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译文 卷九 制度

卷九 制度

9·01 濂溪先生曰:古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太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流,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一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一婬一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致治者,远哉!——周敦颐《通书·乐上》

[译文]

周敦颐先生说:古代圣王制订礼法,修明教化,三纲正,人伦关系各得其位,百姓无不合和,万物全都和顺,于是制作了音乐来宣导八方之气,来顺天下人之惰一性一。所以那乐声淡而不至忧伤,和而不至随物变迁,入于人耳,感化人心,人心莫不淡泊而和顺。淡泊则私欲之心就平静了,和顺则躁动之心就消释了。优容柔顺平和得中,这是盛大的德一性一了;天下化于中正,治平就到终点了;这就称作道配天地,是古代圣明的极限了。后世不修礼法,刑政苛烦而混乱,在上的放纵私欲破坏法度,使得下民困苦。他们说古乐不足一听,一代一代都更换新声,而这新声妖一婬一愁怨,触发人的私欲,增强人的哀怨,使欲盛悲浓达到不能自我节制的地步。所以就出现了残害君上抛弃生父,轻生败伦,无法禁止的情形。唉!音乐这东西古人用以平静人心,今人用来助长私欲;古人用来宣布教化,今人用来助长怨忿。不恢复古礼,不改变今乐,而想走向太平,相差太远了!

9·02 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及百执事,悉心推访,有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于京师,俾朝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取材识明达,可进于善者,使日受其业。择其学明德尊者,为太学之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择士入学,县升之州,州宾兴于太学,太学聚而教之,岁论其贤者能者于朝。凡选士之法,皆以一性一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二程文集》卷一《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

[译文]

程颢先生在朝廷上说:治理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怎样得贤才?应先给近侍、贤儒及执事百官以礼命,要他们尽心推访,凡有德业充分完备,足可为人师表的,其次有笃志好学、品才兼优的,朝廷要厚礼聘请,州县诚意遣送,把他们集中在京师,让他们从早到晚彼此研究发明正学。他们的学问必定是本于人伦,明于事理。他们教人从小学的“洒扫应对”开始,修明“孝悌忠信”,人事应酬中的礼乐等等,其用以诱导、激励、浸一润、砥砺后学直到成就其德业的方法,都有一个秩序,其关键在于教人择善修身,推而广之至于化成天下,如此从一个普通的人进不已可以迈上成为圣人之道。其中那些学业品行都符合以上要求的就叫做成德。挑选那些材识明达,能够达到善一性一的人,让他们每天在这里学一习一,而挑选那些学业大明、德义可尊的大儒,作为太学的师长,学问德义次于这些人的,让他们分别去教授天下的各级学校。选择好的士人入学学一习一,从县学升到州学,州学再荐举到太学,太学集中起这些人来教育,每年都在朝廷上讨论太学中谁贤谁能。凡选士,都须选取品一性一行为端正,在家教梯,有廉耻知礼让,通明学业,晓达治国之道的人。

9·03 明道先生论十事:一曰师傅,二曰六官,三曰经界,四曰乡一党一,五曰贡士,六曰兵役,七曰民食,八曰四民,九曰山泽,十曰分数。其言曰:无古今,无治乱,如生民之理有穷,则圣王之法可改。后世能尽其道则大治,或用其偏则小康。此历代彰灼著明之效也。苟或徒知泥古而不能施之于今,姑欲徇名而遂废其实,此则陋儒之见,何足以论治道哉!然倘谓今之人情,皆已异于古,先王之迹,不可复于今,趣便目前,不务高远,则亦恐非大有为之论,而未足以济当今之极弊也。——《工程文集》卷一《论十事札子》

[译文]

程颢先生谈论十事:“一师傅,二六官,三经界,四乡一党一,五贡士,六兵役,七民食,八四民,九山泽,十分数。他说:无论古今,无论治世乱世,凡是治国之道在生养教育人民上行不通时,那么这圣王之法也就应变革了。后世能极尽这因时变易的圣道就可大治,或者仅能用其一偏则小安。这是被历代治国实践检验过而彰明有效的。如果有人只知道局限于古法而不能因时之宜而施行于今天,如果只追求虚名而放弃了一精一神实质,这是陋儒的见解,不足以去和他讨论治国之道。但如果说今天的人情,已经与古时不同,如果说先王的治迹,已经不可能出现于今世,只追求眼前的便利,而不追求高远的目标,那只怕也不是大有作为的论调,也不能够挽救当今之世的大弊端。

9·04 伊川先生上疏曰:三代之时,人君必有师、傅、保之官。“师,道之教训;傅,傅之德义;保,保其身一体。”后世作事无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规过而不知养德,傅德之道,固已疏矣;保身一体之法,复无闻焉。臣以为傅德义者,在乎防见闻之非,节嗜好之过;保身一体者,在乎适起居之宜,存畏慎之心。今既不设保傅之官,则此责皆在经筵,欲乞皇帝在宫中言动服食,皆使经筵官知之,有剪桐之戏,则随事箴规;违持养之方,则应时谏止。——《二程文集》卷六《论经筵第二札子》

[译文]

程颐先生上书说:远古三代之时,国君必有师、傅、保等官在身旁。“师,是开导教训君主的;傅,是辅佐君主之德义的;保,是保护君主身一体的。”后世作事不作根本之计,明白追求治平却不知规正君心,懂得规劝君主之过而不知培养其德一性一,辅佐君主德义的作法,固然已经荒疏不用了;保护国君身一体的方法,也没有听人说起过。我认为傅佐君主德义的方法,就在于防止君主耳闻目见非礼之事,约制君主的嗜好不使过度;保护身一体的方法,则在于日常生活都要适宜而不过分贪欲,存有畏惧戒慎之心。今天既然不设保、傅之官,则这一职责都落在经筵官身上了,我想要求皇帝在宫中的一言一行,衣服饮食,都让经筵官了解。凡政事方面有不当之言行,就随事箴规;生活方面有违反持身养生之方的,则及时劝阻。

9·05 伊川先生《看详三学条制》云:旧制,公私试补,盖无虚月。学校礼义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殊非教养之道。请改试为课,有所未至,则学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制尊贤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及置待宾、吏师斋,立检察士人行检等法。又云:自元丰后,设利诱之法,增国学解额至五百人,来者奔凑,舍父母一之养,忘骨肉之一爱一,往来道路,旅离他土。人心日偷,士风日薄。今欲量留一百人,余四百人,分在州郡解额窄处,自然士人各安乡土,养其孝一爱一之心,息其奔趋流一浪一之志,风俗亦当稍厚。又云:三舍升补之法,皆案文责迹。有司之事,非痒序育材论秀之道。盖朝廷授法,必达乎下。长官守法而不得有为,是以事成于下,而下得以制其上。此后世所以不治也。或曰:“长贰得人则善矣。或非其人,不若防闲详密,可循守也。”殊不知先王制法,待人而行,未闻立不得人之法也。苟长贰非人,不知教育之道,徒守虚文密法,果足以成一人才乎?——《二程文集》卷八

[译文]

程颐先生在《看详三学条制》中说:根据按现行的旧制度,太学生员参加公试和私试以升补,每个月都要考试。学校是以礼义相推让之地,而每一月都让他们去竞争,大大违反教养之道。请改考试为检验考查,发现学得不好的地方,学官召集生员教一教,并且不再排定名次高低。设置尊贤堂,延请天下有道德可作生员榜样的人居之,以及设置待宾斋、吏师斋,建立检查太学中士人品行一操一守的制度。又说:从元丰年间以来,太学设立了以利益引一诱生员的方法,各地解送太学生员的名额由原来的一百人增加到五百人,来的人都奔赴凑集于太学,放弃父母一之养,忘记骨肉之一爱一,在路途上奔波,旅居于他乡,以追名求利,使得人心日益苟且,士风日益衰微。现在打算留一百人。其余四百个名额,分配在解送名额少的州郡,如此士人自然各安居于乡里,培养他们孝一爱一之心,平静他们奔趋流一浪一之心,风俗也能渐渐淳厚。又说:三舍升补之法,都是仅依文卷人的实绩。这是官府办事的方法,不符合学校育人选士之道,朝廷授予法令,必然落实到下层。长官守养法令条文而不能有所作为,所以事情在下边做成了,下边的人都能控制上边的人。这就是后世之所以不能治平的原因呀。所以太学生员升补之权,应由太学长官及副职专管。有人说:“这样作,长官副职任用得恰当自然是好了。或许长官副职用了不恰当的人,品行或才识不高,那就不如防范得严密些,还是由下而上推选的办法有规可依。”但不知先王立法,必有恰当的人才能实行,没有听说过为不恰当执法的人立的法制。如果长官及其副职不是恰当的人,不理解教育之道,只是空守着法令条文,真的就能够培育出人才吗?

9·06 《明道先生行状》云:先生为泽州晋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教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长上。度乡材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相劝,患难相恤,而一奸一伪无所容。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一党一,使无失所。行旅出其途者,疾病皆有所养。诸乡皆有校,暇时亲至,召父母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乡民为社会,为立科条,旌别善恶,使有劝心。——《二程文集》卷十一

[译文]

程颐先生在《明道先生行状》中说:程颢作泽州晋城令时,百姓因事到城中去的,程颢见到他们,一定要用孝悌忠信劝诫他们,让他们知道在家应该怎样对待父亲兄长,出外应该怎样对待上级长辈。估计乡村之间的距离分别组成伍保,让他们有出力服役的事就互相鼓励,有患难就互相援助,一奸一诈的人就无处藏身。凡是孤独和残废的,要他的亲族和乡里负责,不能让他们流离失所。行路的人从其境内经过,凡有大病小痛都能有所照料。各乡都建有义学,他在闲暇的时候亲自到这些学校去,召来学童的父母来一交一谈。儿童所读的书,亲自为他们订正断句。老师不称职,就为他们另行配备。挑选择子弟中的优秀者,集合起来加以教育。乡民们组织社一团一,程颢给他们订立约规制度,以分别善恶,使他们都具备努力上进之心。

猜你喜欢
  卷八 释草第十三·邢昺
  非命下第三十七·墨子
  君道篇第十二·荀况
  第三章 商不行大同则人种生诈性而多余货以殄物·梁启超
  卷五·陆陇其
  卷一百九十六·秦蕙田
  卷二·吕祖谦
  卷二十四·朱熹
  卷一·柯尚迁
  卷三百七十九·佚名
  道行经远离品第十八·佚名
  朱子论禅的方法·胡适
  中阴救度密法 下卷·莲花生
  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六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甲集第四之下·钱谦益

    高太史启《缶鸣集古今诗二百五十九首【送陈四秀才还吴】君是故乡人,同作他乡住。同来不同返,惆怅临分处。手把长干花,回望长洲树。恐起忆家心,愁题送君句。【赠杨荥阳】嘉陵美山水,亦复富文彦。杨君产

  • 列传第八十 恩幸·李延寿

    王睿 王仲兴 寇猛 赵修 茹皓 赵邕 侯刚 徐纥 宗爱 仇洛齐 段霸 王琚 赵默 孙小 张宗之 剧鹏 张祐 抱嶷 王遇 苻承祖 王质李坚 秦松 白整 刘腾 贾粲 杨范 成轨 王温 孟栾 平季 封津 刘思逸 张景嵩 毛畅 郭秀 和士开 穆

  • 卷二百十九 熙寧四年(辛亥,1071)·李焘

      起神宗熙寧四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丁亥朔,上不視朝。   戊子,种諤領兵次撫寧堡,敵有迎降道傍者,左右欲收其甲,諤曰:「今為一家,彼即吾人也,聽以自隨。」   己丑,次囉兀城。敵帥都囉馬尾與其將四人,聚兵囉兀城之北曰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佚名

    正德二年冬十月辛未朔孟冬享 太庙○壬申升四川道监察御史王绍为山西按察司副使山东按察司佥事黄绣为辽东行太仆寺少卿○夜大风扬尘蔽空○癸酉令尚宝司卿李致仕夺司丞倪议马陟俸两月杖鸿胪寺序班郁泰等四人于阙下先是

  • 二百八十 上谕织造差员勒索驿站著交部严审·佚名

    雍正五年十二月初四日 山东巡抚塞楞额奏,杭州等三处织造运送龙衣,经过长清县等处,于勘内外,多索夫马、程仪、骡价等项银两,请旨禁查一摺。 奉谕旨:朕屡降谕旨,不许钦差官员、人役骚扰驿处。今三处织造差人进京,俱于勘合之外,多

  • 绎史卷七十三·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宋共姬之贞左传【成公八年】宋华元来聘聘共姬也夏宋公使公孙夀来纳币礼也【公羊传纳币不书此何以书録伯姬也】 衞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公羊传媵不书此何以书録伯姬也 谷梁传

  • 选举三○·徐松

    举官四附自代绍兴〔十〕三年六月十九日十:原脱,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九补。又下文「惟藩」,《要录》作「维藩」。,诏全州文学师惟藩差权国子录。以国子司业高闳荐其博古通经,士夫推服,建学之始,宜得老成如维藩者,以诱

  • 跋·黄绾

      明道编跋  斯集久翁先生为明道而编也。何明乎道尔?病学术之偏晦之也,学术正而后斯道可明焉,前乎千百世者可见,后乎千百世者可知也。以言乎要,则虞廷“精义”二字以尽之矣。古今为学术异同之辩者赜矣,或失则

  • 恒心的重要性·孔子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①。’善夫!” “不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注释】 ①巫医:古代用禳祷之术替人治病的人。不像后来分为卜筮的巫和治病的医。②“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 卷二上·余萧客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二上长洲余萧客撰周易上五经晋太宁元年撰钩经传之沉义著论难以起滞杨方五经钩沉序【玉海四十二】六经传称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 礼记析疑卷六·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月令天子居青阳左个陈氏据孔氏曲礼疏谓王有正寝一在前小寝五在后正寝听政小寝燕息小寝一居中四居四角春居东北夏居东南秋居西南冬居西北或据以释此记非也小寝五不宜用明堂之制且与此记分左右个不合

  • 卷二十·傅逊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二十  明 傅逊 撰楚呉越昭王复国定公四年 初伍贠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呉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

  • 卷首·辅广

    钦定四库全书 童子问卷首      宋 辅广 撰 诗传纲领 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言为诗【此一节言诗之自出】 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七)朱子之理气论·钱穆

    叙述朱子思想,首先当提出其主要之两部分。一为其理气沦,又一为其心性论。理气论略当于近人所谓之宇宙论及形上学。心性论乃由宇宙论形上学落实到人生哲学上。在北宋理学四大家中,二程于宇宙论形上学方面较少探究。濂溪横

  • 卷第六十二·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曾所止住教化众生大塔庙处,亦是世尊于往昔时修菩萨行能舍无量难舍之处;是故,此林名称普闻无量

  • 俱舍论疏 第十三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十三卷沙门法宝撰分别业品第四之一以三义故名之为业。一者作用。二持法式。三分别果一作用者。谓即作用说名为业持法式者。谓能任持七众法式分别果者。谓能分别爱.非爱果此品广明故名分别所以次世品

  • 管窥外篇·史伯璿

    二卷。元史伯璇撰。史伯璿字文玑,温州 (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深得朱子之宗旨,终身不仕。著有《四书管窥》、《辨论诸经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等书。此书成于至正二十七年 (1367),为继《四书管窥》而作。皆记友人问答

  • 诗传诗说驳义·毛奇龄

    清毛奇龄(1623—1716)撰。五卷。奇龄有《西河全集》已著录。针对当时盛传托名干子贡、申培之《诗传》、《诗说》而作。明嘉靖年间,鄞人丰坊作《鲁诗世学》一书,不为《毛诗》所束缚,自出新义,往往发旧注所不曾发。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