。太守赙赠。不受。负土为坟。庐于傍。莳松栢。三年乃为沙门。住吴县华山寺。入关寻师授法。东海徐湛之。请为一门之师。后返姑苏。适上虞谢灵运。尤致欵素。与游嶀嵊。元徽中。诏至都。止定林下寺。频建法会。注法华维摩义疏毗昙玄论。殁寿六十七。同时有释昙隆。亦以高行名世。
宋超进
生颛顼氏。长安人。有志节。解大小乘经。年少为沙门。名闻关中。西羌赫连孛孛犯长安。避止东都。久之游吴。会稽太守孟顗。迎居山阴灵嘉寺。太始初。被诏至都下。讲大法鼓大涅盘等经。道俗常千人。以嗜披读。致双瞽。犹俾弟子。唱涅盘经日一过。元徽中殁。寿九十四。时有昙机道凭者。皆以讲学知名。
宋法瑶
生杨氏。河东人。少好学。能求师於万里之外。元嘉中。过江住吴兴武康小山寺。迹不涉人间者。十有九年。太明六年。诏郡以礼致京师。与道猷同止新安寺。讲顿渐二悟义。降跸临筵。百辟陪从。九年着涅盘法华大品胜鬘等疏。元徽中殁。寿七十六。
齐僧宗
生严氏。雍州冯翊人。九岁师事瑗公得度。受道於斌济二师。善大涅盘胜鬘维摩诸经。每上讲。难者莫能折。性超放。忽绳墨。有所思即诣。不间墙壁。人以是非之。文惠太子。起恶念。忽梦有苦之者。於是革意谢焉。魏主致书。请开讲。齐世祖不许。以平生信施。造太昌寺。寺成而殁。寿五十九。
梁僧林
吴人。大同中。游蜀至潼州。居豆圌山神祠中。山西北。去城百四十里。神尤灵异。民所祭谒。林每禅默。一日有巨蟒。蟠屈绳床前。举首俯仰。如揖让状。林为受三归已。即去。自尔稍加构辟安帖。卒无他。
蜀山多猿。独此山之北。涪水之阳。素无有。及林居之。俄两猿不知何许来。栖托久不去。岁月淹迈。孚乳既繁。数盈百十。偶林出山。则群送至龙门口。又伫望其回。物情之感慕如此。未几宿留赤水。岩而旧居屋宇尽倾摧。归因露坐丛薄中。虎踞前。视林若有所待。林为说法乃去。竟卒于潼。
梁尚圆
姓陈氏。广汉洛人。平生以祝术。利益生物。时武陵王纪。宫中美人女子。皆为鬼所崇。或歌或哭。纷纭不能宁谧。鬼忽现形。王令善射者射之。鬼即接取其箭。还掷射者。辄皆中伤。如是久之莫止。乃诣圆持祝宫中。初至则见龙蛇狼虎。哮吼驰骤。出没隐显。变怪杂前。圆安坐告曰。汝小家鬼耳。何敢妄入王宫。汝谓能有所变耶。苟能使我身变者。乃可谓变。然变自身。虽至万种。秪是小鬼。非鬼之大者也。汝令且住。听我一言。诸鬼则合掌而立。圆因唱曰。南无佛陀。诸鬼一时皆失所在。武帝闻之。大加赏遇。后终於所住之冶城。寿八十一。
梁道珍
未详何许人。初於庐山。习弥陀观。尝於定中。见人乘舟。行大海中。曰欲之阿弥陀佛国。珍因求载。其人曰。未作净土业。岂可得哉。当时意谓。营治浴室。念阿弥陀经。为净土业也。出定如所意作之。绵历岁月。忽有白银台。降於其房之山池上。人莫知之也。独记其事於经函底。及卒之夕。半山如列数千炬。望者以为异。后又偶获经函底所记故迹。始复审其往生之验。
又法归禅师。襄阳汉阴人。久习禅业。尝於定中有神人。请游庐山。然庐山者。平生未尝识者也。及出定乃造焉。则树石寺塔。宛如定中所见。遂结宇以住。即今之峰顶寺是也。甘露峰亦此山之别峰。昔慧景禅师方示灭。手握两指。虽伸之复屈。论者以为此证二果之验。且山之草木。皆被甘露。峰因以名。三德一时。至今为山中盛事。兹并记之。
魏道辨
范阳田氏。母梦僧着衲持锡入腹。而生。幼多神异。稍长以病聋聩。谢世缘。从剃落。经律奥义。不学而知。尤长於部析邪正。开释封滞。尝对孝文帝。弘宣大教。称旨。初住北台。后随南迁。誉蔼河洛。时有大法尊王经八十卷。号为佛所说。辨一读而识其伪。趣焚之。且欲尽注藏典。以辟余非。或见异征遂寝。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大乘义章。小乘义章。申玄照等。行世。弟子二人昙永亡名也。永负才傲俗。潜遁自守。辨每杖之。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齐慧嵩
高昌人。少出家。聪悟敏捷。玩杂心。为本国所归向。兄以文学。为国博士。每劝返初服。嵩辄掉头去。因以易林秘隐义从质辨。嵩故未尝读。即为部。析。无所碍滞。兄心异之。然犹未信佛法之渊博也。於是嵩以毗昙一偈。使释其意。构思两月。徒尔纷纭。而其说益谬。嵩当其愤悱。而略启其端。则泠然神悟。遂大归敬。嵩之出处。自尔莫或沮矣。
魏季嵩尚吾教。其王使嵩并弟入朝。时高氏为相。礼待殊厚。智游论师。世称宗匠。嵩乃从之。以听毗昙成实。领牒文旨。听者忘倦。俊声播於早年。勍敌伏於晚岁。学高望远。本国请还。嵩不听。再征如之。其王憾焉。夷嵩三族。嵩谓其徒曰。经不云乎。三界无常。诸有非乐。况复三途八苦。由来所经。何足怪哉。
俄高齐革命。天保初。宣帝在御。上统尤以职位见重。而嵩每以学识凌之。诏徙於徐州。为长年僧统。河南江表。率遵其化。隋志念论师。寔祖承之。已而卒。
齐道纪
姓何氏。乡里则未闻也。学专成实。尤盛门徒。天保中。每於秋孟。邺都起讲。一日纪引众。南出邺城。有旧门徒。引众入。正复相值。略不退避。纪呵之。彼则对曰。法鼓竞鸣。利建斯在。荣声所向。师资焉有。纪默不答。竟趋去至城外。乃悉谢遣其门徒曰。吾讲已三十载矣。所成就者。不知其几何人哉。且依解立行。古之遗训也。今有解而无行。抑亦奈何。往不可追。来犹可及。吾兹掩关。以思吾过。因扫一房。广读经论。取寺塔幡灯之由。经像归戒之本。着金藏论一帙七卷。七日一过。为士女开阐。而使之归信。且劝奉持八戒。行法社斋。不许屠杀。数年之间。环邺之境。皆遵其教。故世共称之。何隐论师。而尊事焉。
纪尤以扫塔事母为急务。曰经中以为扫僧地。如阎浮提大。不若扫佛地。如一掌小。言智田胜也。母与登地菩萨齐等。故其事母。则衣食起居。必身亲之。不许人助。曰母吾形骸之本。形骸之累。吾累也。而何敢累人。所居无复厮役。苟有所往。则装檐为两头。其一头则塔像经书。其一头则老母扫帚而已。或问。畴昔门徒争道。还知憾否。曰殆承其力。而有今日。复奚所憾。
周卫元嵩
益州成都人。少事亡名法师出家。聪颕不群。尝侍法师夜坐。忽喟曰。世徒贵耳而贱目。又恶能有贤不肖之辨哉。亡名曰。汝欲务名声邪。则阳为狂惑。以骇流俗。可也。嵩心然之。遂逢场作戏。触物摛咏。如是二十余年。四方之人。识不识。莫不以元嵩诚天下之士。已而亡名入关。徙居野安。制天女怨。心风弄。以鼓琴。尝谓其兄曰。蜀土匾小。不足以展胸次。将必游京师。与豪杰抗。何如。兄以为不可。元嵩即谢去。既至京师。念终无以动上者。乃疏废佛法事以进。会道士张宾。与相表里。於是上纳其说。而废教不疑。
隋开皇八年。京兆杜祈死。三日而苏云。至冥府。见阎罗王。问曰。卿父曾作何官。曰臣父在周。为司令上士。王曰。若然则追卿误矣。可速放使还。然卿识周武帝否。答曰。臣尝任左武侯司法。恒在阶陛。甚识之。王曰。汝可一往看武帝。有吏寻引至一处。门窗椽瓦。皆铁为之。於铁窗中。窥见帝身。铁色极瘦。且着铁枷锁。祈泣曰。大家何因苦困乃尔。答曰。苦困有甚於此时者。汝特未见耳。祈曰。何罪致此苦困哉。答曰。汝岂不知邪。我以信卫元嵩。癈佛教故耳。祈曰。大家何不注引元嵩。答曰。我每注引之。然曹司以为虽三界搜求。无见者。若果见。则我得脱矣。复何所论。卿还语世人。为元嵩。作福。早来相救。苟终不至。解脱无期。由是推之。则元嵩之於佛法。正亦倒行逆施。以激扬之欤。
梁法懔
姓严氏。枝江人。年十五。从剃染於玉泉山寺。陪众味道。积有年所。禅燕之暇。仍诵法华维摩及大论钞等。衣不缯纩。食不菑畬。粪扫分卫。坐不睡眠。其游历则庐峰台岭衡罗恒岱。参玄访赜。靡事观览。岱岳之役道徐。遇县令问公验文状。懔指所负函云。此是已。出之则法华经也。令以为绐己。怒甚。懔徐曰。此固诸佛出世之迹。而贫道之所修而行者。谓之行文。不亦可乎。令愈怒。拘而系之。懔禅坐诵经。七日不辍。令感恶梦。乃使释之。未几卒。年六十二。
梁法忍
江陵人。依天皇寺落发受具。日诵法华维摩再过。久之以喧愦。徙居覆舟岩下。三十余年。头陀精苦。观理明静。一定七日。粮粒常盈。苟或不继。饮水啖果而已。龛室仅容膝。冱冬炎夏。未尝出户。衣无葛絮。而破衲阅寒暑。无何一象自至。未几示疾。终於岩之北窟焉。春秋六十七。
陈智远
姓王族。本太原。寓居陕服童子依荆州长沙寺禅坊。沙门法京隶业。既落发禀戒。厉操敦行。负帙杨辇造建邺龙光僧绰。以进慧学。踰纪三藏克通。梁建安侯萧正立。造普明寺。请居之。时禅师慧湛。方以定学。匡领徒属。遂谘询其秘要焉。乃历名山。养志弘道。后复遇沙门道会於龙盘。而开决其妙。则四威仪中不离正受。住开善寺。毕志泉石。寂默自怡。至老无竞於世。以太建三年十二月一日终。寿七十七。葬独龙山。沙门慧暠树碑。五兵尚书萧济铭。
陈慧峰
不知何许人。住江都之栖霞寺。听诠公三论。深悟其旨。众所推美焉。诠每叹曰。峰之达解思力。吾不及也。以吾年老。且复相依。峰游心禅观。身范律仪。摄念松林。日惟一食。裳衣疎弊。雅有风致。时人歆艳之。晚年偏以十诵。善诱学者。听禀之徒尤多。或讥之。以素习大乘。而又讲律。岂其理然哉。峰曰。非汝所知也。佛法亦何有大小之间乎。天嘉中卒。春秋六十。临终谓弟子智琨曰。吾所去处。汝恶能测。其悬远哉。及殓。犹屈一指。伸之不可。识者以为证初果云。
隋慧暅
其先汝南周氏。后避地江左。今为义兴阳羡人。祖韶。齐殿中将军。父覆。梁长水校尉。暅幼通六经大义。年十八。乃喟然叹曰。服膺周孔。以仁义为先。归心黄老。以虚无为贵。然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乃域内之累。非世外之道也。既而梦塔五层。华丽峻特。礼拜祈愿。升陟其巅。俄坐相轮上。不胜其乐。於是依朱方竹林寺诩法师出家。受十戒。寻届都。住甘露鼓寺。进具。受静众峰师十诵律。学龙光绰师成实论。自绰师迁化。更采毗昙八犍度於余师。盖欲悉餐隽永。尽掇菁华也。又研覃成实於龙光大僧正舒法师。及舒殁。以统绪见托。而受其遗嘱焉。
会梁祚告终。京寺残荡。陈祖历试朱方。乃杖锡南旋。尤承钦挹。既而侯公嗣牧此州。虚心归命。礼莫尚焉。
永定三年。复出都。止白马寺。涅盘成实。经论迭讲。学者重跰。不惮千里。法筵之盛。莫之尚。
天嘉二年。沙门宝持等。二百七十人。请於湘宫寺弘演。
大建四年。宣帝诏徙东安。后主在东宫。屡命义集。而素仰材辨。及御宸极。简注斯甚。至德元年。诏为京邑大僧都。四年升大僧正。天下混一。仍归开导朱方。开皇九年七月十日。卒于中寺。寿七十五。其月二十八日。窆锺山。
方陈氏之盛。每岁夏中庙祀。必诏暅於乐游苑。发涅盘大品。以严冥福。而凤节龙旗。翠旌孔盖。映蔽神座。或於食后。少假寐。輙梦。朱衣人谓之曰。法师好起矣。
领军将军任忠。性好猎。一日庖饔发光。忠忧惧。夜梦人曰。子无忧惧。但可请东安讲也。
弟子智瑜等。树碑墓上。菩萨戒弟子。着作郎琅耶王胄制文。
隋法性
兖人。少习禅学。孤游海上。虽以分卫。时入聚落。然於声名势利之地。一迹未尝践也。文帝东巡。搜访岩穴。因诏入京。住胜光寺。仁寿置塔。又送舍利于州之普乐寺焉。大禅定者。帝於末年。特为性造也。后果终於此寺。
隋宝积
姓朱。冀之条人。出家访道。其志有可敬者。齐亡教废。遁居泰山。以养素。开皇十四年。文帝东巡。获上谒。帝甚悦。诏住京之胜光寺。智论摄大乘论。连环讲贯。未尝已。姿性宽恕。人迫忤之。不恤也。或有毁之者。輙脱衣遗之曰。卿能见吾过。而不为吾掩。真吾师友也。仁寿初。诏送舍利塔於华山思觉寺。其瑞应别有传。
隋道璨
恒州人。姓氏则未闻也。慧学素以摄论华严十地论。为指南。能发深疑伏旨於讲辨之际。志尚幽静。诚不乐为阙辇游者。后住净光。势不得已耳。仁寿起塔。诏送舍利於许州。后不知所终。
隋智教
雍州人。始习教观。昼讲夜禅。未尝少怠。后厌谭说。专事燕默。则其趋向。有非世俗所能窥者。仁寿起塔于秦州之永宁寺。舍利所至。官民道俗相庆。瑞应纷然。见者信焉。
隋僧范
冀人也。学兼大小乘。而於静业尤所笃志。造诣深远。流辈莫不屈服。住胜光寺。山林之士。承其誉麕至。平居无所教诫。其嬉笑慢骂。使人动有悟入。噫异矣。诏葬舍利於州之觉观寺。塔存至今。
隋昙观
莒产也。七岁出家。淹贯经忏。及进具。学成实。义理无所底滞。后攻禅观。尤有得於十六特胜法。且持诵诸明。获神验。誉彻天阍。征住京师大兴善寺。供事隆缛。每入内廷。备顾问。所获赐赉。一归之常住。无所受。三衣一钵萧如也。仁寿置塔。葬舍利于州之定林寺。诏观规画。故塔成而民不劳。呜呼观之於教门如此。亦可谓强有力者矣。
隋静凝
汴人也。时迁禅师。方以空寂之学名世。凝因师事之。则其得於闻见者。岂复可以求之文字语言间邪。然终日块坐如愚。或有以经旨论义问者。则不思而答。妙出意表。仁寿置塔於州之流沟寺。归乡之荣。送舍利焉。不尤愈於衣锦而昼行乎。
隋玄景
沧州之石氏子。幼聪敏。读书过目。輙能引用其义无所遗。仅五载。备究经史子集。年十八。举秀才。为和王府省事。时和禅师讲大品维摩於邺都。景偶从门侧立听。鉴领超拔。遂投和受学。和以定业参问繁广。不如先以慧法接之。故授以大乘秘奥之极。年二十七。因与妻子决曰。自临泽以南。吾所游也。名涅盘境。临漳以北。是生死分。一听汝辈所如往也。苟非证圣。吾不重涉。竟依和公剃落。晨宵思择。统解玄微。会周氏废教。逃遁岩谷。而以禅学陶冶内外。开皇初。讲导如法。每鼓则千人屯赴。供施罕疋。所以景之服饰华美。时时脱换。以生物善。苟才经着。即以予人。其感利之殷如此。卧疾既三日。谓侍者玄觉曰。吾平生进修。盖欲见弥勒佛。往生内院耳。云何乃作夜摩天主。又曰。宾客极多。事须看视。或问宾客为谁。则曰向有天众。来邀迎耳。已而异香满室。忽举手谢曰。吾去矣。当生生世世。为善知识也。遂终。大业二年六月云。
弟子禀景素愿。奉全身葬于紫陌河中。三日而地涌大坟。水疏两派环绕之。世传以为异。
玄觉纯讲大乘。尤邃於文殊般若。住京师庄严寺。
隋昙迁
博陵饶阳王氏子也。姿性俊朗。年十三。父母俾从舅氏权会受学。备善经史。而於易老庄。尤究心焉。然佛典幽极。非妙悟深证。莫可窥测。於是哀恳二亲。以祈出家。年二十一。遂依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剃落。初诵胜鬘。辄了其义。乃复问法纲要於昙遵法师。当有齐教门之盛。宫禁营治福利。众所奔竞。迁因遁避林虑山。黄华谷净国寺。蔬素覃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方寻唯识。感心热之疾。而悉略去医药。专事忏祷。夜梦月入怀取而擘食之。香脆清凉。如冰片。觉而所苦顿愈。余味经旬。流齿颊间。易名月德。其谓此欤。每授戒。则对其人唱曰。於我月德前。三说求授菩萨戒。是以逮周武帝失正见。遽南造金陵。道路屡遭攘夺。达寿阳。谓其属曰。吾辈为群盗所窘如此。皆宿业也。今兹值遇怨结深矣。苟非解免。来报莫穷。乃於曲水寺。估鬻行季。以作佛事。冀於他生为善知识。既济江。住扬都道场寺。扫衣乞食。摄念而已。时慧晓智璀。学兼内外。弘畅定宗。陈朝之领袖也。又有高丽智晃。善萨婆多部。迁亦综理唯识。并一见倾盖。或欲以迁之名行。闻于上者。立谢绝。独与国子博士张机。发庄易义。机为尽礼。
偶诣桂州刺史蒋君家。获大乘摄论。诚为全珠。乐不自胜。将事开演。而闻隋历聿新。盛隆释运。未几陈亡。区宇混一。故迁奉持摄论。北返彭城。会檀越舍宅创慕圣寺。而摄论之流通於北。寔此其始也。兼以楞伽起信如实等论。轮环披析。则其指趣愈益白矣。总管谷城公万绪。引僚佐伸弟子礼。上柱国宋公贺若弼。镇维扬。遣长史张坥。具疏邀之。迁往应。则宋公鉏骄刬慢。悉使妻子受归戒。
开皇七年秋诏曰。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承修叙妙因。勤精道教。护持正法。利益无边。诚释氏之栋梁。即僧伦之龙象也。深愿巡历所在。趋风餐德。限以朝务。实怀虚想。当即来仪。以沃劳望。弟子之内。间解法相。能转梵音。并将入京。当与师崇建正法。刊定经典。且道法初兴。触途草创。弘奖建立。终藉通人。京邑之间。近远所凑。宣扬法事。为利殊广。想振锡拂衣。勿辞劳也。寻望见师。不复多及。
时洛阳慧远。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济阳镇宝。汲郡洪遵同。被诏至。则偕谒帝。於大兴殿接遇优渥。诏於大兴善寺安置。谘询问遗。冠盖相望。而众以摄论初辟。投诚请业者千数。虽慧远以老成自居。犹处轮下。横经禀义。自是摄论一灯。传者盛矣。盖真谛悬记。有所谓大国大根性人能弘之。噫信矣。
十年春。驾幸晋阳。诏迁从。夜复同榻行在所。察其地多私度僧尼。上悉欲拘检以从公度。间语迁。迁恐致骚动。对曰。此皆周武废教之时。逃窜岩谷。及陛下恩宥。或失际会而然者。惟陛下怜之。上默然久之。诏凡出家。虽私度不复问。寻诏京师。建胜光寺。起迁主之。并其徒六十余人。相与俱。仍诏皇子蜀王秀。为檀越。其供养之丰。施予之饶。兹不暇述。而或以迁过於沈痼声利。乃着巳是非论。文多不载。
十三年春。驾搜于岐从之。诏蜀王纵骑逐走兽。兽入故窑中。故窑中无所见。徒见残坏佛像堆积而已。王即具以闻。迁进曰。灵仪圣相。厄於前朝。陛下严饰。不为不多。而其遗余尚尔充徧。贫道触目增恸。莫之奈何。上怅然曰。弟子垂拱岩廊。而使尊像蒙冒霜露。朕之咎也。今日之事。殆天所以启朕也。如师之说。情实摧割。诏诸有旧像。仰所在官司。送置近寺。俾率土之内。口施一文。以完美焉。
十四年。驾幸岱宗柴祭。迁有奏请。复岱寺之废者。及无贯逃僧。皆俾安堵。故诏河南王。以朗公寺。为泰岳神通道场。齐王。以静默寺。为神宝道场。华阳王。以灵岩寺。为宝山道场。诸王悉奉诏。以檀越从事。且诏天下寺。自一僧已上。听给额私度附贯。
仁寿初。上出天竺沙门。於龙潜时。所授大觉真身舍利若干。诏迁相与枚计之。以定其数。虽彼此专意。至再三。辄增减不能当。上问其故。迁曰。如来法身。过於数量。上悟。由是先诏天下三十道。起塔。分遣大德。安置舍利。而迁始以蜀王故。将之梁益中。以道险。非老人所宜。遂请易岐。乃於凤泉寺。东北二十里而塔焉。函石四段。光润如玉。倐忽变化双树状。枝叶宛转。鸟兽龙象。异色相宣。上闻而悦之。二年春。益诏以舍利。分五十余州起塔。四年又诏三十州。至是合一百余州。起塔如前指。其感应祥瑞。语具各传。皆自迁发之也。
献后之丧。创禅定寺。荐冥福。堂盘万础。塔耸七层。工费殚极。观者以为侈。诏曰。自稠师之灭。禅门不开。今所立寺。既名禅定。宜於海内。召禅师百二十人。各许侍者二人自随。庶嗣前尘。尚光末运。并委迁禅师具名以闻。有司以礼迎致者。仍诏迁主其寺。
大兴善寺像。有光景。上问迁。迁辨答祥允。上不能诘。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以风瘘疾作。禅坐而卒於胜光寺。春秋六十六。葬於终南之北麓云。
迁美容仪。器宇恢雅。谈吐应对合机要。疎财慕义。薄於奉己。而厚於恤物。能自慕圣。至禅定。所获施予。不可胜纪。而随以尽。其所济多矣。停柩之际。忽有一白犬。号叫柩侧。而亦莫察其所从来者。既葬乃失所在。且其将终也。或梦禅定佛殿倾者。俄而沙门专诚。梦净土严丽。於既卒之后。呜呼其亦伟矣。着摄论疏十卷。楞伽起信惟识如实等疏。九识四明等章。华严明难品玄解等。二十余卷。
隋净辨
齐之韦氏子。少为书生。非其志也。乃从迁禅师。受大乘学。息缘静处。泊如也。或有诟詈毁訾于外者。终不顾问之。则曰。此予少年刎颈交也。第念久要之义厚矣。一旦忘之。岂人情哉。
仁寿置塔。送舍利葬于衡州岳寺。岳寺即陈思禅师所建大明寺也。胜迹尤多。辨因合集前后所见闻者。为感应传一部十卷。行於世。
隋道判
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三岁丧亲。十五年。始知读书。十九年投外兄落染。既具戒。即誓结朋西游。以观灵迹。齐乾明初。二十一人。出邺行迈。才臻周塞。夜为逻卒所得。执见武帝而释之。仍令於大乘寺安置。即周之保定二年也。明年上表。乞如所志。许之且给国书资粮诸物度石碛千五百里四顾绝无水草。饥行七夕。至高昌国。盖突厥附庸也。益西抵可寒所。可寒怪其非类。将杀之。而未也。徒增防卫。而禁其饮食。势必使之饿死尔。会周使者谏。以为此佛弟子也。所在之处。羊马且繁盛。可寒喜。勑日给四羊充食。判等纵之。而蔬茹如故。未几。遣骑乘。送还长安。住乾宗寺。留五年。遇静霭法师。慧业冲邃。事之又五年。大法寻废。与霭等二十六人。逃难岩居太白山中。不忌讲授。依承霭德。始终一十五年。逮霭舍身。护法风烈遐被。判有力焉。天元嗣历。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判预其数。住陟岵寺。隋开佛法。改大兴善寺。诏摄僧务。开皇初。结庵终南交谷东领池。七年示微疾。诏度支侍郎李世思。将天竺医工。就庵视疾。遂改庵龙池寺。大将军云定兴。为檀越。侍郎独孤机。别筑斋宇於宅之后园。请时栖息。薛国公及其夫人。风奉训诰。间或至山。咨承疑义。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卒于山寺。寿八十四。
隋罗云
姓刑氏。南郡松滋人。出家隶上明东寺。时扬都道朗。於兴皇盛业四论。因钻仰焉。年十六。与其徒。论常无常义。而辞色和祥。宾主允畅。众咸嘉尚。朗乃以所服帔赏之。闻誉由尔益进。后从福缘寺亘法师所解亦然。於是以三论奥旨。未被荆南。乡里之念。有不能免。而栖禅寺陟禅师者。定慧兼修。注心利益。又力助之。方当六合混一之初。玄侣竞臻。郁成盛席。总管。宜阳公王世积。诏使舍人萧子宝。尤加敬慕。居龙泉寺。余五十年。常坐不卧。岂非模范之不易得者哉炀帝承名。诏邀至。固以疾辞。
道士俞氏讲庄老。妄用内典。云命门人。慧成道胜。往折之。坐定道士曰。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成曰。脱珍御服。着毙垢衣。习近穷迷。将开渐化。又俞讳成呼先生。成谓。如是则请去先字。仍依姓。呼之俞生。可乎。道士惭。云轮下众盈五百。皆成胜类也。
神山云所生地。一夏安居。养母其上。始开四经三论於上明东寺。其法堂十二间。盖道安昙翼所造。云兄道颙亦隶寺出家。尝造重阁於安公驴庙之北。古老传以为安公乘赤驴。自襄阳檀溪。一夕返上明。捡校东西两寺。及四层塔。驴庙即系驴处也。
云兄弟五人
俱出家为法师。而云其季者。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端坐迁神于龙泉寺房。寿七十五。弟子椿诜澄憩等。荆南经朱粲寇扰。寺多残毁。独龙泉完美至今。
隋法智
出家居天台山。每谓人曰。经言。犯一吉罗。即堕地狱一中劫。又言。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灭八十一劫生死重罪。是两者吾将安所信哉。佛无妄语。吾其念佛乎。乃於国清寺。兜率台上。精勤课持。积昼夜。傲寒暑。不变常度。一日忽徧辞诸所往来者。且戒亲戚。为设斋。顷之有金色光。明照数百里。时夜方半。近远皆谓天晓。於是智遂无疾而终。
隋德山
姓山氏。年方壮。忽弃妻子。入益州之天勑山。不剪须发。而务息缘静念为日用。其相状澹泊。如得定者。尝游竹林龙池。开悟道俗。其说曰。佛法尚清简。而黜烦乱。故政烦则国乱心烦则意乱水清则鱼石可见。神清则想倒可识。学清简者。犹恐烦乱。而况一向汩没於烦乱哉。后徙马鞍山。地产毒蛇。螫人必死。然山往来。未尝有所害。虽僮侍朝夕行。亦无遇之者。或尝践之。而被其螫山洗以水即愈。及还天勑夏坐树下。或为虎逐。趋避山床下。虎蹲以待。不肯去。山因解衣。卧虎前曰。床下佛。子。肉味岂胜贫道邪。虎竟去。一日其俗氏所生子来省。山曰。汝何来。子泣曰。久别。生死不相知。故一来耳。山曰。汝急去。各自觅活。再来当与杖也。间数年复来。山遽取杖将捶之。子辄执其杖。不使捶。且泣且言曰。阇黎意以为遇儿。如他人在他人可捶耶。山大笑。年九十终。旭上者。亦益州草堂寺僧也。出家业禅诵。炉香缾水。终日燕默。而四众敬慕之。土俗每岁。以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士女驰骋游遨。诸僧治具接待忙遽。惟旭则晏然如故。终年九十八。
隋法显
宁氏。雍之扶风人。出家事法开为师。开於元魏之季。住京兆之王寺。沈默寡欲无累於世。其禅定之趣。人莫能测。显既久於咨承。则其所得可知矣。仁寿以日岩寺主。诏送舍利。置塔於泷州药王寺。反终年且八十矣。
隋明璨
生莒之沂水韦氏。家世儒素。幼习经史。年未志学即出家。逮具戒。则弱冠矣。然於住持。则论之成实。经之涅盘。讲演不少置。周废教。虽遁林泽。而明侣相从。未尝忘所敷演。开皇初。名闻遐被。诏住京之大兴善寺。仁寿初。诏送舍利。葬蒋州之栖霞。即今之摄山寺也。然尝於江表。获故梵经百余卷。念欲翻译入藏。而乏赀费。故汲汲焉。走悬箔不少怠。其弘法之志伽此。卒於唐初。
隋僧盖
恒州人。始业涅盘於汾洛。后计以慧浮戒。滞专攻定学。乃杖策京师。徧访禅侣。大兴善寺者。阛阓之地也。而盖处之。终日燕默。有山深林密之想。於是论者举高之。仁寿二年。诏送舍利塔於沧州。四年又送舍利塔於沂州。后不知所终。
隋道顺
具州人。学释涅盘。尤有悲拔慈予志。尝以自劾系狱中。诸囚化其讲解。而善良者不胜既吏以无罪见收。非法也。因强之使去。开皇初。入京住玄法寺。诏送舍利于宋州。置塔之际。瑞应极多。
唐法应
会稽王氏子也。蚤年颕悟。出家事沙门昙崇。究研禅业。崇公化洽周朝。从者如市。而应为称首。既而遁迹终南。饭衣松萝。以避废教之祸。用心空寂。弥厉。屡感鸷兽驯狎。为授归戒。崇公深加印可。於是委其徒五百人於应听教戒。隋开皇十二年。诏天下。妙选三学之尤者。唱导五众。而崇於禅学。得二十五人。使远行化。而独推应京师宝塔寺。领三百众。受上供养。自是声闻益。播武德初。卒於清禅寺。春秋八十。
唐绍阇黎
姓蒲氏。梓州玄武人。其未出家时。尝山行见子母虎。於涧中取虾。虾细不复可得。纵得亦莫足以止饥。绍意以为业缘所迫。其苦如此。乃叹曰。吾身先后。等一死耳。不如捐以济其饿。为有益於物也。乃裸卧虎前。虎辄避去。无所损伤。
既剃落受具戒。尤谨操行。大业初。汝州境。多虎暴。道路非三五十人群聚。不敢行。绍闻之。因至其地。苫覆久坐。以待噬。虎远引。境遂安静。年百九岁而终。其将终也。谓弟子曰。吾欲露尸。以施诸虫鸟。然生且嫌我。而况死乎。必樊之无遗尽。弟子不忍用其言。而用其志。委尸月余。凡异类卒莫侵败。竟收之以葬。
唐保恭
姓崔氏。青州人。晋永嘉南渡。居建邺。父超道。本州刺史。恭年十一。炅法师使诵观音经。初夜一时即能覆诵。遂许出家。会炅逝去。顷之梦。两蛇从炅足出。入恭足。而觉。自尔神志异常日。即依开善彻法师。听成实论。而彻以义疏。使习复之。其文如蝇头。一领八纸。曾无遗忘。同学五百。莫不推伏。既受具。禀定业於慧晓禅师。又问成实疑沮於高昌嵩公。因从究地持十地。不逾年。大义洞明。而前疑冰释。乃约地持以制行。而专讲法华。陈至德初。摄山慧布归自北邺。相邀造栖霞寺。以弘禅宗。布亡诱掖加谨。隋仁寿末。献后崩。诏入京。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齐王暕。乞授戒。施衣五百领。皆分散无所畜。国初避地蓝田之悟真寺。武德二年。诏仍旧僧任。改禅定。为大庄严寺。且举十大德统摄。当时犹顾望。未遽应。诏高祖使趣起恭而诸公稍进。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於大庄严寺。寿八十。葬于京郊之西南。秘书监萧德言铭。其碑。
初恭尝山行。直过虎所踞地。无少惧色。杨玄感之乱。或诬恭预其谋。方升座竖义。而兵刃突入捕逮。众惊骇欲散。恭徐曰。自省无他。俟讲罢。当就辨也。其度量如此。
唐法祥
同州人。童稚出家。冠年登具。逮周废教。即于禄以自活。而诵礼不辍。僚佐嘉。其诚其使长将上名台省。显擢之。固辞。隋兴。重剃染。住大兴国寺。性高爽。不事幽蔽。所居房。悉使洞开前后门。坐卧一床。当风而处。寒暑不易。余三十年。道俗问讯。非俟其诵经终卷。不敢。辄尔虽问。亦不加答。尝染伤寒。或劝之药疗。弗受。又患痢。劝者如之。乃曰痢者水也。我能治之。便啖乾饭。武德七年。久病起坐。微有声曰。佛像佛像。侍者回视之。则见西壁尊仪。光明宛具。又闻香乐。少时卒。葬城东隅。
唐僧定
丹阳人。始学成实。讨索劳剧。遂感风疠。因叹以为形既癈於世矣。盍亦归心禅寂乎。居锺山。日啜粳米白粥一杯。常坐不卧。以待殂殒。阅数年。所苦悉瘥。支体面目。一时光洁。须发并生。而眉特秀异。长可寸许。室中虎迹成蹊。略无詟忤。或想虑乍浮。则通夕游步。不间榛莽。犷兽鸷禽。见等同类。隋初诏住京师新道场。不赴。既而又诏。授上归戒。亦辞不赴。尝伤寒剧甚。而悉屏饮食。危坐如故。至三日。弟子保恭恐其殆。请稍以饮食自持。亟挥去。徐曰。以法为药。顾不可欤。满七日所苦顿痊。大业之季。徙居终南太和寺。盗夜入其室。定坐不为动。盗曰。岂闻世有奴贼乎。定曰。吾郎贼且不惧。况奴贼哉。盗剥其衣。即脱予。无吝色。将挽取其所坐毡。定辄不肯。曰吾一冬惟赖此尔。乡欲持去。宁杀我。盗相视而止。武德七年六月。以微疾坐逝。寿八十余。
唐满意
史未详其姓氏。乡里武德之季。邺都法砺律师。方作疏解。昙无德律。意遂抠衣从之。见闻既博。造诣亦深。於是致徒讲导者。余三十载。而观音大亮。越州昙一。出其门矣。
唐慧暠
陆安人。幼入道门。即怀远量。希崇大品。情阻未申。时苞山明法师继绪兴皇。世称郢匠。因从之谘禀焉。年方有立。遂为众弘演。自尔受业分镫。不可胜纪。然以为楚服既殷。岷邦未洽。隋大业间。泝江而上。道于成都。大张法席。或徙梓绵随方开导。俦侣之繁。愈於前日。稍有谤其以异术惑众者。语闻。武德初。诏穷治。事虽不实。而暠亦南归矣。仍厌乡里嚣烦。寻屏迹西山之阴。阅五载。陶练中观。未几。道俗思慕。造山迎致。贞观七年。卒於乡里之方等寺。寿八十有七。
暠行己严洁。日止一粲。随得輙啖。不限朝中。不待营丐。
其体羸瘁。若不胜衣者。在蜀时。门人道勤。患其不任。阴告外。辨厚供。供至。暠怪其异常。诘知其由。即斥勤出。不共住。曰邪命之食。恶可御也。故平居凡檀越送供丰美。悉命入僧如律。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猜你喜欢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一卷(出乌波离所问经)·佚名 维摩经玄疏卷第三·智顗 佛说辟除诸恶陀罗尼经·佚名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二·子璇 终南家业卷上(末)·守一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佚名 第十卷·圆瑛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十二·三峰法藏 菩萨璎珞经卷第二·佚名 中观论疏卷第十(本)·吉藏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四·玄奘 卷九十七·道世 庄严法本品第四·佚名 注维摩诘经卷第七·僧肇 金刚仙论 第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