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释丘第十

[疏]“释丘第十”。○释曰:案《广雅》云:“小陵曰丘。”《说文解字》曰:“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此下云非人为之丘。然则土有自然而高、小于陵者名丘也。其体虽一,其名则多。或近道途,或因水泽所如,则陵亩各异,其重则再三不同,通见《诗》、《书》。此篇具释,故名释丘。

丘,一成为敦丘,(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敦,都昆。)

[疏]“丘,一成为敦丘”。○释曰: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诗·卫风·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也。○注“成犹”至“为敦”。○释曰:孙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别云“如覆敦者,敦丘”,则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犹重也。”与孙氏意异。云“《周礼》曰‘为坛三成’”者,此《秋官·司仪职》文也。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证成为重也。

再成为陶丘,(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

[疏]“再成为陶丘”。○释曰: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贡》曰“济水东出于陶丘北”是也。○注“今济”至“陶丘”。○释曰:济阴,郡名;定陶,县名。《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锐上为融丘,(纤顶者。○锐,音惠。)

[疏]“再成锐上为融”。○释曰:丘形再重而顶纤者,名融丘也。

三成为昆仑丘。(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

[疏]“三成为昆仑丘”。○释曰:丘形三重者名昆仑丘。○注“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释曰:《昆仑山记》云:“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C121]者,[C121]丘。(形似车[C121]也。或云:“[C121]者,谓稻田塍埒。”○[C121],绳正切。)

[疏]“如[C121]者,[C121]丘”。释曰:郭氏两解:一云“形似车[C121]也”。(绳证切。)二或云“[C121],谓稻田塍埒”。[C121],?陵切。许叔重云:塍埒,稻田畦?是。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C121]丘。”《春秋》庄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是因丘以为名乎?

如?者者,?者丘。(水中小洲为?者。○?者,渚。)

[疏]“如?者者,?者丘”。○释曰:?者,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为?者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顶上污下者。○潦,音老。)

[疏]“水潦所止,泥丘”。○释曰:水潦,雨水也。丘形顶上污下,潦水停止而成泥泞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形四方。)

[疏]“方丘,胡丘”。○释曰: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绝高为之京。(人力所作。)

[疏]“绝高为之京”。○释曰:言卓绝高大如丘,而人力为作之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传》楚败晋师于必阝。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楚子曰云云,“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乎?”是其类也。

非人为之丘。(地自然生。)

[疏]“非人为之丘”。○释曰:李巡云:“谓非人力所为,自然生者。”孙炎曰:“地性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还,埒丘。(谓丘边有界埒,水环绕之。)

[疏]“水潦所还,埒丘”。○释曰:还,环绕也。埒,小?是也,?土为之。言此丘边有其界埒,外则为水潦环绕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顶平。)

[疏]“上正,章丘”。○释曰:丘顶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泽中有丘,都丘。(在池泽中)

[疏]“泽中有丘,都丘”。○释曰: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泽中者,因名都丘。

当途,梧丘。(途,道。)

[疏]“当途,梧丘”。○释曰:途,道也。梧,遇也。当道有名梧丘,言若相遇于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言为道所规画。○还,音旋。)

[疏]“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释曰:右谓西也。还,绕也。画,规画也。言道出丘西而复环绕之者,名画丘,若为道所规画然也。

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

[疏]“途出其前,戴丘”。○释曰:谓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故为戴丘。

途出其后,昌丘。(道出丘北。)

[疏]“途出其后,昌丘”。○释曰:谓道过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其前,氵省丘。水出其后,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氵省,所景。沮,辞与。)

[疏]“水出”至“营丘”。○释曰:此释丘之前后左右有水过之者名也。左右犹东西也。○注“今齐”至“及东”。○释曰:《地理志》云:齐郡临淄“城中有丘,即营丘也”。《志》又云:泰山莱芜县,“淄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沛”。然则淄水出莱芜,经临淄过营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沛。言此以证水出其左者,名营丘。

如覆敦者,敦丘。(敦,盂也。○敦,音堆。)

[疏]“如覆敦者,敦丘”。○释曰:案《周礼·九嫔》职云:“凡祭祀,?玉{齐皿}。”注云:玉{齐皿},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礼》曰:“主妇,执壹金敦黍,有盖。凡设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饰也。饰象龟形。”《孝经纬》说,敦与?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郭氏言“敦,孟”,举其类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

逦迤,沙丘。(旁行连延。○逦,吕纸切。迤,余纸切。)

[疏]“逦迤,沙丘”。注“旁行连延”。○释曰:《说文》云:“逦,行也。”“迤,斜行也。”故注云“旁行连延”也。连延谓连接延长,丘形邪行连接而长者名沙丘。《地理志》云:钜鹿有“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诗》云:“旄丘之葛兮。”)后高,陵丘。

[疏]“左高”至“陵丘”。○释曰:此四者,释丘形左右前后高而名不同也。○注“《诗》云:‘旄丘之葛兮。’”○释曰:《邶风·旄丘》篇文也。

偏高,阿丘。(《诗》云:“陟彼阿丘。”)

[疏]“偏高,阿丘”。注“《诗》云:‘陟彼阿丘。’”○释曰:谓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后者,名阿丘也。《诗》云“陟彼阿丘”者,《?风·载驰》篇文也。

宛中,宛丘。(宛谓中央隆高。)

[疏]“宛中,宛丘。”注“宛谓中央隆高”。○释曰:案《诗·陈风》云:“宛丘之上兮。”毛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李巡、孙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氏以为中央高者,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为宛丘”。作者嫌人不晓,故重辩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何?此郭氏所以不从先儒也。

丘背有丘为负丘。(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于背上。)

[疏]“丘背有丘为负丘”。○释曰:此解宛丘之状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负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负丘也。

左泽,定丘。(定,下佞切。)

[疏]“左泽,定丘”。○释曰:谓丘之东有水泽者名定丘。

右陵,泰丘。(宋有泰丘社亡,见《史记》。)

[疏]“右陵,泰丘”。○释曰:谓丘之西有大阜者名泰丘。○注“宋有大丘社亡,见《史记》”。○释曰:案《六国年表》:“周显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大丘社亡。”是也。宋依丘作社,在宋国于时亡去,故云“大丘社亡”,亦咎徵也。

如亩,亩丘。(丘有垄界如田亩。)

[疏]“如亩,亩丘”。○释曰:李巡曰:“谓丘如田亩曰亩丘。”孙炎云:“方百步。”郭以为田亩之垄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诗·小雅·巷伯》云:“杨园之道,猗于亩丘。”是也。

如陵,陵丘。(陵,大阜也。)

[疏]“如陵,陵丘。”注“陵,大阜也”。○释曰: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云“陵,大阜”者,《释地》文也。

丘上有丘为宛丘。(嫌人不了,故重晓之。)陈有宛丘,(今在陈郡陈县。)晋有潜丘,(今在太原晋阳县。)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寿春县。)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南,潜敦为河北者。案,此方称天下之名丘,恐此诸丘碌碌未足用当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详其名号、今者所在耳。)丘。

[疏]注“说者”至“在耳”。○释曰:此郭氏破先儒说天下名丘未当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记》毛遂入楚谓平原君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相类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号所在,今所未详知也。此已上释众丘之名义,故题曰丘也。

望?洒而高,岸。(?,水边。洒谓深也。视?峻而水深者曰岸。○?,牙。洒,先典切。)

[疏]“望?洒而高,岸”。○释曰:望,视也。?,水边也。洒,水深也。言视水边之?,其下水深,其?高峻者,名岸。《诗·卫风》云:“淇则有岸。”

夷上洒下,不ぞ。(?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ぞ。不,发声。○ぞ,唇。)

[疏]“夷上洒下,不ぞ”。○释曰:李巡云:“夷上,平上。洒下,?下。故名曰ぞ。”孙炎曰:“平上?下,故名曰ぞ。不者,盖衍字。”郭云:“?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ぞ。不,发声也。”《诗·王风·葛ぱ》云“在河之ぞ”是也。

?奥,隈。(今江东呼为浦?奥。《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奥,奥。隈,乌回切。)

[疏]“?奥,隈”。○释曰:?奥,一名隈也。孙炎云:“隈,水曲中也。”《诗·卫风》云:“瞻彼淇?奥。”故此释之也。○注《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释曰:案《淮南子·原道》篇云:“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尧?角,以封畔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是不争隈之事也。引之以证隈即?内深?奥之处也。

?内为?奥,外为隈。(别?表里之名。)

[疏]“?内”至“为隈”。○释曰:别?表里之名也。孙炎云:“内曲,里也;外曲,表也。”李巡曰:“?内近水为?奥,其外为鞫。”此句覆释上文“?奥,隈”之处也。云“外为隈”者,隈当作鞫,传写误也。《诗·大雅·公刘》云:“芮鞫之即。”毛传云:“水之外曰鞫。”然则?在水曲,其内名?奥,又名隈;其外名鞫,又作坑,音义同。今以?奥、隈一事,分为外内之名,故知误也。

毕,堂墙。(今终南山道名毕,其边若堂之墙。)

[疏]“毕,堂墙”。○释曰:李巡云:“堂墙名?,似堂墙曰毕。”郭以毕终南山之道名也,其边之?如堂室之墙,言平正也。《诗·秦风》云:“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是也。

重?,岸(两?累者为岸。○重,直龙切。)

[疏]“重?,岸”。○释曰:言两?相重累者,亦名岸也。

岸上,浒。(岸上地。○浒,音虎。)

[疏]“岸上,浒”。○释曰: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诗·大雅·绵》篇云“率西水浒”之类也。

坟,大防。(谓?是。)

[疏]“坟,大防”。○释曰:李巡云:“坟谓?岸,状如坟墓,名大防也。”《诗·周南》云:“遵彼汝坟。”又《释地》云“坟莫大于河滨”是也。

?为?。(谓水边。○?,音士。)

[疏]“?为?”。○释曰:李巡曰:“?,一名?,谓水边也。”《诗·秦风》云:“所谓伊人,在水之?”也。

穷渎,汜。(水无所通者。○汜,音似。)

[疏]“穷渎,汜”。○释曰:谓穷困不通水渎名汜也。亦得名?,即《释山》云:“山<谷卖>无所通,?。”郭注云:“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是也。

谷者,[A137]。(通于谷。○[A137],眉。)?岸。

[疏]“谷者,[A137]”。○释曰:谓穷渎汜谷能通于谷者,则别名[A137]也。此已上释?岸之名也,故题“?岸”。

猜你喜欢
  景公欲诛羽人晏子以为法不宜杀第十二·晏婴
  饶饶者易缺·孔子
  春秋左传谳卷二·叶梦得
  卷八上·敖继公
  昭公·昭公元年·左丘明
  诸法等品第八十六·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三·欧阳竟无
  释氏稽古略卷二·觉岸
  欢迎印度民族领袖尼赫鲁先生·太虚
  清信士女之学佛以完成正信为要素·太虚
  卷第六十八·佚名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上·佚名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九·佚名
  第十七卷·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二卷·一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行香子·徐志摩

    秋天的光景是不错的,不过我有一点伤感,看见菊花黄又晓得是重阳快到了。风也到了,雨也到了,凉也到了,不能不加一件衣吃一杯酒。醉醒来又是黄昏的时候,孤零得可怕,凄凉得难过,这么长的夜,还有捣衣声,虫叫声,更漏声,震动耳鼓,打动心门

  •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陈寿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张璠汉纪曰:龚字伯宗,有高名于天下。顺帝时为太尉。初,山阳太守薛勤丧妻不哭,将殡,临之曰:「幸不为夭,复何恨哉?」及龚妻卒,龚与诸子并杖行服,时人或两讥焉。畅字叔茂,名在八

  • 卷四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九·脱脱

        王伯大 郑寀 应亻繇 徐清叟 李曾伯 王野 蔡抗 张磻 马天骥朱熠 饶虎臣 戴庆炣 皮龙荣 沈炎   王伯大,字幼学,福州人。嘉定七年进士。历官主管户部架阁,迁国子正、知临江军,岁饥,振荒有法。迁国子监丞、知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没有·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君臣之义,一日不可无。天下岂有无君之国哉?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禽兽亦有君臣,蜂犹如依从。如今八十余年没有君,不得不遍历域中,寻出个聪明睿智人出来做主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六十二·徐乾学

    元纪十【起阏逄执徐正月尽彊圉协洽十二月凡四年】成宗钦明广孝皇帝大徳八年春正月己未以灾异故诏天下恤民隠省刑罚平阳太原免差税三年江南佃户私租太重以十分为率减二分永为定例仍弛山河泊之禁聴民采捕庚申以云南顺

  • 卷之六十·佚名

    宣统三年。辛亥。八月。乙未朔。谕内阁、陆军部奏、陆军第一镇兵丁亟待退伍。请饬查明热河围场放垦情形。以资安插一摺。着内阁归入溥颋请以围场仍归热河管辖前奏。一并会议具奏。  ○又谕、陆军部奏、查核八旗减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七·纪昀

    列传唐 【七十七】○唐七十七 藩镇镇冀李宝臣【惟岳 惟诚 惟简】王武俊【士真 承宗】王廷凑【元逵 绍鼎绍懿 景崇】李宝臣王武俊王廷凑△李宝臣李宝臣字为辅本范阳内属奚也善骑射范阳将张锁高畜为假子冒其姓名

  • 四八一 谕各处应进之书止须按卯分进届期迟悞卽奏明参处·佚名

    四八一 谕各处应进之书止须按卯分进届期迟悞卽奏明参处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初二日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初二日奉旨:各处应进之书,止须按卯分进,转不必立定期限,如届期迟悞,卽奏明参处。此次谒陵及秋间恭诣盛京谒陵途次,仍着随报按

  • 废帝纪·李百药

    废帝殷,字正道,文宣皇帝的长子,母亲是李皇后。天保元年(550),立为皇太子,时年六岁。机敏聪慧。初学反切语,在“..”字下注“自反”。侍者不解其意,太子解释说:“..字,足旁亦为‘..’,难道不是自反?”经常游宴北宫,却不让河间王进

  • 萧琮传·令狐德棻

    萧琮字温文。为人卓越豪迈,不拘小节,学识广博,通晓文理,又善于骑马射箭。最初被封为东阳王,不久立为皇太子。继位后,隋文帝征召其叔父萧岑入朝,趁机把萧岑留下,不让返回。又重新设置江陵总管以监视萧琮。萧琮在位的第二年(587

  • 卷四十七·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七宋 宋敏求 编大臣宰相命相四李逢吉平章事制王涯平章事制崔羣平章事制李鄘平章事制李夷简平章事制皇甫鎛平章事制程异平章事制令狐楚平章事制韩弘中书令制萧俛中书令制段文昌平章事制

  • 卷十 说命下第十四·孔颖达

    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学先王之道。甘盘,殷贤臣有道德者。○台音怡。[疏]“王曰”至“甘盘”○正义曰:“旧学于甘盘”谓为王子时也。《君奭》篇周公仰陈殷之贤臣云:“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然则甘盘于高宗之时

  • 荣辱篇第四·荀况

    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

  • 卷三·佚名

    复次大王。其上即是三十三天所居之处。彼有龙王住於水际。所谓难陀龙王。乌波难陀龙王。阿说多哩龙王。母唧邻那龙王。摩那斯龙王。伊罗钵怛罗龙王等。住寿经劫护持世间力无能敌。是诸龙王与坚首天持鬘天常骄天四大王

  • 卷之十七·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十七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诗偈辛卯夏上雪峰示圣木诸子久负山灵约而今始得酬孤筇云外至万象座中收花好能经夏林寒不待秋相随狮子子忙杀两三毬寄赠陈干庵参藩六十寿君

  • 卷二十三·佚名

    第二十一篇五三三 小鹅本生谭[菩萨=鹅王]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阿难尊者舍身行为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为要夺取如来生命,派遣射师等,尔时,最初被派遣者归来向彼报告:&ldquo;尊者!我等不能夺取世尊生命。世尊是有大

  • 卷七·野竹福慧

    嘉兴大藏经 嵩山野竹禅师录嵩山野竹禅师语录卷七鄂 州参同门人宗宏 录鄂 州龙光门人宗上 潞南州兜率门人宗坚 同编源流颂南岳褱让和尚相从南粤几多秋一日飘然度岭头自是祝融峰上月清光不尽映衡州马祖道一和尚磨

  • 外科启玄·申斗垣

    外科著作。明申斗垣撰。十二卷。斗垣名洪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医家,治验丰富,擅长外科。撰有《伤寒观舌法》等书流行于世。申氏广辑前贤精华,博采民间“奇方异论”,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