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识小録卷八

上元程廷祚撰

左传人名辨异中

一人两称

鲍叔牙【庄八年】     一称鲍叔【庄九年】

王姬【庄十一年经桓公夫人】传称共姬

陈公子完【庄二十二年】  一称敬仲【同】

仲孙【闵元年经】     传称仲孙湫

公子无亏【闵二年】    一称武孟【僖十七年】长卫姬【僖十七年桓公妾】 一称卫共姬【同】

雍巫【僖十七年】     一称易牙【同】

国归父【僖二十八年】   一称国庄子【僖三十三年】

崔杼【宣十年】      一称崔武子【襄二年】

鲍牵【成十七年】     一称鲍庄子【同】

国弱【成十八年】     一称国景子【襄二十六年】

陈无宇【襄六年】     一称桓子【襄二十八年】陈文子【襄二十二年】   一称陈须无【襄二十七年】

杞殖【襄二十三年】    一称杞梁【同】

华还【襄二十三年】    一称华周【同】

庆舍【襄二十八年】    一称子之【同】

子雅【襄二十八年】    一称公孙竈【襄二十九年】

子尾【襄二十八年】    一称公孙虿【襄二十九年】北郭子车【襄二十八年】  一称北郭佐【同】

庆嗣【襄二十八年】    一称子息【同】

庆奊【襄二十八年】    一称庆绳【同】

高止【襄二十九年经】   传称子容

高敬仲之曾孙酀【襄二十九年】 一称高偃【昭十二年 孔颖达谓世族谱

以酀与偃为一人盖酀偃声相近而字为二耳

但传以酀为敬仲曾孙世本以酀为敬仲元孙

世本有酀无偃以此知为一人昭十二年杜曰】

【高偃敬仲元孙据世本也】

子旗【昭二年】      一称栾施【昭九年经】

公孙明【昭四年】     一称子明【同】

子成【昭八年】      一称子城【昭十年】

子工【昭八年】      一称子公【昭十年】

公孙青【昭二十年】    一称子石【同】

苑何忌【昭二十年】    一称苑子【昭二十六年】

梁丘据【昭二十年】    一称子犹【同】

陈武子【昭二十六年】   一称子强【同】

高张【昭二十九年】    一称高昭子【哀五年】

国夏【定四年经】     一称国惠子【哀五年】

陈乞【哀四年】      一称陈僖子【哀六年】

弦施【哀四年】      一称弦多【哀十一年】

公子鉏【哀五年】     一称南郭且于【哀六年】

阚止【哀六年】      一称子我【哀十四年】

陈瓘【哀十一年】     一称子玉【哀十五年】

宗楼【哀十一年】     一称宗子阳【同】

陈子行【哀十一年】    一称陈逆【哀十四年】

陈恒【哀十四年】     一称陈成子【同】

大陆子方【哀十四年】   一称东郭贾【同】

顔庚【哀二十三年】    一称顔涿聚【哀二十七年】

一人三称

齐侯之弟年【隐七年经】  传称夷仲年 【归一图作季仲年误】

一称仲年【桓三年】

无知【庄八年经】     传称公孙无知

一称仲孙【昭四年】

管夷吾【庄八年】     一称管仲【庄九年】

一称管敬仲【闵元年】

高傒【庄九年】      一称高子【闵二年经】

一称敬仲【襄二十九年】

子叔姬【文十四年经昭公夫人】传称叔姬

一称昭姬【同】

高固【宣五年】      一称高宣子【宣十四年】

一称高子【宣十七年】

晏桓子【宣十四年】    一称晏弱【宣十七年】

一称晏子【同】

鲍国【成十七年】     一称文子【昭十年】

一称鲍文子【定九年】

庆封【成十八年】     一称庆季【襄二十七年】

一称子家【同】

晏婴【襄十七年】     一称晏平仲【襄二十四年】

一称晏子【同】

析文子【襄十八年】    一称子家【同】

一称析归父【襄二十三年】

申鲜虞之【襄二十三年】  一称申鲜虞【襄二十五年】

一称鲜虞【同】

子车【昭八年】      一称公孙捷【昭十年】

一称子渊捷【昭二十六年】

孙书【昭十九年】     一称子占【同】

一称陈书【哀十一年归一图以为即孙书】

鬻姒之子荼【哀五年】   一称孺子【哀六年】

一称安孺子【同】

一人四称

国佐【宣十年经】     传称国武子

一称宾媚人【成二年】一称国子【成十七年】

一人五称

子尾之子强【昭二年】   一称子良氏【昭八年】

一称强氏【同】

一称子良【昭十年】

一称高强【同】

 

 

一人两称

孔父【隐三年】      一称孔父嘉【桓二年】大司马固【僖二十二年】  一称公孙固【僖二十七年】司徒皇父【文十一年春秋前】一称皇父充石【同 是书所载春秋

以前仅此一人】

子哀【文十四年经】    传称高哀

文公母弟须【文十六年】  一称司城须【文十八年】

羊斟【宣二年】      一称叔牂【同】

襄夫人【文十六年襄公夫人】一称王姬【同】

公子围龟【成五年】    一称子灵【同】

共姬【成八年共公夫人】  一称伯姬【成九年 归一图在鲁曰伯姬】

乐辔【襄六年】      一称子荡【同】

华定【襄二十九经】    传称宋司城

华费遂【昭四年】     一称司马【昭二十一年】

公子城【昭二十年】    一称子城【同】

向宜【昭二十年】     一称子禄【昭二十一年】少司寇牼【昭二十年】   一称华牼【同】

华貙【昭二十一年】    一称子皮【同】

乐祁之子溷【定六年】   一称子明【定九年】

皇瑗【哀七年】      一称右师【哀十七年】

非我【哀十七年】     一称皇非我【哀二十六年】灵不缓【哀二十六年】   一称左师【同】

门尹得【哀二十六年】   一称乐得【同】

一人三称

华父督【桓元年】     一称宋督【桓二年经】

一称太宰督【庄十二年】

南宫长万【庄十一年】   一称宋万【庄十二年经】

传称南宫万

目夷【僖八年】      一称子鱼【同】

一称司马【僖二十二年】

华耦【文九年】      一称司马华孙【文十五年经】

一称司马子伯【文十八年】

大夫山【成十五年经】   传称荡泽

一称子山【同】

向戌【成十五年】     一称合左师【襄十七年】

一称左师【同】

子罕【襄六年】      一称乐喜【襄九年】

一称司城【襄二十七年】

乐大心【昭七年】     一称桐门右师【昭二十五年】

一称右师【同】

卫公子朝【昭二十年本宋公子而仕于卫】一称宋朝【定十四年】

一称宋子朝【哀十一年】

宋元夫人【昭二十五年元公夫人】一称曹氏【同】

一称景曹【哀二十三年】

向巢【定九年】      一称左师【哀十四年】

一称左师巢【同】

向魋【定十年】      一称桓魋【哀十四年】

一称桓司马【同】

一人四称

乐祁【昭二十二年】    一称乐祁犂【昭二十七年】

一称司城子梁【同】

一称子梁【定八年】

皇野【哀十四年】     一称司马子仲

一称司马【并同】

一称子仲【哀十八年】

乐茷【哀二十六年】    一称司城

一称司城茷

一称子潞【并同】

 

 

一人两称

公子吕【隐元年】     一称子封【同】

泄驾【隐五年○僖三十一年又有泄驾杜疑以为两人】

一称泄伯【隐七年】

曼伯【隐五年】      一称檀伯【桓十五年】公孙阏【隐十一年 庄十六年又有公子阏】 一称子都【同】

高渠弥【桓五年】     一称高伯【桓十七年】郑伯之弟语【桓十四年经】 传称子人

郑子【桓十八年】     一称子仪【庄十四年】芈氏【僖二十二年文公夫人】一称文芊【同】

泄堵俞弥【僖二十四年】  一称子俞弥【宣三年】

公子归生【文二年】    一称子家【宣四年】

公子宋【宣四年】     一称子公【同】

子良【宣四年】      一称公子去疾【成二年】

石制【宣十二年】     一称子服【同】

公子鱼臣【宣十二年】   一称仆叔【同】

子蛮【成二年即灵公】   一称子貉【昭二十八年】

公子偃【成三年】     一称子游【成六年】

公孙申【成四年】     一称叔申【成十年】

子国【成五年】      一称公子发【襄五年经】

公子班【成十年】     一称子如【同】

子罕【成十年】      一称公子喜【成十四年经】

子驷【成十年】      一称公子騑【襄九年】

子耳【襄八年】      一称公孙辄【襄九年】

子蟜【襄八年】      一称公孙虿【襄九年】

子展【襄八年】      一称公孙舍之【襄九年】

子西【襄十年】      一称公孙夏【襄十五年】

良霄【襄十一年经】    一称伯有【襄十五年】

石?【襄十一年】     一称石孟【襄二十二年】

公孙黑【襄十五年】    一称子晳【襄二十九年】

游昄【襄二十二年】    一称子明【同】

宛射犬【襄二十四年】   一称公孙【同】

子石【襄二十七年】    一称印段【同】

子皮【襄二十九年】    一称罕虎【昭元年经】

马师颉【襄三十年】    一称羽颉【同】

驷带【襄三十年】     一称子上【同昭十八年别有子上非驷带

也】

丰卷【襄三十年】     一称子张【同】

丰施【昭七年】      一称子旗【昭十六年】

马师氏【昭七年】     一称罕朔【同】

子游【昭十六年】     一称驷偃【昭十九年】

子瑕【昭十九年】     一称驷乞【同】

驷歂【定八年】      一称子然【定九年】

子般【哀二年】      一称驷弘【哀七年经】

一人三称

世子华【僖七年经】    传称太子华

一称子华【同】

子产【襄八年】      一称公孙侨【襄二十二年】

一称子美【襄二十五年】

子孔【襄八年】      一称公子嘉【襄九年】

一称司徒孔【襄十九年】

子张【襄十八年】     一称公孙黑肱【襄二十二年】

一称伯张【同】

公孙黑肱之子段【襄二十二年】一称子石【襄二十七年】

一称伯石【襄二十九年】

大叔【襄二十二年】    一称子大叔【襄二十四年】

一称游吉【襄二十八年】

然明【襄二十四年】    一称鬷蔑【昭二十八年按齐亦有鬷蔑

见襄二十五年】

一称鬷明【同】

公孙楚【昭元年】     一称子南

一称游楚【并同】

子寛【昭四年】      一称浑罕【同】

一称游速【定六年 世族谱以子寛与游

速浑罕为一人见昭十八年孔颖达疏】

国参【昭三十二年经】   一称子思【哀五年】

一称桓子思【哀七年】

一人四称

武姜【隐元年武公夫人】  一称姜氏

一称夫人

一称姜【并同】

公子忽【隐三年即昭公】  一称太子忽【桓六年】

一称郑忽【同】

一称世子忽【桓十五年经】

公孙挥【襄二十四年】   一称子羽【同】

一称行人子羽【昭元年】一称行人挥【同】

罕达【定十五年】     一称子姚【哀二年】

一称武子賸【哀九年】一称子賸【哀十三年】

一人五称

段【隐元年经】     传称共叔段

一称大叔

一称大叔段

一称共叔【并同】

祭仲【隐元年】      一称祭足【隐三年】

一称祭仲足【桓五年】一称祭封人仲足【桓十一年】一称仲【桓十八年】

 

 

 

 

一人两称

石碏【隐三年】      一称石子【隐四年】

宣公之子寿【桓十六年】  一称夀子【同】

甯庄子【闵二年】     一称甯速【僖二十六年经】

叔武【僖二十八年】    一称夷叔【同】

公子瑕【僖二十八年】   一称子适【僖三十年】

孙良夫【宣七年经】    传称孙桓子

孙林父【成七年】     一称孙文子【成十四年】

黑背【成十年经】     传称子叔黑背

孔成子【成十四年】    一称孔烝鉏【昭七年】献公之弟鱄【成十四年】  一称子鲜【襄十四年】北宫括【成十七年经】   一称北宫懿子【襄十四年】

公孙剽【襄元年经】    传称子叔

蘧伯玉【襄十四年】    一称蘧瑗【襄二十九年】

庾公差【襄十四年】    一称子鱼【同】

石买【襄十七年经】    一称石共子【襄十九年】

石悼子【襄十九年】    一称石恶【襄二十七年经】

甯悼子【襄二十年】    一称甯喜【襄二十五年】

孙襄【襄二十六年】    一称伯国【同】

石恶之从子圃【襄二十八年】一称石圃【哀十七年】公子荆【襄二十九年】   一称公南楚【昭二十年】公叔发【襄二十九年】   一称公叔文子【定六年】

北宫佗【襄三十年】    一称北宫文子【襄三十一年】

北宫喜【昭十年】     一称北宫贞子【昭二十七年】

齐豹【昭二十年】     一称齐子【同】

孔圉【定四年】      一称孔文子【哀十一年】

祝鮀【定四年】      一称子鱼【同】

弥子瑕【定六年】     一称彭封弥子【哀二十五年】

子南【哀二年】      一称公子郢【同】

大叔疾之弟遗【哀十一年】 一称大叔僖子【哀十六年】

夏戊【哀十一年】     一称夏丁氏【哀二十五年】

孔悝【哀十五年】     一称孔叔【同】

子羔【哀十五年】     一称季羔【哀十七年】司徒瞒成【哀十五年】   一称子还成【哀十六年】

鄢武子【哀十六年】    一称肸【同】

许公为【哀十六年】    一称许为【同】

般师【哀十七年】     一称公孙般师【同】

夏戊之子期【哀二十五年】 一称司徒期【同】

公文懿子【哀二十五年】  一称公文要【同】

一人三称

甯武子【僖二十八年】   一称甯俞

一称甯子【并同】

石稷【成二年】      一称石子

一称石成子【并同】

甯惠子【成十四年】    一称甯子【同】

一称甯殖【襄元年经】

大叔仪【襄十四年】    一称太叔文子【襄二十五年】

一称世叔仪【襄二十九年经】

世子蒯聩【定十四年经即庄公】传称太子蒯聩

一称卫太子【哀二年】

世叔齐【哀十一年经】   传称大叔疾

一称悼子【同】

孔姬【哀十五年孔圉妻】  一称伯姬

一称孔伯姬【并同】

褚师比【哀十五年】    一称褚师声子【哀二十五年】

一称褚师【同】

一人四称

孟絷【昭七年】      一称絷【昭二十年经】

传称公孟絷

一称公孟【同】

仲由【定十二年】     一称季路【哀十四年】

一称子路【同】

一称季子【哀十五年】

子之【哀十二年】     一称南氏【哀二十五年】

一称公孙弥牟

一称文子【并同】

春秋识小録卷八

猜你喜欢
  卷六十六·湛若水
  卷三·陆九渊
  卷二十·李廉
  卷十九·夏僎
  原序·俞皋
  卷七·真德秀
  卷二十八·盛世佐
  卷十一·王植
  (六)·梁漱溟
  威德·慎到
  菩 萨·太虚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九·佚名
  宗镜录卷第九·延寿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董解元

    (张君瑞坐止不安,遽然而起。法聪邀珙於客舍,方便着言劝诱曰:“学士何娶不可?无以一妇人为念。”珙曰:“师言然善,奈处凡浮,遭此屈辱,不能无恨!”聪与珙抵足。珙披衣,取莺莺书及所赐之物,愈添沾洒矣。)【黄钟宫】【间花啄木儿第一

  • ●波外乐章卷三·乔曾劬

    华阳 乔曾劬 大壮霜叶飞 和清真暮烟秋草。沙场外,征鞍催去江表。就人磷火自然青,向夜阑更悄。渐落落、参辰耿晓。清淮东注彭城小。伴雁绳飞过,又路人、衡阳旧戍,一带斜照。蕉萃故宅江山,荒台云雨,宋玉何意重到。绣余雄

  • 卷287 ·佚名

    释宝昙 拳毛騧唐太宗所乘马御墨亲题其下 太宗自是人中龙,黑闼未当鬼蜮雄。 穣城洺水龙自若,天遣此马收全功。 歨然一举雷电起,智名勇力不入耳。 身当矢石不忍嘶,我宁饮血不饮水。 人间只作拳毛看

  •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范晔

    太常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丞一人,比千石。六百石。本注

  • 卷之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八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洪宪遗臣(早应该侍先帝于地下)·李定夷

    筹安会发起人严又陵,以南方要人请办帝制派。知大好京华,无容足地,特萧条补被,匆匆出都。吾人追想严氏当壬寅癸卯之交,中国新学方始萌芽,以其早岁留学外洋,富于译才。如《天演论》《原富》诸书,莫不脍炙人口,称为新学泰斗。乃晚

  • 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范晔

    ◆安思阎皇后纪安思阎皇后阎姬,河南荥陽人。祖父阎章,永平中为尚书,以二妹为贵人。阎章精晓旧典,长久地得不到位次,理当升迁重要的职务,但显宗明帝认为他是后宫亲属,竟然不用,出任步兵校尉。阎章生阎畅,阎畅生皇后阎姬。阎姬有

  • 卷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二明 俞汝楫 编圣谕成祖文皇帝敬天之训永乐元年七月朔大祀天地预告太祖高皇帝配神告毕谕礼官曰祭天严父国家第一事必以恭敬为本固当自朕始然陪祀与执事之臣皆当同朕此敬庶几感格之道尔等职典

  • 易经·系辞下传·第三章·佚名

    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着也。

  •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第十九·晏婴

    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脱粟之食,五卯、苔菜而已。左右以告公,公为之封邑,使田无宇致台与无盐。晏子对曰:“昔吾先君太公受之营丘,为地五百里,为世国长,自太公至于公之身,有数十公矣。苟能说其君以取邑,不至公之身,趣齐搏以求升土,不

  • 卷五·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学五教人 人伦师友佛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縁出现于世圣人亦是为这一大事出来这个道理虽人所固有若非圣人如何得如此光明盛大你不晓得底我说在这里教你晓得你不防做底我做下様子在此与你做只

  • 卷之二十九·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二十九礼君臣之礼《史记》:韩信始归汉,因数与丞相萧何语,何奇之,为言之,王以为大将。至是欲召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信,择良曰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汉王许之。诸将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欧阳竟无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八   佛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真如相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正念明了.其心堅住遠離   迷惑.專意修行深心不動成不壞業.趣一切智終不退轉.志求大乘勇猛無畏.植

  • 佛说三摩竭经·智旭

    吴天竺沙门竺律炎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菩萨俱。帝王人民及诸天龙鬼神无复央数。尔时有难国王名分陂檀。不信佛法但好外道。日于宫中饭诸尼揵万余人。难国王常喜贡高。自谓智慧

  •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三·佚名

        天亲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住于福田能消供养者。依福田地住罗汉道堪受供养故。大师世尊犹尚不能消诸供养。何况我等能消供养者。此明何义。如实知法性本来清净故。以是故言。大师世尊犹

  • 北苑别录·赵汝砺

    宋代茶书,赵汝砺撰,1卷,今存。南宋赵汝砺撰。赵汝砺为宋宗室,是《宣和北苑贡茶》作者熊蕃的门生,曾官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对其师著进行增补,故名。此书比较详细地记载建安茶的品种与茶叶的加工技术,是研究宋代福建

  • 百可漫志·陈鼐

    本书所录明代人物逸事,朝章典故,风尚民俗等,有补史缺,但也有不经之语。本书有纪录汇编本,今据此标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