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释山第十一

[疏]“释山第十一”。○释曰:案《释名》云:“山,产也。”言产生万物。《说文》云:“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也。”此篇释诸山之名,故云释山。

河南华,(华阴山。)河西岳,(吴岳。)河东岱,(岱宗,泰山。)河北恒,(北岳恒山。)江南衡。(衡山,南岳。)

[疏]“河南华”至“江南衡”。○释曰:篇首载此五山者,以为中国之名山也。案《周礼·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正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郑注云:“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为五岳,知者,案郑注《大司乐》云:“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华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经典群书言五岳者,皆数嵩高不数岳。而郑云然者,盖郑有所案据,更见异意也。其正名五岳,必取嵩高为定解,下文别释。云“河南华”、注“华阴山”者,案《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孔安国云:“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山,北而东行。”然则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华”。下皆放此。在华阴县界,故曰华阴山也。云“河西岳”、注“吴岳”者,在西河之西,一名吴岳。郑玄云:“在?。”云“河东岱”、注“岱宗,泰山”者,在东河之东,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郑玄云:“在博。”云“河北恒”、注“北岳,恒山”者,下文“恒山为北岳”是也。郑玄云:“在上曲阳。”云“江南衡”、注“衡山,南岳”者,《禹贡》云:“岷山导江。”又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孔注云:“衡山,江所经。”然则江水经此山之北,东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郑注《大宗伯》云:五岳,“南曰衡”也。是也。

山三袭,陟。(袭亦重。)

[疏]“山三袭,陟。”注“袭亦重”。○释曰: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重衣谓之袭,故以袭为重也。上篇注已云“成犹重也”,故此云亦也。

再成,英。(两山相重。)

[疏]“再成,英”。注“两山相重”。○释曰:成,重也。山形两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县,盖取此名也。

一成,坯。(《书》曰:“至于大亻丕。”○坯,备悲切。)

[疏]“一成,坯”。注“《书》曰:‘至于大亻丕。’”○释曰:案此文则山上更有一山重累者,名亻丕。“《书》曰”者,《禹贡》文也。孔安国云:“山再成曰亻丕。”与此不同者,盖所见异也。郑玄云:“大亻丕,在?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汉书音义》臣瓒以为皆非。今黎阳县山临河,岂不是大亻丕乎?瓒意当然。

山大而高,崧。(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崧,嵩。)

[疏]“山大而高,崧”。注“今中岳嵩山,盖依此名”。○释曰:《诗·大雅》云:“崧高维岳。”毛传云:“崧,高貌。”《释名》云:“崧,竦也。亦高称也。”李巡曰:“高大曰嵩。”此则山高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岳,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名乎?无正文,故云“盖”以疑之。

山小而高,岑。(言岑?。)

[疏]“山小而高,岑”。注“言岑?”。○释曰:言山形虽小而高??者,名岑也。

锐而高,峤。(言钅?峻。○峤,音乔。)

[疏]“锐而高,峤”。注“言钅?峻”。○释曰:锐则钅?也,言山形钅?峻而高者名峤。《列子》曰:“氵孛海之东有壑,其中山曰员峤。”盖同此也。

卑而大,扈。(扈,广貌。)

[疏]“卑而大,扈”。注“扈,广貌”。○释曰: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礼记·檀弓》云:“南宫纟舀之妻之姑之丧。夫子诲之,ヮ曰:‘尔毋扈扈尔。’”郑注云:“扈扈谓大广。”盖取此义也。

小而众,岿。(小山丛罗。○岿,丘鬼切。)

[疏]“小而众,岿”。注“小山丛罗”。○释曰:言山小而众、丛萃罗列者,名岿。

小山岌大山,?亘。(岌谓高过。○岌,鱼泣切。?亘,桓。)

[疏]“小山岌大山,?亘”。注“岌谓高过”。○释曰:言小山与大山相并,而小山高过于大山者,名?亘。非谓小山名岌,大山名?亘也。

属者,峄。(言骆驿相连属。○属,烛。峄,亦。)

[疏]“属者,峄”。注“言骆驿相连属”。○释曰:言山形相连属、骆驿然不绝者,名峄。骆驿,连属不绝之辞。《禹贡》云:“峄阳孤桐。”《地理志》云:东海下邳县西有“葛峄山”,取此名也。

独者,蜀。(蜀亦孤独。)

[疏]“独者,蜀”。注“蜀亦孤独”。○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案《说文》云:蜀,虫名。《诗》云:“??々者蜀。”《释虫》云:“?厄,乌?。”郭云:“大虫如指,似蚕。”此虫更无群匹,故云蜀亦孤独。既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

上正,章。(山上平。)

[疏]“上正,章”。注“山上平”。○释曰:正犹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宛中,隆。(山中央高。)

[疏]“宛中,隆”。注“山中央高”。○释曰:言山形中央蕴聚而高者名隆。

山脊,冈。(谓山长脊。)

[疏]“山脊,冈”。注“谓山长脊”。○释曰:孙炎云:“长山之脊也。”言高山之长脊,名冈。《诗》云“陟彼高冈”是也。

未及上,翠微。(近上旁陂。)

[疏]“未及上,翠微”。注“近上旁陂”。○释曰:谓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名翠微。一说:山气青缥色,故曰“翠微”也。

山顶,冢。(山颠。)?者,<厂垂><厂义>。(谓山峰头?岩。○?,子恤反。<厂垂>,子规切。<厂义>音危。)

[疏]“山顶”至“<厂垂><厂义>”。○释曰:此二句释《小雅·十月》云“山冢?崩”之文也。毛传云:“山顶曰冢。”郑笺云:“?者,崔嵬。”虽音字小异,义实同也,是取此文为说。彼云:“冢者,谓山顶也。”《释言》云:“颠,顶也。”故此郭云“山颠”。彼云:“萃者,谓山颠之末,其峰?岩<厂垂><厂义>然者也。”

山如堂者,密。(形如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

[疏]“山如堂者,密”。○释曰:言山形如堂室者,名密。○注“《尸子》至”美枞”。○释曰:此《尸子·绰子》篇文,引之证山有名密者。

如防者,盛。(防,?是。盛,音成。)

[疏]“如防者,盛”。注“防,?是”。○释曰:此盛,读如粢盛之盛。?是防之形{隋山}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故其山形如?是防者,亦名盛也。

峦,山堕。(谓山形长狭者,荆州谓之峦。《诗》曰:“{隋山}山乔岳。”○{隋山},汤果切。)

[疏]“峦,山堕”。○释曰:凡物狭而长者,谓之{隋山},则此言山{隋山}者,谓山形狭长者,一名峦也。○注“《诗》曰:‘{隋山}山乔岳。’”○释曰:《周颂·般》篇文也。

重?,?兼。(谓山形如累两?。?,甑。山形状似之,因以名云。○重,平声。?,言蹇反。?兼,音俨。)

[疏]“重?,?兼”。注“谓山”至“名云”。○释曰:孙炎云:“山基有重岸也。”郭云:“?,甑”者,郑众注《考工记》云:“?,无?甑。”《方言》云:“甑,自关而东谓之?。”故知?,甑也。

左右有岸,<厂缶>。(夹山有岸。○<厂缶>,口阁切。)

[疏]“左右有岸,<厂缶>”。注“夹山有岸”。○释曰:谓山两边有水,山与水为岸,此山名<厂缶>。

大山宫小山,霍。(宫谓围绕之。《礼记》曰“君为庐宫之”是也。)

[疏]“大山宫小山,霍”。○释曰: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注“宫谓”至“是也”。○释曰:“《礼记》曰”者,《丧大记》文也。郑注云:“宫谓围障之也。”引之者,证宫为围绕之义也。

小山别大山,鲜。(不相连。○别,彼列切。鲜,息浅切。)

[疏]“小山别大山,鲜”。注“不相连”。○释曰:谓小山与大山分别不相连属者,名鲜。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鲜。”

山绝,陉。(连中断绝。○陉,形。)

[疏]“山绝,陉”。注“连中断绝”。○释曰:谓山形连延中忽断绝者,名陉。

多小石,?敖。(多礓砾。○?敖,音敲。)

[疏]“多小石,?敖。”注“多礓砾”。○释曰:礓砾,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敖。《释名》曰:“小石曰砾。”

“多大石,[C200]。(多盘石。○[C200],音壳。)

[疏]“多大石,[C200]”。注“多盘石”。○释曰:盘,大石也。山多此盘石者名[C200]。

多草木,岵;无草木,?亥。(皆见《诗》。○岵,户。?亥,屺。)

[疏]“多草木,岵;无草木,?亥”。注“皆见《诗》”。○释曰:?亥当作屺,音起。案《诗·魏风》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传云:“山无草木曰岵。”“山有草木曰屺。”与此不同者,当是传写误也。王肃解依《尔雅》。

山上有水,埒。(有停泉。○埒,音劣。)

[疏]“山上有水,埒”。注“有停泉”。○释曰:谓山巅之上有停泉,名埒。

夏有水,冬无水,泶。(有停潦。○泶,音学。)

[疏]“夏有水,冬无水,泶”。注“有停潦”。○释曰:潦,雨水也。言山上污下,夏有停泉,至冬竭涸者,名泶。

山<从卖>无所通,?。(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从卖>,音渎。)

[疏]“山<从卖>无所通,?”。○释曰:<从卖>即沟渎也。山有<从卖>而无通流者,名?。注“所谓”至“同名”。○释曰:云“所谓”者,所谓《释丘》云“穷渎,汜”者也。云:“与水注川同名”者,即《释水》云“水注川曰?”是也。

石戴土谓之崔嵬。(石山上有土者。○崔,徂回切。嵬,五回切。)土戴石为?且。(土山上有石者。○?且,七余切。)

[疏]“石戴”至“为?且”。○释曰:《诗·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且矣。”毛传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且。”与此正反者,或传写误也。

山夹水,涧。陵夹水,氵虞。(别山陵间有水者之名。○氵虞,音虞。)

[疏]“山夹”至“水氵虞”。○释曰:谓山间有水者名涧。《诗》云“考盘在涧”,是也。其陵间有水者名氵虞。

山有穴为岫。(谓岩穴。)

[疏]“山有穴为岫”。○释曰:谓山有岩穴者为岫也。

山西曰夕阳,(暮乃见日。)

[疏]“山西曰夕阳”。注“暮乃见日”。○释曰:日即阳也,夕始得阳,故名夕阳。《诗·大雅·公刘》云:“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是也。

山东曰朝阳。(旦即见日。)

[疏]“山东曰朝阳”。注“旦即见日”。○释曰:谓山顶之东皆早朝见日。但是山东之冈脊总曰朝阳。《诗·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即天柱山。潜水所出。)恒山为北岳,(常山。)嵩高为中岳。(大室山也。)

[疏]“泰山”至“中岳”。○释曰:案《周礼·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故此释之也。《白虎通》云:“岳者何为?岳之为言扌角,扌角功德也。东方为岱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也。南方为霍,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西方为华,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北方为恒,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中央为嵩,嵩言其高大也。《风俗通》云:“岳,扌角考功德黜陟也。”然则以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扌角考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谓之岳也。案《诗》传言四岳之名,东岳岱,南岳衡。此及诸经传多云:泰山为东岳,霍山为南岳者,皆山有二名也。《风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衡山,一名霍。言万物霍然大也。华,变也,万物成变由于西方也。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崧,高也,言高大也。是解衡之与霍,泰之与岱,皆一山而有二名也。若此,上云“江南衡”,《地理志》云:“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张揖《广雅》云:“天柱谓之霍山。”《地理志》云:“天柱在庐江潜县。”则在江北矣。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以来衡、霍别耳。郭云:“霍山今在庐江潜县西南,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言从汉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前乎?斯不然矣。窃以璞言为然。何则?孙炎以霍山为误,当作衡山。案《书传·虞夏传》及《白虎通》、《风俗通》、《广雅》并云:“霍山为南岳。”岂诸文皆误?明是衡山一名霍也。○注“即天柱山。潜水所出”。○释曰:此据作注时霍山为言,此山本名天柱。汉武帝移江南霍山之祀于此,故又名霍山。其经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故上注云“衡山,南岳”也。○释曰:“大室山也。”案《山海经》云:“半石山东五十里曰少室山。又东三十里曰泰室山。”郭注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戴延之《西征记》云:“其山,东谓之大室,西谓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谓之室。”是也。

梁山,晋望也。(晋国所望祭者,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临河上。)

[疏]“梁山,晋望也”。注“晋国”至“河上”。○释曰:言梁山在晋国境内,晋以岁时望祭之,故云晋望也。云“晋国所望祭”者,案《春秋》僖三十一年经云:“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公羊传》云:“三望者何?望祭也。”郑君以为望者,祭山川之名也。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者,非其地则不祭。贾逵、服虔、杜预皆以为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楚语》云:“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二王后祀天地、三辰及其土地之山川。”注《国语》者皆云:诸侯二王后祀天地。三辰,日、月、星也。非二王后祀分野星辰、山川也。以此言之,则分野之星国内山川其义是也。今案,昭元年《左传》云:“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又《礼记·礼器》云:“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呼池。”及此云“梁山,晋望也”。然则晋国三望谓参也,梁山也,河也,故云“晋国所望祭者”。云“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者,《地理志》文也。知“临河上”者,成五年《公羊传》曰:“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故知临河上。

猜你喜欢
  形势解第六十四·管仲
  提要·傅玄
  太极图说·周敦颐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孔子
  提要·董鼎
  卷二十九·纳兰性德
  卷二十四下·严虞惇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十一·王顼龄
  卷七·鄂尔泰
  累害篇第二·王充
  附︰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欧阳竟无
  降魔品第十六·马鸣
  卷一·佚名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二(别录之二)·智升
  艳诗·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拱辰·唐圭璋

      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生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天圣八年(1030)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后拜御史中丞。因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倾范仲淹,为公议所薄。神宗元丰初,累官武池军节度使、彰德军节度使。元丰八年(1085)卒,年七十四

  • 第四场·老舍

    时间 二年后。地点 金家大厅内。人物 金三官 赵 旺 王 兴 黄员外 金贞凤〔金三官非常高兴,准备迎接女儿女婿。金三官 赵旺!赵旺!〔赵旺上。赵旺 什幺事,员外?金三官 到厨房看看,杀了鸡没有?赵旺 员外接姑奶奶、

  • 三集卷二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五古今体一百二首【壬午九】六月朔日喜晴作几片徂云散若流今朝始释苦霖忧晶荧日朗消霉础西北风来入小楼旋转初辰幸如愿徊徨弥月忆从头积赢廿九曾何谓不闰余闲

  • 卷228 ·佚名

    陆游 上书乞再任冲佑 蚢枝六尺藤,方屋九寸帽; 人间无处著,山水归寄傲。 耳中闻渊明,自我发未燥, 高标不可揖,七十忽已到。 明窗置经龛,奥室养丹灶, 虽云迫迟暮,要足平昔好。 悠然万念空,快若河

  • 卷二十二·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二十二李白【三】古体诗【三】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鳬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歳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絶峨睂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十二集 三卷·钱德苍

    长生殿酒楼(生将巾佩剑上)壮怀磊落有谁知?一剑防身且自随。整顿乾坤济时世,这回方表是男儿自家姓郭,名子仪,本贯华州郑县人氏。学成韬略,满腹经纶,要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干几桩定国安邦的事业。今以武举出身,到京谒选,不想杨

  • 第一节“庆春”·老舍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第一节&ldquo;庆春&rdquo;①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

  • 卷一百五十二·杨士奇

    永乐十二年六月壬寅朔驻跸清流港下令五军将士今深入虏地一二日必破虏临阵之际齐力奋勇所诛者惟首虏毋夺财物毋掠妇女毋虐老稚毋杀降附违者斩○辽王植第十二子生赐名贵火聂○癸卯 皇太子改礼科给事中刘伯蕴为户科给事

  • 卷之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黄绂传·张廷玉

    黄绂,字用章,其远祖为封丘人。曾祖父时迁到平越,遂定居于此。黄绂荣登正统十三年(1448)的进士榜,授行人官职,接着官任南京刑部郎中。黄绂为人刚正廉洁,人们送他一个雅号,称为“硬黄”。当时有一个特别奸猾的谭千户,他强占百姓

  • 汉纪三十五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二年(丙申、36)·司马光

    汉纪三十五 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丙申,公元36年) [1]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将魏党、公孙永于鱼涪津,遂围武阳。述遣子婿史兴救之,汉迎击,破之,因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 玉杯第二·苏舆

      《春秋》譏文公以喪取。難者曰:“喪之法,不過三年。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今按經,文公乃四十一月方取。取時無喪,出其法也久矣。何以謂之喪取。”曰:春秋之論事,莫重於誌。今取必納幣,納幣之月在喪分,故謂之喪取也。且文公以

  • 循循善诱的艺术·孔子

    【原文】 颜渊喟然①叹曰:“仰夫子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未由③也已。” 【注释】 ①喟然:叹气的样子。②卓尔:挺立的样子。③未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七   佛子.云何爲菩薩摩訶薩[一]等隨順一切衆生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所積集一切   善根.所[二]謂小善根大善根.廣善根.多善根.無量善根.種種善根.微塵

  • 卷第三十·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三十目录 大鉴下第十六世 &middot; 雪窦明禅师法嗣一人 &middot;耆山宁禅师(见录) 净慈昌禅师法嗣三人 &middot;五云悟禅师(见录) &middot;智者可升禅师 &middot;万寿正受首座(已上二人无录) 灵隐光禅师

  • 兰言述略·袁世俊

    四卷。清袁世俊撰,卷首为“艺兰总说”。内分花晶、花性、种类,培养、名贵、杂说,纪事等项,记述兰花的品名,技艺和事典。其中纪事项下,记载道光后植兰名家事迹,情况尤详,为其他记兰之书所不及。世俊字忆江,江苏苏州人。据文献记

  • 画史会要·朱谋垔

    五卷。明朱谋垔撰。朱谋垔曾续陶宗仪《书史会要》,于是联想及画,便采上古至明能画之人姓名及事迹,而作《画史会要》。书仿陶宗仪之体例,所以名也仿其而起。《书史会要》是止于元代,《画史会要》也于元代止,所录明代画

  • 经礼补逸·汪克宽

    元末明初人汪克宽勾辑中国古代礼制的著作。9卷。洪武二年 (1369年) 曾鲁序称,朱熹曾谓 “《周礼》为礼之纲,《仪礼》其本经,而《礼记》其义疏”。属门人黄氏辑录丧、祭二礼,未能有成。汪克宽亦称 “《礼记》乃《仪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