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内篇 六家第一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知《书》之所起远矣。

  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推此三说,其义不同。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

  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说,比《月令》多同。期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者也。

  自宗周既殒,《书》体遂废,迄乎汉、魏,无能继者。至晋广陵相鲁国孔衍,以为国史所以表言行,昭法式,至于人理常事,不足备列。乃删汉、魏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凡为二十六卷。至隋秘书监太原王劭,又录开皇、仁寿时事,编而次之,以类相从,各为其目,勒成《隋书》八十卷。寻其义例,皆准《尚书》。

  原夫《尚书》之所记也,若君臣相对,词旨可称,则一时之言,累篇咸载。如言无足纪,语无可述,若此故事,虽有脱略,而观者不以为非。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剪截今文,摸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故舒元所撰《汉》、《魏》等书,不行于代也。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昔之所忽,而今之所要。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案《汲冢琐语》太丁时事,且为《夏殷春秋》。孔子曰:"疏记通知远,《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知《春秋》始作,与《尚书》同时。

  《琐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十七年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于春秋,悼公使传其太子。《左传》昭二年,晋韩宣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斯则春秋之目,事匪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载。又案《竹书纪年》,其所纪事皆与《鲁春秋》同。孟子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梼杌,而鲁谓之春秋,春实一也。"然则乘与纪年、杌,其皆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数,藉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志晦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

  又案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苟如是,则晏子、虞卿、吕氏、陆贾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盖有异于此者也。

  至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考其宗旨,如法《春秋》。自是为国史者,皆用斯法。然时移世异,体式不同。其所书之事也,皆言罕褒讳,事无黜陟,故马迁所谓整齐故事耳,安得比于《春秋》哉!

  《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信圣人之才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太史公书》而已。至晋著作郎鲁国乐资,乃追采二史,撰为《春秋后传》。其书始以周贞王续前传鲁哀公后,至王赧入秦,又以秦文王之继周,终于二世之灭,合成三十卷。

  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著《汉纪》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璠、孙盛、干宝、徐广、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国语》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别为《春秋外传国语》,合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自古名儒贾逵、王肃、虞翻、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此亦《六经》之流,《三传》之亚也。

  暨纵横互起,力战争雄,秦兼天下,而著《战国策》。其篇有东西二周、秦、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二国,分为三十三卷。夫谓之策者,盖录而不序,故即简以为名。或云,汉代刘向以战国游士为之策谋,因谓之《战国策》。

  至孔衍,又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太史公所记,参其异同,删彼二家,聚为一录,号为《春秋后语》。除二周及宋、卫、中山,其所留者,七国而已。始自秦孝公,终于楚、汉之际,比于《春秋》,亦尽二百三十余年行事。始衍撰《春秋时国语》,复撰《春秋后语》,勒成二书,各为十卷。今行于世者,唯《后语》存焉。按其书《序》云:"虽左氏莫能加"。世人皆尤其不量力,不度德。寻衍之此义,自比于丘明者,当谓《国语》,非《春秋传》也。必方以类聚,岂多嗤乎!

  当汉氏失驭,英雄角力。司马彪又录其行事,因为《九州春秋》,州为一篇,合为九卷。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也。

  自魏都许、洛,三方鼎峙;晋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虽号同王者,而地实诸侯。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于是《史》、《汉》之体大行,而《国语》之风替矣。

  《史记》家者,其先出于司马迁。自《五经》间行,百家竞列,事迹错糅,前后乖舛。至迁乃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起黄帝,下穷汉武,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合百三十卷。因鲁史旧名,目之曰《史记》。自是汉世史官所续,皆以《史记》为名。迄乎东京著书,犹称《汉记》。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至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已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其后元魏济阴王晖,又著《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依于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皇家显庆中,符玺郎陇西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始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其君臣流别,纪传群分,皆以类相从,各附于本国。凡此诸作,皆《史记》之流也。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国家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其为体之失者也。兼其所载,多聚旧记,时采杂言,故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

  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而残缺遽多,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宜深诫也。

  《汉书》家者,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终于今上。自太初已下,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前编。至子固,乃断自高祖,尽于王莽,为十二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

  昔虞、夏之典,商、周之诰,孔氏所撰,皆谓之"书"。夫以"书"为名,亦稽古之伟称。寻其创造,皆准子长,但不为"世家",改"书"曰"志"而已。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历观自古,史之所载也,《尚书》记周事,终秦穆,《春秋》述鲁文,止哀公,《纪年》不逮于魏亡,《史记》唯论于汉始。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于是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

猜你喜欢
  卷十四·黄以周
  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 二、谨慎行事,乞请皇上睿鉴·雍正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七、明朝亡于李自成之后,清·雍正
  第五十九回 惩奸党唐主施刑 正乐悬周臣明律·蔡东藩
  第五十五回 胁代表迭上推戴书 颁申令接收皇帝位·蔡东藩
  ●卷二十四。地诗文五·梁章钜
  卷五十三·宋·蒋一葵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佚名
  论开诚之道·陈亮
  卷六十一·郝经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六 宋纪二·纪昀
  绎史卷二十四之二·马骕
  王智深传·李延寿
  柴通玄传·脱脱
  卷十二·彭百川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八回 情义堪嘉谢恩赵女·佚名

    诗曰:母子兄弟情最真离别家庭正三春一旦闻知冤枉事气坏金榜挂名人俚言敍过,书接前言:话说兰英说:“家运衰败莫过于孙家,真乃可欺人也!”唱:赵小姐一见继成活气死,疼的他杏眼秋波泪直倾,叫了声伯兄你莫归阴去,断不可遗留不忠不孝

  • 丁卯诗集卷下·许浑

    唐 许浑 撰近体诗五言律诗一百九十四首赠萧链师【并序】錬师贞元初自梨园选为内妓善舞柘枝宫中莫有伦比者宠锡甚厚及驾幸奉天以病不获随辇遂失所止洎复宫阙上颇怀其义【一作艺】求之浃日得于人间后闻神仙之事谓长生

  • 希望的埋葬·徐志摩

    希望,只如今……如今只剩些遗骸;可怜,我的心……却教我如何埋掩?希望,我抚摩著你惨变的创伤,在这冷默的冬夜——谁与我商量埋葬?埋你在秋林之中,幽涧之边,你愿否,朝餐泉乐的琤琮,暮偎著松茵香

  • 卷八·方夔

    <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佑,富山遗稿> 钦定四库全书 富山遗稿卷八 宋 方夔 撰 七言律诗 杂兴四首 其一 我亦山林澹荡人笼禽饮啄失天真客求妙墨多辞病儿欠寒衣屡诉贫夜雨书檠翻汗竹秋风野饭配丝蓴文章固是平生志

  • 唐僧弘秀集卷九·李龏

    宋 李龏 编卿云四首长安言懐寄沈彬待郎故园梨岭下归路接天涯生作长安草胜为边地花雁南飞不到书北寄来賖堪羡神仙客青云早致家秋日江居闲咏寄居江岛边闲咏几秋残草白牛羊瘦风高猿鸟寒检方医故疾挑荠备中餐时复停书巻

  • ●素梅玉蟾·沈泰

    (勾余六桐叶宪祖编西湖林完沈泰评新安端木汪楷、明卿姚文谟阅) 正名宝二郎惊散姻缘,金三舅别聘婵娟。 凤司理登科归娶,杨素梅守志重圆。 △第一折 【满江红】〔生〕木落庭皋,楼阁外彤云半拥。偏则向凄凉书舍,早将寒送。眼角

  • 卷五·本纪第五·世祖二·宋濂

        ◎世祖二   三年春正月癸亥,修宣圣庙成。庚午,罢高丽互市。诸王塔察儿请置铁冶,从之;请立互市,不从。忽剌忽儿所部民饥,罢上供羊。命银冶户七百、河南屯田户百四十,赋税输之州县。命匠户为军者仍为军,其军官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正统十三年九月甲申朔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等遣使臣哈三等来朝贡马驼玉石赐宴并彩币表襄绢布等物有差○河南开封府及直隶大名府各奏所属州县六月以来黄河泛涨渰没民庐舍秋田尽被灾伤 上命户部覆视以闻○乙酉擢进士应

  • 卷之二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五百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二五九 掌湖广道监察御史祝德麟奏请准详校三分全书各员携归私宅校勘折·佚名

    一二五九 掌湖广道监察御史祝德麟奏请准详校三分全书各员携归私宅校勘折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二十日掌湖广遗监察御史臣祝德麟跪奏,为奏明续校书籍情形,叩恳圣慈,仰祈睿鉴事。恭照江浙三分四库全书,奉旨着原派之大臣官员详校

  • 元儒考略卷三·冯从吾

    (明)冯从吾 撰呉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自幼颕悟九岁从羣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知用力圣贤之学宋末举进士不第入山著书元世祖时侍御史程巨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未几以母老辞归巨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

  • 汉纪四十六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寿三年(丁酉、157)·司马光

    汉纪四十六 汉桓帝永寿三年(丁酉,公元157年) 春,正月,己未,赦天下。 [1]春季,正月己未(疑误),大赦天下。 [2]居风令贪暴无度,县人朱达等与蛮夷同反,攻杀令, 聚众至四五千人。夏, 四月,进攻九真,九真太守式战死。诏九真都尉魏朗讨破之

  • 卷一百二十六之三·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三 朱批田文镜奏摺 雍正二年十二月初四日署理河南廵抚印务【臣】田文镜谨 奏为 圣恩之高厚无极微【臣】之图报愈难谨缮摺覆奏仰

  • 目录·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一御定内则衍义目録    儒家类卷一孝之道事舅卷二孝之道事父母卷三敬之道事夫劝学佐忠赞防重贤卷四教之道教子卷五教之道勉学训忠礼之道敬祭祀卷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一·欧阳竟无

      [一]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緣起品第一   [二]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峯山中. [三]與大苾芻衆五千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   盡.無復煩惱.得真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四]如調慧馬亦。如大龍.[

  • 集古录·欧阳修

    十卷,宋欧阳修撰。欧阳修早年即喜搜集碑刻,凡有所闻,便多方求取。朋友馈赠拓片和实物,更增加了他集古的完备性。自仁宗庆历五年 (1045)开始整理,至嘉祐七年(1062),历时十八个年头,与修撰《新唐书》差不多同始终。其集

  • 盐铁论·桓宽

    西汉著作,桓宽编著,共10卷60篇。内容主要是记述了西汉始元6年(前81年),汉昭帝召集郡贤良、文学60余人,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辩论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政策的情况。史称这次辩论为“盐铁会议”。会议中,各地推举的贤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