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下

  理乱第六

  夫家国之理乱,在乎文武之道也。昔者圣人之造书契以通隐情、剡弓矢以威不伏,二者古今之所存焉。然则文以致理,武以定乱,文虽致理不必止其乱,武虽定乱不必适其理。故防乱在乎用武,劝理在乎用文。若手足之递,使舟车之更载也。是以汉祖矜功,陆贾谕以为学;鲁公赴会,仲尼请其设备。盖有由也。然夫文者道之以德,德在乎内诚,不在乎夸饰者也;武者示之以威,威在乎自全,不在乎强名也。苟以强名,则吴虽多利兵,适足彰其败也;苟以夸饰,则鲁虽尽儒服,不足救其弱也。是故始皇筑长城修战伐,劳役不休,人不堪命,遂使陈涉之流,坐乘其弊,祸起於强名也;王莽构灵台兴礼乐,赋敛无度,人不聊生,遂使圣公之徒,行收其利,败始於虚饰也。故始皇用武於天下也,若陶者之埏器,虽务欲求其大而不知薄者之所以反脆也;王莽用文於天下也,若匠者之斫材,虽志在矜其妙而不知细者之所以速折也。二者皆以理之终以为乱也。此未得其大体也。且夫文者示人有章,必存乎简易,简易则易从,将有耻且格;武者示人有备,必在乎恬淡,恬淡则自守,恒以逸而待劳。恒以逸而待劳则攻战无不利,有耻且格则教化无不行。化行而众和,战利而寇息,然后澄之以无事,濡之以至仁,此圣主所以得其理也。然二子不求之於内而索之於外,不抚之以性而纵之以情,烦文以黩下,暴武以困众,此不可得意於天下也。虽然,犹有其弊,何者?昔伯益凿井、燧人钻木,水火之利于今赖之,然智伯因之以灌赵城,董卓因之以焚汉室,是乃为害亦以甚矣。然则文武者理国之利器也,而盗窃者亦何尝不以文武之道乱天下乎?故章邯以军旅而分秦地,田常以仁义而篡齐国。则有理不能无其乱,唯人主之所制也。是故牧马者先去其害,驱羊者亟鞭其后。后之不鞭羊之所失也,害之不去马之所亡也。鲁不能去三家之害,国之所叛也;晋不能鞭六卿之后,地之所分也。苟亦不能,则虽有简易之文,恬淡之武,适足助其乱也。安可得其理乎!故圣人不得文武之道不理,贼臣不得文武之道不乱,非文武有去就之私,盖人主失其柄也。故孔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其是之谓乎!

  得失第七

  夫騊駼骋远,必以四足之力;鸑鷟翔遐,莫非六翮之用也。是以圣人抚运、明主乘时,亦以杞梓之材,而为股肱之任。然则地有山川,其险可见;天有冬夏,其时可知。至于凡人之心,杳然无所,素王以之不测,帝尧犹以为难,将欲用之,不无得失也。何以言之?夫君者舟也,臣者水也,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臣能辅君亦能危君,是以三杰用而汉兴,六卿强而晋灭。陶朱在而越霸,田氏盛而齐亡。虽任是同,而成败尤异也。夫人者奸宄无端,真伪匪一,或貌恭而心慢,或言亲而行违,或贱廉而贵贪,或贫贞而富黩,或愆大以求变,或位高而自疑,或见利而忘恩,或逃刑而构隙,此则蓍筮不足决、鬼神不能定。且利器者至重也,人心者难知也,以至重之利器假难知之人心,未明真伪之情,徒信毁誉之口,有霍光之才者亦以得矣,有王莽之行者亦以失矣。是故考之於宗亲,则管叔周公不无忠僻;验之于戚属,则窦婴吕禄不无正邪。推之於功臣,则王陵黥布不无逆顺;论之於故友,则樊哙卢绾不无去留;取以刀笔之能,则若张汤之欺诳;赏以颊舌之用,则厌主父偃之倒行;若智策有余,则陈平不可独任;若英谋出众,则韩信虑其难制。夫天下之至大也,无其人则不可独守,有其人则又恐为乱,亦何不取其才而不制其乱也。且夫毛发植於头也,日以栉之;爪甲冠於指也,月以鑢之。爪之不鑢,长则不便于使也;发之不栉,久则弥成于乱也。夫爪甲毛发者近在己躬,本无情识,苟不以理,犹为之难,况於臣下非同体之物,人心有易迁之虑,委之以臧否,随之以是非,盖不可以容易也。是故逐长路者必在於骏马之力,理天下者必求於贤臣之用。然骏马苟驯,犹不可以无辔也;贤臣虽任,终不可以失权也。故夫御马者,其辔烦则其马蹀而不进,其辔纵则其马骄而好逸,使夫纵不至逸、烦而每进者,唯造父之所能也;夫御臣者,其权峻则其臣惧而不安,其权宽则其臣慢而好乱,使夫宽而不至乱、峻而能安者,唯圣人之所明也。恐马之多逸,舍马而徒行,则长路不可济也;惧臣之为乱,舍臣而独任,则天下莫能理也。知马之可乘而不执其辔,则不能禁其逸也;知臣之可用而不亲其权,则不能止其乱也。是故项羽不用范增,是舍马而徒行;汉帝虽有曹操,是乘马而无辔。苟欲不败,其可得乎!故孔子曰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于人,其是之谓欤!

  真伪第八

  夫主上不能独化也,必资贤辅;物心不为易治也,方俟甄议。使夫小人退野、君子居朝,然後可为得矣。然则善恶相生,是非交蹂,形彰而影附,唇竭而齿寒,苟有其真,不能无其伪也。是以历代帝王统御家国,莫不侧身驰心以恭英乂,及所封授则犹是愚小;莫不攘臂切齿以疾奸佞,及所诛逐则谬加贤良,此有识者之所嗟痛也。夫山鸡无灵,买之者谓之凤;野麟嘉瑞,伤之者谓之麕。然麟凤有图、麕鸡无识,犹复以真为伪、以伪为真,况忠逆之情、静躁之性,愚靖者类直,智狂者类贤,洁己者不能同人,犯颜者短于忤主。情状无形象可见,心虑非视听所知,欲使银铅不杂,淄渑殊味,其有得者,亦万代之一遇也。是以吴用宰嚭,致戳于子胥;鲁退仲尼,委政於季氏;秦诛白起以举应侯,赵信郭开而杀李牧;卞和献玉反遇楚刑,北郭吹竽滥食齐禄。若斯之类,寔繁有徒,然则所是不必真,所非不必伪也。故真伪之际有数术焉,不可不察也。何者?夫众之所誉者不可必谓其善也,众之所毁者不可必谓其恶也,我之所亲者不可必谓其贤也,我之所疏者不可必谓其鄙也。何以明言?昔尧理洪水,伯鲧为众所举,而洪水莫除;魏伐中山,乐羊为众所慢,而中山卒拔;邓通延梦于汉主,而非傅说之才;屈原见逐於楚王,而无共工之罪。此则众议不必是,独见未为得也。是故明主畴咨在位,详省已虑,先难而後易,考著以究微,使夫登用者不愧其赏,有罪者不逃其责,然后可为当矣。然则良马验之於驰骤,则驽骏可分,不藉孙阳之举也;柔刃征之于断割,则利钝可见,不劳风胡之谈也;苟有难知之人,试之以任事,则真伪自辩,以塞天下之讼也。故先王之用人也,远使之而观其忠节,近使之而察其敬勤,令之以谋可识其智虑,烦之以务足见其材能,杂之以居视以贞滥,委之以利详以贪廉,困穷要之以仁,危难思之以信,寻其行而探其性,听其辞而别其情,尽吕尚之八徵,验皋陶之九德,然后素丝皆染,白壁投泥而不渝;黄叶并凋,青松凌霜而独秀。则伪者去而真者得矣。故孔子曰众善者必察焉众恶者必察焉,其是之谓乎!

  同异第九

  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虎异谷风,虎啸而谷风起;蛇非山雾,蛇踊而山雾兴。理所同耳。夫异类殊群,异情同行,虽蛤因雀化,而蛤不与雀游;鴽自鼠为,而鴽不与鼠匹。理所异耳。然父子兄弟非不亲矣,其心未必同;君臣朋友非不疏矣,其心未必异。故瞽叟愚而重华圣,盗跖贪而柳下廉,刘季困而纪信焚,伯桃饿而角哀死。亦犹烟灰同出,飞沉自分;胶漆异生,而坚固相守也。然则情性不等、同异难并,大易虽云同人于门,三爻复云伏戎于莽,此则于同,不能无异也。故有面同而心不同者,有外异而内不异者,有始同而终异者,有初异而末同者,有彼不同我而我与之同者,有彼不异我而我与之异者。何以明之?昔者陈平面向吕后而心归刘氏,程婴外逆孙臼而内存赵孤,张耳陈余始则刎颈之交,终构参商之隙;夷吾小白初有射钩之怨,末为鱼水之欢;田氏怀诳义于齐君,齐君弥信;亚父尽至忠於项羽,项羽益疑。是则同异之心,不可以一二而测也。是故明者徐视而审听、高居而远望也。随时之宜,唯变所适,因其可同而与之同矣,因其可异而与之异矣。故卫青竖耳,汉武委之以军旅;由余虏耳,秦穆授之以国政。夫以卫青由余敌於秦汉,非不疏矣,犹知可同而同之,况於父子兄弟之亲,而有可同者乎?且管叔兄耳,姬旦诛之以极刑;石厚子矣,石碏死之以大义也。夫以管叔石厚比於旦碏,非不亲矣,犹知可异而异之,况乎君臣朋友之疏,而有可同者乎?故能同异者为福,不能同异者为祸。虞舜能同八元、能异四罪,永垂圣哲之名;殷纣不同三仁、不异二臣,故取败亡之辱。是则同异之际,不可失其微妙也。故孔子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其是之谓欤!

  爱憎第十

  夫日之明也,无幽不烛,盖之以重云,则光辉莫睹;水之鉴也,有来而斯应,混之以糁土,则影像俱灭。夫以水日之明鉴,失其常然者,岂不以云上之异移其性乎?是则人有神智之察,非不灵矣,徒以内存爱尚之情,外挟憎忿之事,则是非得失不能不惑焉。何以明之?昔重华孝矣,瞽叟病之,亲行不义;寤生贤矣,武姜恶之,自构其乱;鹤乃贱矣,卫君重之,载以华轩;马则微矣,楚王好之,衣以文绣。夫以骨肉相亲固无闻矣,而犹憎之;禽兽类别诚于分矣,而犹爱之。况乎明君信臣,不如父母之信子邪?士媚于主,巧于鹤马之媚人,而无爱憎之迷者,盖亦寡矣。是故汲黯袁盎,以忠谏而屡出;籍孺韩嫣,以侫倖而益重;孙通谀言而受赏,贾谊切直而见疏。甚矣哉,爱憎之惑人也如此!若夫忠臣之事君也,面诤君之恶,方欲成君之美,而君反以为憎己也;佞人之事主也,面谀主之善,方反长主之过,而主反以为爱己也。殊不知闻恶而迁善,永为有道之君;悦善而忘恶,长为不义之主。是则致君于有道者,岂得不为大爱乎?陷主於不义者,岂得不为大憎乎?而主不原忠谄之情,轻肆向背之志,以为爱己者己亦爱之,则宠光加於三族;以为憎己者已亦憎之,则夷灭被於五宗。遂使剖心刎颈之诚弃而莫用,舐痔吮痈之类擢以殊级。且夫赏以劝善,名以爵贤,使天下不肖者、有名无功者受赏,则何以劝天下乎?法以禁非,刑以惩恶,使夫怀忠者、坐法行直者遇刑,则何以禁天下乎?是以汉憎雍齿,张良以为可封;隋宠少师,伯比以为可伐。何则?有功者害,适为不祥;无德是亲,

猜你喜欢
  说林下第二十三·韩非
  非乐上第三十二·墨子
  学行卷第一·扬雄
  卷八·程廷祚
  卷十·林之奇
  卷二十九·盛世佐
  (四)质与量·钱穆
  昭公·昭公二十三年·左丘明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佚名
  四无所畏品第七·佚名
  广衍品法句经第二十九(十有四章)·佚名
  卷八·晁迥
  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太虚
  贺白国防部长就职电·太虚
  阿弥陀经疏·智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三十二·彭定求

        卷732_1 【感巫州荠菜】高力士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卷732_2 【句】高力士   烟熏眼落膜,瘴染面朱虞。(流巫州时作)   卷732_3 【使至灊山(神异录:明皇尝梦游灊岳遣越宾祀

  • 卷一百八十六·彭定求

        卷186_1 【拟古诗十二首】韦应物   辞君远行迈,饮此长恨端。已谓道里远,如何中险艰。   流水赴大壑,孤云还暮山。无情尚有归,行子何独难。   驱车背乡园,朔风卷行迹。严冬霜断肌,日入不遑息。   忧欢容发

  • 卷十七·董康

      ○四美記   明初舊本。不知誰作。以蔡襄母子夫婦忠孝節烈爲四美也。本爲蔡錫作。而託其事於蔡襄。按忠惠別紀云。襄母盧氏。而劇中云王氏。非是。第十齣封遼。十七齣議親。俱係點綴。   蔡襄萬安橋記云。泉

  • 二集卷五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五十一古今体九十三首【甲戌七】七月丑日东廵自避暑山庄启跸之作避暑居停逮晓秋朝来清跸启龙斿远人宴赉鸿仪备炎月栖迟马足休恰悟兹来即向往因思欲进每资留山

  • 卷七十·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七十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二十四 姚合【陕州人】 寄杨茂卿校书 去年别君时同宿黎阳城黄河冻欲合船入冰罅行君为使滑州我来西入京丈夫不泣别傍人叹无情到京就

  • 御选明诗卷九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九十二五言长律一苏伯衡送王希旸编修使交趾厯数归真玊羣方若缀旒外藩须嗣续当宁重怀柔芝简文弥盛茅封礼更优代言欣尔属将指副予求暂下层霄去真成万里游宫袍裁白纻厩马出骅骝望重皇华使名高好畤

  • 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八·赵尔巽

      潘祖荫 李文田 孙诒经 夏同善 张家骧 张英麟 张仁黼 张亨嘉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大学士世恩孙。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迁侍读,入直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除大理寺少卿。左宗棠被劾,召对

  • 前汉孝元皇帝纪卷第二十二·荀悦

      永光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免云阳徒。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所过无出田租。上留射猎。御史大夫薛广德上书言。窃见关东困极。民人流移。陛下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九·徐乾学

    宋纪一百三十九【起黓执徐正月尽昭阳大荒落三月凡一年有三月】理宗建道备徳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绍定五年春正月己丑以孟珙为京西路兵马钤辖初珙父宗政知枣阳招唐邓蔡州壮士二万余人号忠顺军命江海统之众不

  • 第三十五卷明万历(一)·缪荃孙

    神宗万历元年壬子朔,尹台复为南京礼部尚书。庚申,吏部都给事中陈三谟,劾原任苏松兵备副使蔡国熙奸邪险诈,且言其假道学以欺世,自知大察难免,托疾求归,不当听其致仕,竟不加显斥。国熙遂革职听勘。丙寅,升湖广左参议舒应龙为山东

  • 范祥传·脱脱

    范祥字晋公,..州三水人。进士及第,从乾州推官不久升为殿中丞、镇戎军通判。元昊围攻守城,情势危急,范祥率领将士顽强抵抗击退了敌军。范祥请求修筑刘..堡、定川砦,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范祥先后担任庆州、汝州、华州三州的

  • 十六年·佚名

    (辛巳)十六年大明正德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甲寅朔,行望闕禮,受朝賀。○供饋宗、宰二品以上、承政院、弘文館、臺諫、入直史官、將士于闕庭。○忠淸道林川,有牛一産四犢。1月2日○乙卯,政院啓曰:「天使陳浩之母已死。其厚葬與

  • 卷十七·湛若水

    <經部,春秋類,春秋正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十七    明 湛若水 撰文公【名興僖公子母聲姜夫人出姜在位十八年】【襄王二十六年】元年【晉襄二年齊昭七年衛成九年蔡莊二七年鄭穆二年曹共二十七年陳共六年杞桓

  • 补陀洛迦山传全文·盛熙明

      补陀洛迦山传题辞  九州之山川,具载于书傅,山海之诡奇,亦见于图记,其来尚矣。谨按:补陀洛迦者,盖梵名也。华言小白华,方广华严言,善财第二十八,参观自在菩萨,与诸大菩萨,围绕说法,盖此地也。然世无知者,始自唐朝梵僧来睹神变

  •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七卷·佚名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七卷陈西印度三藏真谛译受生品第二十一造十恶业道最极重者。生大阿毗止地狱。若次造轻恶次生余轻地狱。若复轻者次生阎罗八轻地狱。若复轻者次生禽兽道。若复轻者次生鬼道。若造最轻十善业

  •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佚名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禅陀迦王应当知  生死苦恼多众过  悉为无明所覆障  吾欲为彼兴利益  譬如刻画造佛像  智者见之宜恭敬  我依如来说正法  大王亦应深信受  汝虽先闻牟尼言  今若听

  • 卷第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月幢了禅师语录月幢了禅师语录卷第二嗣法门人达最等编小参举今举古沉埋佛祖谈心谈性错过自家到者里道有不得道无不得道非有不得道非无不得道非非有不得道非非无不得毕竟如何良久云不得不得阅藏小参者个事

  • 三礼图集注·聂崇义

    二十卷。宋聂崇义(生卒年不详)撰。崇义为河南洛阳人。学三礼,精礼学、五代汉乾祜中,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曾校定《公羊春秋》,后周显德中,迁为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是编以唐张镒等六家所撰为底本,相互考稽,辨正是非,总成一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