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增壹阿含经卷第六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利养品第十三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若修罗陀比丘不贪利养者。终不于法中。舍三法衣而作居家。

修罗陀比丘大作阿练若行。到时乞食。一处一坐。或正中食。树下露坐。乐闲居之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乐冢间。勤身苦行。行此头陀。是时。修罗陀比丘常受蒲呼国王供养。以百味之食。日来给与。

尔时。彼比丘意染此食。渐舍阿练若行。到时乞食。一处一坐。正中食。树下露坐。闲居之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乐冢间。勤身苦体。尽舍此已。去三法衣。还为白衣。屠牛杀生。不可称计。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诸比丘。以此方便。知利养甚重。令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养。制令不生。已生。求方便使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汝等成果神通。诸漏得尽。云何为一法。所谓味欲。是故。诸比丘。当灭此味欲。我证汝等成神通果。诸漏得尽。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众生著此味死堕恶趣中

今当舍此欲便成阿罗汉

是故。诸比丘。常当舍此味著之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于舍卫城内。有一长者。适丧一子。甚爱敬念。未曾能舍。彼见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来。不停一处。若见人时。便作是语。颇有见我儿乎。

尔时。彼人渐渐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在一面住。尔时。彼人白世尊曰。瞿昙沙门。颇见我儿乎。

世尊告长者曰。何故颜貌不悦。诸根错乱。

尔时。长者报瞿昙曰。焉得不尔。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子。舍我无常。甚爱敬念。未曾离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我今问沙门。见我儿耶。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如汝所问。生.老.病.死。世之常法。恩爱离苦.怨憎会苦。子舍汝无常。岂得不念乎。

尔时。彼人闻世尊所说。不入其怀。便舍而退去。前行见人。复作是语。沙门瞿昙说言曰。恩爱分别。便有快乐。如沙门所说。为审尔不。

前人对曰。恩爱别离。有何乐哉。

当于尔时。去舍卫城不远。有众多人而共博戏。尔时。彼人便作是念。此诸男子聪明智慧。无事不知。我今当以此义问彼诸人。

尔时。即诣博戏所。问众人曰。沙门瞿昙向我说曰。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者快乐。诸人等今于意云何。

是时。诸博戏者报斯人曰。恩爱别离。有何乐哉。言快乐者。此义不然。

是时。彼人便作是念。审如来言终不虚妄。云何恩爱别离。当有乐耶。此义不然。

尔时。彼人入舍卫城。至宫门外称。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者快乐。

尔时。舍卫城及中宫内。普传此语。靡不周遍。当于尔时。大王波斯匿及摩利夫人。共在高楼之上相娱乐戏。尔时。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沙门瞿昙审有斯语。恩爱离别.怨憎之会。此皆快乐。

夫人报曰。吾不从如来闻此言教。设当如来有此教者。事亦不虚。

王波斯匿告曰。犹如师教弟子。为是.舍是。弟子报言。如是。大师。汝今摩利亦复如是。彼瞿昙沙门虽作是说。汝应作是言。如是不异。无有虚妄。然卿速去。不须在吾前立。

尔时。摩利夫人语竹膊婆罗门曰。汝今往诣祇洹精舍。到如来所。持我名字。跪如来足。复以此义具白世尊云。舍卫城内及中宫人有此言论。沙门瞿昙言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此皆快乐。不审世尊有此教耶。若世尊所有说者。汝善承受。还向我说。

是时。竹膊婆罗门受夫人教敕。寻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问讯。共相问讯已。在一面坐。

时。彼梵志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礼世尊足。问讯如来兴居轻利。游步康强乎。训化盲冥。得无劳耶。

复作是语。此舍卫城内普传此言。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乐快哉。不审世尊有是言教耶。

尔时。世尊告竹膊婆罗门曰。于此舍卫城内。有一长者丧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东西驰走。见人便问。谁见我子。然婆罗门。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皆无有欢乐。昔日此舍卫城中。复有一老母无常。亦复狂惑不识东西。复有一老父无常。亦复有兄弟姊妹皆悉无常。彼见此无常之变。生狂失性不识东西。婆罗门。昔日此舍卫城中有一人。新迎妇。端正无双。尔时。彼人未经几时。便自贫穷。时。彼妇父母见此人贫。便生此念。吾当夺女更嫁与余人。彼人窃闻妇家父母欲夺吾妇。更嫁与余家。尔时。彼人衣里带利刀。便往至妇家。当于尔时。彼妇在墙外纺作。是时。彼人往至妇父母家问曰。我妇今为所在。妇母报言。卿妇在墙外阴中纺作。尔时。彼人便往至妇所。到已。问妇曰。云卿父母欲夺汝更余嫁耶。妇报言。信有此语。然我不乐闻此言耶。尔时。彼人即拔利剑。取妇刺杀。复取利剑。自刺其腹。并复作是语。我二人俱取死。婆罗门。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怨憎会苦。此皆愁忧。实不可言。

尔时。竹膊婆罗门白世尊曰。如是。世尊。有此诸恼。实苦不乐。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舍我无常。昼夜追忆。不离心怀。时我念儿。心意狂惑。驰走东西。见人便问。谁见我儿。沙门瞿昙今所说者。诚如所言。国事烦多。欲还所止。

世尊告曰。今正是时。

竹膊婆罗门即从坐起。绕佛三匝而去。往来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缘具白夫人。

时。摩利夫人复至波斯匿王所。到已。白大王曰。今欲有所问。唯愿大王事事见报。云何。大王。为念琉璃王子不。

王报言。甚念。爱愍不去心首。

夫人问曰。若当王子有迁变者。大王。为有忧也。

王复报言。如是。夫人。如汝所言。

夫人问曰。大王当知。恩爱别离。皆兴愁想。云何。大王。为念伊罗王子乎。

王报言。我甚爱敬。

夫人问曰。大王。若当王子有迁变者。有愁忧耶。

王报言。甚有愁忧。

夫人报言。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无有欢乐。云何。大王。念萨罗陀刹利种不。

王报言。甚爱敬念。

夫人言。云何。大王。若使萨罗陀夫人有变易者。大王为有忧耶。

王报言。吾有愁忧。

夫人言。大王。当知恩爱别离。此皆是苦。

夫人言。王念我不。

王言。我爱念汝。

夫人言。设当我身有变易者。大王有愁忧乎。

王言。设汝身有变易。便有愁忧。

大王。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无欢乐心。

夫人言。云何。大王。念迦尸.拘萨罗人民乎。

王言。我甚爱念迦尸.拘萨罗人民。

夫人言。迦尸.拘萨罗人民设当变易者。大王有愁忧乎。

王言。迦尸.拘萨罗人民当有变易者。我命不存。况言愁忧乎。所以然者。我因迦尸.拘萨罗国人民力。当得自存。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况不生愁忧乎。

夫人言。以此知之。恩爱别离。皆有此苦。无有欢乐。

尔时。王波斯匿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作是说。甚奇。甚奇。彼世尊而说此法。若当彼沙门瞿昙来者。尔乃可得共言论。

复语夫人。自今以后。当更看汝胜于常日。所著服饰与吾无异。

尔时。世尊闻摩利夫人与大王立此论本。告诸比丘。摩利夫人甚大聪明。设当王波斯匿问我此语者。我亦当以此义向彼王说之。如夫人向王所说而无有异。

又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得证优婆斯。笃信牢固。所谓摩利夫人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拔只国尸牧摩罗山鬼林鹿园中。

尔时。那忧罗公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我今年朽。加复抱病。多诸忧恼。唯愿世尊随时教训。使众生类长夜获安隐。

尔时。世尊告长者曰。如汝所言。身多畏痛。何可恃怙。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长者当知。其有依凭此身者。正可须臾之乐。此是愚心。非智慧者所贵。是故。长者。虽心有病。令心无病。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说斯言。从坐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尔时。长者复作是念。我今可往至尊者舍利弗所问斯义。舍利弗去彼不远。在树下坐。是时。那优罗公往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舍利弗问长者。颜貌和悦。诸根寂静。必有所因。长者。故当从佛闻法耶。

时。长者白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颜貌焉得不和悦乎。所以然者。向者世尊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怀。

舍利弗言。云何。长者。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怀。

长者报言。于是。舍利弗。我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我白世尊曰。年朽长大。恒抱疾病。多诸苦痛。不可称计。唯愿世尊分别此身。普使众生。获此安隐。尔时。世尊便告我言。如是。长者。此身多诸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长者当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须之乐。不知长夜受苦无量。是故。长者。此身虽有患。当使心无患。如是。长者。当作是学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见溉灌。

舍利弗言。云何。长者。更不重问如来此义乎。云何身有患心无患。云何身有病心无病。

长者白舍利弗言。实无此辩重问世尊。身有患心有患。身有患心无患。尊者舍利弗必有此辩。愿具分别。

舍利弗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

对曰。如是。舍利弗。从彼受教。

舍利弗告长者曰。于是。长者。凡夫之人不见圣人。不受圣教。不顺其训。亦不见善知识。不与善知识从事。彼计色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会一处。彼色.我色以集一处。色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痛.想.行.识皆观我有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彼识.我识合会一处。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如是。长者。身亦有患。心亦有患。

长者问舍利弗曰。云何身有患心无患耶。

舍利弗言。于是。长者。贤圣弟子承事圣贤。修行禁法。与善知识从事。亲近善知识。彼亦不观我有色。不见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见色是我所。我是色所。彼色迁转不住。彼色以移易。不生愁忧.苦恼.忧色之患。亦复不见痛.想.行.识。不见识中有我。我中有识。亦不见识我所。亦不见我所识。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于中不起愁忧.苦恼。如是。长者。身有患而心无患。是故。长者。当作是习。遗身去心。亦无染著。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那忧罗公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江侧婆罗门身负重担。便至世尊所。到已舍担。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尔时。彼婆罗门作是思惟。今日沙门瞿昙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我今清净。与沙门瞿昙等无有异。所以然者。沙门瞿昙食好粳粮。种种肴馔。今我食果蓏以自济命。

尔时。世尊以知婆罗门心中所念。告诸比丘。其有众生以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彼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云何为二十一结。嗔心结.恚害心结.睡眠心结.调戏心结.疑是心结.怒为心结.忌为心结.恼为心结.疾为心结.憎为心结。无惭心结.无愧心结.幻为心结.奸为心结.伪为心结.诤为心结.憍为心结.慢为心结。妒为心结.增上慢为心结.贪为心结。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犹如白[疊*毛]新衣。久久朽故。多诸尘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黄.赤.黑终不得成。何以故。以有尘垢故。如是。比丘。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设复有人无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知斯人必生天上。不堕地狱中。犹如新净白[疊*毛]。随意欲作何色。青.黄.赤.黑必成其色。终不败坏。所以然者。以其净故。此亦如是。其有无此二十一结染著心者。当观其人必生天上。不堕恶趣。

若彼贤圣弟子起嗔恚心结。观已。便能息之。起恚害心结.起睡眠心结.起调戏心结.起疑心结.起怒心结.起忌心结.起恼心结.起疾心结.起憎心结.起无惭心结.起无愧心结.起幻心结.起奸心结.起伪心结.起诤心结.起憍心结.起慢心结.起妒心结.起增上慢心结.起贪心结。

若彼贤圣弟子无嗔.无恚.无有愚惑。心意和悦。以慈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限无量。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慈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悲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悲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喜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喜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复以护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以此护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便于如来所成于信根。根本不移。竖高显幢。不可移动。诸天.龙.神.阿须伦.沙门.婆罗门。或世人民。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亦复成就于法。如来法者。甚为清净。不可移动。人所爱敬。如是智者当作是观。便于中而得欢喜。亦复成就于众。如来圣众甚为清净。性行纯和。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圣众者。四双八辈。此是如来圣众。可爱可贵。实可承事。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

彼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诸结便尽。亦无沾污。性行柔软。逮于神通。便得自识无量宿命事。所从来处。靡不知之。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败劫.不成败劫.成败不成败劫.无数成败劫.无数不成败劫。我曾在彼。字某.名某.姓某。如是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受命长短。从彼终生彼间。从彼终生此间。如是自识无数宿命事。

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知众生心所念之事。彼复以天眼观众生类。有生者.有终者。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众生行所作果报。皆悉知之。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心行恶。诽谤贤圣。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生三恶道。趣泥[黍-禾+利]中。或复有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正见.无有邪见。身坏命终。生天上善处。是谓清净天眼观众生类。有生者.有终者。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众生行所作果报。皆悉知之。

彼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无有结使。心性柔软。逮于神通。复以漏尽通而自娱乐。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习。复观苦尽。复观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作是观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如是。比丘。贤圣弟子心得解脱。虽复食粳粮.善美种种肴膳。抟若须弥。终无有罪。所以然者。以无欲.尽爱故。以无嗔.尽恚故。以无愚痴.尽愚痴故。是谓比丘中比丘。则内极沐浴已。

尔时。江侧婆罗门白世尊曰。瞿昙沙门。可往至孙陀罗江侧沐浴。

世尊告曰。云何。婆罗门。名之为孙陀罗江水。

婆罗门曰。孙陀罗江水是福之深渊。世之光明。其有人物在彼河水浴者。一切诸恶皆悉除尽。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此身无数劫经历彼河浴

及诸小陂池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乐彼闇行不清净

宿罪内充躯彼河焉能救

净者常快乐禁戒清亦快

清者作清行彼愿必果成

设护不与取行慈不杀生

守诚不妄语心等无增减

汝今于此浴必获安隐处

彼河何所至犹盲投乎冥

尔时。婆罗门白世尊曰。止。止。瞿昙。犹如偻者得伸。闇者见明。迷者示道。于闇室然明。无目者为作眼目。如是。沙门瞿昙。无数方便说此妙法。愿听为道。

尔时。江侧婆罗门即得作道。受具足戒。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孙陀罗谛利即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孙陀罗谛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日时已过。向暮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释提桓因即以偈颂问如来义。

能说能宣布渡流成无漏

以渡生死渊今问瞿昙义

我观此众生所作福祐业

造行若干种施谁福最尊

尊今灵鹫山唯愿演此义

知释意所趣亦为施者宣

四趣造福无四果具足成

诸学得迹人宜信奉其法

无欲亦无恚愚尽成无漏

尽度一切渊施彼成大果

诸此众生类所作福德业

造行若干种施僧获福多

此众度无量犹海出珍宝

圣众亦如是演慧光明法

瞿昙彼善处能施众僧者

获福不可计最胜之所说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已。即礼佛足。便于彼退而去。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须菩提亦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侧。别作屋庐而自禅思。尔时。尊者须菩提身得苦患。甚为沉重。便作是念。我此苦痛为从何生。复从何灭。为至何所。尔时。尊者须菩提便于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专精一心。结跏趺坐。思惟诸入。欲害苦痛。

尔时。释提桓因知尊者须菩提所念。便以偈敕波遮旬曰。

善业脱诸缚居在灵鹫山

今得极重患乐空诸根定

速来往问疾觐省尊上颜

既得获大福种德莫过是

时。波遮旬对曰。如是。尊者。

尔时。释提桓因将五百天人及波遮旬。譬如士夫屈伸臂顷。便从三十三天没。来至灵鹫山中。离尊者须菩提不远。复以此偈语波遮旬曰。

汝今觉善业乐禅三昧定

柔和清净音今使从禅坐

波遮旬对曰。如是。

尔时。波遮旬从释提桓因闻语已。便调琉璃之琴。前至须菩提所。便以此偈叹须菩提曰。

结尽永无余诸念不错乱

诸尘垢悉尽愿速从禅觉

心息渡有河降魔度诸结

功德如大海愿速从定起

眼净如莲花诸秽永不著

无归与作归空定速时起

渡四流无为善解无老病

以脱有为灾唯尊时定觉

五百天在上释种躬自来

欲觐圣尊颜解空速时起

尔时。尊者须菩提即从坐起。复叹波遮旬曰。善哉。波旬。汝今音与琴合。琴与音合。而无有异。然琴音不离歌音。歌音不离琴音。二事共合。乃成妙声。

尔时。释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须菩提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云何善业所抱患苦有增损乎。今此身病为从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尔时。尊者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犹如。拘翼。有毒药。复有害毒药。天帝释。此亦如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释。贪欲病者用不净治。嗔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释提桓因。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犹如。释提桓因。风坏大树。枝叶雕落。雷雹坏苗。华果初茂。无水自萎。天降时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释。法法相乱。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恼。今日已除。无复患苦。

是时。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我亦有愁忧苦恼。今闻此法无复有愁忧。众事猥多。欲还天上。已亦有事及诸天事。皆悉猥多。

时。须菩提言。今正是时。宜可时去。

是时。释提桓因即从坐起。前礼须菩提足。绕三匝而去。

是时。尊者须菩提便说此偈。

能仁说此语根本悉具足

智者获安隐闻法息诸病

尔时。释提桓因闻尊者须菩提所说。欢喜奉行。

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

竹膞.孙陀利善业.释提桓

增壹阿含经卷第六

猜你喜欢
  萬如禪師語錄目錄·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一·佚名
  分身集会·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佚名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宗密
  禅心经语·佚名
  卷五十一(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洞山聪禅师·惠洪
  卷七·佚名
  重编曹洞五位卷上·慧霞
  丛林两序须知目次·费隐通容
  卷二·佚名
  卷第五十·佚名
   第九十五則 長慶如來無二種語·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梁章钜

      ◎许福祉  许福祉,自号梦槐老人,闽县人,醴陵县知县兰臬先生(弼)之配,河南府知府北瀛太守(鲲)之母,余叔母许太淑人之胞妹也。生长名门,通诗礼,然虽喜吟咏,而从不存稿。晚年家遭多故,乃偶藉诗以写哀忱,读者伤之。有《玉尺山堂存

  • 第二折·佚名

    (外扮刘二公同旦儿扮刘家女上,诗云)段段田苗接远村,太公庄上戏儿孙。庄农只得锄刨力,答贺天公雨露恩。老汉姓刘,排行第二,人口顺都唤我做刘二公。嫡亲的三口儿家属,一个婆婆,一个女孩儿。婆婆早年亡逝已过。我这女孩儿生的有

  • 嵗时杂咏巻二十·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端午【古诗】五日望采拾 王 筠裁缝逗早夏防畵守初晨绡纨既妍媚脂粉亦香新长丝衣良节命缕应嘉辰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含娇起斜眄敛笑动防嚬献珰系洛浦怀佩似江滨须待恩光接中夜奉

  • 第九章 概论四 明清·吴梅

    明词芜陋,清词则中兴时也。流派繁杂,疏论如左。第一 明人词略论词至明代,可谓中衰之期。探其根源,有数端焉。开国作家,沿伯生、仲举之旧,犹能不乖风雅。永乐以后,两宋诸名家词,皆不显于世,惟《花间》、《草堂》诸集,独盛一时。

  • 雍熈乐府卷之十五·郭勋

    前集大石调摧拍子      杨妃明皇且休催芲栁束舞衣特差时候艶阳晴昼出世间未夏至春㱕宫内巳绿肥红痩锦围依旧施逞尽窈窕驰骋妖娆醖酿凨流倘遅他后若存谨意降人贻福厚但举别心折人阳夀若思胡种向蒙宠爱始信私情不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五·焦竑

      藝苑   ◆藝苑   詩人徐方舟舫墓志(宋濂)   孫仲衍傳   陳亮傳   滕先生克恭傳(李濂)   顧仲英瑛傳   陶宗儀傳   楊廉夫維禎墓志銘(宋濂)   鐵笛道人楊維禎自傳   高季廸傳   錢更生甦傳   秫

  • ●卷十四·周密

      ○馆阁观画   乙亥岁秋,秘书监丞黄忄全汝济,以蓬省旬点,邀余偕行,于是具衣冠望拜右文殿,然后游道山堂。堂故米老书扁,后以理宗御书易之。著作之庭,胡邦衡所书,曰蓬峦,曰群玉堂。堂屏,有坡翁所作竹石,相传淳熙间,南安守某人,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二十五·徐乾学

    宋纪二十五【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彊圉协洽八月凡一年有竒】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徳文眀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景徳三年正月辛未始置常平仓先是言事者请扵京东西河北河东陜西江淮两浙每州计戸口多少量留上供钱自千贯至二万贯令转

  • 卷之二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十二卷 仕绩 三·缪荃孙

    江 宁 府 三 清胥庭清胥庭清,字永公,上元人。以孝友闻。顺治丁亥进士。令余姚时,贼遍山野,庭清单骑入山抚之,四境以宁。擢工部,榷龙江关。寻致仕归。(重刊江宁府志)蔡祖庚蔡祖庚,字小白,上元人。顺治己丑进士。授甘

  •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 第一·班固

    (刘氏以外诸侯王)【原文】昔《诗》、《书》述虞、夏之际,舜、禹受禅,积德累功,治于百姓,摄位行政,孝之于天,经数十年,然后在位。殷、周之王,乃繇-、稷,修仁行义,历十余世,至于汤、武,然后放杀。秦起襄公,章文、缪、献、孝、昭、严,稍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澄观

    第六大胜分疏。一入自在者。即经云如是入已牒前十自在也。二成就智。即经云如是成就已。即牒前为不思议智者等疏。故经云随行智为导首故者。经文但有身语意业随智慧行。论经云智慧为首随顺转故疏。具用二句之意。以智

  • 卷第三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三十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之六如契经说。有二遍知。谓智遍知及断遍知。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有二遍知。谓智遍知及

  • 现果随录卷之一·戒显

    (凡现在因果系亲见闻者皆入此录)灵隐罢翁晦山樵 戒显 笔记陈益修以力护关庙大士赐目陈益修。字玉笥。山东济宁州人。为诸生时。见回回教门杨生花等欲毁关帝庙。扩大回回清真寺。陈公力讼之官。得寝。后癸未春。流贼

  • 焚薪卷第一(或曰析薪膏肓)·师会

    (婺州张明刊)可堂 师会 录韩非曰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议者曰家奋私智以讲无诏之书几何其不为燕说夫析薪之记教章是语献替而对以鰕鲊者也又何暇其为燕说而已哉呜呼美西子之捧心不自寤其丑乃蟷螂之用其才也昔者伪经

  • 东谷所见·李之彦

    一卷。亦作《东谷随笔》。南宋李之彦(生卒年不详)撰。李之彦生于宋末,社会风气日益衰坏,教学之余,将其所见,随手笔录,以成是书。全书共十三则,皆愤世疾俗、词怨以怒之语。卷末载“太行山戏语”一条,谓“事非不必与世人辨”,对

  • 五阴譬喻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沫、泡、焰、蕉、幻,五喻也。出杂阿含第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