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教义卷第二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大门第二辨所诠者。夫教是能诠理是所诠。故因理设教籍教显理。即理非教即教非理离理无教离教无理。故思益经云。菩提之中无文字。文字之中亦无菩提。离菩提无文字。离文字无菩提。以离菩提无文字。故约理而施教。以离文字无菩提。故施教即能显理。是则教为能诠理为所诠。意在于此。所言理者。即是所诠谛也。今约谛明理理能起教。教能诠理。教是能诠理是所诠。今明所诠义略为四意。一约四谛之理以明所诠。二约三谛之理以明所诠。三约二谛之理以明所诠。四约一谛之理以明所诠也。一约四谛明所诠者。即为三意一明所诠四谛之理。二明能诠之教。三明约经论。一明所诠四谛之理者。有四种四谛。一生灭四谛。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也。问曰何处经论出此四种四谛。答曰若散说诸经论趣缘处处有此文义。但不聚在一处耳。大涅槃经明慧圣行。欲为五味譬本。是以次第分别。明此四种四谛。胜鬘亦有四种四谛之文。所谓有作四谛。有量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但涅槃胜鬘明无量四谛。诠次不同义意少异。问曰前明生灭四谛。是三藏教半字之义。此事可然。次明无量无作云何分别。答曰若作满字明义。三种四谛同是满教。不须分别。若五味明义。三种四谛义即不同。无生四谛。此虽大乘犹通二乘。无量四谛但是菩萨之所行之道。无作四实谛乃是佛之境界。此为异也。初约生灭四谛之理。明所诠者。即是因缘生灭以明谛理。故法华经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生灭即是起作。故胜鬘经明有作四圣谛也。所言四谛。者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也所言苦者。逼切为义。无常三相逼切色心。故名为苦。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所言集者。招聚为义。烦恼业合。能招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所言灭者。灭无为义。无有子果二缚。故名为灭。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所言道者。能通为义。戒定智慧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此是生灭四谛。故涅槃经云。声闻有苦有苦谛。有集有集谛。有灭有灭谛。有道有道谛也。问曰道灭圣人行因得果。可言审实。苦集虚妄何名审实。答曰凡夫虚妄因果。实是虚妄非不虚妄。是则有漏无漏因果。皆悉审实不可混监。故遗教经云。日可令冷月可令热。而佛说四谛不可令异释。此生灭四谛义。备如数人成论分别。今不具明。二明无生四谛者。如思益经云。知苦无生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相名集圣谛。以不二相观名道圣谛。法本不生今即无灭。是名灭圣谛。即苦集灭道四法。名字事相是同而谛义有异。前以生灭之理为谛。今明不生不灭真空之理为谛。亦名四真谛也。故涅槃经云。菩萨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有灭有真有道有真故名四真谛也。三乘共观得第一义。证二种涅槃。亦是胜鬘经明有量四谛也。问曰若是三乘通学涅槃。何故解灭谛明常乐我净耶。答曰若方等般若所明。无生真谛三乘共见。而二乘通教菩萨。不见佛性。不明灭谛是常住也。至大涅槃。为三乘人同说佛性。故无生四真谛通别通圆。故明灭谛四德。异于方等大品。意在此也。三明无量四圣谛者。如大涅槃经说。知诸阴苦名为苦谛。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是名无量苦谛。无量集灭道。至下自当具出经文。如是四谛之理。涅槃经云悉非声闻缘觉所知。故知皆是别教所诠之理也。问曰此无量四圣谛。是何等四谛无量耶。答曰今明四教所诠。菩萨学道种智。并得无量四谛。但此无量四谛的属别教也。问曰若尔涅槃经明四谛无量相。何得定知是别教所诠无量四谛。答曰若不明佛性而说无量。即是前二教所诠之无量也。若明佛性说无量相者。即任运自成后两教所明无量也。若圆教亦名无量四圣谛者。即是无作四实谛之异名也。四明无作四谛者。如涅槃经明。约一实谛而辨四谛。即是无作四实。谛明四实不作四故名无作。观四即得实故名四实谛也。涅槃经云。所言苦者为无常相。是可断相。是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是故为实。虚空佛性亦复如是。无作集灭道谛在下当具引涅槃经此文即无作四实谛之明说也。若能依经。解此四谛即一实谛。是为圆教所诠之理。胜鬘经明无作四谛。无一实结成。涅槃经不云无作。皆用一实结成四谛。义既相关。今合两经立名。故言无作四实谛也。问曰胜鬘经。明无量四圣谛无作四圣谛。涅槃经亦有是说。二处经文为同为异耶。答曰有无量四圣谛。虽依藏识非无作。有无量四圣谛。亦依藏识即是无作。所以者何。若约无明恒沙四谛法事数论无量。即是别教所诠无量非无作。若约法性明四谛无量。即是圆教所诠无量。无量即无作也大涅槃经答迦叶。明无量四谛。正约事数无量。此别教所诠也。若答文殊明四谛。即是明无作四实谛也。胜鬘经明二种四谛。一异未可定判。问曰胜鬘明无量四谛。何故在无作四谛后。答曰胜鬘经云。依无作说无量。但依义有三种。一依果说因。因无量即是无作因也。二明依理说义。无作之理不可思量即是无量也。三依体说用。无量即是无作之数量也。若解此三义。次无作后说无量四谛。不足致疑也。问曰无生无作何异。真之与实何异。答曰若核名论义。一往难者。恒强取意通释佛意。不无名有所主。二明能诠之教者。即是四教能诠四种四谛之理。即为四意。一初三藏教。诠生灭四谛之理。但生灭四谛之理。即是涅槃经明生生之义。生生既不可说。云何说三藏教能诠此理。又涅槃经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即是四悉檀善巧故能诠也。若是世界对治为人。用此三悉檀说生灭四谛。此约随情辨能诠。用第一义悉檀。说生灭四谛。即是约随智辨能诠也。若无随情智之机则不可说。此二机发。则可以方便赴机善巧说生灭四谛。故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也。二次明通教诠无生四真谛之理。无生四真谛即是大涅槃经。明不生生义。不生生既不可说。云何说通教能诠此理。又涅槃经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即是用四悉檀因缘说也。若世界为人对治三悉檀。故说无生四谛。此约随情辨能诠也。若用第一义悉檀说无生四谛。即是约随智辨能诠也。若无情智之机则不可说。此机若发则以方便赴机善巧。而说三乘。向道之人闻说。即入第一义谛无言说道。断见思烦恼也。三明别教能诠无量四谛之理。无量四谛之理即是涅槃经明生不生义。生不生既不可说。云何说别教能诠此理。又涅槃经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即用四悉檀因缘说也。若用世界为人对治。三悉坛。故善巧方便而说无量四谛。即是约随情辨能诠也。若用第一义悉檀说。即是约随智辨能诠。若无情智二机。发则不可说。若此二机发则可以方便赴机。而说别教。菩萨闻说即入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初地也。四次明用圆教。诠无作四实谛理。无作四实谛理。即是大涅槃经。明不生不生义。不生生既不可说。云何说圆教能诠此理。又涅槃经明。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即是用四悉檀因缘说也。若用世界为人对治三悉檀。说无作四实谛此乃约随情辨能诠耳。若用第一义悉檀。说无作四实谛。即是约随智辨能诠也。若无情智之机。即是不可说。此机若发则可说也。利根大士闻说。即开佛智见。见佛性理住大涅槃也。三明对诸经论者。即为二意。一对经二对论。一对经者。若华严教用别圆两教诠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之理。小乘三藏渐教之初。但诠生灭四谛之理。大集方等及此经。用四教诠四种四谛之理。摩诃般若用三教。诠三种四谛之理。法华但用圆教诠无作四实谛理。大涅槃通用四教诠四种四谛之理。事如前引涅槃经文。即其义也。二明对论者。别通经论类经可知。若通申经论。如中论破一切内外颠倒执诤。竞论外人问曰。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无灭故即无四谛四沙门果三宝。若受空法有如此等过。论主答曰。汝今实不知空因缘。诸佛常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若不知二谛则不知真法。以有空不空义故则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不空义一切法则不成。一切法成者。有四谛四沙门果三宝也。今释此语论主破执见既尽。明有四谛四沙门果三宝者。即是申摩诃衍中三种四谛。三种四沙门果。三种三宝也。问曰云何得知。答曰论主说偈故知有也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偈申通教大乘诠无生四谛四沙门果三宝也。偈云。亦名为假名。即是申别教大乘。诠无量四圣谛四沙门果三宝也。偈云。亦是中道义。即是申圆教大乘。诠无作四实谛四沙门果三宝也。破申之意。大乘三教亦用一偈。作论之巧妙在于斯。次后说两品。初品云。问曰已知摩诃衍入第一义。今欲闻声闻法入第一义。答曰论主具明生灭十二因缘。破六十二见入第一义。即是为钝根声闻弟子。说因缘生灭。因缘即是生灭四谛四沙门果三宝也。中论前申摩诃衍通别圆三教。三种四谛四沙门果三宝。后两品申三藏生灭四谛四沙门果三宝者。以后世人根转钝应须还用此教。是则中论文略而义富。申佛四教既明。于四谛之理已显。故言有四谛也乃是如意珠论。非唾水精论也。若不解此义。单复织假恐虚弃功夫。四假通佛大小乘经。意终难见也。第二约三谛明四教所诠之理者。即为三意。一明三谛所诠之理。二明能诠四教。三约经论。一明三谛所诠理者。三谛名义具出璎珞仁王二经。一者有谛。二者无谛。三者中道第一义谛。所言有谛者。二十五有世间众生。妄情所见名之为有。如彼情见审实不虚名之为谛。故言有谛。亦名俗谛亦名世谛。如涅槃经云。如世人心所见者名为世谛。二无谛者。三乘出世之人所见真空。无名无相故名为无。审实不虚目之为谛。故言无谛。亦名真谛亦名第一义谛。故涅槃经云。如出世人心所见。故名为第一义谛。三中道第一义谛者。遮二边故说名中道。言遮二边者。遮凡夫爱见有边。遮二乘所见无名无相空边。遮俗谛真谛之二边。遮世谛第一义谛之二边。遮如此等之二边。名为不二。不二之理目之为中。此理虚通无拥名之为道。最上无过故称第一义。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诸佛菩萨之所证见。审实不虚。谓之为谛。故言中道第一义谛。亦名一实谛也。亦名虚空佛性法界如如如来藏也。故涅槃经云。凡夫者著有。二乘者著无。菩萨之法不有不无。即是三谛之理不同之义。此理并为四教所诠。故约三谛之理明所诠也。问曰所言三谛之理为是随情。理为是随智之理。答曰今约一家明义所辨谛理。有三种不同。一者随情。二者随情智。三者随智。此义别当料简。今且用一途。依涅槃判三谛之理也。是则一是随情之理。二是随情智之理。三是随智之理也。又云二是随情智之理。三是随智之理也。又云。二是随情之理。一是随智之理。情智合说以为三谛之理也。二明能诠之四教诠三谛之理者。即为四。意一三藏教。但诠二谛之理。所以禀教之流。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犹存灰断之果也。二通教亦但诠二谛之理。所以禀教之流。亦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犹存灰断之果也。三别教别诠三谛之理。所以禀教之流。三十心但成二观智之方便道。登地方乃见佛性入法流也。四圆教圆诠三谛之理。是故禀教之流。初心即开佛知见。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三明对经论。华严但诠假名俗谛中道。或云。华严教诠别相三谛一心三谛。三藏渐教诠真俗二谛。方等大乘之教诠三谛。一往同华严。摩诃般若亦具诠三谛。一往同华严。法华但诠一心三谛。涅槃备诠三谛。一往亦同华严也。诸论随经类之可知。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也。亦是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也。此偈即是申摩诃衍诠三谛之理。若下两品明声闻。经入第一义。此即是别申三藏教。诠二谛之理。第三约二谛明所诠之理者。亦为三意。一正明所诠之理。二明能诠之教。三约经论。一明所诠之理者。即是二谛之理也。二谛有二种。一者理外二谛。二者理内二谛。若真谛非佛性。即是理外之二谛。真谛即是佛性即是理内之二谛也。一理外二谛有二种。一者不相即之二谛。生灭二谛也。二者相即之二谛。无生二谛也。故大品经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色灭方空是不即之二谛。即色是空相即之二谛也。二明理内二谛。亦有二种。一不即之二谛。二相即之二谛。一不即之二谛。是无量二谛也。故涅槃经云。分别世谛。有无量相。第一义谛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之所知也。二相即之二谛。无作之二谛也。无作苦集灭道名为世谛。即一实谛故名第一义谛。二明能诠之四教者。若三藏教。诠于理外不即之二谛。若通教诠于理外相即之二谛。别教诠于理内不即之二谛。圆教诠于理内相即之二谛也。三对经论者。华严经诠理内二种二谛。三藏教诠理外不相即之二谛。方等大乘诠理外四种二谛。摩诃般若诠理外相即二谛。理内二种二谛。法华经但诠理内相即之二谛。涅槃经通诠理内理外四种二谛。诸论通经类之可解。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申理外相即之二谛。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申理内相即不相即之二谛。后两品明声闻入第一义。即是申三藏教理外不相即之二谛也。第四明一谛之理辨所诠者。亦为三意。一者正明所诠之理。二明能诠之教。三约经论。一明所诠之理者。即是一谛之理也。何等名为一谛。谛名审实。审实之法即是不二。岂有三谛二谛。皆名审实。今明真俗说为谛者。但是方便实非谛也。故涅槃经云。所言二谛者。其实是一。且如来方便为化众生。故说为二。譬如日月不转醉人见转。当知唯有不转之日。不醉之人同见。岂别有回转之日。若实有转日者。不醉之人亦应并见也。一谛如真日。二谛如转日。真日审实可名一谛。转日不实何有二谛。方便说二。实义不成故非谛也。今此以一实谛为所诠之理也。二明能诠之教者。若三藏教通教。正是烦恼恶酒未吐。唯诠转日说有二谛。不能诠一实谛也。若别教诠一实谛。如离转日。圆教诠一实谛。转日即不转日也。三对经论者。若华严教诠一实谛。带理内世谛不即之方便。若三藏教一向不诠一实谛也。若方等教。诠一实谛同华严。有偏真会一实谛之方便。摩诃般若教诠一实谛亦同华严。亦带偏真会一实谛之方便。故无量义经云。佛成道已来。四十余年未显真实。今谓何有不说实谛。但或时赴缘。开二谛三谛不即一谛之方便所覆。法华教诠一实谛。无覆不即之方便。但诠一切即一实谛也。故法华经说。二万日月灯明佛。皆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若涅槃经同方等。通释入佛性为异。诸论随经类之可解。如中论偈云。亦是中道义。此即是申一实谛之教也。故青目释云。遮二边故名为中道。即是遮因缘空边假边。非此二边。则非遮真俗二谛名一实谛也。故涅槃经云。一实谛者则无二也。又云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也。无二之性即是入不二法门。又一实谛者。即是不生不生。不生不生不可说故。是故净名居士默然杜口。文殊称叹意在于此也。

四教义卷第二

猜你喜欢
  佛说无上依经卷下·佚名
  卷五十七·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佚名
  虚舟省禅师语录卷之三·虚舟普度
  卷第五·道原
  卷九十四·道世
   第七十則 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胡兰成
  卷五·佚名
  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印念诵法(千手千眼轨出)·佚名
  通告全国佛教徒加强组织以抗战·太虚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佚名
  卷二十·佚名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灌顶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四·唐慧琳
  覆妙莲尼书·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士暕·唐圭璋

      士暕字明发,汉王元佐玄孙。元符元年(1098),赐进士出身。绍兴五年(1135),密州观察使转达清远军承宣使。   好事近   蜡梅   雪里晓寒浓,已见蜡梅初折。应是月娥仙挂,与娇魂香魄。   玉人挨鬓一枝斜,不忍更多摘。酒面

  • 第三十四章 蓬莱传信·屠隆

    〔末道士上〕绛纱彷佛隔纤尘。环佩珊珊若有人。海上少君能召鬼。汉皇只念李夫人。贫道淸虚道士是也。上皇日夜思量贵妃。哭泣无已。闻军人收得罗袜一只。取入宫看了愈加悲切。又闻贫道有李少君之术。召见

  • 卷二·陈耀文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花草稡编> 钦定四库全书 花草稡编卷二 明 陈耀文 辑 小令 梦桃源          明道杂志 砥柱勒铭赋本赞禹功勲试官亲处分赞唐文 秀才冥子里銮驾幸并汾恰似郑州去出曹门 【党禹锡学

  • 卷一百三十五·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五綦毋潜綦毋潜字季通荆南人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由宜夀尉入为集贤待制迁右拾遗终着作郎诗一卷冬夜寓居寄储太祝【一作薛据诗】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尽【一作

  • 武帝纪第一·陈寿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曰: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于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

  •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一·宋濂

        姚燧   姚燧,字端甫,世系见燧伯父枢传。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十八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二·佚名

    天顺元年九月壬戌朔湖广保靖等州军民宣慰使司遣舍人麦失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圆通禅寺僧人子性广东广州等府清远等县抚猺把总袁珍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赐彩叚绢钞有差○给交城王子镇国将军钟鋠岁禄一千石米钞中半兼支○太常

  • 第二七○函同治十年五月初三日一一七○一--一○·佚名

    明善堂绅董复函淡水分府:已将大枋变价,但被人搁阻搬运,请发给印单香根公祖大人赐览:明善堂前奉札饬,将香山所封木变价。今买主郑隆记缴价捌拾元,起造南门炮台,今日往运,被该地张、曾、林三姓人拦阻。应请

  • 一三七五 直隶总督梁肯堂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三七五 直隶总督梁肯堂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直隶总督臣梁肯堂跪奏,为遵旨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内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

  • 裴怀古传·刘昫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仪凤年间(676~679),到皇帝殿庭上书,授官下圭阝县主簿。武则天长寿年间(692~694),转任监察御史。当时姚州、..州少数民族首领反叛,诏命怀古前去招降安抚。怀古到任后讲明赏罚条例,叛军士卒每天归顺的人以千

  • 榕村语録卷一·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经书总论孔子留下几部经部部精妙佛书一看便有佛气老书一看便有老气经却一槩正当无他声色臭味在圣人手中一过便纯粹无伦天下之道尽于六经六经之道尽于四书四书之道全在吾心孔子之书如日月经天但看尊之则

  • 卷四十二·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四十二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十【十之一】存旧毛诗卷第十南有嘉鱼之什诂训传第十七毛诗小雅郑氏笺南有嘉鱼考异古本序太平君子太平下有之字注言南方水中有善鱼善作嘉鱼下有也

  • 卷四·黄镇成

    <经部,书类,尚书通考钦定四库全书尚书通考卷四     元 黄镇成 撰蔡西山黄钟生十一律解【本文岀司马律书生钟分一为九寸之出西山律吕新书解则愚説也】子一分一为九寸一为九寸者一分全用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

  • 洞山聪禅师·惠洪

    禅师名晓聪。生杜氏。韶州曲江人。少依云门寺得度。头骨峣然。一帔阅寒暑。周游荆楚。饫厌保社。与众作息。无有识之者。在云居时。传僧伽在维扬。于是禅者立问曰。既是泗州僧伽。因什么扬州出现。聪婆娑从旁来。众戏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澄观

    疏。第二广观障治下。疏中有二。先总明来意。于中有二。先明观故。论云。复观察障对治不善业道及果。善业道及果。及上上清净后起增上心。求学下即标举行心。全是论文疏。若直就下释文。先顺经则先明观要心摄善是行。

  •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一尊者弥多求曰:&ldquo;世尊!我向尊师问 尊师以彼请语我 尊师吠陀之达人 我思自己修习者 世间所有多种苦 果由何处兴起者&rdquo;(一〇四九)&ldquo;世尊我向尊师问,尊师以彼请语我&rdquo;[之句中],&ldquo;问&rdquo;者,(一)为

  • 安广县乡土志·佚名

    志书。光绪末年造送本,不著修纂时间、姓氏。记述简单,别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

  • 刘公案·储仁逊

    本书以清代名臣刘墉(刘罗锅)为主人公,共收录公案小说《刘墉传奇》、《罗锅逸事》、《满汉斗》、《双龙传》、《青龙传》等5种。讲述了平断冤狱,惩办贪官污吏的故事,突出了主人公正气凛然,执法如山但又睿智幽默的性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