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伦理讲话
──七年七月作──
演宗居士寄示第一种佛教伦理丛书讲话,并嘱为校阅。展诵之下,乃用通俗之言语作随宜之教化者,对治恶慧,整饬伦纪,深入显出,比喻剀切,洵觉世之良书也!意之所到,辄书以志之。
一、“佛即中国所谓之圣人”,此解最好。盖佛陀、译觉者,犹言有觉之人,与单称之觉字,有人法之异。独说为“醒觉明白”,义反不符,故可作:“讲到佛,那就大大的不同了,他是永远醒觉了的完全明白了的”。
二、“说了四十九年大法,教化徒弟不计其数……那顶劣等的也生天界。佛到七十九岁,当时度脱的皆已度脱,所以那应身便灭了,但佛的真身是湛然常住的,应身在别个世界亦依然是有的”。
三、璎珞经: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谓第一义空,即心真如;慧性、则四智菩提也。故可曰:“神、是佛和我们无二无别的本心;通、是我们各人能开了智慧照著佛法去修行,修到与本心融化成一的地位,就没有一点遮碍,所以叫做神通”。
四、六种神通。天眼通凡六义:透碍、一也,彻通、二也,破暗、三也,显微、四也,见未来、五也,见诸趣、六也。至其所及时之长与处之广,则前之五通,仙、鬼、神、天、外道、小圣,皆各随其功行而为分限,唯至佛斯真无涯量耳。天眼、天耳,其实均非关肉体之眼耳者,特以能见形色谓之眼,能闻音声谓之耳而已。其能闻能见,实唯寂定中灵明之心也。庚桑楚谓:我能视听不用耳目,虽六合之外有来于我心者,我皆知之,此即天眼、天耳通也。唯言语乃意识所缘法尘,天耳亦但闻种种音声,正如吾人闻蝉鸣雀噪,不能读其意之所解也。至得通一切语言陀罗尼,乃属妙观察智者,非天耳通也,故唯佛及大菩萨有之耳。而能解一二种异物所发音声之意义者,此或由夙业报得,或由专学修得,既非得言语陀罗尼,尤非得天耳通。天耳通者,能了闻微远之音声是也。见未来既属天眼通,故唯指知自己及众生过去之事者为宿命通也。他心通、谓能知他之心念,其义易知。目连称神通第一者,即身如意通最胜也,以有时亦专称身如意通为神通故。积聚依持曰身,虽今之唯物学家亦谓无原子、电子各各独立存在者,则存在物无非是积聚依持之身,故身兼根境言也。此通乃上下、远近、隐现、大小、地水火风、日星金石、皆无障碍也。未得佛法三乘菩提者,必无漏尽通。前之五通,则天、神、仙、鬼等有得一种至五种者。人间外道仙人,寻常不过知三世、几万年、几万里而已。大梵天王以小千世界为限,摩醯首罗天王以大千世界为限,过未以八万大劫为限。小圣阿罗汉多得漏尽通不得前五通者,以唯志在了脱生死也;而独觉则必得六通。大阿罗汉与独觉之五通界限,与摩醯首罗天王同也。大千世界者,百万亿日月天地也。天、鬼等通,多由报得,生成是有;人界──兼动物言──多由修得;种种异道,种种修法,依禅经修发四禅,即可依之作意修神通,而佛法不求五通,贵深证最清净心而妙用自发耳。凡发通,大约先发天耳、或眼,被“交灵术”者能见远地,以被术时意识空亡而精神虚融,故不目而见,随念而现,此犹光照树上而影落地下,实无来去,与禅定中发天眼理同。但一系发自自心作意,一系受人咒语而有两心联合为异;与念佛、持咒而发通,及菩萨入定受佛加被而说法,理略相同。然念佛等半在乎自心作意,识想虽灭,了了不昧,故有益无损。而彼之被术深者,失自心作意,与睡眠复异:睡眠是由前五根识疲倦昏昧而独头意识仍行故有梦境,此则意识由昏昧而沉潜,前五根觉固依然触受境界,但得明了意识为分别,其感觉浑浑平遍而已。非离根境现量之觉,故异梦中意影,其觉浑浑平遍,故虽唯虚空,若一受术者指语为樱桃,即以此咒语成为彼之作意,乃意识所示与之虚空实是樱桃。又唯术者之言得受其识别,其余皆浑然无所了者,以彼意识之种种观念,唯由术者之精神咒语压沉,故亦得由术者之精神咒语唤起其一种观念也;乃至唤醒亦然。但被术时若术者不施咒语,殆全落无想境界;平时既未数习厌除想念,则必不久安住无想中,与入无想定者同。故被术深时,若术者精神不注,既不施语,又不唤醒,则彼沉潜之意识则自由无条理而乱起,术者无从知其意念之所在,则不能令被术者之意识受术者制服之指挥之回复矣。于是被术者永失旧时人格,变成疯痴,此其事甚危险也!必术者修得他心通,施术时方无危险。佛菩萨加持众生有益无损者,以有天眼、宿命、他心通,知众生性欲想念也;此岂术者所能哉?但在寻常催眠术才致人精神恍惚沉迷之度,疗病矫癖,固无妨害;至自己催眠,则可为修禅定之前方便也。尝习禅定,亦偶然现天眼、天耳之境,特由寂静暂一流露,既非作意所修,亦非称性所发,故不随念应现,亦不法尔常然,好灵奇是痴见,道人心只是平常而已。
五、六道或减作五趣,或增作七趣。校此三者,折衷六道。然修罗本属四天王所统八部神鬼之一部,特有少数倔强者不受统摄,或起抗战耳。魔罗之徒,亦异天人,乾闼婆、紧那罗等亦然,彼既不别列种种道,何须于修罗别列一道也?至仙趣亦人中修行者而已,若舍人报成天仙,则空居天以上天人是也;神仙、鬼仙,则亦四天王所统摄者也。要之、五趣为正。此外有不能正摄五趣者,彼非天、非鬼、非畜生,亦天、亦鬼、亦畜生,则或可混名曰杂趣而已。与其名修罗道,不如总以四天王天修罗等八部,及魔鬼、鬼仙、地水火风各种主神等,名之曰神道也。此诸种种,其实皆有灵化神力,虽胜劣悬殊,互可交接,虽善恶不纯,颇有威福,字曰神通,可谓名称其实。又案:三界有二种:甲、就欲界地居天以下分为三界:一、天神界──旧名帝释界,依主立名,其实亦摄诸神,地居天八部神皆杂居也──孔、墨、耶、回──案耶、回所奉天神,只南天增长天王耳──所奉天神,唯知顺阴阳之化者,齐乎此而巳──婆罗门教、道教之高者,则超出此界而上趋乎欲界空居天、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盖帝释天以上,即鬼神所不能往来居住;且除自在天魔及大梵天,皆与下界了不相涉也。二、人生界──旧名人界,以人类为主立名,亦依主立名,其实遍赅诸动物而言也──:此即俗语所云阳世也。三、鬼囚界──旧名琰魔界,亦依主立名,乃阎罗之变音。阎罗乃地狱之主,亦饿鬼之主也。今合其二道而立此名──:此即俗语所云阴世也。地狱、非泥犁之正译也,正译苦具,谓依正身器无非是苦具耳。堕阿鼻泥犁者,转生在无间苦具中也。下劣之修罗、罗刹、夜叉及鬼仙等类,亦是鬼类,多为鬼王臣使,此鬼王等亦得谓之神也。此之三界,以相居处交通分判,唯杂趣之神道,于余五趣无不交通耳。乙、就生死轮回界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依修禅定则分九地,而欲界名六道杂居地──原名五趣杂居──。故欲界云者,非单指欲界六天,自欲界六天乃至地狱统名为欲界也。过此、则名色界天,无复淫媾阴阳之事,清净光明,自然化生。无色界天都无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唯窈冥之定心与广漠之清空耳。世间轮回界齐此,过此则是出世间涅槃界矣。
六、有情世间即是六道众生,器世间方是六道众生所依止之世界。所以皆名世间者,盖有多义,其最大之义,则无论正报之根身与依报之器界,皆不出三世相续,迁流无常,十方相待,变易无定;相续故有世,相待故有间,名之世间相,无异名之曰物相耳。盖非此则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发心归元证心真如矣。所以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复次、有为相之谓世间,有生灭故;和合相之谓世间,可破坏故;虚伪相之为世间,可克治故;有碍相之谓世间,有分限故。
七、九品饿鬼,自罪之最轻者以至罪之最重者而为次序,则势力、得失、得弃、大瘤、臭毛、针毛、臭口、针咽、炬口是也。炬口、常被火烧,亦无间苦也。佛典虚怯多畏者谓之鬼,威灵有势者谓之神,而势力鬼多则无障,且有威势,乃鬼中之神也。人世祀立神庙,大约多为此一类鬼所据享,正直者则若城隍、土地等,邪恶者则若罗刹、鬼子母等。而得失、得弃二类,则占鬼中之最多数,且占六道中之最多数,其数实多于三十余万类之动物也。此乃鬼道中之寻常百姓,其居处多在地面,满山、满海、满楼、满窟,大概虚怯多畏而得食常难,其所食、在人以为唯是气息,彼则亦作种种饮食见也。鬼唯见人想念而不见人身,被所见人身,即人观念中自身之影;故人身亦不为鬼障碍。间有积世老鬼,或弄人、助人,且能现形出声而同人饮啖。鬼类之生,亦有胎、卵、湿、化四种,最多者为化生。地狱中则专从化生也。此类鬼何为独多?因有是受果报者,有是余道中舍报毕命而生缘未遇化为中阴身鬼者;盖化生鬼亦大略同中阴身也。此种鬼大都未失前生人格,且有宿命通能知多生之事及能变幻梦游。世人初立鬼名,即由梦中或冢间遇已死之祖先而起,遂有人之神灵不灭谓之鬼,及鬼为人之神灵之所归等种种误会。其实则人死不都报生为鬼,鬼亦不都亦人死报生。人生鬼生,各有来自六道中新死者;鬼死人死,各有直趋六道中转生者,所以谓之六道生死轮回。惟罪福业未甚分明决定,无强烈之转生缘者,人死亦多浮寄鬼中耳,所谓游魂滞魄是也。寻常为亡人造福,即是多恐在此类鬼中,令速得善道之生缘也。其余报生定者,非有非常道力不能回转之。然众生阿赖耶识原非定一定异,善业恶业皆互为缘力而相感应,故作善作恶都不遗失。后之六种饿鬼,则皆唯酬饿鬼之业者方报生耳。其住处亦依傍热地狱。地狱之大者,有八寒八热十六种:八寒即在南北冰洋中,八热即在地心火汁中。坏劫若近,地狱先空,即是地狱蕴火尽向冰底喷出,火泄冰消,大地乃渐毁灭也。
八、四天王寿五百岁,非人间之五百岁也。以人间岁月校之,五十岁仅为彼天一日;以如此之日,复如人间日数积成岁;积如彼之岁五百岁耳。若单计人中年岁,则彼一岁已有人间十八万岁矣!然此犹天人中寿之最短者耳!故在彼观吾人,真蜉蝣之不若也!佛二九四五年,七月,释太虚识。(见觉社丛书五期)(附注) 原题“阅佛教伦理丛书讲话第一种”,今依文钞改题。
猜你喜欢 卷第十·智旭 卷第十·志磐 卷第三·费隐通容 卷第三十一·佚名 不可著悲魔及欢喜魔·印光 总论·纪荫 佛说群牛譬经·佚名 卷第五十八·佚名 缁门警训卷第七·如卺 卷中·佚名 俱舍论记 第十七卷·普光 金刚般若经宣演卷上·道氤 卷四百五十四·佚名 复香港女众书(二通)·太虚 续高僧传卷第十八·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