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内篇诚明第三

凡十三章

子思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子思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子思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子思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子思曰。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子思曰。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寳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子思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仲尼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茍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茍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仲尼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子思曰。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子思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子思曰。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子思曰。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茍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子思曰。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仲尼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猜你喜欢
  卷二十八·郑玄
  卷四 曲礼下第二·郑玄
  春秋春王正月考·张以宁
  卷十·张自超
  卷首下·江永
  卷十三·孔颖达
  凡例·秦蕙田
  卷四·赵汸
  卷二十八·朱熹
  卷九·范家相
  老莱子·老莱子
  淑世宝鉴序·太虚
  答边润寰问(三则)·太虚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二·佚名
  论师道、戒律·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敬则·唐圭璋

      敬则字庄翁。淳祐间人。朱继芳静佳乙稿有送李敬则之升扬诗。   沁园春   寿徐知院   南渡盛时,壬寅之秋,生此伟人。是皇家柱石,端平君子,吾儒宗主,意一先生。自起丹山,晋登紫府,天下欣然望太平。至夷狄,亦慕吾中国,

  • 卷四十七·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四十七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十七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隐居余杭山年二十五出家後入剡於沃洲小岭立寺行道晋哀帝卽位遣使徵请出都止东安寺讲道行留

  • 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八·张岱

    黄得功列传(附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顺天人,号黄闯子,军中呼为虎将。崇祯壬午,为总兵,出守凤阳。逆贼张献忠设伏擒桐城守将廖应登,以重兵围桐城半月;得功提兵往救,兵至即遁,皖抚犒之。驻师练潭,与安庐道张公亮饮酣;时得功年

  • 卷之二百九·佚名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丙辰朔命兵部自洪武二十三年正月至今在外年深军官升调在京者皆以绮帛赐之○夜有大星自天市垣流至骑官没○丁巳命礼部清理释道二教敕曰佛本中国异教也自汉明帝夜有金人入梦其法始自西域而至当

  • 卷之一千三百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五九八 军机大臣奏呈江苏巡抚杨魁解到《九十九筹》等书请旨销毁片·佚名

    五九八 军机大臣奏呈江苏巡抚杨魁解到《九十九筹》等书请旨销毁片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十二日据江苏巡抚杨魁将查缴颜季亨所撰《九十九筹》并《时务体要》共四本,解送到京。理合进呈,请旨销毁。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乐运传·令狐德棻

    乐运字承业,南阳縮阳人,是晋朝尚书令乐广的八世孙。祖父乐文素,曾任齐国的南郡守。父亲乐均,曾任梁国的义阳郡守。乐运自小好学,博览经史,而不拘泥于辞章之学。十五岁时江陵被平定,乐运按惯例迁往长安。他的亲属大多被入官为

  • 永宪录卷二(下)·萧奭龄

    雍正元年秋七月戊寅朔。令嗣后大计军政不在八法者。知县、守备以上。督、抚、提、镇注明考语。报部察议。诏留漕二十万石。贮山东备赈。令在外降革文武官弁案件完结。许赴都察院汇题亲试录用。谕修建天津仓廒。遣官差

  • 附卷序·佚名

    中山世譜附巻序天地之間,國土至多。或分散東西,或列羅南北。而大小彊弱,不可得而齋也。夫爲小國者,順理安分,而所以事大之禮,不敢廢焉。則國土自治,人民亦安矣。孟子曰:「畏天者保其國。」詩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況我琉球

  • 九经辨字渎蒙卷六·沈炳震

    归安沈炳震撰经典通借周易顺 【坤】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本义】古字顺慎通用按此当作慎言当辨之于微也 【升】君子以顺徳积小以高大【释文】顺本又作慎【本义】王肃本作慎今案他书引此亦多作慎意尤明白盖古字通

  • 卷三十一·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三十一宋 魏了翁 撰襄公四年下【一】君夫人生已有榇定姒贱素无器备榇者亲身之棺初死即当有之将葬以殡过庙葬讫乃为虞祭今定姒初薨匠庆以君长惧之乃始作榇知此是季孙以定姒本贱素无器备议

  • 卷三十四·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三十四  宋 时澜 撰吕刑第二十九     周书世衰则情伪繁人老则经歴熟穆王之时文武成康之泽寖防奸宄日胜其作书于既耄阅世故而察物情者亦熟矣故古今犴狱言之略尽用刑者所冝尽心焉吕

  • 卷一·佚名

    教外别传卷一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五·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菩萨变化仪轨品第二之二  所说真言仪轨。为彼水陆有情及阿修罗等。令具种种功德。真言曰。  曩莫三满哆没驮(引)喃(引)摩钵啰(二合)底贺哆舍(引)娑曩

  • 摩诃止观卷第九上·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九上第六观禅定境者。夫长病远行是禅定障。立世阿毗昙云。多谏诤多营事亦是禅定障。复有多读诵亦是禅定障。文殊问菩提经云。禅定有三十六垢。垢即是障。上诸境得入到清凉池。入流竟则不须观禅境。若魔

  • 万花楼·李雨堂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书题《万花楼杨包狄演义》、全称《后续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初传》,简称《万花楼》,十四卷六十八回。题“西湖居士手编”,则作者当为李雨堂。演绎英雄传奇人物杨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

  • 段氏毛诗集解·段昌武

    二十五卷,宋段昌武著。此书旧题《丛桂毛诗集解》,因段昌武居室名“丛桂”而来。书中首为《学诗总说》,分《诗之理》、《寓诗之乐》、《读诗之法》三则;次为《论诗总说》,分《诗之世》、《诗之次》、《诗之序》、《诗之体

  •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佚名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