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詩經集傳序

  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爲而作也。

  予應之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旣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旣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旣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咨磋咏嘆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

  曰、然則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則其所感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爲教。

  其或感之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者、則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勸懲之。是亦所以爲教也。

  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郷黨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於正者。聖人固已協之聲律、而用之郷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至於列國之詩、則天子巡守、亦必陳而觀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後、寖以陵夷。至於東遷、而遂廢不講矣。孔子生於其時、旣不得位、無以行勸懲黜陟之政。於是特舉其籍、而討論之、去其重複、正其紛亂。而其善之不足以爲法、惡之不足以爲戒者、則亦刋而去之、以從簡約、示久遠、使夫學者、卽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師之、惡者改焉。是以其政雖不足以行於一時、而其教實被於萬世。是則詩之所以爲教者然也。

  曰、然則國風雅頌之體、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聞之。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謡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於言者、樂而不過於淫、哀而不及於傷。是以二篇獨爲風詩之正經。

  自邶而下、則其國之治亂不同、人之賢否亦異、其所感而發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齊。而所謂先王之風者、於此焉變矣。

  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詞、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聖人之徒。固所以爲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至於雅之變者、亦皆一時賢人君子、閔時病俗之所爲、而聖人取之。其忠厚惻怛之心、陳善閉邪之意、尤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詩之爲經、所以人事浹於下、天道備於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則其學之也、當奈何。

  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於雅、以大其規、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旨也。

  於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

  問者唯唯而退。余時方輯詩傳。因悉次是語、以冠其篇云。

  淳熈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 新安朱熹書

  --------------------------------------------------------------------------------

猜你喜欢
  微子篇·孔子
  卷三十七 士丧礼第十二·郑玄
  谈天篇第三十一·王充
  安分篇 第六 凡十八条·范立本
  第十四章 24·辜鸿铭
  第十三章 28·辜鸿铭
  卷五·李光坡
  卷六十八·秦蕙田
  卷二·辅广
  歐陽東泅斃哀紀碑·欧阳竟无
  卷三十九·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佛 法·太虚
  人欲之分析与治理·太虚
  一相定无得观总持曼殊般若义·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词综》(卷七)·朱彝尊

    宋词六十二首薄倖贺铸淡妆多态,更滴滴,频回盼睐。便认得琴心先许,欲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待翡翠屏开,芙蓉帐掩,羞把香罗暗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

  • 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胡适

    民国六年(1917)一月一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出版,里面有我的朋友高一涵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九一七年预想之革命》。他预想从那一年起中国应该有两种革命:(一)于政治上应揭破贤人政治之真相。(二)于教育上应打消孔教为修身

  • 列传第二十八 王融谢朓·萧子显

    王融,字元长,琅邪临沂人也。'祖僧达,中书令,曾高并台辅。僧达答宋孝武云:“亡父亡祖,司徒司空。”父道琰,庐陵内史。母临川太守谢惠宣女,惇敏妇人也。教融书学。融少而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举秀才。晋安王南中郎板行参军,坐公

  • 志第六 地形二中·魏收

    兖州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丘,刘义隆治瑕丘,魏因之。领郡六县三十一户八万八千三十二口二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一泰山郡汉高帝置。领县六户二万六千八百口九万一千八百七十三钜平二汉、晋属,治平乐城。有亭亭山祠、霍城

  • 第七十三回 夺亲情相臣嫉谏 规主阙母教流芳·蔡东藩

      却说张居正既握朝纲,一意尊主权,课吏治,立章奏,考成法,定内外官久任法。百司俱奉法守公,政体为之一肃。两宫太后,同心委任,凡遇居正进谒,必呼先生,且云皇上若有违慢,可入内陈明,当为指斥云云。于是居正日侍经筵,就是讲解音义,

  • 第一百十六回 罢小徐直皖开战衅 顾大局江浙庆和平·蔡东藩

      却说张作霖下榻一宵,越宿起来,已近巳牌,盥洗以后,吃过早点,时将晌午,尚未见曹锟出来。作霖料他有烟霞癖,耐心守候,直至钟鸣十二下,午膳已进,方见曹老三入门陪客,肴馔等依然丰盛。彼此分宾主坐定,小饮谈心。作霖先说及吴佩孚

  • 卷之二百十一·佚名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春。正月。丁未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王、及使臣、上表朝贺。停止筵宴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四·纪昀

    列传金 【二十二】○金二十二博索 持嘉喀齐喀 图克坦乌登实嘉纽勒欢富察官努博索持嘉喀齐喀图克坦乌登实嘉纽勒欢富察官努△博索博索一名承裔末帝承麟兄也兴定元年为元帅左都监行帅府事于凤翔是年诏陕西行省伐宋出

  • 八七六 吏部为知照四库全书馆记过人员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题本)·佚名

    八七六 吏部为知照四库全书馆记过人员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题本)乾隆四十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吏部为遵旨查议事。考功司案呈,吏科抄出本部会题前事等因,乾隆四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题,四月初二日奉旨:嵇璜、蔡新、董诰、曹文埴

  • 卷十八·鄂尔泰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录卷十八雅尔湖地方通顔觉罗氏茂海       图尔浑以上俱有传苏扎理      布顔柱以上俱附载各地方阿顔觉罗氏星额理   

  • 表卷第一 高丽史八十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年表一。高丽太祖降罗灭济尽有三韩之地子孙传守世通上国传世凡三十二王历年幷伪辛共四百七十五岁其始终有可考焉作年表。------------------

  • 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范晔

    (窦融)◆窦融传窦融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人。七世祖窦广国,是孝文皇后的弟弟,封为章武侯。他的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从常山迁来。窦融从小就是个孤儿。王莽居摄年间,为强弩将军王俊的司马。东击翟义,还攻槐里,以军功被封为建

  • 卷三·程端学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义卷三    元 程端学 撰隠公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康侯胡氏曰叔姬伯姬之妹非夫人也存耕赵氏曰书叔姬为归于酅起也胡氏曰春秋不书媵为其贱者也此何以书庄三十年葬叔姬故

  • 洪范正论卷五·胡渭

    徳清胡渭撰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传曰曰卜蓍曰筮苏氏曰知卜筮者天下不为少矣择谓择其贤者卜筮必命此人不使不立者占也吕氏曰圣人占卜假蓍以寓其神蓍者至公无私之物必择卜筮之人其至公无私与之无间然后可以

  • 卷一·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一学一小学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古人小学养得小儿子诚敬善端发见了然而大学等事小儿子不防推

  • 卷之二十九·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二十九礼君臣之礼《史记》:韩信始归汉,因数与丞相萧何语,何奇之,为言之,王以为大将。至是欲召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信,择良曰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汉王许之。诸将

  • 致国民政府函·太虚

    迳启者:顷据梅埔六属佛学院筹备处代表释桑空等函称:组织梅埔六属佛学院,函请咨呈贵政府,转饬梅埔行政机关出示保护,以利开办而兴佛事等因。查该代表等组织佛学院,纯为阐扬佛法,宏开正化,裨益世道人心甚钜。当经敝会照准,代为函

  • 卷第八十九·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八十九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六世随录荆门圭山五眼毓禅师礼三际通薙染。一日通指菊花。示之曰。黄花有意通消息。只许禅人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