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五)朱子之道心人心论

人心道心,与天理人欲,几乎是异名而同指。上章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本章继述朱子之道心人心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十六字见于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亦见于荀子书中所称引之道经。宋代理学家极重视此十六字,下及明代,则称之为十六字传心诀。此如天理人欲两语,亦仅见于《小戴礼记》中之《乐记》篇。此篇或尚出伪古文尚书与《荀子》之后。今专为研讨宋儒理学思想,当探问理学家如何解释与运用此诸语,却不必过重在此诸语上辩论其出处。

朱子论人心道心,畅发其义于《中庸章句·序》,其言曰:

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之为,自无过不及之差夹。

序中又涉及传心传道之语,谓所以传圣人之道者,贵在传圣人之心。此心虽有人心道心之别,却同是一心,非有两心。故曰虽上智不能无人心,虽下愚不能无道心。惟一则原于性命之正,一则生于形气之私,此则犹是理气分言之意。

朱子又言:

凡学须要先明得一个心,然后方可学。

人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若吾之心即与天地圣人之心无异,则尚何学之为。

尧舜禹之相传授,虽曰传道,实亦只是传心,主要乃在传此心之道心。或人问所谓形气,如口耳鼻目四肢之属,皆是人人共有,岂得便谓之私?朱子说:

但此属自家私有底,不比道,便公共。故上面有个私底根本。且如危,亦未便是不好,只是有个不好底根本。

人生界有许多私,许多危而不安,则都从私上来。此私字有一根本,即在各自底形气上。

如饥饱寒暖之类,皆生于吾身血气形体,而他人无与,所谓私也。亦未能便是不好,但不可一向徇之。

或人又问:不知是有形气便有这个人心否?朱子说:

有恁地分别说底,有不恁地分别说底。如单说人心,则都是好。对道心说着,使是劳攘物事,会生病痛。

此正说人心道心只是一体两分,又是两体合一。若只说气,则宇宙只是此一气,此气那有不好。但若分说理气,则气字地位自见差了些。若只说心,则此心乃天地自然所赋,那有不好。但若分说人心与道心,则人心地位也自见差些。

朱子又说:

饥寒痛痒,此人心也。恻隐羞恶是非辞让,此道心也。虽上智亦同。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乃善。

又说:

其觉于理者,道心也。其觉于欲者,人心也。

或问前辈多云:道心是天性之心,人心是人欲之心,今如此交互取之,当否?天性之心与人欲之心是明分了两心。今说此心觉于理觉于欲,则仍只是一心。或人疑朱子把人心道心分别得不严。朱子答之云:

既是人心如此不好,则须绝灭此身,而后道心始明。且舜何不先说道心,后说人心?

又曰:

人心是此身有知觉有嗜欲者,感于物而动,此岂能无。但为物诱而至于陷溺,则为害耳。故圣人以为此人心有知觉嗜欲,然无所主宰,则流而忘反,不可据以为安,故曰危。道心则是义理之心,可以为人心之主宰,而人心据以为准者,故当使人心每听道心之区处方可。然此道心却杂出于人心之间,微而难见,故必须精之一之,而后中可执。然此又非有两心也,只是义理与人欲之辨尔。

又曰:

释迦是空虚之魁,饥能不欲食乎?寒能不假衣乎?能令无生人之所欲者乎?虽欲灭之,终不可得而灭。

此处说生人之所欲不可灭。但当知,说生人之所欲,与说人欲又不同。故曰:

人心不全是人欲。若全是人欲,则岂止危而已哉。只饥食渴饮,目视平听之类。

此谓饥食渴饮目视耳听之类,皆是人心,但非即是人欲。若不见道理,因于形骸之隔而物我判为二,则易于自私,易于陷溺入人欲中。

朱子又曾说:

道心犹柁也。船无柁,纵之行,有时入于波涛,有时入于安流,不可一定。惟有一柁以运之,则虽入波涛无害。

此说似是浅譬而喻,使人言下明白得道心人心之区别。但朱子后来即不赞成自己这一说。因若如此说之,则道心为主宰,人心供运使,在一心中明明有了两心对立。朱子论宇宙,理气非对立。论理,善恶非对立。论气,阴阳非对立。凡说成两体对立者,皆非朱子说。故人心道心,非有两心,只是在一心中有此区别。此一区别,贵能浑化,不贵使之形成敌对。故曰:

有道理底人心,便足道心。

又曰:

以道心为主,则人心亦化为道心。如乡党篇所记饮食衣服,本是人心之发,然在圣人分上,则浑是道心。

可见宇宙生人,并非与了人一道心,又与人一人心。圣人之心,则浑是一道心,更不见有人心。故能达到人与天合,心与理合之境界。今把此心分为道心人心二者说之,不过要人较易明白此心体,却不是说真有了两个心。朱子思想,尽多先后递变处,在先如此说,在后或如彼说,大抵总是后胜于前,此乃朱子自己思想之转进。然此亦成为研究朱子思想一难题。因朱子《文集》《语类》乃及其他著作分量太多,一一分别其年代先后,一一对勘其义理异同,事甚不易。此处只是姑举一例。

凡失子辨人心道心,略具如上,可谓明白而允贴。取与其辨天理人欲者相阐,当益可得其旨意所在。

猜你喜欢
  隐公·孔子
  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孔子
  读礼志疑巻六·陆陇其
  提要·毛奇龄
  卷十二·段昌武
  卷十·刘敞
  尚书考异卷四·梅鷟
  卷七十九·山井鼎
  采蘩·佚名
  (十三)宪问篇·钱穆
  法句譬喻经道行品第二十八·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五·唐慧琳
  卷第二十八·李遵勖
  论火葬与国民之福利·太虚
  佛教与中国女学·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九·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十九兵部主事陈焯编周惇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其舅龙图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疑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以为神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司理参军移桂阳令治绩尤着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时赵拚行部

  • 御选宋诗卷六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六十二五言絶句二吕本中题芦雁扇雁下秋已晩江天风雨微宁为聚沙立不作傍云飞夜雨梦短添惆怅更深转寂寥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梦梦入长安道萋萋尽春草觉来春已去一片池塘好陈与义同家弟赋蜡梅诗得

  •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赵尔巽

      ◎诸臣封爵世表一   《史记》、《汉书》皆表列侯。明史世表亦及功臣。清于封爵,皆仿古制。世及为礼,视汉特优。非罔替者,甲令按等皆有袭次,不容稍紊。开国所封,沐雨栉风,攀鳞附翼,与汉元功实无差异。其后荡定边徼,开拓

  • 卷三百五十六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起神宗元豐八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癸巳朔,中大夫、寶文閣待制錢暄卒。   甲午,詔太皇太后母韓越國太夫人凡賜給倍常儀【一】。   皇城使、榮州團練使、知府州、兼河東第十二將折克行言:率兵入西界夜戰,翌日克捷;

  • 卷五 乾德二年(甲子,964)·李焘

      起太祖乾德二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一】,(王稱【二】東都事略:辛巳詔曰:箕子之陳八政,食為之首。夷吾之述四民,農居其一。今土膏將起,勾萌畢達,平秩東作,乃其時也。諸州長吏等所宜敦率勸課,俾民力耕,謹視游惰,勿令

  • 第十七回 发寻阳出师问罪 克建康枭恶锄奸·蔡东藩

      却说徐湛之趋入北户,正拟开门逃生,那背后已有乱兵追到,立被杀死。江湛夜直上省,早起闻喧噪声,料知有变,喟然叹道:“不用王僧绰言,乃竟至此!”遂避匿小屋中,亦被乱兵搜捕,结果性命。左细仗主广威将军卜天与,不暇被甲,执刀持弓,

  • 第九十三回 争密约侍郎就道 返钦使宪政萌芽·蔡东藩

      却说德菱译出的新闻,乃是日韩特订条约。韩国疆域,由日本政府保护,一切政治,亦由日本政府赞襄施行。太后阅毕,便道:“韩国就是朝鲜国,当日马关条约,曾迫我国承认朝鲜自主,为何今日要归日本保护呢?可见外国是没有什么公法,如

  • 卷之二百四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高祖本纪·欧阳修

    高祖姓李名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他的前七代先祖李詗,晋末时占据秦、凉二州,自称为王,即凉武昭王。李詗的儿子李歆,被北凉首领沮渠蒙逊灭掉。李歆之子重耳,是北魏的弘农太守。其子李熙,是才能优异的朝廷诏用镇将,因驻守武川,安

  • 都任传·张廷玉

    都任,字弘若,河南祥符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升郎中,又调任四川右参政。天启五年(1625)考核地方官吏,升江西佥事,再升陕西左布政使。崇祯五年(1632),贬为山东右参政,后再升山西按察使。任禀性刚毅,常得罪

  • 卷一百七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哲宗时刘安世论曰右臣今月十二日与左司谏韩川於延和殿赐对进呈劄子毕遂论胡宗愈事伏蒙宣谕以谓进退大臣须存体

  •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蒋廷黻

    (从顺治到咸丰)* 据东方出版社(民国学术经典库)1996年3月第1版补入。--CTJ121小引** 小引系据台湾《中央日报》印行《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1953年4月台北出版)。这个小小的研究报告是二十年前写的。原文登在《清华学报》

  • 卷五·胡士行

    <经部,书类,胡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五宋 胡士行 撰盘庚上第九        商书盘庚五迁【亳嚻相耿亳】将治【都】亳殷【殷亳之别名】民咨【嗟】胥【相】怨作盘庚三篇耿水圮不容不迁矣然小民安土且

  • 提要·毛奇龄

    毛诗写官记【臣】等谨案毛诗写官记四卷国朝毛奇龄撰皆自记其説诗之语取汉艺文志武帝置写书之官语为名自序谓依汝南太守聴写官言诗忆而録之葢托写官以为问荅犹之或问焉耳凡一百八十八条奇龄早年着毛诗续三十八卷其稿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印光

    袁德常居士印光大师于去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预知时至,身无病苦,面西端坐,念佛而逝。时予亦若有所感召,适于是冬十一月初二日,领同最后一般弟子,朝山皈依。灵岩僧众,且惊为侍疾而来,何以预悉(知道)?其实恋恋[1]师门,已近十载,恩同父

  • 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佚名

    经名: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说诵经吞符,消灾除病之法。附录宋绍兴甲子(1144)茅山道师传霄跋文,宣称大观三年( 1109)太上以『加句天童护命经』授道士梁悟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

  • 韦苏州集·韦应物

    又名《韦江州集》、《韦刺史集》。诗别集。唐韦应物(曾官苏州及江州刺史)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韦应物诗集》十卷,原本不传。宋嘉祐间王钦臣重加编定,题《韦苏州集》十卷,序称收赋、诗五百七十一篇,按十五门类

  • 注大乘入楞伽经·佚名

    佛典注疏。唐宝臣撰。十卷。是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的注释书。据作者自序称,此书集前此诸译本之注疏解本经。注文先释经题,次释经文。释文将十八品科为三分:初品“罗婆那王劝请品”为序分;问答品至偈颂品凡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