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以上叙述了西周乃至春秋时代之学校概况,其次要谈到孔子以下及于战国,其间约有三百年时期。此一时期,在教育上乃有一特殊情况,亦可谓乃是一有教育而无学校之时期。亦可谓教育乃自学校中解放而归入于私家友朋集合之时期。因周室东迁,中央政府早不为社会民众所重视,列国间卿大夫渐渐有不悦学之现象,地方学校亦逐步废了。于是学校与教育,遂逐渐归入到平民社会中去。

孔子崛兴,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传的贵族教育开始转移到平民社会来,开出此下平民讲学之风。后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然中国此下教育,仍与政治有密切关系,此乃中国历史文化大传统所在。治中国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者,于此一节,乃尤当注意。

孔子弟子共有七十余人,来自四方。或自鲁,或自卫,或自齐,或自宋,或自陈,或自吴,此已自北方黄河流域,跨过淮水,南及长江流域。因此孔子设教,在当时,实是国际性的,不限于一国一地。

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中国古代社会之大变动,不得不谓自孔子教育有以启之。

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当时称之曰六艺。凡此六艺,都是当时贵族阶级日常事务中所必需历练的几项才干。故贵族之疏远层,及民间俊秀,必先习此六艺,乃能在贵族圈中服务。当时称之谓儒。儒乃是当时社会一行业。孔子自己身通六艺,其弟子除娴习当时例行的六艺外,或通政事,或擅理财,或长军旅,或娴外交。要之,均可成为政治人物,供当时政治上之实际应用。但更重要的,孔子乃在此种种政治界实用艺能之上,发挥出一番大道理。此一番大道理,私之可以修身齐家,公则可以治国平天下。并亦永为中国后世所信守而遵行。于是在儒的一新职业之中,加进儒的一新理想。自有孔子,而中国教育内容遂超出于政治事业之上之外,而成为社会人生文化一切行为主要有理想的一项目,而孔子因亦被称为至圣先师。

但孔子当时传教,实没有一学校。后人称之为开门授徒私家讲学,其像样的创始,实始于孔子。《庄子·渔父篇》有云:"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唐人钱起诗:"更怜弟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杏坛只是一栽有杏花的高地,既非学校,亦无教室。想是孔子春日郊游,偶尔到此。实则只是在家设教而已。又孔子在宋遇难,亦与其弟子习礼大树之下。可见孔子随处不怠行教,幕天席地,则莫非设教之所。行游坐息,亦莫非设教之缘。人生不忘教学,教学即是人生。孔门之教,宜即可代替世界任何一大宗教而有余。故中国教育,实亦可谓是一种宗教事业。

孔子以下有墨子,其徒三百人,其数量已远超孔子之上。孔子之出,一车两马,俭不中礼。又与其弟子饿于陈、蔡之间。墨子则千里徒行,至于裂裳裹足。孔墨皆以平民讲学,在当时,乃是一种非官方给养的自由职业,宜其生活贫薄有如此。但其震烁一世,影响于后代者实甚大。

再下到孟子,则已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传食诸侯。生活情况较之孔墨,已甚阔绰。而阔绰过孟子的,时尚多有。即如齐之稷下先生,受齐威、宣、湣王历代供养,皆赐上大夫之禄,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既不预政事之烦,专以招揽弟子,讲学著书,称先生者逾七十人。朋徒群集,数百千人。此时则教育事业已远超在政治事业之上。但亦是得政治上崇重供养而来。即隐沦不显如庄周,亦有弟子相随。从容于论学著书,此亦决非仅藉于漆园之微薪。当时教育界持论多反现实政治,而同时政治界则尽量崇重此辈讲学之人,此层亦当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者所应注意。

当时私家讲学,不仅成一学术集团,同时亦是一经济集团。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未尝无诲。"束脩只是一条干肉,用作贽见之礼。后代弟子敬师学费,仍称束脩,或称薪水,皆是极为微薄之意。抑且不仅弟子于师有敬礼,师之于弟子,亦有通财相助之谊。颜渊死,其父颜路欲请孔子之车以为之椁。此而决非无端请乞。如孔子周游,诸弟子相从,亦皆食于孔子,可见师弟子本常通财。孔子虽不从颜路之请,但孔门弟子,终为颜渊集资厚葬。至墨子赒养其弟子之事,更屡见不鲜。故墨子门下,不仅是一经济集团,同时亦是一劳工集团。通力共产,后代之有帮会,其事远从墨家集团来。至孟子时,从者数百人,皆食于其师可知。如此则私家讲学,同时岂不即成为私家养徒。一自由讲学者,同时又是一自由养徒者,其势震撼上层贵族阶层,乃始有齐威、宣以来稷下之制。而如孟尝、信陵、平原、春申四公子养士,其实亦是慕效当时讲学大师之养其门徒。直至楚、汉之际,天下大乱,叔孙通投汉高祖,随身尚带有一辈学生。若非由叔孙通给养,何能枵腹相从。此亦是古代中国社会一特有现象。

又且当时大师讲学,必兼著书,著书必用竹帛。即就经济条件言,亦不易易。又当时著书,亦多集体为之,又有累世为之者。如《论语》一书,即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等集体记录编纂,直到战国中期后始成书。《墨子》书中如《天志》、《尚同》、《兼爱》等,各分上、中、下三篇,乃由墨家三派分别撰述。又有《墨经》等益后出。《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非出庄子一人之手,亦非庄子弟子一时所成。犹必有再传三传者加入,如《论语》、《墨子》之例。《孟子》七篇亦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讨论集成。然则先秦之讲学团体,同时亦即是著作团体。吕不韦在秦得意,招天下宾客,合撰《吕氏春秋》,此亦时代风气。集体著作,乃当时常事,今乃绝不能尽知当时各书各篇各自撰著者之姓名。是则当时一学术团体,既不为利,亦不为名,乃共同宣扬一思想与理论为主。此亦中国古代社会,为此后历史文化传统开先河者一特殊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又当时著书,流传极速。一家成书,各家同睹,故相互间多争辩驳难。但此时一书籍流传,全赖誊钞,事亦不易。诸子中晚出如荀子,最为博通古今群籍,又广自著书。其门下,如韩国公子韩非,楚国书吏李斯,亦各远道奔凑。苟子最为齐国稷下先生之晚辈,而在彼时,曾屡次高踞稷下先生之首座。彼亦遍游列国,行踪极广,想其朋徒相随,当亦如孔、墨、孟子之例,由彼给养。是则其经济凭藉,决亦非薄,故能在当时,有此大气魄之讲学著书与游行之规模。同时有邹衍,其为当时所宠显尊礼,则似当更甚于荀卿。又当时诸子所著书,皆能审慎保存而久传。秦灭六国,汉继灭秦,兵祸连结,民生无宁日,亘百年之久。然迄于汉世,诸子百家言皆获存全,即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收书中可见。此又岂民间私人一手一足之烈所能然。

近人艳称战国,认为百家争鸣,可征当时思想之自由。此乃徒拾一时口头禅,宁能捉摸到当年之真史实。自孔子以平民私人讲学,百家踵兴,朋徒群集。虽各无专设的一所学校,却各有一私家结合的学团。本于相互共同之思想学术,激起相互共同之实行活力。我们今日不徒当探讨其学说内容,更应注意其经济实况及生活真情。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而开创出秦汉以下士、农、工、商之四民新社会。此乃中国历史上一绝大变动,绝大创造,皆由战国百家掌握其转捩之枢机。所谓百家,乃如同司马迁《史记》鲁、卫、齐、晋之称为世家,而实是一无组织之大集团,而亦称之曰家。决非一夫妇子女之家。其称曰诸子,亦借用古代贵族阶级分爵公、侯、伯、子,男之子。此辈虽系平民,乃亦约略相当于封建之贵族。贵族拥有土地,有土斯有众。此辈则拥有学术思想,亦拥有信受此学术思想之一批门徒,而形成一种共同精神,附随而有一种共同生活,亦约略仿佛于同时一小诸侯,惟无封土而已。故时人遂称之曰诸子百家。又称此等士曰游士,因其非土著不安居。但若热心富贵,如公孙衍,张仪,则孟子鄙之曰妾妇。所以当时的平民自由讲学,乃得与封建贵族为代兴,而亦并无贵族平民阶级斗争之迹象,此又岂近人以西方人眼光治中国史者之所能知。

就此当知,当时诸大师仅为学术思想行教化,而不为私生活私奉养作打算之精神,既已大堪佩仰。而风气感召,全社会上下,尊师崇道,慕效恐后,此已不能与西周以下由政府规定出一套制度,建立起一些学校,来推行教育事业者相提并论。在此一时期,乃是由社会下层酝酿出一番风气,而并无一种制度可言。然而下层社会风气之影响力,则实远超在上层政治制度之上。

故凡属政治上具有一种真实性之制度,则必从社会风气酝酿而出。否则有名无实,有此制度,无此风尚,空制度决不能与真风尚相敌。故在当时,虽无特定制度可言,而亦可谓之是一种未成制度之制度。

以上略述中国教育制度之第二期,此下当述第三期,为秦汉时代之教育制度。秦代享国未久,当以两汉为主。

猜你喜欢
  第三十三回 畏虎将准部乞修和 望龙髯苗疆留遗恨·蔡东藩
  ◎欢喜禅·李定夷
  三十八 江宁织造曹寅奏刊刻全唐诗集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二·纪昀
  台湾对外关系史料·佚名
  一○八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议叙四库馆各项人员折·佚名
  卷十五上·沈枢
  卷二百六十九·杨士奇
  九五、苏秦考·钱穆
  卷四十四·佚名
  卷十一·佚名
  卷四十六·赵汝愚
  ●作邑自箴拾遗第十·李元弼
  212.陆游临终留诗·林汉达
  汉文帝·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二出 班师·姚茂良

    【行香子】〔生上〕掌握雄兵。扫荡膻■〈羊星〉。〔小生〕只因恢复东京。英雄至此。立节全名。〔小外〕显威风。施勇敌。建功勋。〔生〕孩儿正所谓见物不取。失之千里。〔小生〕爹爹为何说此言语。〔生〕想我父

  • 原序·赖良

    大雅集原序古者天子廵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葢将以探民生之休戚以知王政之得失此周人所以不能已于采诗之官也欲观民风而必采诗以陈者民之情因言以宣犹物因风之动以有声也则诗者志之所存情之所感而言之所从以出者乎但上

  • 卷第二百九十二 後周紀三·司马光

      起閼逢攝提格(甲寅)五月,盡柔兆執徐(丙辰)二月,凡一年有奇。   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顯德元年(甲寅、九五四年)   五月,甲戌朔,王逵自潭州遷于朗州,以周行逢知潭州事,以潘叔嗣為岳州團練使。   丙子,帝至晉陽城下,旗幟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二十·乾隆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桂王三】  【壬辰】我  大清  世祖章皇帝顺治九年春二月孙可望刼迁桂王由榔于安隆所可望遣兵迁由榔入居安隆所改为安龙府可望嵗以银八千两米百石为供从官皆取给焉宫室庳陋服御粗恶守防将

  • 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读例存疑卷三十七·薛允升

    刑律之十三鬪殴下之二殴期亲尊长殴祖父母父母妻妾与夫亲属相殴殴妻前夫之子妻妾殴故夫父母父祖被殴殴期亲尊长:凡弟妹殴(同胞)兄姉者,杖九十、徒二年半。伤者,杖一百、徒三年。折伤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刃伤(不论轻重,)及折肢

  • 殷绍传·魏收

    殷绍,长乐人。少年时聪敏,喜爱陰陽术数,曾游学四方,通晓九章、七曜。世祖时为算生博士,在东宫西曹任事,因擅长陰陽术数而为恭宗知遇。太安四年(458)夏,向皇帝进献《四序堪舆》,奏启说:“我于姚氏时代,求学到达伊川,遇见周游讲学

  • 尉迟运传·令狐德棻

    尉迟运,是大司空、吴国公尉迟纲的儿子。从小精强干练,有志功名。魏大统十六年(550),由于父亲的功勋而封为安喜县侯,食邑一千户。孝闵帝登基,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孝闵帝被废,朝中议论,打算拥立世宗,于是命令

  • 杜重威传·欧阳修

    杜重威,朔州人。他的妻子石氏,是晋高祖的妹妹,高祖即位当皇帝后,授给石氏公主的封号,授给重威舒州刺史的官职,让他主管皇帝的亲兵。跟随侯益在汜水打败张从宾,因所立战功加官为潞州节度使。范延光在邺城反叛时,重威跟从高祖攻

  • 曹吉祥传·张廷玉

    曹吉祥,滦州人。一向依附王振。正统初年征讨麓川时,他任监军。征兀良哈时,与成国公朱勇、太监刘永诚分道进兵。他又与宁阳侯陈懋等人往福建征讨邓茂七。曹吉祥每次出行,常选择达官、跳荡锐卒隶属于帐下,班师后便将他们畜养

  • 目录·拜住

     大元通制序  卷第二  户令一   户例    投下收户    官豪影占    非法赋敛    以籍为定    冒户    搔扰工匠  卷第三  户令二   隐户占土    亲在分居    收

  • 卷三十一厘金二·冯煦

    坐贾坐贾对行商而言,行商遇卡完厘课之行厘,坐贾所完即落地税也。皖省于咸丰十一年由厘金总局委员另设坐贾专局,并委本地绅董襄办。其办法系将起岸之货先行查明,给予起票,货既到行,令行户将每日售货及货价若干,登记循环印簿,按

  • 卷四·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四宋 李明復 撰隱公五年春公矢魚于棠【又馮氏說見綱領下】程頤曰諸侯非王事民事不遠出遠出觀魚非道也程氏學曰公矢魚于棠左氏曰非禮也且言遠地也夫隱公慢棄國政遠事逸遊譏可知矣謝湜曰古者蒐

  • 卷十二·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防卷十二燕礼第六之二席工于西阶上少东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正义郑氏康成曰乐正扵天子乐师也凡乐掌其序事乐成则吿备 敖氏继公曰乐正先升亦变扵射礼也北面立

  • 卷二十·熊节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羣书句解卷二十宋 熊 节 撰熊刚大 注行实【行实者所以述先贤行己之实行也】濂溪先生行录【此篇历述先生道德性命之藴文学政事之善】文公先生先生姓周氏【先生周其姓】名敦实【敦实其名】字茂叔【

  • 喻老耄品第十九·佚名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食後为天人帝王臣民四辈弟子说甘露法。时有远方长老婆罗门七人。来至佛所稽首於地。叉手白佛言:吾等远人伏闻圣化。久当归命而多诸碍。今乃得来觐睹圣颜。愿为弟子得灭众苦。佛即受之悉为沙门。

  • 摄大乘论本卷上·无著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总摽纲要分第一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

  • 哀台湾笺释·佚名

    本书(一册八○面四八、○○○字)全一卷,原题为「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抄本;藏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但凭所题,殊难断定李鹤田为「哀台湾」作者,抑为笺释者。至鹤田为何许人?亦无法查考。本书正文为一首古诗,长达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