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草木子卷之二上

  原道篇

  ○原道篇

  堯舜傳心以中。周孔論易以元。武箕作範以極。孔曾傳道以一。思孟語德以誠。皆聖賢講道會要之總名。所以為傳心之典也。

  易上經。氣化之始也。故首乾坤。下經。形化之始也。故重咸恆。

  在易則渾然一理。在人則湛然一心。以是心感。以是理應。故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莫測其所以然之妙也。

  乾取象於龍。以其具天之用也。坤取象於牝馬。以其行地無疆也。

  中國得詩書之傳。通之者始知其人世古今。四夷之國。耳目有所不及。皆不能知。尚同洪荒之世也。

  春秋。刑書也。易筮。卜書也。春秋言人事。易言天道。天人之道一也。莊子曰。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春秋。魯國之史也。因一國以見天下。綱目。天下之史也。因天下以存諸國。

  春秋書日有食之。綱目止書日食。從省文也。

  禮有容。樂有聲。聲陽也。容陰也。聲容交而天地熹合矣。

  大抵樂惟取其和。後世樂多悲壯。所以不善。

  古人云。心和則形和。形和則氣和。氣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之矣。今之世。安得知禮樂大意之人。與之論禮樂情文之盛哉。

  古人定律呂以考中聲。迨今罕得其真。莫若因古人之遺器。庶得其聲之近。若今道家金鐘玉磬及琴笙壎篪之屬。皆古之遺器也。以協其聲。使與革木之類毋相奪倫。諒必得中和之調。豈不勝於致祥致荒。而甘用世俗之樂也。

  俗樂多胡樂也。聲皆宏大雄厲。古樂聲皆平和。

  歌調且因今之曲調。而諧之以雅辭。庶乎音韻和而歌意善。則得矣。毋但泥古而廢之。而長用胡樂也。

  古之父子。爵既不同。禮即異數。由此推之。祭古人自宜用禮器。祭今人自宜用今樂。使各安其性也。庶免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為失。

  周子曰。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也。妖聲豔辭之化人也亦然。此不易之確論也。

  孟子謂今樂猶古樂。救時之論也。

  綱目真經世之大典也。

  綱目有湯武之時者三。秦新隋皆以大義絕之。夫人得而討之也。故書兵起而不書叛。

  書莽大夫揚雄死。所以病揚子也。然為莽大夫者不知其幾。不書。又所以因貶而見褒也。

  書大丞相帥師伐魏。所以正統也。書晉處士陶潛卒。特書以褒之。所以賢之也。

  書唐五王為武三思所殺。譏五王之失刑也。書周太師中書令瀛王馮道卒。任之重者。責之深也。

  或問伊尹耕於有莘之野。以樂堯舜之道。答曰。耕破一犂春雨。蓋言對時育物之心。樂而得其所也。

  孔門問仁。夫子答之各不同。雖各因其材而篤焉。正夫子之泛應曲當處。用各不同。所謂貫也。然仁乃仁體之一歟。

  天下歸仁。朱子訓歸為與字。或者淺其說。愚謂苟人克己行一事。合天理。問之家而準。問之鄉而準。問之國而準。問之天下而準。所謂天下莫不與也。由此言之。放之天而準。放之地而準。放之古而準。放之今而準。放之東海而準。放之西海而準。放之南海而準。放之北海而準。考諸三王。建諸天地。質諸鬼神。百世以俟聖人。而不謬不悖無疑不惑者也。此則與字可通之理也。若謂克己天下皆囿於吾仁之中。如呂與叔克己齋銘云。洞然八荒。皆在我闥。讀之。氣象雖豁然可喜。事理則茫然無據。

  浴沂氣象。見聖賢超然於萬物之表。逍遙脫灑處。又曰。即此便是堯舜氣象。何也。曰。飯糗茹草。若將終身。及為天子。若固有之。何有一毫滯礙。

  說文以步戌為歲。此附會秦以建亥為水正之說也。然實非也。歲自當以夏時為正。

  大學乃設教之書。朱子則憂百家之亂治。中庸乃傳道之書。朱子獨憂二氏之亂真。深玩序文可見。

  大學六先字。所以逆推其功夫之端緒。七后字。所以順推其效驗之次序。

  格物是覺夢關。誠意是人鬼關。

  程子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朱子曰。存之於端莊靜一之中。以為窮理之本。窮之於學問思辨之際。以致盡心之功。可謂知行兩進矣。

  孝弟慈三者。大學之言達道。知仁勇三者。中庸之言達德也。達德所以行達道也。

  恂慄威儀。是明明德之止於至善。親賢樂和。是言新民之止於至善。至善乃大學一書之標的。曾子傳心之要也。

  正心章。不言私之害公。邪之害正。蓋意既誠。自無私邪之雜矣。惟恐人於忿懼好惡等意思。留滯在心而不能察。及其應物。遂至於欲動情勝。用之所行。每過於分數。不能不失其平也。

  平下章。反覆以用人理財兩者為說。蓋用得其人。則上下皆安。財得其理。則大小皆足。此天下所以平也。其要在於絜矩。則上下大小皆平矣。

  中庸是直指人心見性之書。中和是就人心上指示。中庸是就人事上指示。費隱是就人物上指示。心統性情。事兼德行。物通彼我。

  心之虛靈知覺。虛是能包萬事萬物之理。靈是能通萬事萬物之理。知是識其理之所當然。覺是悟其理之所以然。

  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天然之體也。庸者。亙古亙今。不遷不變。常然之道也。

  天命實理之原也。性其在物之實體。道其當然之實用。而教也者。又因性道之實。而品節之也。

  朱子言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此蓋本太極圖之說而約言之也。

  道不可離。由其自本自根。無物不有。無時不然也。

  戒懼是存養工夫。是於至靜之中。存天理之本然。是致其致中之功也。謹獨乃省察工夫。是於情動之時。遏人欲於將萌。是致其致和之功也。

  君子致中和而成位育之功者。此道通乎上下。天子有天下之天地萬物。諸侯有一國之天地萬物。大夫有一家之天地萬物。庶民有一身之天地萬物。由其分有崇卑。故其功有大小。

  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是致中之功效也。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是致和之功效也。

  中和以性情言之。中庸以德行言之。費隱又以人物兼觀之。此理之無乎不在。信手拈來。頭頭皆是。吁。其妙矣乎。

  中對和。則中為靜而和為動。故止以不偏不倚釋之。中對庸。則庸為常。而中則該動靜二義。故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並言之。故曰。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

  費隱是在人在物上看。此理因用以原體。見此理之無物不在也。鬼神就無形無影上看。此理由微而驗顯。見此理之無物不體也。

  人物明而可見。故先說費而後說隱。鬼神幽而難知。故先言微而後言顯。

  人之為道而遠人。子思言此之時。佛氏之教未入中國。已慮其絕人倫。去人事。始謂之辯道矣。其慮可不謂遠已乎。

  喪服自期以下。諸侯絕。大夫降。此自周公制此貴貴之禮也。蓋諸侯之貴。大夫不得以屬籍通。故大夫不得屬戚君也。

  郊社所以祀天地。是天子之職。宗廟所以祭祖先。是子孫之職。祭必受福。職之所當也。淫祀無福。職之所不當也。

  至誠是由此道之極其實。至聖是造此理之極其至。故曰。至誠之道。非至聖莫能知。至聖之德。非至誠莫能為。

  盡性。致中也。盡人物之性。致和也。經綸大經。致和也。立天下之大本。致中也。贊天地之化育。是以人而參贊之。是聖人猶與天為二。知天地之化育。是於天道默契焉。是聖人與天為一。

  私意自蔽。則局乎其小矣。故不廣大。私欲自累。則卑乎其汚矣。故不高明。

  祖述憲章。是道貫乎古今。上律下襲。是道該乎穹壤。

  如天淵尚有彼此之別。則聖人尚與天為二。其天淵更無彼此之別。則聖人乃與天為一。

  或問浩然之氣。答曰。一片花飛減却春。蓋言浩然是無虧欠時也。

  慾是不能集義。剛是浩然之氣。

  孟子言勿正勿忘。此養氣之節制也。正是用心太過。忘是不用心。

  孟子夜氣之說。是水靜而清時。浩然之氣。是水盛而大時。

  高不可貶。卑不可抗。道有定體也。語不能顯。默不能藏。道無定形也。

  周子曰。無極而太極。無極是無有方體。就萬物體統言之。太極是會其要領。就一物根柢言之。無無極則太極無所本。無太極則無極無所寓。

  太極圖。性命書也。西銘。理一分殊之義也。四勿箴。由中應外。制外養中之訓也。

  無思也。無為也。寂而不動。先天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後天也。先天。體也。後天。用也。先天惟湛然一理耳。至後天始有形象之可言。先天是未用也。至後天始入用爾。易是已入用之書。故多說剛柔。少說陰陽。

  無思。虛之極。無為。靜之篤。虛則理明。靜則性定。陰陽絪縕。吾以觀其始。正其命。

  天有風雨雲霧雷。人有吹噴噓呵呼。天地是大萬物。萬物是小天地。

  地冲氣。所以能生萬物也。冲氣所以為和也。

  陰陽合一存乎道。仁智合一存乎聖。內外合一存乎誠。

  虛所以具衆理。靈所以應萬事。不昧所以為明也。

  知者心之神明。寂而常覺。動而常定。非不動不靜也。溥萬物而無容心焉可也。欲盡流注。其可得乎。

  明天地之性者。不可惑以神怪。知萬物之情者。不可罔以非類。此君子所以貴窮理也。

  鬼者人之影。死者生之終。

  誠。天道。性。天德。

  善者。萬理之總名也。性者。萬理之全體也。仁者。萬理之全德也。孔門傳道以仁。大學言道以善。中庸原道以性。誠者。理之實。元者。善之長。一者。數之始。中者。物之心。極者。理之至。皆聖賢論道之極則也。

  人心是根於氣。耳目口鼻之欲是也。道心是原於理。仁義禮智之性是也。

  新故。事物為之今古也。得失。人事為之存亡也。治亂。世運為之變更也。

  古今分於一息。人物同於一原。

  因粗而精。因略而詳。此古今之用智而得其正也。因精而拙。因詳而荒。此古今之用智而失其中也。

  程子曰。不必以既屈之氣。復為方伸之氣。或者指游魂之變為輪迴。未之思也。

  張子曰。風雷有象。不疾於心。所謂潛天而天。潛地而地也。心禦見聞。不弘於性。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

  橫浦之學。以覺為性。曰。覺之一字。衆妙之門。是止認智為性。金谿之學曰。收歛精神。自作主宰。有何欠缺。至於私欲未為病。纔涉於思。即是害事。全似告子。

  臨川之學。分心跡為內外。內面是精。外面是粗。故託佛老之似。以亂孔孟之真。假仁義之言。以濟功利之實。

  涑水之學。可謂博極羣言。純乎實踐。

  金華之學之於濓洛也。可謂金石相宣已。

  永康之學。以漢唐皆王道。純以事功言也。

  南浦之學。其視紫陽。猶孟子之於孔子也。

  永嘉之學之於正道也。可謂步則步者矣。

  許魯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劉靜修次之。

  用之則行。於留侯武侯見之。舍之則藏。於靖節康節見之。古惟有此二人。才德及之。可以當此言也。

  相近之性兼乎氣。性善之性純乎理。

  荀子曰。性者惡也。為善者偽也。■〈木巳〉柳桮棬之喻也。揚子曰。人之性。善惡渾。性無分於善不善。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之說也。達摩云。我見佛性。云何佛性。作用是性。生之謂性之說也。蘇氏曰。善惡皆出於性。而非性之所有。胡氏曰。善不足以言性。孟子道性善。猶佛氏善哉善哉。蓋贊歎之辭。即性無善無不善之說也。韓子說性有二品。即性有善有不善之說也。後世諸說。紛紜縱橫。孟子當時已一一加辨。可見儒書之不可無孟子。

  今之道教近乎楊。今之釋教近乎墨。

  丹經言鼎鑪是安身立命也。採藥是收精歛神也。火候是操存之意也。沐浴是日新之功也。抽添是勤怠之節也。

  佛言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不知人外無道。道外無人也。

  佛氏謂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譬如從空而有。幻化雖滅。空性不壞。此東坡言性之本旨也。

  離物而言性。此佛氏所以淪於空寂。捨器而言道。此老氏所以溺於虛無。故大學之始教。所以不出於民生日用彝倫之外也。東土初祖曰。人性本善。不假勤苦修行。直下便是。此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

  歐陽公云。佛氏怕死。故每以寂滅無生為說。老氏貪生。故每以返老還童為說。惟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者為至爾。

猜你喜欢
  大道·子华子
  第十章 16·辜鸿铭
  卷四·叶梦得
  五经稽疑卷五·朱睦㮮
  梁惠王下·孟子
  卷七·朱鹤龄
  卷二十八·吕本中
  卷九·顺治
  (九)·钱穆
  双峰钦禅师·惠洪
  圆寂品第二十六·佚名
  無著菩薩本 世親菩薩釋·欧阳竟无
  卷十四·普济
  论佛教伦理讲话·太虚
  佛法悟入渐次·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今词论·王又华

    ○杨守斋词论杨守斋曰:作词有五要,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疯,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第二要择律。律不应月,则不美,如十一月须用正宫,元宵词必用仙吕宫为相宜也。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

  • 精华録巻六·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撰今体诗送孙无言归黄山四首昨夣黄山碧溪月白云三十六峯深朝来却送沧洲逸兴发还为呉防吟未能采药入青城且傍浮邱毕此生知君西渡松明水已有羣仙抗手迎硃砂汤口三千顷石笋淩空一万株更问黄山竒絶处天都瀑

  • 巻六·孙绍远

    钦定四库全书声画集卷六宋 孙绍逺 编窠石栢石图诗【并序 苏子瞻】陈公弼家藏栢石图其子慥季常传宝之东坡居士作诗以为之铭栢生两石间天命本如此虽云生之艰与石相终始韩子俯仰人但爱平地美土膏杂粪壤成坏几何耳君防

  • 淳熙稿卷十七·赵蕃

    钦定四库全书 淳熙稿卷十七 宋 赵蕃 撰 七言絶句 呈潘潭州十首 西江亭上东风客鸥鸟重来似亦驯买得小舟连夜发不知肯别定留人 江边石上白皑皑远对难分李与梅因是欲占春早晚桃花一树有新开 梅花初出炯如冰未许余花似

  • 列传第五十四 江子一 胡僧佑 徐文盛 阴子春 杜崱 王琳 张彪·李延寿

    江子一字元亮,济阳考城人,晋散骑常侍统之七世孙也。父法成,奉朝请。子一少慷慨有大志。家贫,以孝闻,苦侍养多阙;因终身蔬食。仕梁起家爲王国侍郎、奉朝请。上书言事,爲当轴所排,乃拜表求入北爲刺客。武帝异之。又啓求观书秘阁

  • 卷三·金履祥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前编卷三 夏后氏大禹【史记作帝禹】 丙子元岁春正月 夏小正曰【夏小正夏时之书见大戴礼戴德作传与正文合为一篇朱子仪礼别出之】春正月啓蛰【愚按今二月始惊蛰而

  • 卷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七十三 梁世系表畧 朱氏宋州砀山人高祖黯生茂林茂林生信信生诚以五经教授乡里诚生温是为太祖温仕唐唐僖宗赐名全忠以梁王受唐禅更名晃国号梁都汴州寻迁洛阳传二主凡十七年 <史部,别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二十一·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周安惠公起神道碑王安石公讳某字某姓周氏为人俶傥有大节敏于文学逹于政事真宗初即位以进士甲科除将作监丞通判齐州即有能名召还为著作郎直史馆提点开封府诸县镇公事歴三司戸部度支判官又皆有能名遂以右正

  • 沈文阿传·姚思廉

    沈文阿字国卫,吴兴武康人。父沈峻,以儒学闻名于梁代,授职为桂州刺史,未赴任。文阿性情刚强,颇有体力,少时习学父业,精心研讨章句之学。外祖父太史叔明,舅父王慧兴均通晓经学,于是文阿颇受其传导。又博采先儒之异同,自己为之作义

  • 禁藏第五十三·管仲

    禁藏于胸胁之内,而祸避于万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夫冬日之不滥,非爱在也;夏日之不炀,非爱火也;为不适于身不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于本事而妨于教也;故先慎于己而后彼,官亦

  • 卷二十五·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二十五宋 陈经 撰旅獒【周书】观此篇西旅一獒之献姑以见其奉上之诚武王受之亦所以际其礼意初非武王有求而使之献也太保遂作书以戒若武王之失德然何哉古者大臣之事君

  •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二·湛然

    初文云何下至出乳味相者。此文以华严说大。未游鹿苑。詺之为顿。此是顿部。非是顿教。以彼部中兼一别故。人不见者便谓华严顿于法华者误矣。下去准说。初文牒譬。厚殖下以感应合譬。一往总以别圆为厚。顿说下明说顿意

  • 卷第二·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二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问分界品第二问曰。几界。答曰。十八界。云何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意识界法界。云何眼

  • 大乘义章 第五卷·慧远

    大乘义章 第五卷远法师撰染法聚第三此有六十门染法聚烦恼义中有三十门此卷有二十三门(二障义 三障义 三根三道三毒烦恼义 三使义 三漏义 四缚四流四[枙]之义 四取义 四身结义 五住地义 五盖义 五下分结

  • 三圣圆融观门·澄观

    沙门澄观述夫上圣观人设教。言不虚陈。按指发挥。触事皆通。因有妙德。叩示以二圣表法之二义。遂著三圣圆融观。一毛之智观难以度成。粗依教理。略示纲要。惟冀远识虚己而求之焉。三圣者。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

  • 玄沙语录卷之下·玄沙师备

    罽宾国王诣师子尊者前。斩之。出白乳。王臂自落。师云。大小师子尊者不能与头作主。玄觉云。玄沙恁么道。要人作主。不要人作主。若也要人作主。蕴即不空。若不要人作主。玄沙恁么道。意在什么处。试断看。青原令石头

  •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

    古典小说《红楼梦》研究专著。蔡元培著。原载《小说月报》1916年1至6月7卷1—6期。商务印书馆1917年9月出版铅印本。1922年第6版时,增自序《对于胡适之红楼梦考证之商榷》一文。至1930年已经印行第10版。是当时流行的

  • 周易略例·王弼

    三国魏王弼所著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著作。现存七篇为:《明彖》、《明爻通变》、《明卦适变通爻》、《明象》、《辩位》、《略例下》、《卦略》 等。该书以玄学解《周易》。《明象》篇详细分析了言(卦、爻辞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