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恒公(元年~十八年)

桓公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

郑伯以璧假许田。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曷为为恭,有天子之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曷为系之许?近许也。此邑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秋大水。何以书?记灾也。

冬十月。

----------

桓公二年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及者何?累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仇牧,荀息,皆累也。”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孔父?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其义形于色奈何?督将弑殇公,孔父生而存则殇公不可得而弑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殇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器?名,地?主人。器何以?名?地何以?主人?器之与人非有即尔。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俄而可以为其有矣。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无时焉可也。戊申,纳于大庙。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大庙,非礼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

蔡侯、郑伯会于邓离,不言会,此其言会何?盖邓与会尔。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

桓公三年

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

六月,公会纪侯于盛。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既者何?尽也。

公子?如齐逆女。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送女,非礼也。此入国矣,何以不称夫人?自我言齐,父母之于子,虽为邻国夫人,犹曰吾姜氏。

公会齐侯于欢,夫人姜氏至自齐。?何以不致?得见乎公矣。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有年。有年何以书?以喜书也。大有年何以书?亦以喜书也。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彼其曰大有年何?大丰年也。仅有年亦足以当喜乎?恃有年也。

----------

桓公四年

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四狩也,春曰苗,秋曰?,冬曰狩。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诸侯曷为必田狩?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充君之庖。

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宰渠伯纠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宰渠伯纠何?下大夫也。

----------

桓公五年

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曷为以二日?卒之忄戍也。甲戌之日亡,己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

夏,齐侯郑伯如纪。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离不言会。

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仍叔之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仍叔之子何?讥。何讥尔?讥父老子代?政也。

葬陈桓公。

城祝丘。

秋,蔡人、卫人、陈人?王伐郑。其言?王伐郑何??王正也。

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

众。何以书?记灾也。

冬,州公如曹。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

----------

桓公六年

春正月,?来。?来者何?犹曰是人来也。孰谓?谓州公也。曷为谓之?来?慢之也。曷为慢之?化我也。

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

秋八月壬午,大阅。大阅者何?简车徒也。何以书?盖以罕书也。蔡人杀陈佗。陈佗者何?陈君也。陈君则曷为谓之陈佗?绝也。曷为绝之?贱也。其贱奈何?外淫也。恶乎淫,淫于蔡,蔡人杀之。

九月丁卯,子同生,子同生者孰谓?谓庄公也。何言乎子同生?喜有正也。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久无正也。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

冬,纪侯来朝。

----------

桓公七年

春二月己亥,焚咸丘。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何言乎以火攻?疾始以火攻也。咸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其称侯朝何?贵者无后,待之以初也。

----------

桓公八年

春正月己卯,?。?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秋曰尝。冬曰?。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亟也。亟则黩,黩则不敬。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疏则怠,怠则忘。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天王使家父来聘。

夏五月丁丑,?。何以书?讥亟也。

秋,伐邾娄。

冬十月,雨雪。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何以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遂者何?生事也。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

----------

桓公九年

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其辞成矣,则其称纪季姜何?自我言,纪父母之于子。虽为天王后,犹曰吾季姜。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诸侯来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春秋》有讥父老子代?政者,则未知其在齐与曹与?

----------

桓公十年

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会者何?期辞也。其言弗遇何?公不见要也。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郎者何?吾近邑也。吾近邑则其言来战于郎何?近也。恶乎近?近乎围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

桓公十一年

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郑庄公。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祭仲者何?郑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其为知权奈何?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而野留。庄公死已葬,祭仲将往省于留,涂出于宋,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少辽缓之,则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则病,然后有郑国。古人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突归于郑。突何以名?挈乎祭仲也。其言归何?顺祭仲也。

郑忽出奔卫。忽何以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

柔会宋公、陈侯、蔡侯,盟于折。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公会宋公于夫童。

冬十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

----------

桓公十二年

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殴蛇。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公会宋公于郯。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丙戌,卫侯晋卒。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辟嫌也。恶乎嫌?嫌与郑人战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

桓公十三年

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曷为后日?恃外也。其恃外奈何?得纪侯、郑伯然后能为日也。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外也。曷为?外?恃外,故?外也。何以不地?近也。恶乎近?近乎围。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犹可以地也。

三月,葬卫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

桓公十四年

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无冰。何以书?记异也。

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夏五者何?无闻焉尔。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御廪灾何以书?记灾也。

乙亥,尝。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尝也。曰:“犹尝乎?”御廪灾,不如勿尝而已矣。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以者何?行其意也。

----------

桓公十五年

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何以书?讥。何讥尔?王者无求,求车非礼也。

三月乙未,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突何以名?夺正也。

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其称世子何?复正也。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

许叔入于许。

公会齐侯于?。

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

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栎者何?郑之邑。曷为不言入于郑?末言尔。曷为末言尔?祭仲亡矣。然则曷为不言忽之出奔?言忽为君之微也,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

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伐郑。

----------

桓公十六年

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

冬,城向。

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也。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属负兹,舍不即罪尔。

----------

桓公十七年

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二月丙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走隹。

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

癸巳,葬蔡桓侯。

及宋人、卫人伐邾娄。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

桓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夫人姜氏遂如齐。公何以不言及夫人?夫人外也。夫人外者何?内辞也,其实夫人外公也。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贼未讨何以书葬?仇在外也。仇在外则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猜你喜欢
  能言第四十·桓宽
  渔樵问对 译文·邵雍
  序·梁启超
  春秋管窥卷六·徐庭垣
  第十二章 22·辜鸿铭
  第五章 5·辜鸿铭
  卷二十九·李明复
  礼经会元卷三上·叶时
  卷十九之下·何楷
  卷二十七·顺治
  喻老·韩非
  卷一百一十九·佚名
  二、百丈野狐·慧开
  卷第八十·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五·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四十一·彭定求

        卷241_1 【闵荒诗】元结   炀皇嗣君位,隋德滋昏幽。日作及身祸,以为长世谋。   居常耻前王,不思天子游。意欲出明堂,便登浮海舟。   令行山川改,功与玄造侔。河淮可支合,峰gH生回沟。   封陨下泽中,作山防

  • 卷十四·何汶

      杂编四  古意  陈羽  《诗史》云:“陈羽有诗百余首,《古意》一篇,集中所无。”  十三学绣罗衣裳,自怜红袖闻馨香。人言此是嫁时服,含笑不刺双鸳鸯。郎年十九髭未生,拜官天下闻郎名。车马骈阗贺门馆,自

  • 提要·李庚

    【臣】等谨案天台前集三巻前集别编一巻续集三巻续集别编六巻皆裒集天台题咏前集宋李庚原本林师蒧等増修皆録唐以前诗成于宁宗嘉定元年戊辰有郡守宣城李兼序前集别编一巻则师蒧子表民所辑补又附拾遗诗十二首有陈耆卿跋

  • 卷一百八十五·毕沅

      ◎元纪三 ∷起上章执徐正月,尽玄黓敦牂六月,凡二年有奇。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至元十七年庚辰,一二八零年   春,正月,丙辰,立迁转官员法:凡无过者授见阙,物故及过犯者选人补之,满代者令还家以俟。又定诸路差

  • 卷四百三十七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起哲宗元祐五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丁卯朔,御大慶殿視朝。(劉摯云:仁宗即位之五年,行冬會;神宗即位之五年,行元會。今稽據之。)   澶州觀察使、贈開府儀同三司、追封崇國公克懼卒。   庚午,詔溫、明州歲造船以六百

  • 内篇 六家第一·刘知几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 卷之一百七十四·佚名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六月。乙酉朔上驻跸昂几尔图地方  ○命理藩院檄青海萨楚墨尔根台吉等、谕以噶尔丹败逃、及达赖喇嘛、已死九年、第巴匿之、假其言诳诱噶尔丹作乱之故。令探听噶尔丹声息。倘彼西走、即行

  • 寓圃杂记上·王锜

    松江蒋黄门用和在京师时, (「松江蒋黄门用和在京师时」,明纪录汇编本作「松江将董用和在京师时」。)其寓舍与于侍郎谦相对。用和生子,亲友致贺礼,定日会客,先已发书。至日,宰牲陈设已毕,忽闻于公丧母,举哀于家。用和曰:「于公有

  • 李严传·欧阳修

    李严,幽州人,初名让坤。在刘守光部下当刺史,后在庄宗部下当客省使。严为人聪明敏锐多才多艺,喜欢骑射,知书善辩。同光三年(925),出使蜀,对王衍讲唐兴复的盛况,音辞清楚响亮,蜀大臣们听了都做出肃然起敬的举动。衍枢密使宋光嗣

  • 耶律有尚传·宋濂

    耶律有尚字伯强,契丹族人,辽东丹王十世孙,祖父在金朝东平为官,因安家于东平。有尚天资过人,勤奋好学,拜许衡为师,并成为高足弟子。他对性理之学颇有研究,尤其把“诚”作为治学为人的根本。其言行莫不遵循规矩,无论是认识他或不

  • 职官四·徐松

    尚书省【宋会要】尚书都省。旧制:尚书令、左、右仆射、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主都省事。国朝以诸司三品以上官或学士一员权判。凡尚书诸司,悉他官主判。其事务至少者,但中书批状,送印领判。都省总领省事,及集议、定谥、

  • 序·惠周惕

    甚哉说诗之难也。自孔子删定六经,教授弟子,于诗则屡言之。而门弟子中如子贡子夏者,一语会心,则反复兴叹,以为可与言诗。外此无闻焉。其后子夏得孔子之传,着为小序,略言作诗之旨,而未有论说。汉儒始句解而字释之,毛公最晚出,而传

  • 卷第十二·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十二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方等部第二之十一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上下合卷) (南力北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佛在睹史天宫,说六波

  • 一先令蜡烛·约瑟芬·铁伊

    约瑟芬·铁伊著。清晨的海滩上横工着一具女人的尸体,死者染发、脚趾甲上搽着猩红色的指甲油,看上去就和一般人不一样。海岸巡警说这只是一起因游泳不慎发生的意外,直到发现一颗纽扣纠结缠绕在她的头发中,又辨明她的身份是

  • 朝野佥载·张鷟

    笔记小说集。唐张鷟撰。原二十卷,今本六卷,又作三卷。记载隋唐两代朝野佚闻,尤多武后朝事。对当时朝政颇多讥评,也记述了不少神鬼怪异之事和琐语琐闻。其中亦多怪诞不经的传说。但因究属第一手材料,故不记载为《资治通鉴

  • 西游记百回详注·刘一明

    悟元子曰:人身难得,无常迅速,生生死死,轮回不息;一失人身,永久恶趣,可惧可怕。举世之人,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醉生梦死,碌碌一世;入于苦海而罔觉,陷诸火坑而不知,以苦为乐,以假为真。殊不知一切尘缘世事,俱是戕性之刀斧;恩爱牵缠,无非

  • 上清黄书过度仪·佚名

    《上清黄书过度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早期天师道经典。《宋史‧艺文志》着录《黄书过度仪》一卷,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内容与《洞真黄书》近似,言修行黄赤之道。但该书以讲述理法为主,本书

  • 慢法经·佚名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