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跡府

  府聚也,述作論事之跡。聚之於篇中,因以名篇。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因資材之所長,為“守白”之論。假物取譬,以“守白”辯,物各有材,聖人之所資用者也,夫眾材殊。辯名恃所長,更相是非,以邪削正,其賞罰不由天子,威福出自權臣。公孫龍傷明王之不興,疾名器之乖實,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寄白馬而齊物,我冀時君之有悟而正名實焉。謂白馬為非馬也。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為物,非也。如求白馬於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馬體不殊,黃白乃異,彼此相推,是非混一,故以斯辯而正名實。

  龍與孔穿會趙平原君家。穿曰:“素聞先生高誼,願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此術,則穿請為弟子”

  龍曰:“先生之言悖。龍之所以為名者,乃以白馬之論爾!今使龍去之,則無以教焉。且欲師之者,以智與學不如也。今使龍去之,此先教而後師之也;先教而後師之者,悖。且白馬非馬,乃仲尼之所取。仲尼曰:必也正名乎?龍以白馬正名實,故仲尼之所取。龍聞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於雲夢之圃,而喪其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聞之曰:‘楚王仁義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異楚人於所謂人。楚王失弓,因以利楚不能兼濟天下。故曰仁義未遂也,人君唯私其黨,附之亦如守白求馬,獨有白馬來應,楚王所謂人者,楚國也。仲尼所謂人者,天下也。故離白以求馬,眾馬皆至矣。忘楚以利人,天下感應矣。夫是仲尼異楚人於所謂人,而非龍異白馬于所謂馬,悖。先生修儒術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學而使龍去所教,則雖百龍固不能當前矣。”孔穿無以應焉。聖教雖殊,其歸不異。曲士束於教不能博通,則安其所習,毀所不悟。故雖賢倍百龍,不能當前為師,亦如守白求馬所喪多矣。

  公孫龍,趙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葉也。穿與龍會,穿謂龍曰:“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願受業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白馬非馬之學,穿請為弟子。”

  公孫龍曰:“先生之言悖。龍之學,以白馬為非馬者也。使龍去之,則龍無以教。無以教而乃學于龍也者,悖。且夫欲學于龍者,以智與學焉為不逮也。今教龍去白馬非馬,是先教而後師之也。先教而後師之,不可。先生之所以教龍者,似齊王之謂尹文也。齊王之謂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齊國無士,何也?'尹文曰:‘願聞大王之所謂士者。'齊王無以應。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君則忠,事親則孝,交友則信,處鄉則順。有此四行,可謂士乎?'齊王曰:‘善!此真吾所謂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為臣乎?'王曰:‘所願而不可得也。'是時,齊王好勇,聖人之用士也,各因其材而用之,無所去取也,齊王以所好求士亦如守白命焉,豈得士乎?於是尹文曰:‘使此人廣庭大眾之中,見侵侮而終不敢鬥,王將以為臣乎?'王曰:‘钜士也?見侮而不鬥,辱也!辱則寡人不以為臣矣。'尹文曰:‘唯見辱而不鬥,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失其四行,其所以為士也,然而王一以為臣,一不以為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齊王無以應。

  “尹文曰:‘今有人君,將理其國,人有非則非之。無非則亦非之;有功則賞之,無功則亦賞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齊王曰:‘不可。'尹文曰:‘臣竊觀下吏之理齊,其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國,信若先生之言,人雖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與?'意之所私,未之大道。

  “尹文曰:‘言之敢無說乎?既言齊國失政,敢不說其由乎?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見侮而終不敢鬥,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見侮而不敢鬥者,辱也。謂之辱,非之也。無非而王非之,原作“無非而王辱之”,據俞樾改。故因除其籍,不以為臣也。不以為臣者,罰之也。此無罪而王罰之也。且王辱不敢鬥者,必榮敢鬥者也。榮敢鬥者是,而王是之,必以為臣矣。必以為臣者,賞之也。彼無功而王賞之。王之所賞,吏之所誅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賞罰是非,相與四謬,雖十黃帝,不能理也。'齊王無以應焉。君不顧法則國無政,故聖倍十黃帝,不能救其亂也。

  “故龍以子之言有似齊王。子知難白馬之非馬,不知所以難之說。以此猶知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類。”察士之善惡,類能而任之。

猜你喜欢
  第三十五卦 晋 火地晋 离上坤下·佚名
  第十六卦 豫 雷地豫 震上坤下·佚名
  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振民第六·晏婴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佚名
  程氏经説卷三·佚名
  卷二十·顾栋高
  卷首·朱鹤龄
  沔水·佚名
  钟声铿,铿以立号①·戴圣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六·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五·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九卷·佚名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佚名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窥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74 ·佚名

    连文凤 晚步 不知风露寒,深坐翠微间。 对酒秋花尽,看云暝鹤还。 钟声黄叶寺,樵唱夕阳山。 安得吟身健,长随白日间。 连文凤 王昭君 使者相随出汉宫,辞君上马去匆匆。 只因自恃好颜色,不把金

  • 对月·徐志摩

    “现在你是倦了老了的,不错,月, 但在你年青的时候, 你倒是看着了些个什么花头?” “啊!我的眼福真不小,有的事儿甜, 有的庄严,也有叫人悲愁, 黑夜,白天,看不完那些寒心事件, 在我年青青的时候。” “你是那么孤高那么远,真是的,月, 但

  • 崔与之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今属广东)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端平元

  • 卷七十六 魏紀八·司马光

      起昭陽作噩(癸酉),盡旃蒙大淵獻(乙亥),凡三年。   邵陵厲公嘉平五年(癸酉、二五三年)   春,正月,朔,蜀大將軍費禕與諸將大會於漢壽,郭偱在坐;禕歡飲沈醉,偱起刺禕,殺之。禕資性汎愛,不疑於人。越巂太守張嶷嘗以書戒之曰:「昔岑

  • 卷二·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二宋 吕中 撰太祖皇帝建隆四年干德六年开宝九年即帝位建隆元年春正月甲辰,上受周禅即皇帝位。先是,契丹、北汉连兵犯边,周帝命上领诸将御之。士卒服其恩威,军校苖训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黒光

  • 史记集解卷七十五·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

  • 一〇 新青年·周作人

    在与金心异谈论之前,鲁迅早知道了《新青年》的了,可是他并不怎么看得它起。那年四月我到北京,鲁迅就拿几本《新青年》给我看,说这是许寿裳告诉的,近来有这么一种杂志,颇多谬论,大可一驳,所以买了来的。但是我们翻看了一回之后

  • 王褒传·李延寿

    王褒字子深,琅笽临沂人。曾祖父王俭、祖父王骞、父亲王规,《南史》都有传。  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威仪俊美,善于谈笑,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很有出

  • 刘敏中传·宋濂

    刘敏中,字端甫,济南章丘人。幼年时才智不同于一般人。十三岁时曾对其父景石说“:从前一些品德才能出众的人常满足于学习,而不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满足于建立丰功伟绩而不炫耀自己。这些都是后人所不及的好品德。”他的父亲

  • 严震直传·张廷玉

    严震直,字子敏,乌程人。洪武时他以富民被选为粮长,每年安排将一万石粮食运到京师,从没有延期,皇上觉得他很有才干。二十三年(1390)特任他为通政司参议,升为工部侍郎,二十六年(1393)六月进升为尚书。当时朝廷正进行工程建设,将

  • 卷九·陈骙

    钦定四库全书南宋馆阁录卷九     宋 陈騤 撰廪禄秘书监【行四十二贯守三十八贯试三十五贯米麦各十石添给钱十贯厨食钱十二贯】少监【行三十二贯守三十贯试二十八贯米麦各七石五斗厨食钱十二贯 按宋史职官志旧

  • 钦定书经传説汇纂卷十二·王顼龄

    旅獒集传西旅贡獒【孔氏頴逹曰西方之戎有国名旅者遣献其大犬其名曰獒】召公以为非所当受作书以戒武王亦训体也因以旅獒名篇今文无古文有集説【林氏之竒曰西旅闻武王之威徳有慕义之意于是献獒以表其诚太保召公深虑武王

  • 袁子正书·袁准

    礼政治国之大体有四。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四本者具。则帝王之功立矣。所谓仁者。爱人者也。爱人父母之行也。为民父母。故能兴天下之利也。所谓义者。能辨物理者也。物得理。故能除天下之害也。

  • 卷十·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三(正传十六人附见八人)○唐洪州开元寺道一传(智藏)释道一,姓马氏,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大字。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特异于幻形,既云在凡之境,亦应随

  • 道德经古本篇·老子

    经名:道德经古本篇。唐傅奕校定。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 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佚名

    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撰人不详。盖为唐代道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此书所载道法与《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后二卷相似,但文字全异。内载各种符箓、神印、咒诀。大旨以书符念咒之术召请六丁玉女下辟精邪

  • 书述·李煜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撰。称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繇、王羲之,传授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柬之等,流传于当时。记述了擫、压、钩、揭、抵、拒、导、送之法: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

  • 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佚名

    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宋法贤译。较量诸佛国土时分之长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