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国风 唐风
《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笺】忧深思远,谓“宛其死矣”、“百岁之后”之类也。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传】蟋蟀,蛬也。九月在堂。聿,遂;除,去也。【笺】我,我僖公也。蛬在堂,岁时之候,是时农功毕,君可以自乐矣。今不自乐,日月且过去,不复暇为之,谓十二月当复命农计耦耕事。无已大康,职思其居。【传】已,甚;康,乐;职,主也。【笺】君虽当自乐,亦无甚大乐,欲其用礼为节也。又当主思所居之事,谓国中政令。好乐无荒,良士瞿瞿。【传】荒,大也。瞿瞿然顾礼义也。【笺】荒,废乱也。良,善也。君之好乐,不当至于废乱政事,当如善士瞿瞿然顾礼义也。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传】迈,行也。无已大康,职思其外。【传】外,礼乐之外。【笺】外,谓国外至四境。好乐无荒,良士蹶蹶。【传】蹶蹶,动而敏于事。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笺】庶人乘役车。役车休,农功毕,无事也。今我不乐,日月其慆。【传】慆,过也。无以大康,职思其忧。【传】忧,可忧也。【笺】忧者,谓邻国侵伐之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传】休休,乐道之心。
《蟋蟀》三章,章八句。
《山有枢》,刺晋昭公也。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扫,政荒民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取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刺之也。
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传】兴也。枢,(上草下至)也。国君有财货而不能用,如山隰不能自用其财。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传】娄,亦曳也。宛其死矣,他人是愉。【传】宛,死貌。愉,乐也。【笺】愉,读曰偷。偷,取也。
山有栲,隰有杻。【传】栲,山樗;杻,檍也。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传】洒,灑也。考,击也。宛其死矣,他人是保。【传】保,安也。【笺】保,居也。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传】君子无故,琴瑟不离于侧。且以喜乐,且以永日。【传】永,引也。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山有枢》三章,章八句。
《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笺】封沃者,封叔父桓叔于沃也。沃,曲沃,晉之邑也。
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传】兴也。凿凿然,鲜明貌。【笺】激扬之水,激流湍疾,洗去垢浊,使白石凿凿然。兴者,喻桓叔盛强,除民所恶,民得以有礼义也。素衣朱襮,从子于沃。【传】襮,领也。诸侯绣黼丹朱中衣。沃,曲沃也。【笺】绣,当为绡。绡黼丹朱中衣,中衣以绡黼为领,丹朱为纯也。国人欲进此服,去从桓叔。既见君子,云何不乐?【笺】君子,谓桓叔。
扬之水,白石皓皓。【传】皓皓,洁白也。素衣朱绣,从子于鹄。【传】绣,黼也。鹄,曲沃邑也。既见君子,云何其忧?【传】言无忧也。
扬之水,白石粼粼。【传】粼粼,清澈也。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传】闻曲沃有善政命,不敢以告人。【笺】不敢以告人而去者,畏昭公谓己动民心。
《扬之水》三章,二章章六句,一章四句。
《椒聊》,刺晋昭公也。君子见沃之盛强,能修其政,知其蕃衍盛大,子孙将有晋国焉。
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传】兴也。椒聊,椒也。【笺】椒之性芬香而少实,今一捄之实蕃衍满升,非其常也。兴者,喻桓叔晋君之枝别耳,今其子孙众多,将日以盛也。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传】朋,比也。【笺】之子,是子也,谓桓叔也。硕,谓壮貌,佼好也。大,谓德美广博也。无朋,平均不朋党。椒聊且,远条且。【传】条,长也。【笺】椒之气日益远长,似桓叔之德弥广博。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传】两手曰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传】笃,厚也。椒聊且,远条且。【传】言声之远闻也。
《椒聊》二章,章六句。
《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昏姻不得其时焉。【笺】不得其时,谓不及仲春之月。
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传】兴也。绸缪,犹缠绵也。三星,参也。在天,谓时见东方也。男女待礼而成,若薪刍待人事而后束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取矣。【笺】三星,谓心星也。心有尊卑、夫妇、父子之象,又为二月之合宿,故嫁取者以为候焉。昏而火星不见,嫁取之时也。今我束薪于野,乃见其在天,则三月之末、四月之中见于东方矣,故云不得其时。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传】良人,美室也。【笺】今夕何夕者,言此夕何月之夕乎?而女以见良人,言非其时。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传】子兮者,嗟兹也。【笺】子兮子兮者,斥嫁取者。子取后阴阳交会之月,当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传】隅,东南隅也。【笺】心星在隅,谓四月之末、五月之中。今夕何夕?见此邂逅。【传】邂逅,解说之貌。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传】参星正月中直户也。【笺】心星在户,谓五月之末、六月之中。今夕何夕?见此粲者。【传】三女为粲。大夫一妻二妾。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绸缪》三章,章六句。
《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
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传】兴也。杕,特貌。杜,赤棠也。湑湑,枝叶不相比也。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传】踽踽,无所亲也。【笺】他人,谓异姓也。言昭公远其宗族,独行于国中踽踽然,此岂无异姓之臣乎?顾恩不如同姓亲亲也。嗟行之人,胡不比焉?【笺】君所与行之人,谓异姓卿大夫也。比,辅也。此人女何不辅君为政令?人无兄弟,胡不佽焉?【传】佽,助也。【笺】异姓卿大夫,女见君无兄弟之亲亲者,何不相推佽而助之?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传】菁菁,叶盛也。【笺】菁菁,稀少之貌。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传】睘睘,无所依也。同姓,同祖也。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杕杜》二章,章九句。
《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笺】恤,忧也。
羔裘
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传】袪,袂也。本末不同,在位与民异心自用也。居居,怀恶不相亲比之貌。【笺】羔裘豹袪,在位卿大夫之服也。其役使我之民人,其意居居然有悖恶之心,不恤我之困苦。岂无他人?维子之故。【笺】此民,卿大夫采邑之民也,故云岂无他人可归往者乎?我不去者,乃念子故旧之人。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传】裦,犹袪也。究究,犹居居也。岂无他人?维子之好。【笺】我不去而归往他人者,乃念子而爱好之也。民之厚如此,亦唐之遗风。
《羔裘》二章,章四句。
《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笺】大乱五世者,昭公、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传】兴也。肃肃,鸨羽声也。集,止;苞,稹;栩,杼也。鸨之性不树止。【笺】兴者,喻君子当居安平之处,今下从征役,其为危苦,如鸨之树止然。稹者,根相迫迮梱致也。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传】盬,不功致也。怙,恃也。【笺】蓺,树也。我迫王事,无不功致,故尽力焉,既则罢倦,不能播种五谷,今我父母将何怙乎?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笺】曷,何也。何时我得其所哉。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笺】极,已也。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传】行,翮也。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鸨羽》三章,章七句。
《无衣》,刺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笺】天子之使,
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传】侯伯之礼七命,冕服七章。【笺】我岂无是七章之衣乎?晋旧有之,非新命之服。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传】诸侯不命于天子,则不成为君。【笺】武公初并晋国,心未自安,故以得命服为安。
岂曰无衣六兮?【传】天子之卿六命,车旗衣服以六为节。【笺】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必当侯伯,得受六命之服,列于天子之卿,犹愈乎不。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传】燠,煖也。
《无衣》二章,章三句。
《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传】兴也。道左之阳,人所宜休息也。【笺】道左,道东也。日之热恒在日中之后,道东之杜,人所宜休息也。今人不休息者,以其特生阴寡也。兴者,喻武公初兼其宗族,不求贤者与之在位,君子不归,似乎特生之杜然。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传】噬,逮也。【笺】肯,可;适,之也。彼君子之人,至于此国,皆可求之我君所。君子之人,义之与比。其不来者,君不求之。中心好之,曷饮食之?【笺】曷,何也。言中心诚好之,何但饮食之?当尽礼极欢以待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传】周,曲也。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传】游,观也。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二章,章六句。
《葛生》,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笺】丧,弃亡也。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传】兴也。葛生延而蒙楚,蔹生蔓于野,喻妇人外成于他家。予美亡此,谁与独处?【笺】予,我;亡,无也。言我所美之人无于此,谓其君子也。君谁与居乎?独处家耳。从军未还,未知死生,其今无于此。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传】域,营域也。(四部备要本“营”作“茔”)予美亡此,谁与独息?【传】息,止也。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传】齐则角枕锦衾。礼,夫不在,敛枕箧、衾、席,韣而藏之。【笺】夫虽不在,不失其察也。摄主,主妇犹自齐而行事。予美亡此,谁与独旦?【笺】旦,明也。我君子无于此,吾谁与齐乎?独自洁明。
夏之日,冬之夜。【传】言长也。【笺】思者于昼夜之长时尤甚,故极言之以尽情。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笺】居,坟墓也。言此者,夫人专一,义之至,情之尽。
冬之夜,夏之日。【传】室,犹居也。【笺】室,犹冢圹。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葛生》五章,章四句。
《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传】兴也。苓,大苦也。首阳,山名也。采苓,细事也。首阳,幽辟也。细事喻小行,幽辟喻无征也。【笺】采苓采苓者,言采苓之人众多非一也,皆云采此苓于首阳山之上,首阳山之上信有苓矣,然而今之采者未必于此山,然而人必信之。兴者,喻事有似而非。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传】苟,诚也。【笺】苟,且也。为言,谓为人为善言以称荐之,欲使荐进用也。旃之言焉也,舍之焉,谓谤讪人,欲使见贬退也。此二者,且无信受之,且无答然。人之为言,胡得焉?【笺】人以此言来,不信受之,不答然之,然后察之,或时见罪,何所得?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传】苦,苦菜也。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传】无与,勿用也。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传】葑,菜名也。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苓》三章,章八句。
唐国十二篇,三十三章,二百三句。
猜你喜欢 食力·方以智 堅白論·谢绛 管子补注卷四·刘绩 第六章 18·辜鸿铭 卷二·车垓 小匡第二十·管仲 尚书疑义卷三·马明衡 卷二十八·易祓 卷七·吕祖谦 修行四无量三昧第十四·佚名 卷四·佚名 圆满一切愿金刚宝仪轨分第十九·佚名 广说品第二十四·佚名 跋太虚法师文钞·太虚 三世因果·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