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迹府弟一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因資財之所長,爲『守白』之論。假物取譬,以『守白』辯。

  謂白馬爲非馬也。白馬爲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爲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二)。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爲物,非也。如求白馬於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

  龍與孔穿會趙平原君家。

  穿曰:『素聞先生高誼,願爲弟子久。但不取先生白馬非馬耳。請去此術,則穿請爲弟子。』龍曰:『先生之言悖。龍之所以爲名者,乃以白馬之論爾。今使龍去之,則無以教焉。且欲師之者,以智與學不如也。今使龍去之,此先教而後師之也;先教而後師之者,悖。且白馬非馬,乃仲尼之所取。龍聞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於雲夢之圃,而喪其弓。左右請求之(三)。王曰:「止!楚人遺弓(四),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聞之曰:「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異楚人於所謂人。夫是仲尼異楚人於所謂人,而非龍異白馬于所謂馬,悖。先生修儒術而非仲尼之所取(五),欲學而使龍去所教,則雖百龍固不能當前矣。』孔穿無以應焉。

  公孫龍,趙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葉也。穿與龍會。

  穿謂龍曰:『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願受業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爲非馬耳。請去白馬之學,穿請爲弟子。』

  龍曰:『先生之言悖。龍之學,以白馬爲非馬者也。使龍去之,則龍無以教。無以教而乃學于龍也者,悖。且夫欲學于龍者以智與學焉爲不逮也。今教龍去白馬非馬,是先教而後師之也。先教而後師之,不可。先生之所以教龍者,似齊王之謂尹文也。齊王之謂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齊國無士,何也?」【『以』猶『而』也。】尹文曰:「願聞大王之所謂士者。」齊王無以應。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君則忠,事親則孝,交友則信,處鄉則順。有此四行,可謂士乎?」王曰:「善!此真吾所謂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爲臣乎?」王曰:「所願而不可得也。」是時齊王好勇。於是尹文曰:「使此人廣庭大衆之中,見侵侮而終不敢鬥,王將以爲臣乎?」王曰:「詎士也(六)。見侮而不鬥,辱也;辱則寡人不以爲臣矣。」尹文曰:「唯見侮而不鬥,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失四行,其所以爲士也。然而王一以爲臣,一不以爲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齊王無以應。尹文曰:「今有人君將理其國。人有非則非之,無非則亦非之;有功則賞之,無功則亦賞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齊王曰:「不可。」尹文曰:「臣竊觀下吏之理齊,其方若此矣。」齊王曰:「寡人理國,信若先生之言。人雖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與?」尹文曰:「言之敢無說乎?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見侮而終不鬥,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見侮而不鬥者,辱也。』謂之辱,非之也。無非而王辱之,故因除其籍,不以爲臣也。不以爲臣者,罰之也。此無罪而王罰之也。且王辱不敢鬥者,必榮敢鬥者也。榮敢鬥者此下有脫文。是,而王是之,必以爲臣矣。必以爲臣者,賞之也。彼無功而王賞之。王之所賞,吏之所誅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七)。賞罰是非,相與四繆(八)。雖十黃帝不能理也。」齊王無以應焉。故龍以子之言有似齊王。子知難白馬之非馬,不知所以難之說,以此,猶知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類。』【此二條皆後人所述,故同一事而一舉楚人遺弓之說,一舉齊王謂尹文之說,所聞有異也。《孔叢子》合爲一,是也。】

  《孔叢子》(九):公孫龍者,平原君之客也。好刑名,以白馬非馬。或謂子高【子高,孔穿之字,孔箕之子,汲之元孫】(十)。曰:『此人小辯而毀大道(十一),子盍往正諸?』子高曰:『大道之悖,天下之校枉也(十二),吾何病焉?』或曰:『雖然,子爲天下故往也。』子高適趙,與龍會平原君家,謂之曰:『僕居魯,遂聞下風而高先生之行也,願受業之日久矣。然所不取于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以白馬爲非馬爾。誠去白馬之學,則穿請爲弟子。』公孫龍曰:『先生之言悖也。龍之學,正以白馬非馬者也。今使龍去之,則龍無以教矣。今龍爲無以教而乃學于龍,不亦悖乎?且夫學于龍者,以智與學不逮也。今教龍去白馬非白馬,是先教而後師之,不可也。先生之所教龍者,似齊王之問尹文也。齊王曰:「寡人甚好士,而齊國無士。」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君則忠,事親則孝,交友則信,處鄉則順。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王曰:「善!是真吾所謂士者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爲臣乎?」王曰:「所願不可得也。」 尹文曰:「使此人廣庭大衆之中,見侮而不敢鬥,王將以爲臣乎?」 王曰:「夫士也,見侮而不鬥,是辱。則寡人不以爲臣矣。」 尹文曰:「雖見侮而不鬥,是未失所以爲士也。然而王不以爲臣,則鄉所謂士者乃非士乎?夫王之令:『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民有畏王令,故見侮終不敢鬥。是全王之法也。而王不以爲臣,是罰之也。且王以不敢鬥爲辱,必以敢鬥爲榮,是王之所賞,吏之所罰也;上之所是,法之所非也。賞罰是非,相與曲謬,雖十黃帝固所不能治也(十三)。」齊王無以應。且白馬非白馬者,乃子先君仲尼之所取也。龍聞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於雲夢之圃,反而喪其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也!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聞之曰:「楚王仁義而未遂。亦曰『人得之而已矣,何必楚乎?』」若是者,仲尼異楚人與所謂人,而非龍之異白馬于所謂馬(十四),悖也。先生好儒術而非仲尼之所取也,欲學龍而使龍去所以教(十五),雖百龍之智固不能當前也。』子高莫之應。退而告人曰:『言非而博,巧而不理,此固無所不答也(十六)。』異日,平原君會衆賓而延子高。平原君曰:『先生,聖人之後也。不遠千里來顧,臨之欲去。夫公孫白馬之學,今是非未明(十七),而先生翻然欲高逝(十八),可乎?』子高曰:『理之至精者則自明之,豈任穿之退哉?』平原君曰:『至精之說,可得聞乎?』答曰:『其說皆取之經傳,不敢以意。《春秋》記六鷁退飛(十九),睹之則六(二十),察之則鷁。鷁猶馬也,六猶白也。睹之得見其白,察之則知其馬。色之名別,內由外顯,謂之白馬,名實當矣。若以絲麻加之女工,爲緇素青黃,色名雖殊,其質則一。是以《詩》有素絲,不曰絲素;《禮》有緇布,不曰布緇。■〈牜麗〉牛元武(二十一),此類甚衆。先舉其色,後名其質,萬物之所同,聖賢之所常也。君子之謂,貴當物理,不貴繁辭。若尹文之折齊王之所言,與其法錯故也。穿之所說于公孫子,高其志(二十二),說其行也(二十三)。去白馬之說,智行固存,是則穿未失其所師者也。稱此云云,沒其理矣。是楚王之言,楚人亡弓,楚人得之。先君夫子,探其本意,欲以示廣,其實狹之。故曰:「不如亦曰人得之而已也。」是則是楚王之所謂楚(二十四),非異楚王之所謂人也。以此爲喻,乃相擊切矣。凡言人者,總謂人也。亦猶言馬者,總謂馬也。楚,自國也;白,白色也。欲廣其人,宜在去楚,欲正名色,不宜去白。忱察此理,則公孫之辯破矣(二十五)。』平原君曰:『先生言,于理善矣。』因顧賓曰(二十六):『公孫子能答此乎?』燕客史由對曰:『辭則有焉,理則否矣。』

  公孫龍又與子高記論于平原君所,辨理至於臧三耳。公孫龍言臧之三耳甚辯析(二十七)。子高弗應。俄而辭出。明日復見。平原君曰:『疇昔公孫之言信辯也(二十八)。先生實以爲何如?』 答曰:『然幾能臧三耳矣。雖然實難,仆願得又問於君。今爲臧三耳,甚難而實非也,謂臧兩耳,甚易而實是也。不知君將從易而是者乎,亦從難而非者乎?』平原君弗能應。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二十九)。終必受詘。』

  【兆鏞按:原稿《孔叢子》二條錄於卷首,茲迻寫《迹府》篇後,以資考證。】

  校記

  (一)弟,四庫本、中華本均作『第』,下同,不另注。

  (二)四庫本無『形』字。

  (三)四庫本句首有『其』字。

  (四)四庫本『人』作『王』。

  (五)四庫本『修』作『脩』。

  (六)『詎』,四庫本同,中華本則作『鉅』。

  (七)『非』,四庫本同,中華本則作『罪』。

  (八)『繆』,四庫本同,中華本則作『謬』。

  (九)此段文字見《孔叢子》卷下,用文淵閣四庫全書作校點底本。

  (十)『元』,當作『玄』。

  (十一)『大』,四庫本作『太』。

  (十二)『校』,四庫本作『交』。

  (十三)『十』,四庫本作『古』。

  (十四)四庫本無『所』字。

  (十五)四庫本無前一『龍』字。

  (十六)“無”,四庫本作“吾”。

  (十七)『明』,四庫本作『分』。

  (十八)『翻』,四庫本作『飜』。

  (十九)『鷁』,四庫本作『鶂』。下同,不另注。

  (二十)『睹』,四庫本作『覩』。

  (二十一)『元』當作『玄』。

  (二十二)四庫本『志』作『智』。

  (二十三)四庫本『說』作『悅』。

  (二十四)第二個『是』,四庫本作『異』。

  (二十五)『辯』,四庫本作『辨』。

  (二十六)四庫本此句作『因顧謂衆賓曰』。

  (二十七)『辯』,四庫本作『辨』。

  (二十八)『辯』,四庫本作『辨』。

  (二十九)原稿無此句,據四庫本補。

猜你喜欢
  问孔篇第二十八·王充
  言昭第六十(缺)·管仲
  雅述·王廷相
  卷四·陈天祥
  卷十·孙瑴
  卷三十八·山井鼎
  卷三十二·张廷玉
  卷十一·盛世佐
  第25章 宪问篇第十四(2)·孔子
  士容论第六 上农·吕不韦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由上海至西贡一瞥·太虚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五·佚名
  佛说清净心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四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杜甫

    (上元、宝应间,公居成都作。) 建都十二韵 苍生未苏息, 胡马半乾坤。 议在云台上, 谁扶黄屋尊? 建都分魏阙, 下韶辟荆门。 恐失东人望, 其如西极存。 时危当雪耻, 计大岂轻论? 虽倚三阶正, 终愁万国翻。 牵裾恨不死, 漏网荷殊恩。

  • 五集目录二·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目録二卷之十一乙巳元旦元旦试笔咏如意题元人岁朝图降旨加赈河南去岁被水旱睢州卫辉各州县诗以志事赐马降旨加赈安徽昨岁被灾州县诗以志事题淑清院千尺雪二首同豫轩

  • 卷十三·佚名

    台湾诗钞卷十三徐莘田章炳麟江祖着徐莘田莘田,号东海,又号撷红馆主,澳门人。光绪二十四年秋来台,寓基隆。番子沟泛舟鲤鱼风细拂轻艘,竹里人家吠小尨;「八」字兰桡「之」字水,青山如画入篷窗。基隆竹枝词日烘狮岭,射璀璨之文光

  •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

  • 卷四百五十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七·隐逸中·脱脱

        ◎隐逸中   ○王樵 张愈 黄晞 周启明 代渊 陈烈 孙侔 刘易 姜潜 连庶 章詧 俞汝尚 阳孝本 邓考甫 宇文之邵 吴瑛 松江渔翁 杜生 顺昌山人南安翁 张举   王樵,字肩望,淄州淄川人。居县北梓桐山。博通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三年八月按是月丁未朔戊申环庆经略使王似言方今用兵之际关陕六路帅乞皆用武臣吕颐浩曰臣少识种谔眇小而为西夏信服今之武帅类皆斗将非智将罕见如谔之比杜充曰方今艰难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

  • 六十七 曹寅奏闻江宁减价开粜情由摺·佚名

    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十二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衙门之米,已于本月初六日出示开粜,比照时价可值一两。臣因仰体皇上爱民至意,减价八钱,巳经平粜。穷苦百姓,一斗、数升,远近争买,无不欢欣踊跃,感颂天

  • 王琳传·李延寿

    王琳字子珩,会稽山陰人,出身军人之家。梁元帝萧绎作藩王时,他的姐妹都成为萧绎的妻妾并受到宠爱,他因此不到二十岁便能跟随在萧绎左右,从小好武,于是就作了军官。太清二年(548),元帝派他进奉一万石米到建邺,还没赶到,都城已经

  • 卷一·佚名

    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二月甲戌(初九日),命奉命大将军和硕康亲王杰淑等会议征剿海寇机宜。海寇郑锦者,其祖芝龙,本福建泉州人,明末入海为盗,既就抚,居泉州之安平镇,渔掠海舶利。顺治二年,明□唐王朱聿钊僭号于福州,封芝龙为侯。三年

  • 唐纪八十一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下天元年(子、904)·司马光

    唐纪八十一 唐昭宗天元年(甲子,公元904年) [1]五月,丙寅,加河阳节度使张汉瑜同平章事。 [1]五月丙寅(初二),朝廷加授河阳节度使张汉瑜为同平章事。 [2]帝宴朱全忠及百官于崇勋殿,既罢,复召全忠宴于内殿;全忠疑,不入。帝曰:“全忠不

  • 纲鉴易知录卷三六·吴楚材

    宋纪 附北魏太祖文帝纲 辛卯,春正月,魏师还。纲 宋主杀其弟义康。纲 二月,宋令民遭寇者,蠲其税调。目 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掠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戮,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

  • 迩言卷二·刘炎

    ○存心存心莫大于仁正心莫急于礼生于其心而复以成其心天人之道也心者诚之宅也家国天下诚之逹也天下可欺也国人不可欺国人可欺也乡邻不可欺乡邻可欺也妻子不可欺妻子可欺也方寸不可欺一或有欺悖乱之言形于梦寐虽欲自揜

  • 卷二十七·王志长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四库全书周礼注疏删翼卷二十七明 王志长 撰冬官考工记第六陆曰郑云此篇司空之官也司空篇亡汉兴购千金不得此前世识其事者记录以备大数尔疏官名司空者冬闭藏万物天子立司空使掌

  • 卷五百七十八·佚名

    △第十般若理趣分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妙善成就一切如来金刚住持平等性智种种希有殊胜功德。已能善获一切如来灌顶宝冠超过三界。已能善得一切如来遍金刚智大观自在。已得圆满一切如来决定诸法大妙智樱已善圆证一切如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九·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九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一如是已说行择摄。处择摄我今当说。总嗢拖南曰初安立等智同等最后当知离欲等别嗢拖南曰安立与差别愚不愚教授解脱烦恼业皆广说应知由五种相。当知安

  • 卷三十·性音

    宗鉴法林卷三十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十一世 滁州琅琊山慧觉禅师(汾阳昭嗣) 上堂。拈拄杖曰。盘山道。向上一路滑。南院道。壁立千仞险。临济道。石火电光钝。琅琊有定乾坤底句。各各高着眼。卓拄杖下座。 白岩符云。三

  • 马伯乐·萧红

    长篇小说。萧红著。写于 1940年。1941年1月大时代书局出版了上部。1941年2月至11月在香港《时代批评》第8卷64期至第4卷82期上连载了下部。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把两部合成单行本出版。这是萧红寓居香港时创作的一

  • 沈阳日记·宣若海

    清崇德二年(1637)至顺治二年(1645)朝鲜国王子李 、李淏入质于清沈阳馆所期间,其侍讲院宰臣、讲官所记的日录,誊录为正、副本各一部。记日常生活细事,并随从清太宗皇太极征战松山、杏山及多尔衮破山海关进北京城等役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