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无厚篇

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父于子,无厚也。兄于弟,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无厚也。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于民无厚也。尧舜位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于子无厚也。周公诛管蔡,此于弟无厚也。推此言之,何厚之有?

循名责实,君之事也。奉法宣令,臣之职也。下不得自擅,上操其柄而不理者,未之有也。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累:惟亲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亲疏,三累。何谓四责:受重赏而无功,一责。居大位而不治,二责。理官而不平,三责。御军阵而奔北,四责。君无三累,臣无四责,可以安国。

势者,君之舆。威者,君之策。臣者,君之马。民者,君之轮。世固则舆安,威定则策劲。臣顺则马良,民和则轮利。为国失此,必有覆车奔马折轮败载之患。安得不危!轮败策折,马奔舆覆,则载者亦倾矣(此三句从意林补)。异同之不可别,是非之不可定,白黑之不可分,清浊之不可理。久矣。诚听能闻于无声,视能见于无形,计能规于未兆,虑能防于未然。斯无他也,不以耳听,则通于无声矣。不以目视,则照于无形矣。不以心计,则达于无兆矣。不以知虑,则合于未然矣。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掩目塞耳,万民恐震。

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是明王也。夫明于形者分,不遇于事。察于动者用,不失则利。故明君审一,万物自定。名不可以外务,智不可以从他,求诸己之谓也。

治世位不可越,职不可乱。百官有司各务其刑。上循名以督实,下奉教而不违。所美观其所终,所恶计其所穷。喜不以赏,怒不以罚。可谓治世。

夫负重者患涂远,据贵者忧民离。负重涂远者,身疲而无功。在上离民者,虽劳而不治。故智者量涂而后负,明君视民而出政。

猎罴虎者,不于外圂。钓鲸鲵者,不于清池。何则?圂非罴虎之窟也,池非鲸鲵之泉也。楚之不泝流,陈之不束麾,长卢之不士,吕子之蒙耻。

夫游而不见敬,不恭也。居而不见爱,不仁也。言而不见用,不信也。求而不能得,无始也。谋而不见喜,无理也。计而不见从,遗道也。因势而发誉,则行等而名殊。人齐而得时,则力敌而功倍。其所以然者,乘势之在外,推辩说,非所听也。虚词,非所应也。无益之辞,非所举也。故谈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谕志通意,非务相乖也。若饰词以相乱,匿词以相移;非古之辩也。

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闲习,不可以当敌。庙算千里,帷幄之奇。百战百胜,黄帝之师。

死生自命,贫富自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知天命也。贫穷无慑,达时序也。凶饥之岁,父死于室,子死于户,而不相怨者,无所顾也。同舟渡海,中流遇风,救患若一,所忧同也。张罗而畋,唱和不差者,其利等也。故体痛者口不能不呼,心悦者颜不能不笑。责疲者以举千钧,责兀者以及走兔。驱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槛,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而不用,去而反求。风此四行,明主大忧也。

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政苛则无逸乐之士。故令烦则民诈,政扰则民不定。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夫达道者,无知之道也,无能之道也。是知大道不知而中,不能而成,无有而足。守虚责实,而万事毕。忠言于不忠,义生于不义。音而不收谓之放,言出而不督谓之闇。故见其象,致其形,循其理,正其名,得其端,知其情。若此何往不复,何事不成!有物者,意也。无外者,德也。有人者,行也。无人者,道也。故德非所履,处非所处,则失道。非其道不道,则谄意。无贤虑,无忠行,无道言,虚如受实,万事毕。

夫言荣不若辱,非诚辞也。得不若失,非实谈也。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真人危斯,十者而为一矣。所谓大辩者,别天下之行,具天下之物。选善退恶,时措其宜,而功立德至矣。小辩则不然。别言异道,以言相射,以行相伐,使民不知其要。无他故焉,故浅知也。君子并物而措之,兼涂而用之。五味未尝,而辨于口。五行在身,而布于人。故何方之道不从。面从之义不行,治乱之法不用,惔然宽裕,荡然简易,略而无失,精详入纤微也。

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自然道也。有不治者,知不豫焉。

夫木击折?,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故不载焉。故有知则惑,有心则嶮,有目则眩。是以规矩一而不易,不为秦楚缓节,不为胡越改容。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形之,万世传之,无为为之也。

夫自见之明,借人见之,闇也。自闻之聪,借人闻之,聋也。明君知此,则去就之分定矣。为君当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自归,莫之使也。恬卧而功自成,优游而政自治。岂在振目搤腕,手据鞭扑,而后为治与?

夫合事有不合者,知与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故远而亲者,志相应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无违行也。近而不御者,心相乖也。远而相思者,合其谋也。故明君择人,不可不审。士之进趣,亦不可不详。

猜你喜欢
  卷下·罗隐
  近思録集注卷十二·茅星来
  序·赵顺孙
  提要·张栻
  提要·焦袁熹
  卷十一·余萧客
  春秋集传纂例卷一·陆淳
  卷二十五·吕祖谦
  礼记析疑卷三十四·方苞
  卷三十四·吕祖谦
  论功第五十二·桓宽
  卷四百七十八·佚名
  起世因本经卷第一·佚名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一·佚名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并序)·妙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孙仲章

    (张千押王小二带枷上,云)王小二,如今张孔目问你哩,看你的造化。且关止这牢门者。(正末上,云)自家张鼎是也。今日去牢中勘问王小二,走一遭去也呵。(唱) 【商调】【集贤宾】没来山惹这场闲是非,亲自问杀人贼。全不论清廉正直,

  • 卷12 ·佚名

    曹勋 题澉浦金粟寺二首 我闻金粟名,来谒示病相。 不见隐几老,松竹空函丈。 雨花谁声闻,擎钵定非想。 归去一笑粲,春风快双浆。 曹勋 题澉浦金粟寺二首 入门不见佛,已悟本无相。 若为是真求

  • 诗女史纂卷之五·田艺蘅

    处囊斋主人辑苏蕙苏蕙字若兰扶风窦滔妻陈留道质女也精明秀丽年十六归窦氏滔甚敬之滔字连波符坚时历秦州刺史以忤旨謪戍炖煌后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苏性急颇妬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妙絶滔置之别所苏求得之苦加捶辱滔深憾

  • 招隐士·屈原

    【原文】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①。山气巃嵷兮石嵯峨②,溪谷崭岩兮水曾波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④,攀援桂枝兮聊淹留⑤。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⑥。坱兮轧⑦,山曲岪⑧,心淹留兮恫

  • 列传第二十 何尚之·李延寿

    尚之少颇轻薄,好摴蒱,及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爲陈郡谢混所知,与之游处。家贫,初爲临津令。宋武帝领征西将军,补主簿。从征长安,以公事免,还都。因患劳病积年,饮妇人乳乃得差。以从征之劳,赐爵都乡侯。少帝即位,爲庐陵王义真车

  • 卷之一千一百八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甲申传信录卷九·钱士馨

    戾园疑迹昔江充作奸治巫蛊,卫太子据矫节杀充。使者以反闻。孝武使丞相屈■〈敄上〈厂外毛内〉下〉捕之。太子出亡,至湖,匿鸠泉里。孝武寻悔,无杀太子意,太子卒自缢。孝昭五年,阳夏男子成方遂居湖,故太子舍人谓曰:『子状貌似卫

  • 长沙宣武王萧懿传·李延寿

    长沙宣武王萧懿,字元达,是梁文帝的长子。他从小就有美誉,出仕任齐安南邵陵王的行参军。承袭爵位为临湘县侯。历任晋陵太守,以美政而得到当时人的称赞。永明末年,任梁、南秦二州刺史,加都督。当年,魏军入侵汉中,进而围困南郑。

  • 二·钱穆

    以上叙述了西周乃至春秋时代之学校概况,其次要谈到孔子以下及于战国,其间约有三百年时期。此一时期,在教育上乃有一特殊情况,亦可谓乃是一有教育而无学校之时期。亦可谓教育乃自学校中解放而归入于私家友朋集合之时期。因

  • 附录:关于已故皇太后·辜鸿铭

    致《字林西报》编辑的信编辑先生:最近在这个国家举国同悲之日,贵刊上所发表的那篇文章和短评,谈到刚刚去世的皇太后陛下的那些话,在我看来是如此的冷酷,充满敌意和难听之至。因此,我感到不得不对它提出抗议。一个自然史的教

  • 丧服四制·戴圣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智

  • 卷一百三十一·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三十一宋 陳祥道 撰【旗】【制周禮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日月為常交龍為旗通帛為旜雑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虵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及國之大閲贊司馬頒旗物

  • 卷五·陆九渊

    卷五与戴少望婺女留宿,龙窟卧病,与凡航川舆陆者,无往而非进学之地。......起居饮息,酬酢接对,辞气、容貌、颜色之间,当有日明日充之功,如木之日茂,如川之日增,乃为善学。戕贼陷溺之余,此心之存者,时时发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

  • 春秋讲义卷一上·戴溪

    宋 戴溪 撰隠公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一年也谓一为元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也其曰春王正月圣人之特笔也天有四时春为之首三代异正夏数得天今首之以春若曰此时者天之所为也次之以王又次之以正者若曰此正朔者王之所为也王者

  • 揆度第七十八·管仲

    齐桓公问于管子曰:“自燧人以来,其大会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

  • 顺权方便经卷上·佚名

    (一名转女菩萨)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沙门法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菩萨八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已逮总持辩才无碍。获无所畏得不起忍。奉无数佛殖众德本。

  • 法华义疏卷第四·吉藏

    方便品之二比丘比丘尼有怀下。第二偈颂有一百一十四行分为二。初四行颂缘起。次一百一十行颂正说。上缘起有三。今略不颂许说诫听也。颂第二毁不净众。颂第三叹于净众。但颂此二凡有两义。一者欲证佛及身子止及请说。

  •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二·智圆

    孤山沙门释 智圆 集次佛下复宗明空三初明来意复宗者佛本以虚空喻实正因由迦叶执权缘了而难并空令有故佛称末代权顺彼难问说於三有以斥三非广谈涅盘不同虚空其义既毕还复前宗显示虚空非有为法故云显空非有复虑世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