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22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辜讲
上面提到的同一位学生(樊迟)问孔子:“道德生活的内涵是什么?”
孔子回答:“道德生活在充满爱心的人内心深处。 ”学生(樊迟)继续问:“理解的内涵是什么?”孔子回答:“理解的内涵在于理解他人。”然而似乎这位学生还是无法领会孔子所说的话。于是孔子继续说: “秉持公正的理由,而放弃所有不公正的理由,这样,即使是不公正的也会变得公正。”
另一位学生(子夏)回答:“有句谚语确实寓意非常宽。当远古的大帝舜帝执掌政权的时候,从群众中选拔人才,提拔了皋陶做司法部长,从那一刻起,所有品德不端的人都消失了。当远古的帝王,大帝汤执掌政权的时候,从群众中选拔人才,提拔了伊尹当总理,从那一刻起,所有品行不端的人都消失了。”
辜解
促使基督教徒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并不是对上帝的纯洁的信仰,和我们一样,对道德规范的遵守源自于内心的道德戒律。这些道德法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内心,如果不遵照道德法则的要求,自己就会感到生命缺失的不安。可以说,道德法则才是真正的宗教内核,而其他的不过是宗教的形式,包括教义。同样道理,如果说宗教的内核是道德法则,那么爱就是宗教的灵魂和源泉。这里的爱不单是男女情感,包含的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对所有生命的善良的感情,表现为同情、怜悯、仁慈的所有的真实的人类情感;这所有真实的人类情感事实上概括起来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在基督教中,称作神性——因人身上的最类似于神的高贵品质。用流行语言来说,这就是人性,或者说人性中的的爱。
总而言之,宗教来自于爱。爱不仅赋予了宗教生命,还给予了宗教灵魂。爱——你可以用别的来称呼它——爱情、亲情、兄弟情,等等。所以说,宗教真正能够让人接受并信仰下去,依靠的还是天性中对他人的爱和内心的道德法则,所以孔子才说“仁者爱人(有道德的人就会去去爱他人)。”
猜你喜欢 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晏婴 第四章 小学院·梁启超 卷五二·邱濬 卷三六·邱濬 卷四【起桓公元年尽二年】·杜预 提要·陈士元 刘子遗书卷二·刘宗周 第三 内揵 1·王诩 补篇·钱穆 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欧阳竟无 昭公·昭公元年·左丘明 佛說義足經卷下·欧阳竟无 重校一切经音义序·唐慧琳 卷九十六·佚名 金刚仙论 第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