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父亲的遗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没:死去,与“在”相对。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解】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猜你喜欢 卷四·陈祥道 和与礼的辩证法·孔子 卷一百一·卫湜 凡例·叶酉 卷八十三·江永 卷二十六·康熙 硕鼠·佚名 卷五·叶梦得 卷六·方苞 提要·黄道周 印度之佛教佛生灭年·梁启超 卷九(临济宗)·佚名 答广州某报记者问·太虚 起世经卷第九·佚名 念佛三昧不易得·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