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白香山诗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词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此元、白较胜於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敌,然香山自归洛以後,益觉老无枝,称心而出,随笔抒写,并无求工见好之意,而风趣横生,一喷一醒,视少年时与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竞胜者,更进一筹矣。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香山诗凡数次订辑,其《长庆集》经元微之编次者,分讽谕、、感伤三类。盖其少年欲有所济於天下,而托之讽谕,冀以流闻宫禁,裨益时政;、感伤,则随时写景、述怀、赠答之作,故次之。其自序谓"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讽谕者,兼济之义也;、感伤者,独善之义也"。大指如此。至後集则长庆以後,无复当世之志,惟以安分知足、玩景情为事,故不复分类,但分格诗、律诗二种,随年编次而已。今流传诸本,虽不免有前後错杂之处,然大概尚仍其旧。

  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後一人而已。观其与微之书云:"自长安至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道、孀妇、处女之口,往往有诵仆诗者。军使高霞寓,邀妓侑客,妓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他比哉!'由是增价。汉南主人宴客,诸妓见仆来,指曰:'此《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微之序其集,亦曰:"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於缮写摹勒,卖於市。又云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辄能辨别之。'"是古来诗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全无集,而二诗已自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

  中唐以後,诗人皆求工於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惟香山诗,则七律不甚动人,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盖香山主於用意,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而出之以古诗,则惟意所之,辨才无碍。且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刘梦得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者,此古体所以独绝也。然近体中五言排律,或百韵,或数十韵,皆研炼精切,语工而词赡,气功而神完,虽千百言亦沛然有馀,无一懈笔。当时元、白唱和,雄视百代者正在此。後世卒无有能继之,此又不徒以古体见长也。

  大凡才人好名,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後可以传世。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

  唐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元、白始。依次押韵,前後不差,此古所未有也。而且长篇累幅,多至百韵,少亦数十韵,争能斗巧,层出不穷,此又古所未有也。他人和韵,不过一二首,元、白则多至十六卷,凡一千馀篇,此又古所未有也。以此另成一格,推倒一世,自不能不传。盖元、白觑此一体,为历代所无,可从此出奇,自量才力,又为之而有馀,故一往一来,彼此角胜,遂以之擅场。

  微之《上令狐相公书》,谓"同门生白居易,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千言,或五百言。小生自揣,不能有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盖欲以难相挑耳。"白与元书,亦谓"敌则气作,急则计生。以足下来章,惟求相困,故老仆报语,不觉太夸"。观此可以见二公才力之大矣。今两家次韵诗具在,五言排律,实属工力悉敌,不分胜负;惟古诗往往和不及唱。盖唱先有意而後词,和者或不能别有新意,则不免稍形支绌也。然二人创此体後,次韵者固习以为常,而篇幅之长且多,终莫有及之者,至今犹推独步也。又如联句一种,韩、孟多用古体,惟香山与裴度、李绛、李绅、杨嗣复、刘禹锡、王起、张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创体。按香山与微之唱和,有《元白唱和因继集》,与梦得有《刘白唱和集》。

  在杭州时,崔元亮在湖州,微之在越州,有《三州唱和集》;在洛时,刘梦得在苏州,有《吴洛寄和集》。又与裴令公等游赏,有《洛中集》。

  五言排律,长篇亦莫有如香山之多者。《渭村退居一百韵》;谪江州有《东南行》一百韵;微之以《梦游春七十韵》见寄,广为一百韵报之;又《代书诗寄微之一百韵》;《赴忠州舟中示弟行简五十韵》;《和微之投简阳明洞五十韵》;《想东游五十韵》;《逢萧彻话长安旧游五十韵》;《叙德书情上宣歙崔中丞四十韵》;《新昌新居四十韵》;此外如三十、二十韵者,更不可胜计。此亦古来所未有也。

  香山於古诗律诗中,又多创体,自成一格。如《洛阳有愚叟》五古内:"检点盘中饭,非精亦非粝。检点身上衣,无馀亦无阙。天时方得所,不寒又不热。

  体气正调和,不饥亦不渴。"《哭崔晦叔》五古内:"丘园共谁卜?山水共谁寻?

  风月共谁赏?诗篇共谁吟?花开共谁看?酒熟共谁斟?"连用叠调,此一体也。

  《洛下春游》五排内:"府中三遇腊,洛下五逢春。春树花珠颗,春塘水曲尘。

  春姓无气力,春马有精神。"连用五"春"字,此一体也。和诗中有与原唱同意者,则曰和;与原唱异意者,则曰答。如和微之诗十七章内,有《和思归乐》、《答桐花》之类,此一体也。律诗内《偶作寄皇甫朗之》一首,本是五排,其中忽有数句云:"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下又云:"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排偶中忽杂单行,此又一体也。《酒库》五律云:"野鹤一辞笼,虚舟长任风。送愁还闹处,移老入中。身更求何事,天将富此翁。此翁何处富,酒库不曾空。"第七句忽单顶第六句说下。《雪夜小饮赠梦得》七律一首,下半首云:"久将时背称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亦以第七句单顶第六句说下,又一体也。《别淮南牛相公》五排一首,自首至尾,每一句说牛相,一句自说。自注云:"每对双关,分叙两意。"此又一体也。至如六句成七律一首,青莲集中已有之。香山最多,而其体又不一。如《忠州种桃杏》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前後单行,中间成对,此六句律正体也。《樱桃花下招客》云:"樱桃昨夜开如雪,鬓发今年白似霜。渐觉花前成老丑,何曾酒後更颠狂。谁能闻此来相劝,共泥春风醉一场。"此前四句作两联,末二句不对也。《苏州柳》云:"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飞絮拂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此前二句作对,後四句不对也。《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地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此通首不对,而亦编在六句律诗中,又一体也。七言律《赠皇甫朗之》一首:"艳阳时节又蹉跎,迟暮光阴复若何?一岁中分春日少,百年通计老时多。多中更被愁牵引,少里兼遭病折磨。赖有销忧治闷药,君家醇酎我狂歌。"此以第五六句顶第三四句说下,又一体也。盖诗境愈老,信笔所之,不古不律,自成片段,虽不免有恃老自恣之意,要亦可备一体也。

  香山《长庆集》以讽谕、、感伤三类分卷,而古调、乐府、歌行各体,即编於三类之内;後集不复分此三类,但以格诗、律诗分卷。古来诗未有以"格"称者,大历以後始有。"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辘轳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无所谓"格诗"也。兹乃分格、律二种,其自序谓"迩来复有格律诗"。《洛中集记》亦曰:"分司东都以来,赋格律诗凡八百首。"《序元少尹集》亦曰:"著格诗若干首,律诗若干首。"是"格"与"律"对言,实香山创名。此外亦无有人称格诗得。既以"格"与"律"相对,则古体诗、乐府、歌行俱属格诗矣。而俗本於後集十一卷之首格诗下,复系"歌行、杂体"字样,是直以格诗又为古诗中之一体矣。汪立名辨之甚晰。

  香山诗恬淡之趣,多得之于陶、韦。其《自吟拙什》云:"时时自吟咏,吟罢有所思。苏州及彭泽,与我不同时。此外复谁爱?惟有元微之。"又《题浔阳楼》云:"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苏州,诗情亦清。"此可以观其越向所在也。晚年自其,但道其意所欲言,无一雕饰,实得力於二公耳。

  集中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又有《别韦苏州》一首。按香山自叙:"年十四五时,游苏、杭间,见太守甚尊,不得从游宴之列。"则於左司年辈本不相及,何得有辞别之作?此诗必非香山所作,或他人诗搀入耳。

  唐人五言古诗,大篇莫如少陵之《北征》,昌黎之《南山》。二诗优劣,黄山谷已尝言之。然香山亦有《游王顺山悟真寺》一首,多至一千三百字,世顾未有言及者。今以其诗与《南山》相校,《南山诗》但亻龙侗摹写山景,用数十"或"字,极力刻画;而以之移写他山,亦可通用。《悟真寺》诗,则先写入山,次写入寺;先憩宾位,次至玉像殿,次观音岩,点明是夕宿寺中。明日又由南塔路过蓝谷,登其巅;又到蓝水环流处,上中顶最高峰,寻谒一片石、仙人祠;回寻画龙堂,有吴道子画、褚河南书。总结登历,凡五日。层次既极清楚,且一处为一处景物,不可移易他处。较《南山诗》似更过之。又《北征》、《南山》皆用仄韵,故气力健举;此但用平韵,而逐层畏叙,沛然有馀,无一语冗弱,觉更难也。而诗人不知,则以香山有《长恨》、《琵琶》诸大篇脍炙人口,遂置此诗於不问耳。

  《长恨歌》自是千古绝作。其叙杨妃入宫,与陈鸿所传选自寿邸者不同,非惟惧文字之祸,亦讳恶之义,本当如是也。惟方士访至蓬莱,得妃密语归报上皇一节,此盖时俗讹传,本非实事。明皇自蜀还长安,居兴庆宫,地近市廛,尚有外人进见之事。及上元元年,李辅国矫诏迁之於西内,元从之陈玄礼、高力士等,皆流徙远方,左右近侍,悉另易人。宫禁严密,内外不通可知。且鸿传云:上皇得方士归奏,其年夏四月,即晏驾。则是宝应元年事也。其时肃宗卧病,辅国疑忌益深,关防必益密,岂有听方士出入之理!即方士能隐形入见,而金钗、钿盒,有物有质,又岂驭气者所能携带?此必无之事,特一时俚俗传闻,易於耸听,香山竟为诗以实之,遂成千古耳。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耶?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

  香山历官所得俸入多少,往往见於诗。为校书郎云:"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尉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京兆户曹参军云:"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江州司马云:"官品至第五,俸钱四五万。"太子宾客分司云:"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刑部侍郎云:"秋官月俸八九万。"太子少傅云:"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人。"刑部尚书致仕云:"半俸资身亦有馀。"又云:"俸随日计钱盈贯,禄逐年支岁满。"又有诗云:"寿及七十五,俸г五十千。"此可当《职官》、《食货》二志也。

  香山诗不惟记俸,兼记品服。初为校书郎,至江州司马,皆衣青绿。有《春去》诗云"青衫不改去年身",《寄微之》云"折腰俱老绿衫中",及《琵琶行》所云"江州司马青衫湿",是也。行军司马则衣绯,有《寄李景俭唐邓行军司马》云:"四十著绯军司马"。为刺史,始得著绯。有《忠州初著绯答友人》诗,有《谢裴常侍赠绯袍鱼袋》诗。由忠州刺史除尚书郎,则又脱绯而衣青。有诗云:"便留朱绂还铃阁,著青袍侍玉除。"时微之已著绯,故赠诗云:"笑我青袍故,饶君茜绶殷。"及除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则又著绯,而微之已衣紫,故赠诗云:"我朱君紫绶,犹未得差肩。"除秘书监,始赐金紫。有《拜赐金紫》诗云:"紫袍新秘监,白首旧书生。"太子少傅品服亦同。故诗云:"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此又可抵《舆服志》也。

  《溪友议》引《本事集》,谓"香山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是樊素、小蛮本两人也。然香山集无此诗,其鬻骆马、遣杨柳枝,见於《不能忘情吟》者,曰:"骆反厩,素反闺。乃目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与尔归醉乡去来。"则但有樊素而无所谓小蛮者。

  按香山诗云:"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自注:"菱、谷、红、紫,皆小蛮名。"又《春晚寻梦得》云:"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自注:"小蛮,酒名。"则所谓"小蛮"者,乃歌妓及宴具之通称,非一人专名也。然《别柳枝》诗云:"两枝杨柳小楼中。"又诗云:"去岁楼中别柳枝。"自注:"樊、蛮也。"二妓皆以柳枝目之。又《天寒晚起》诗云:"十年贫健是樊蛮。"则又实有樊素、小蛮二人。意当时善歌《柳枝》者,素之外又有一人,旧以通称之"小蛮"呼之,而无专名耳。香山有《代罗樊二妓招舒著作》诗,刘梦得答香山亦云:"今朝停五马,不是为罗敷。"则能唱《柳枝》之小蛮,当即罗姓也。

  香山举进士试《窗中列远曲》,省试《玉水记方流诗》,皆无足观。不过浮词敷演,初未清切摹写;在今时诗帖中,尚属劣等。岂贞元诗家犹未有刻画一派耶?全集中亦不免有拙句、率句,复调、复意。如《西楼喜雪》云:"散面庶槐市,堆花压柳桥。"又云:"北市风生飘散面。"以"散面"喻雪,何异"撒盐"!

  《答杜相公以诗见寄》云:"剪截五言须用钺也;然太生硬。"《寄元九》云:"若不九重中掌事,即须千里外抽身。"《赠梦得》云:"头垂白发我思退,脚踏青君欲忙。"《题池西小楼》云:"虽贫眼下无妨乐,纵病心中不与愁。"《赠梦得》云:"无情一任他春去,不醉争消得日长。"又云:"政事素无争学得,风情旧有且将来。"又《代梦得吟》云:"世上争先从尽汝,人得且须游。"《题西池小楼》云:"春来游得且须游。"酬牛相公见戏云:"眼看狂不得,狂得且须狂。"《杭州官舍》云:"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偶作》二首内云:"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首夏病间》云:"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咏意》云:"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咏所乐》云:"或开书一篇,或饮酒一卮。"《池上篇》亦云:"时饮一杯,或吟一篇。"此句法之重复者也。又有词意相同者。《伤友》一首,谓贫贱至交,及贵则弃若路人;而《寓意》五首内,又将此意作一首。《赠同座》云:"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病假》云:"与春无分未甘心。"《病入新正》又云:"便休心未伏,更试一春看。"此一意凡三见。《对红叶》云:"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与刘明府共饮云:"貌偷花色暂去。"一意凡两见。《赠萧殷二协律》云:"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布裘》诗又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新制绫袄》又云:"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一意亦三见。《蔷薇花一丛独死》云:"乾坤无厚薄,草木自荣衰。"《初到江州寄翰林诸公》云:"雨露施恩无厚薄,蓬茅随分有荣枯。"一意凡两见。《曲江感秋》云:"荣名与壮齿,相避如朝暮。时命始欲来,年颜已先去。"《短歌行》云:"耳目聋暗後,堂上调丝竹。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荣华与少壮,相避如寒燠。"《日渐长》云:"年颜盛壮名未成,官职欲高身已老。"《有感》云:"贫贱当壮年,富荣临暮齿。"一意凡四见。《哭刘敦质》云:"愚者多贵寿,贤者独贱。"《和微之》云:"真宰倒持生杀柄,物命长人短命。松枝上鹤蓍下龟,千年不死仍无病。"《伤杨弘贞》云:"颜子昔短命,杨生亦早捐。谁识天地厚,独与龟鹤年。"《叹老》云:"人生少满百,不得长欢乐。谁会天地心,千龄与龟鹤!"《哭王质夫》云:"江南有毒蟒,江北有妖狐,皆享千年寿,多於王质夫。不知彼何德,不识此何辜。"一意凡六见。

  盖诗太多,自不免有此病也。

  香山有《过洞庭湖》诗,谓大禹治水,何不尽驱诸水直注之海,而留此大浸占湖南千里之地!若去水作陆,又可活数百万生灵,增入司徒籍。岂禹时苗顽不用命,遂不能兴此役耶?此书生之见,好为议论,而不可行者也。万山之水,奔腾而下,其中途必有停潴之处,始不冲溢为患。如江西之有鄱阳,江南之有巢湖、洪泽湖、太湖,随时容纳,以缓其势,故为害较少。黄河之水,无地停蓄,遂岁岁为患。若令蜀江出峡後即挟众水直趋东海,其间吴、楚经由之地,横溃冲决,将有更甚於黄河者。香山但发议以聘其诗才,而不知见笑於有识也。

  香山出身贫寒,故易於知足。少年时《西归》一首云:"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朱陈村》诗云:"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可见其少时奔走衣食之苦矣。故自登科第,入仕途,所至安之,无不足之意。由京兆户曹参军丁母忧,退居渭上村云:"新屋五六间,古槐八九树。"已若稍有宁宇。江州司马虽以谪去,然《种樱桃》诗云:"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忠州刺史虽远恶地,然《种桃杏》诗云:"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是所至即以为数年为期,未尝求速化。自忠州归朝,买宅於新昌里,虽湫隘,而有《小园》诗云:"门闾堪作盖,堂室可铺筵。"已觉自。及刺杭州归,有馀赀,又买东都履道里杨凭宅,有林园池馆之胜,遂有终焉之志。寻授苏州刺史,一年即病免归,授刑部侍郎,不久又病免归,除河南尹,三年又病免归,除同州刺史,亦称病不拜,皆为此居也。直至加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始终不出洛阳一步。可见其苟合苟完,所志有限,实由於食贫居贱之有素;汔可小康,即处之泰然,不复求多也。然其知足安分在此,而贫儒骤富,露出措大本色,亦在此。才谪江州,遇李、马二妓,即赠以诗。卢侍御席上,小妓乞诗,辄比之雨中神女月中仙。迨历守杭、苏,无处不挟妓出游,李娟、张态、商玲珑、谢好、陈宠、沈平、心奴、胡容等,见於吟咏者,不一而足。游虎丘则云:"摇曳双红旆,娉婷十翠娥。"游洞庭则云:"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俱不觉沾沾自喜,鸣其得意。其後归朝、归洛,并有自置妓乐,如菱角、谷儿、红绡、紫绡、樊素、小蛮等,尝亲为教演,所谓"新乐铮钅从教欲成,苍头碧玉尽家生",则歌舞多奴婢矣。教而未成,则云:"老去将何遣散愁?新教小玉按《梁州》。"《答苏庶子》云:"不敢邀君无别意,管弦生涩未堪听。"教成後则云:"管弦渐好新教得,罗绮虽贫不外求。"又云:"等池上留宾客,随事灯前有管弦。"又云:"三嫌老丑换蛾眉。"以色衰而别换佳丽,则更求精於色艺,非联尔充数者。甚至与留守牛相公家妓乐合宴云:"两家合奏洞房夜,八月连阴秋雨时。"又向裴令公借南庄携家妓宴赏云:"拟提社酒携村妓,擅入朱门莫怪无?"可见其家乐直可与宰相、留守比赛精丽。而见之诗篇,津津有味,自形其小家气象。

  所谓"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者,固暮年消遣之一事耶!

  《新唐书》本传谓二李党事,互相倾轧。杨虞卿与居易姻家,而善於李宗闵;居易惧以党人见斥,乃移病还东都,是太和初年也。《旧唐书》谓居易"流落江湖四五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於出处。"则元和十年谪江州後也。

  今以其诗考之,则退休之志,不惟不始於太和,并不始於元和十年,而元和之初,已早有此志。是时授拾遗,入翰林,年少气锐,本欲有以自见於世。故论王锷以赂谋宰相,论裴均不当违制进奉,论李师道不当掠美以私财代赎徵宅,论吐突承璀不当以中使统兵,论元稹不当以中使谪官,皆侃侃不挠,冀以裨益时政。然已为当事者侧目。始知仕途险艰,早有林下乐志之想。观其在江州寄微之书:"昔与微之在朝,同蓄退休之心,迨今十年,沦落老大,追寻前约,且订後期。"可知同在禁近时,早有此约矣。谪江州,有《自诲》一首,谓年已四十四,即活至七十,亦不过二十六年,惟当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何必舍此而遑遑他求!此尤其思退之本怀也。惟因家事落然,不能无藉於禄仕,其见之吟咏者,亦自不讳。在江州云:"欲作妻孥计,须营伏腊资。"自忠州归,买宅新昌里,即云:"囊中贮馀俸,郭外买田。"然究不能赡足,则云:"非无解挂簪缨意,未有支持伏腊资。"初至杭州,尚云:"欲将送老,须著病辞官。更待年终後,支持归计看。"及三年去任,宦橐已丰,则云:"三年请禄俸,颇有馀衣食。乃至僮仆间,皆无冻馁色。"又云:"渭北庄犹在,钱塘俸尚残。如能便归去,亦不至饥寒。"买履道里新居云:"移家入新宅,罢郡有馀资。"後刺苏州,又云:"一日又一日,自问何留滞?为贪逐日俸,拟作归田计。"去苏州後,又云:"僮仆减来无冗食,资粮算外有馀钱。携将贮作丘中计,犹免饥寒得数年。"自是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遂不复外出,年才五十八耳。笙歌游赏,娱情送老,固宦成之乐事,不足为怪。而回视元和初年,与微之相约退休,可谓不负初心。非真因二李党起,始引身远害也。有禄以赡其家,有才以传於後,香山自视,固已独有千古,权位势利,曾不足当其一唾,岂徒以明哲保身为得策耶?微之既与香山早有成约,其後急於入相,顿忘夙心,至与裴度相轧,贻讥清议;则其与香山早约时,本非真意,故不能践言耳。叶少蕴云:"乐天与杨虞卿为姻家,而不累於杨;与元微之、牛僧孺相厚,而不累於元、牛;与裴晋公相善,而不因晋公以进;与李德裕素不协,而不为德裕所忌。惟不汲汲於进,是以能安於去就、爱憎之扬也。"然则香山退休之志,虽不因党祸;而因退休得免党祸,则亦未尝无因也。

  唐人最重座主门生之谊,今皆见香山集中。有《贺杨仆射致仕後杨侍郎门生合宴席上作》,则门生宴座主之父也。又有《与诸同年贺座主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自注:"座主於萧尚书下及第。"则座主之座主也。按香山於贞元十六年在中书舍人高郢下第四人及第,试《性习相远近赋》、《玉水记方流诗》,则座主郢也。而郢在礼部侍郎萧昕下第九人登第,实宝应二年癸卯;迨郢拜太常时,几四十年矣。昕自癸卯放进士之後,二十四年丁卯,以礼部尚书再知贡举,今又十三年。见门生之下,又有门生,可谓耆宿盛事。《全唐诗话》记"杨於陵仆射入觐,其子嗣复率两榜门生迎於潼关,归宴於新昌里第,元、白俱在座。杨汝士诗最後成,中有'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之句,自夸压倒元、白"。即此会也。惟白计谓杨仆射致仕有此宴,而《诗话》谓入觐有此宴,稍不同,自当以香山诗为正。香山又有《送牛相公出镇淮南》诗云:"何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将相,即僧孺也。自注"元和初,牛相公应制策登第,余为翰林考官"云。後僧孺以宰相留守洛中,香山方居履道里,过从甚密。牛尝宴香山於府第,香山诗云:"政事堂中老丞相,制科场里旧将军。"此又座主门生故事。

  今香山集皆有之,亦可以备科第典故。《新唐书杨嗣复传》谓於陵自洛入朝,嗣复率门生出迎。

  元和中,方士烧炼之术盛行,士大夫多有信之者。香山作庐山草堂,亦尝与炼师郭虚舟烧丹,垂成而改,明日而忠州刺史除书至,故《东坡志林》谓"世间出世间,不能两遂"也。观其与虚舟诗云:"泥坛方合矩,铸鼎圆中规。二物正合,厥状何怪奇。绸缪夫妇体,狎猎鱼龙姿。心尘未洁净,火候遂参差。先生弹指起,姹女随烟飞。药灶今夕罢,诏书明日追。"正指此事。亦可见烧炼时,果有阴阳配合之象,所以易动人也。《对酒》诗云:"丹砂见火去无迹。"《不二门》诗云:"亦曾烧大药、消息乖火候。至今残丹砂,烧乾不成就。"盖自此以後,遂不复留意。《答张道士》云:"丹砂一粒不曾尝。"又《答张道士见讥》云:"贤人易狎须勤饮,姹女难禁莫漫烧。张道士输白道士,一杯沆瀣便逍遥。"《思旧》云:"服气崔常侍晦叔,烧丹郑舍人居中,共期生羽翼,那忽化灰尘。"自云:"惟知趁杯酒,不解炼金银。"《感旧》云:"退之服硫磺,一病竟不痊。

  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惟余不服食,老命反迟延。但荤与血,不识汞与铅。"是香山不惑於服食之说审矣。乃晚年又有《烧药不成命酒独醉》诗云:"白发逢秋王,丹砂见火空。不能留姹女,争免作衰翁?"又与李侍郎结道友,以药术为事,而李长逝,悼以诗云:"金丹同学都无益。是晚年又有尝留意於此,宜陈後山有自笑未竟人复吁"之诮也。香山性情,本无拘滞,人以为可,亦姑从之,然终未尝以身试耳。

  香山《九老图》故事,《新唐书》谓"居易与胡杲、吉攵、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宴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绘为《九老图》"。

  此未考香山集也。其自序《七老会》诗,谓"胡、吉、刘、郑、卢、张六贤,皆多年寿,余亦次焉,在履道坊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以为希有,各赋七言六韵一章以纪之,时会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也。秘书监狄兼谟、河南尹卢真,以年未七十,虽与会而不及列。"《後序》又云:"其年夏,又有二老李元爽、僧如满,年貌绝伦,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於图石,与前七老题为《九老图》。"是七老内无狄、卢二人,增元爽、如满为九老也。今汪立名本并考诸人官位、年寿,及诗附於後,较为详核,惟吉攵作吉皎稍异,今并载之:"前怀州司马安定胡杲年八十九,卫尉卿致仕冯翊吉皎年八十八,前磁州刺史广平刘真年八十七,前右龙武军长史荥阳郑据年八十五,前侍御史内供奉范阳卢贞年八十三,前永州刺史清河张浑年七十七。洛中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僧如满年九十五。此二人无诗,香山各作一绝句赠之。"宋元丰五年,文潞公以太尉留守西京,时富韩公以司徒致仕。公慕白乐天"九老会",乃集洛中卿大夫年德高者,为"耆英会",就资圣院建大厦,曰耆英堂。闽人郑奂绘像堂中。时富公年七十九,潞公与司封郎中席汝言皆七十七,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七十五,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皆七十二,大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皆七十。时宣徽使王拱宸留守北京,贻书愿与斯会,年七十一。独司马温公年未七十,潞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狄兼谟故事,请入会。见朱子《名臣言行录》。

  香山与韩昌黎同时,年位亦相等。然昌黎集仅有《同张籍游曲江寄白舍人》诗一首;香山集有《和韩侍郎苦雨》一诗,《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小饮》一诗,《久不见韩侍郎》一诗,《和韩侍郎题杨舍人林亭》一诗,《和韩侍郎张博士游曲江见寄》一诗,又《老戒》一首,内云:"我有白头戒,闻於韩侍郎。"此外更无赠答之作。而与张籍往还最熟,赠籍诗云:"昔我为近臣,君常稀到门。今我官职冷,惟君往来频。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盖白与韩本不相识,籍为之作合也。香山集中与张籍诗最多,自其为太祝、为博士、为水部员外,皆见集中。其交之久可知。此外韩门弟子樊宗师、李翱,亦见香山集。

  香山在忠州,城东有坡,尝种花於其上。故有《东坡种花》诗:"持钱买花柳,城东坡上栽。"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子瞻在黄州,以"东坡"为号,盖本於此。子瞻生平敬慕香山,屡形吟咏,如《赠善相程杰》云:"我似乐天君记取。"《送程懿叔》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入侍迩英云:"定似香山老居士。"守杭州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洪容斋所谓"子瞻景仰香山者不止一再言之,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

  北人用黍作酒,南人用糟蒸酒,皆曰"烧酒"。此二字亦见香山集中。在忠州,《荔支楼对酒》云:"荔支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又《咏家酝》云:"色洞玉壶无表里。"此即今之烧酒也。今人爱陈酒,古人则爱新酒,亦见香山集。有《家酿新熟每尝辄醉答妻侄》等诗,《对新家酝》诗,《和微之尝新酒》诗,《雪中酒熟携访吴秘监》诗。又忆皇甫朗之云:"新酒此时熟,故人何日来?"又答皇甫云:"最恨泼醅新熟酒,迎冬不得共君尝。"《耳顺吟》云:"开新酒尝数盏。"《水斋》云:"新酒客来方宴饮,旧堂主在重欢娱。"《书绅》云:"新酒始开瓮,旧犹满。"《池上小舟》云:"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冬初酒熟》云:"一瓮新醅酒。"《偶吟》云:"旧诗多忘,新酒且尝看。"《罢府尹将归》云:"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居》云:"揭瓮偷尝新熟酒。"甚至《府中夜赏》云:"留宾客尝新酒,醉领笙歌上小舟。"《牛相公见过》云:"贫家何所有,新酒两三杯"。是宴贵客亦用新酒矣。

  香山集有《青毡帐》诗二十韵,中有云:"有顶中央耸,无隅四向圆。"又云:"北制因戎创,南移逐虏迁。"按其制:顶高体圆,来自戎俗,即今蒙古包也。但今制用白毡而朱其顶,香山所咏,则纯用青毡耳。

  才人未有不爱名,然莫有如香山之甚者。所撰诗文,曾写五本:一送庐山东林寺经藏堂,一送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送东都圣寿寺钵塔院律库楼,一付侄龟郎,一付外孙谈阁童。此香山所自记也。《旧唐书》谓其集送江州东西二林寺及香山圣善寺,《春明退朝录》谓寄藏庐山东林寺、龙门香山寺,盖皆摘举之词。

  後高骈在淮南,寄语江西廉使,取东林本而有之。香山寺本,经乱亦不复存。履道宅後为普明僧院,唐明宗子秦王从荣施大字经藏於院,又写香山本置经藏中。

  以香山诗笔之精当,处处有鬼神呵护,岂患其不传!乃及身计虑及此,一如杜元凯欲刻二碑,一置岘山之巅,一沉襄江之底。才人名心如此!今按李、杜集多有散落,所存不过十之二三,而香山诗独全部流传,至今不缺,未必非广为藏贮之力也。

猜你喜欢
  卷八百六十二·彭定求
  陈晔·唐圭璋
  总论南北曲第二·王骥德
  ●第九出 分烬·孟称舜
  卷三私情四句·冯梦龙
  第四十四出 治定·梁辰鱼
  第十四出 打围·梁辰鱼
  第二十六出 二妻思望·王世贞
  唐储光羲诗集卷四·储光羲
  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
  卷三百十二·陈思
  卷六十六·陈思
  卷四十五·佚名
  御选明诗卷五十四·康熙
  和燕公岳州山城·张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彭泰翁·唐圭璋

      泰翁字会心,安成(在今江西安福县境内)人。   念奴娇   秋日牡丹   九华惊觉,又偷承雨露,羞匀春色。岸蓼汀蘋成色界,未必天香人识。粉涴脂凝,霜销雾薄,娇颤浑无力。黄昏月掩,山城那更闻笛。   应是未了尘缘,重来迟暮

  • 高适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高适(702?—765) ,唐代著名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幼年家贫。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自称“一生徒羡鱼

  • 卷四十二·毕沅

      ◎宋纪四十二 ∷起屠维单阏九月,尽上章执徐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宝元二年辽重熙八年。己卯,一零三九年   九月,乙未,以知府州折继宣苛虐掊克,失种落心,贬为楚州都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十·乾隆

      周  赧王  【壬午】三十六年秦赵防于渑池【注见前寰宇记渑池西有渑坂秦赵相防处】秦王告赵王愿为好防于河外渑池赵王欲毋行廉颇【廉氏颛帝曾孙大康之后】蔺相如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乃待相如从颇送至境与

  • 卷之四·佚名

    丙申春二月壬子朔张士诚陷平江○丙子 上率常遇春等击蛮子海牙于采石时敌舟联络江上势甚盛乃命遇春设疑兵以分敌势而以大兵薄之及战遇春率舟师冲其中敌舟分为二我师左右纵击飞礟中敌舟輙糜碎自辰至午战益急敌大败俘获

  • ◎土财主盛老三之奇癖·佚名

    甘为敌人作鹰犬,其下场终不免遭==之烹之大小汉奸,数有所闻,而以李士群吴世贤两逆为最著。两逆皆特工恶魔,杀人如麻,攫金无算,乃曾几何时,相继死于非命,报应不爽,抑亦速矣。李吴虽死,今李吴之妻,亦遭逮捕,良以婆奸之罪,不减汉奸,死者

  • 谢晦传·李延寿

    谢晦,字宣明,陈郡陽夏人,是晋朝太常谢裒的玄孙。谢裒的儿子谢奕、谢据、谢万、谢铁,都是以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谢据的儿子谢朗字长度,位居东陽太守。谢朗的儿子谢重字景重,职位是会稽王刘道子的骠骑长史。谢重生了谢绚、谢

  • 孝宗纪·脱脱

    (一)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名矺,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原来,太祖少子秦王赵德芳的儿子是英国公赵惟宪,赵惟宪的儿子是新兴侯赵从郁,赵从郁的儿子是华阴侯赵世将,赵世将的儿子是庆国公赵令讠会,赵令讠会的

  • 三十四年(下)·佚名

    秋七月7月1日○朔丙申,上在貞陵洞行宮。○四道都體察使李德馨,上倭書二函,賊將平調信、平義智、正成書契也。書意主於講和,而調信書契中,以要時羅不還,語多不遜。〈要時羅,賊使,天將拿去者。〉 ○榮靖大王忌辰。7月2日○丁酉,

  • 言语篇 第十八 凡二十五条·范立本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士相见,《礼》曰:“与君言,言使臣;与大夫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

  • 卷二十二·孔颖达

    <经部,诗类,毛诗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二十二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达疏小雅 【鱼藻之什】序鱼藻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笺万物失其性者王政教衰阴阳不和羣生不得

  • 译文 卷十二 警戒·朱熹

    卷十二 警戒 12&middot;01 濂溪先生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mdash;&mdash;周敦颐《通书&middot;过》[译文]周敦颐先生说:子路一爱一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因而有

  • 入楞伽经卷第二·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诸识生住灭。非思量者之所能知。大慧。诸识各有二种生住灭大慧。诸识二种灭者。

  • 卷第十三·佚名

    鞞婆沙论卷第十三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八智处第三十九八智者。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习智尽智道智。问曰。何以故彼作经者依八智而作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如所欲如是作经。与法不相违。

  • 卷第六·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六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尔时摩羯陀国未生怨王。及广严城栗姑毗等。各造舡桥。于时诸龙便作是念。我今身堕恶趣。应修福业。各举其头。于弶伽河中。相续为桥。令世尊等蹈上而过。作是念已

  • 第七十七章 于般睹国之胜利·佚名

    大地之主,彼具罗势伽罗,恐怖而此败走,以守名为幢达玛那之堡垒。(一)奇罗律伽罗军,并同由库伽罗之[他]军及玛睹罗达玛伽罗军至于罗奇那。(二)述具罗势伽罗王所有情势,其时赴玛睹罗,以劝诱兰伽普罗。(三)由此兰伽普罗并奢伽睹奇奢耶将

  • 祛疑说·储泳

    一卷,宋储泳撰。储泳学问渊博,儒佛道无所不通,尤精于术数。早年笃好术数,后尽知其情伪,因作此篇以辩之,故曰《祛疑说》。全书分条记事,一事一记,共分易占说、辨脉、辨针、墨说、行持是正心诚意之学、符印吮诀不灵、吮

  • 太一丛话·宁调元

    诗话,宁调元撰。1907年宁调元书成于长沙狱中,原名《碧血痕》,后宁调元改书名《太一丛话》,1901年至1911年于北京《帝国日报》刊载,1915年经傅尃整理,分为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