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缁衣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长民者章志、贞教、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己以说其上矣。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诗云:‘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子曰:“有国者章善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康诰曰:‘敬明乃罚。’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叶公之顾命曰:‘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

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诗云:‘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陈曰:‘未见圣,若己弗克见;旣见圣,亦不克由圣。’”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

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着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曰:“茍有车,必见其轼;茍有衣,必见其敝;人茍或言之,必闻其声;茍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自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旣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

猜你喜欢
  虞书·皋陶谟·佚名
  卷十一 学五·黎靖德
  外篇·王夫之
  卷十六·钱时
  礼记析疑卷二十五·方苞
  卷十八·吴澄
  第63章·老子
  卷四·范家相
  跋·王夫之
  卷五百九十三·佚名
  阿那律八念经·佚名
  由诸行无常求合理的进步·太虚
  佛教与护国·太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佚名
  商主天子所问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三出 花楼春宴·王世贞

    【菊花新】〔副净上〕家君近喜破奸仇。柱国威权独自收。机务与谁筹。朝命尽经吾手。斩蛇须斩蛟。猎兽须猎虎。除却万人雄。天下惟有我。严世蕃荫藉家君。位同卿相。阴险胜如蔡卞智谋远过王雱。前日夏言老贼与我父亲

  • 第九出·李开先

    【出队子】(老外上)君恩虽厚,也为身家儿女忧。思量昨日那缘由,缚虎之心肯罢休?(白)白虎堂高锁碧空,珠帘不卷玉玲珑。侯门曾受君王勅,到此遭刑反寇同。前日蒙童大王书来,着下官谋杀林冲。今夜想起来,童大王说的是。吾观此人,英雄智

  • 三集卷七十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七十六古今体一百十二首【戊子八】出丽正门恭迎皇太后驾至避暑山庄作一日後违八日迟【唘程之日  皇太后至汤山驻跸故逐日後一程至今凡八日矣】不眠数问夜何其欣知此际临安辇恭迎【去声】先

  • 卷四百九十七·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九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三十一 傅汝舟 泛湖 出自钱塘门延伫西湖滨寒冬十一月松柏凄已陈积水何湛湛楼观列青旻微阳回景光俯见白骨新白骨一何

  • ●崇禎長編卷之二十一·汪楫

      崇禎二年閏四月   ○崇禎二年閏四月   崇禎二年閏四月丙辰朔帝視朝   諭刑部天氣暄熱釋罪人笞罪以下徒流者减等發落   大學士韓爌再疏辭廕中書舍人帝改為送一子入監讀書   贈金乾秉禮部右侍郎廕一

  • 竹书统笺卷十一·徐文靖

    匡王【名班○笺按周本纪顷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元年己酉【笺按春秋鲁文公十五年也】六年晋灵公为赵穿所杀【笺按左传宣二年秋九月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

  • ◎张翼德警告段祺瑞·宣南吏隐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初肄业于北洋武备学校。毕业后,与荫午楼(昌)等,至德意志游学,学成归国。适袁项城小站练兵,即以教练委之,继授职统制,旋代王士珍提督江北。辛亥南北统一之际,段首先通电,请宣统退位,此举为世称道,遂得为陆军

  • 光绪十六年·佚名

    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密陈日本近日情形片(十一月二十一日)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密陈日本近日情形片(十一月二十一日)再,密陈者:窃查日本一国,面面阻海,地形险固,长约五千余里。南与浙江对峙,北与吉林近连;实为中国外海一大屏障。人民

  • ●岁华纪丽卷第三·韩鄂

    唐韩谔撰 明沈士龙胡震亨同校 秋 秋为白藏 【梁元帝纂要云秋为白藏亦曰收成亦曰三秋素秋高秋商秋九秋】 景当素节 【又曰节曰素节商节辰曰凄辰霜辰】 帝称少皡 【其帝少皡】 神号蓐收 【其神蓐收】 众木摇落 【见秋

  • 兵七·徐松

    亲征太祖建隆元年四月十四日,昭义军节度李筠叛。五月十九日,内出手诏曰:「朕仰膺天眷,肇启皇图,念可畏之非民,敢无名而动众 李筠不知天命,犯我王诛,弃带河砺岳之恩,为干纪乱常之事,已行攻讨,即俟荡平。当九夏之炎蒸,念六师之劳苦,

  • 制分第二十九·管仲

    凡兵之所以先争,圣人贤士,不为爱尊爵;道术知能,不为爱官职;巧伎勇力,不为爱重禄;聪耳明目,不为爱金财。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修矣;武王非于甲子之朝而后胜也,其前政多善矣。故小征,千里遍知

  • 目录·神清

      北山录序  北山录卷第一  天地始第一  圣人生第二  北山录卷第二  法籍兴第三  真俗符第四  北山录卷第三  合霸王第五  至化第六  北山录卷第四  宗师议第七  北山录卷第五  释宾问第

  • 潮音草舍诗存续集·太虚

    ──己卯至丁亥──  己卯元旦试笔  从来第一义谛,心言都所不及,岂唯观无可观,亦复说无可说。  安宁温泉试浴  天下第一汤泉,清华差可比拟,大宾池上留题,老僧亭间延伫。  由碧鸡游金马  暂辞西郭碧鸡,来访东郊金

  • 卷第二十六·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六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毁訾语学处第二之余此中犯相其事云何。总摄颂曰。种族及工巧  业形相病五罪及烦恼类  恶骂为后边别摄颂曰。种姓织毛针  铁铜及皮作陶师并剃发  木竹作并

  • 卷第二十三·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二十三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内摄颂曰。牛护猎师死  放宫天授归猛光向得叉  杀人声八梦时猛光王曾于寐后作如是念。牛护太子我丧之后。能有智力绍王位不。我今宜可试其智策。令使唤来

  • 大品第一 智论·佚名

    第一章第一诵品一&ldquo;听闻之慧是闻所成智&rdquo;者如何?云:&ldquo;应证知此等之诸法&rdquo;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ldquo;应遍知此等之诸法&rdquo;是听闻,以其了知之慧是闻所成智。云:&ldquo;应断此等之诸

  • 人伦大统赋·张行简

    一卷,金张行简撰。此书《金史》不载,黄氏《千顷堂书目》有《人伦大统赋》一册,不言撰人;《永乐大典》所载,则皆题张行简撰。是书有元薛延年注及皇庆二年(1313)序。延年字寿之,临汾人。此书专论相法,词义颇为明简,“芟诸家之

  • 湿热病篇·薛雪

    原名《湿热条辨》温病著作。1卷。清·薛雪(生白)撰于十八世纪中期。(又据王孟英考证,认为非薛氏所撰。)本书重点是叙述湿热病的传变规律及其辨治原则,分条辨析证治,故名书为《湿热条辨》。因湿热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