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子正蒙注卷六

三十篇

  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

  尽其用之谓器,无动非礼,则立人之道尽矣。

  四十精义致用,时措而不疑。

  礼之所自出,义之当然也,精之,则尽变矣。

  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谓之至,故曰知。

  义者因事而措理,则其合一之原也。理原于天化之神而为吾性之所固有,穷极其至,一本而万殊,则吾之所受于天者尽,而天之神化,吾皆与其事矣。不可谓至者,圣人自谦之辞。知,犹与闻也。

  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

  合天之化而通之于物理,则人物之志欲情理,皆知其所自而随感即通,处之有道矣。物之相感也莫如声,声入心通,不待形见而早有以应之。

  七十与天同德,不思不勉,从容中道。

  穷理尽性之熟也。圣功之极致,与天合德,而其所自成,则以执礼精义为上达之本。盖礼,器也,义,器与道相为体用之实也;而形而上之道丽于器之中,则即器以精其义,万事万物无不会通于至诚之变化,故曰“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天之为德,不显于形色,而成形成色,沦浃贯通于形色之粗,无非气之所流行,则无非理之所昭著。圣功以存神为至,而不舍形色以尽其诚,此所以异于异端之虚而无实,自谓神灵而实则习不察、行不著也。

  常人之学,日益而不自知也。

  学则必有益矣;闻见之力忽生其心,故不自知其所以益。

  仲尼学行习察,异于他人,

  学则行之而无所待,习则察其所以然,是其圣性之自然合道;而所志者天德,闻见日启而不恃闻见以知,皆诚于德而明自诚生也。

  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知裁,其德进之盛者与!

  学而行,无滞于行,则已行者化;习而察,则不执所习,而参伍以尽其变,故不执一德而裁成万理;德进之盛,殆由此与!盖循物穷理,待一旦之豁然,贤者之学,得失不能自保,而以天德为志,所学皆要归焉,则一学一习皆上达之资,则作圣之功当其始而已异。此张、朱学诲之不同,学者辨之。

  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尽人物之性,然后耳顺,与天地参;无意、必、固、我,然后范围天地之化,从心而不逾矩;

  知命,从心,不逾矩,圣德之效也。有圣学而后圣德日升,圣学以穷理为之基,而与天地参者,灼见天地之神,穷理之至也。

  老而安死,然后不梦周公。

  此七十后圣心之妙也。范围天地之化,则死而归化于天,无不安者,屈伸自然无所庸其志也。《诗》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此之谓与!

  从心莫如梦。

  物无所感,自然而如其心之所志。

  梦见周公,志也;

  志则非时位所能为而志之。

  不梦,欲不逾矩也,

  矩,天则也。范围天地之化,屈伸行止,无往而不在帝则之中,奚其逾!

  不愿乎外也,

  无往而非天理,天理无外,何逾之有!

  顾之至也,

  于天皆合,则于物皆顺。

  老而安死也。

  顺自然之化,归太和氤氲之妙,故心以安。

  故曰“吾衰也久矣。”

  形衰将屈,神将伸也。

  困而不知变,民斯为下矣;不待困而喻,贤者之常也。

  未尝处困而能喻乎道,贤矣。然困常而常,则喻其当然,而屈伸动静之变有不察者。

  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孟子谓“人有德慧术知者存乎疢疾”,以此。

  困之中必有通焉,穷则变,变则通。不执一之道,惟困而后辨之,人情物化变而有常之理,亦惟困而后辨之,故曰其德辨。心极于穷,则触变而即通,故曰其感速。不待困而喻者,知其大纲,忘其条理,因循故常,虽感亦不能速辨。

  自古困于内无如舜,困于外无如孔子。以孔子之圣而下学于困,则其蒙难正志,圣德日跻,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独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无生安之可恃而不倚于学,迫其神明以与道合,下学之事也。正志者,正大经也。万变而反于大经,非贤者以下所知,惟天屈伸聚散,运行于太极之中,具此理尔。义日精,仁日熟,则从心不逾,困之所得者深矣。然则处常而无所困者,将如之何?境虽通而一事一物之感,一情一意之发,严持其心。临深履薄而不使驰驱,以研几于极深而尽性于至隐,则安利之境,不忘困勉之心,圣功在是。故知不待困而喻者,虽贤于人,终不可至于圣也。

  “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从欲风动,神而化也。

  存礼乐刑政之神而达其用,以尽人物之性,与天之曲成万物者通理,则民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而感动于不容已者矣。

  仲尼生于周,从周礼,故公旦法坏,梦寐不忘为东周之意;使其继周而王,则其损益可知矣。

  礼随时为损益,义之所以精也,中道也,大经也。为周人则志周礼,继周王则且必变通之。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变易之?

  述桀溺之意,所言亦近是。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知天下无道而不隐者,道不远人;且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

  道不远人,有人斯可行道,定公之君,季斯之臣,三月而鲁大治,非孔子与以所本无也。即不我用,圣人不忍弃之。天不以嚚讼而夺小人之口体,不以淫邪而夺小人之耳目,自尽其化而已。

  仁者先事后得,先难后获,故君子事事则得食;不以事事,“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仲尼少也国人不知,委吏乘田得而食之矣;及德备道尊,至是邦必闻其政,虽欲仕贫,无从以得之。

  位望既尊,不可复为卑官。

  “今召我者而岂徒哉”,庶几得以事事矣,而又绝之,是诚系滞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人不能不食,虽圣人必以事食;不能不食,则不能不事,故急于事,不轻绝人。此言虽浅,而学者以此存心,则饱食终身,为天地民物之累,亦尚知愧乎!

  不待备而勉于礼乐,“先进于礼乐”者也;

  先,谓未备物而急于行;后,谓备物而后行。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故急于行者不待物之备。

  备而后至于礼乐,“后进于礼乐”者也。

  治定制礼,功成作乐,圣人而在天子之位,乃建中和之极。君子、野人,以位言。

  仲尼以贫贱者必待文备而后进,则于礼乐终不可得而行矣,故自谓野人而必为,所谓“不愿乎其外”也。

  素位行道,而无所待于大行。

  功业不试,则人所见者艺而已。

  艺,六艺也。圣人之德,非人所可测,则人见其功;道不行,则人但见其艺。功与艺有大小,而盛德之光辉不可掩,则一也。

  凤至图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则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文章,谓制礼作乐、移风易俗之事。圣德默成万物,不因隐见而损益,文章则不可见也。

  鲁礼文阙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马者不借人以乘习。

  借,犹请也。谓马未驯习,必假请善御者调习之乃可乘,喻鲁君不能正礼乐,当假夫子修习之。

  不曰礼文而曰“史之阙文”者,祝史所任,仪章器数而已,举近者而言约也。

  浅近易知者且阙失之,况其大者。“犹及”,谓力能任之;“今亡矣夫”,叹其终不可得而正矣。

  师挚之始,乐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

  有声无律,则其音滥。

  夫子自卫反鲁,一尝治之,其后伶人贱工识乐之正。及鲁益下衰,三桓僭妄,自太师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乱。圣人俄顷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岂虚语哉!

  圣人顺大经而存神,故感心之速如此。

  “与与如也”,君或在朝在庙,容色不忘向君也。

  与与,相授貌。心尽乎君,则容色不贰。

  “君召使摈,趋进翼如”;自注:此翼如,左右在君也

  向君而趋,如两翼之夹身也。知非张拱者,近君不宜自为容。

  “没阶,趋进翼如”;自注:张拱如翔。“进”字衍文

  文同而义异,上以向君,下以自饬也。

  “宾不顾矣”,相君送宾,宾去则白曰“宾不顾而去矣”,纾君敬也。

  敬无所施而过于恭,则自辱。

  上堂如揖,恭也;

  致圭于主,君当尽其恭。

  下堂如授,其容纾也。

  受命于君,已执圭而反于次,敬可少纾矣。

  冉子请粟与原思为宰,见圣人之用财也。

  财以成用,当其可则义精矣。

  圣人于物无畔援,虽佛肸、南子,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尔,不为己甚也如是。

  畔援,君子必与君子为类,交相倚也。圣人尽人物之性,在我者无不诚,不倚于物,故不为己甚,绝恶人以自表异。

  “子欲居九夷”,不遇于中国,庶遇于九夷,中国之陋为可知。

  九夷之陋陋于文,中国之陋陋于心。

  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可行,“何陋之有!”

  圣人之化不可测,而大经之正,立诚而已矣。

  栖栖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

  疑微生亩之言,因孔子迟迟去鲁而发。

  固,犹不回也。

  执一必往之念,去则不可止。

  仲尼应问,虽叩两端而竭。

  即下学之中,具上达之理。

  然言必因人为变化。所贵乎圣人之词者,以其知变化也。

  尽人之性而知之明,则原于善而成乎偏者,洞知其所自蔽,因其蔽而通之,变化无方而要归于一,是其因人而施之教,未尝不竭尽上达之旨矣。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惮卑以求富,求之有可致之道也;

  此小人之设心则然。

  然则乃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

  曲谕小人,使知返而自安于命。

  爱人以德,喻于义者常多,故罕及于利;

  圣人之徒,正义而不谋利,无庸复与言利。

  尽性者方能至命,未达之人,告之无益,故不以亟言;

  求道于天而不求道于己,无益于进德。

  仁大难名,人未易及,故言之亦鲜。

  尽天下之理,皆吾心之恻然而动,不容已者;执事以言之,则倚于一曲而不全。

  颜子于天下,“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诚立而几明,则自知审,而即以验天下,无不知也;因人之不善以自警,则终身不行。

  故怒于人者,不使加乎其身;愧于己者,不辄贰之于后也。

  人有不善,则怒之矣;己不效尤,不使人将怒己,故曰不迁。贰,犹复也。此颜子力行之功,故夫子许为好学之实。

  颜子之徒,隐而末见,行而未成,

  未仕,故道不达;早亡,所求之志末竟。

  故曰“吾闻其语而未见其人也。”所以知此为颜子之类言者,以用舍行藏知之。

  “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颜子龙德而隐,故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与圣者同。

  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颜子之学,见龙之德也,可以利见,而时在潜则潜,所学者圣学,故道同于圣。

  龙德,圣修之极也;

  修之极而圣德纯,则屈伸一致而六龙可御。

  颜子之进,则欲一朝而至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所谓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也。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近小自期,非学也。

  “回非助我者”,无疑问也;

  大其心而正大经,则虽所未知,而闻言即贯,无疑则无容问矣。

  有疑问,则吾得以感通其故而达夫异同者矣。  道有异同,推其异以会其同,学者当自求而得之。待教而喻,虽达异同,其所达者犹有方也。圣人因问而曲尽教思之无穷,然非学者进德之实益。

  “放郑声,远佞人”。颜回为邦,礼乐法度不必教之,惟损益三代,盖所以告之也。

  “三”,当作“四”。言行,言乘,言服,言韶舞,则皆现成之辞。是其度数文章,颜子皆已知之,不待详教,但告之损益而已。

  法立而能守,德则可久,业可大;郑声、佞人能使为邦者丧所以守,故放远之。

  德立而业成,于君道无憾矣。以郑声、佞人为不足虑而姑置之,终为盛德之累,且潜移风会而不知。唯守之纯一,而淫邪之微疵必谨,则居心一,百官正,风俗醇,可久可大之道,纯王之德也。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二者疑于不相通。

  盖“士而怀居,不可以为士”,必也去无道,就有道。

  春秋之世,诸侯之国皆可仕,故不当怀土重迁而必去之。

  遇有道而贫且贱,君子耻之。举天下无道,然后穷居独善,不见知而不悔,

  夫子所以周流列国而后反鲁以老。

  《中庸》所谓“惟圣者能之”,仲尼所以独许颜回“唯我与尔为有是”也。

  无我之至,龙德而时中,夫子圣而颜子以此为学。

  仲由乐善,故车马衣裘,喜与贤者共敝;

  子路所友,必其贤也;乐人之善,外见之仁也。

  颜子乐进,故愿无伐善施劳;

  进而不已,不见有可伐可施,乐己之进无穷,内修之仁也。

  圣人乐天,故合内外而成其仁。

  天者,理之无间者也。安之,信之,怀之,内尽于己者至;老安,友信,少怀,外及于物者弘。合于己而己无非天,颜子所欲进者此,而未逮尔。

  子路礼乐文章,未足尽为政之道,以其重然诺,言为众信,故“片言可以折狱”,如《易》所谓“利用折狱”,“利用刑人”,皆非爻卦盛德,适能是而已焉。

  《噬嗑》啮而合,非天理之自然;《蒙》三未出乎险,圣功不就,皆非盛德事。

  颜渊从师,进德于孔子之门;孟子命世,修业于战国之际,此所以潜见之不同。

  命世,世无人而己任责于天也。二子皆学孔子,而因时为位,无成心以执一,所以为善学。

  犁牛之子,虽无全纯,然使其色骍且角,纵不为大祀所取,

  大祀为郊庙。

  次祀小祀终必取之,言大者苟立,人所不弃也。

  大者,大节不失也。此教仲弓以用人之道,与“先有司、赦小过”意同。

有德篇

  此篇亦广释《论》《孟》之义而开示进修之方,尤切身心之用,诚学者所宜服膺也。

  “有德者必有言”,能为有也;

  言以垂世立教,兴起天下而天下赖之,圣贤所以死而不亡。

  “志于仁而无恶”,能为无也。

  不以己私累天下,天下无所损,安而忘之。张子此言,以警学者至矣。纵欲趋利,则天下求无其人而不得,是人类之狼虿也。

  行修言道,则当为人取。

  道,顺于道也。取,取法也。

  不务徇物强施以引取乎人,故往教妄说,皆取人之弊也。

  君子之教,思无穷而道在己,则有志者自来取法;若不可与言而与言,必姑屈其说以诱使企及,成乎妄矣。往教之弊,终于妄说,枉己者未有能正人也。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志正深远,不务硁硁信其小者。

  反大经则正,达天德则深,循大常则远。

  辞取达意则止,多或反害也。

  旁及则害于本意。

  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规于非义之信;宁身被困辱,不徇人以非礼之恭;宁孤立无助,不失亲于可贱之人。三者知和而能以礼节之也。

  言必于信,恭以免辱。不择人而与亲,所以和天下也。以礼节之者,以礼立身,虽不与世侮而终不枉己,所以节和而不流。

  与上有子之言,文相属而不相蒙者。凡《论语》《孟子》发明前文,义各未尽者,皆挈之。他皆放此。

  挈,相引而及也。

  德主天下之善,

  主,所要归也。德得于心,而必以人心之同然者为归;偏见自得之善,非善也。

  善原天下之一。

  原,所从出也。天下者,万事万物之富,而皆原天道自然之化,阴阳相感,刚柔相济,仁义相成,合同而利用者也。若随其偶感之几,立异同以成趋尚,则有不善者矣。

  善同归治,故王心一;

  期于善天下而已。张弛质文,善不同而同治,王心定也。一者,括万理而贯通之。

  言必主德,故王言大。

  政教号令,因时因事,而皆主于心之所得以感人心之同得,则言约而可以统博,推之四海,垂之百世,咸为法则。此言王者之心,本于一原而散于万有,体天地民物之理,全备而贯通之,故随时用中,一致而百虑,异于执见闻以为我,私偏尚而流于霸功也。

  言有教,

  言皆心得而可为法则。

  动有法,

  动审乎几而不逾乎闲。

  昼有为,

  日用皆察著而力行之。

  宵有得,

  静思以精义。

  息有养,

  物无时不相引,而静正以养之,勿使牿害。

  瞬有存。

  心易出而外驰,持理勿忘以因时顺应。此张子自得之实修,特著之以自考而示学者。其言严切,先儒或议其太迫。然苟息心以静,而不加操持严密之功,则且放逸轻安,流入于释、老之虚寂;逮其下流,则有如近世王畿之徒,汩没诞纵,成乎无忌惮之小人。故有志圣功者,必当以此为法。

  君子于民,导使为德而禁其为非,不大望于愚者之道与礼,谓道民以言,禁民以行,斯之谓尔。

  文义未详,疑有阙误。大略谓不过望愚民而严为之禁,但修之己者,言可法,行可则,以示民而感之使善。

  无征而言,取不信、启诈妄之道也。

  以意度之,以理概之,虽其说是而取人不信,且使诈妄者效之,而造伪说以诬世。

  杞、宋不足征吾言则不言,

  得其大指,可以义起,而终不言。

  周足征则从之,故无征不信,君子不言。

  言天者征于人,言心者征于事,言古者征于今,所谓“修辞立其诚”也。

  便僻,足恭;善柔,令色;便佞,巧言。

  无识者取友,取此而已。故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己不逮而恶人之骄,自弃者也。“僻”当作“辟”。

  节礼乐,不使流离相胜,能进反以为文也。

  流于彼,则离于此矣。礼主于减,所以裁抑形神而使不过;然必进以为文者,鼓动其欢欣畅达之情以行礼,则无强制不安而难继之忧。乐主乎盈,以舒志气而使乐于为善;然必反以为文者,收敛神情,如其自得者而乐之,则无随物以靡、往而不复之伤。盖礼乐互相为节而成章,其数精,其义得,其合同而化之神,斯须不去而节自著,故乐之不厌。

  骄乐,侈靡;宴乐,宴安。

  其气骄者其用物必侈,侈则愈骄;其心好乐者必偷安,则愈不知戒惧。

  言形则卜如响,

  言形,谓可名言所疑,使卜人正告鬼神,无暗昧不可言之隐。

  以是知蔽固之私心,不能默然以达于性与天道。

  性者,神之凝于人;天道,神之化也。蔽固者为习气利欲所蔽,虽有测度性天之智而为所固隘,必且有意与天违之隐,不得已而托于默以自匿,是其求明之心,早与性天之廓然大公、昭示无隐者相违,亦犹怀私而不能昌言者,卜而神不告也。陆、王之学多所秘藏,与释氏握拳、竖拂同其诡閟,盖弗能洞开心意以通极于天则,故若明若昧,无由测性天之实也。

  人道知所先后,

  谓笃亲不遗旧。

  则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归厚矣。

  大经正则自得其和矣。合二章为一,亦挈前文之说,而于义未安。盖圣贤之言,推其极无不可以贯通,而义各有指,不可强合。此则张子之小疵。

  肤受,阳也;其行,阴也。

  以肤受激烈明愬,其迹阳也;险而隐,其情阴也。

  象生,法必效,故君子重夫刚者。

  象者心所设,法者事所著。肤受虽内阴而外阳,然其险谲不能终隐,则其后必苶然而自失,心柔则事必不刚也。刚者无欲而伸,有其心乃有其事,则纯乎阳,而千万人吾往矣。必言象法者,以凡人未有事而心先有其始终规画之成象,此阴阳之序,善恶之几,君子所必审察也。

  归罪为尤,罪己为悔。

  人归罪于己为尤,己既失而追自咎为悔。

  “言寡尤”者,不以言得罪于人也。

  言必于理之有征,人孰得而罪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恕己以仁人也。

  恕己,犹言如己之心。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虽不施不欲于人,然人施于己,能无怨也。

  反仁,反礼而已。此仁者存心之常定也。

  “敬而无失”,与人接而当也;

  亲疏尊卑各得其分谊。

  “恭而有礼”,不为非礼之恭也。

  恭以自靖,非徇物也。

  聚百顺以事君亲,故曰“孝者畜也”,又曰“畜君者好君也”。

  畜之为言聚也。孝子于亲,忠臣于君,孤致其心而不假于外,非期聚乎自顺也。然其诚之专至,则凡心之所念,身之所为,物之所遇,皆必其顺于君亲者而后敢为,则不期于事之顺而自无不顺矣,然后可以养亲之志而引君于道。

  事父母“先意承志”,

  意将动而先知之,则顺其美而几谏其失;志之所存,则承之以行而无违。

  故能辨志、意之异,然后能教人。

  因礼文而推广之,于意言先,于志言承,则可从不可从分矣。意者,乍随物感而起也;志者,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庸人有意而无志,中人志立而意乱之,君子持其志以慎其意,圣人纯乎志以成德而无意。盖志一而已,意则无定而不可纪。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志正,则意虽不立,可因事以裁成之。不然,待其意之已发,或趋于善而过奖之,或趋于不善而亟绝之,贤无所就而不肖者莫知所恶,教之所以不行也。

  艺者,日为之分义,涉而不有,

  得不居功。

  过而不存,

  不恃才而数为之。

  故曰“游”。

  所依者仁而已。艺者,仁之迹。

  天下有道,道随身出;

  身不徒出,道随以行。

  天下无道,身随道屈。

  道不可行,身必隐也。此谓爱身以爱道,见有道而不见有身。

  “安土”,不怀居也;怀则有所从违而不安。

  有为而重迁,无为而轻迁,皆怀居也。

  有为重迁,为利所靡也;无为轻迁,非义所当去,激于一往而去之。

  “老而不死,是为贼。”幼不率教,长无循述,老不安死,三者皆贼生之道也。

  率教、循述,以全生理;安死,以顺生气,老不安死,欲宁神静气以几幸不死。原壤盖老氏之徒,修久视之术者。屈伸,自然之理,天地生化之道也。欲于天化以偷生,不屈则不伸,故曰贼生。

  “乐骄乐”则佚欲,

  凡侈皆生于骄也。

  “乐宴安”则不能徙义。

  偷安则以义为繁难而外之,庄、告是也。

  “不僭不贼”,其不忮不求之谓乎!

  不忮,则不越分而妄作;不求,则不损物以利己;心平,则动皆无咎。

  不穿窬,义也;谓非其有而取之曰盗,亦义也。恻隐,仁也;如天,亦仁也。故扩而充之,不可胜用。

  仁义之全体具足于性,因推行而有小大尔。小者不遗,知天性之在人;大而无外,知人之可达于天。

  自养,薄于人,私也;

  欲希众而要誉。

  厚于人,私也。

  有意忘物。

  称其才,

  当作“财”。

  随其等,无骄吝之弊,斯得之矣。

  厚人者骄,自厚者吝。君子之用财,称物平施,心无系焉尔。

  罪己则无尤。

  引过自责,尽仁尽礼,尤之者妄人而已,不足恤也。

  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

  以取困辱为忧,则困辱不足忧矣。

  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有道则若固有之。

  “勇者不惧”,死且不避而反不安贫,则其勇将何施邪?不足称也;

  人有气谊所激,奋不顾身,而不能安贫者,不受嘑蹴以死而受万钟。勇之所施,施于所欲而已。勇莫勇于自制其欲。

  “仁者爱人”,彼不仁而疾之深,其仁不足称也;皆迷谬不思之甚。故仲尼卒归诸乱云。

  思死与贫之孰重孰轻,则专致其勇于义矣;思彼之可疾惟其不仁,而我疾之甚,则自薄其爱,人将疾我矣。必内笃其仁而后爱笃以溥。

  挤人者人挤之,侮人者人侮之。“出乎尔者反乎尔”,理也;

  不仁、无礼者所应得。

  势不得反,亦理也。

  反则成乎相报无已之势,自反而无难于妄人,君子自尽容物之理。

  克己行法为贤,

  不已荣利失自守之道,克己之事也。审其宜而进退,行法之事也。

  乐己可法为圣。

  自有其乐,进退屈伸,因时而不累其心,皆得其中,允为行藏之法。

  圣与贤,迹相近而心之所至有差焉。辟世者依乎中庸,没世不遇而无嫌;辟地者不怀居以害仁,辟色者远耻于将形,辟言者免害于祸辱,此为士清浊淹速之殊也。

  知几则速,速则纯乎清矣。知几者,非于几而察之,心纯乎道,乐以忘忧,则见几自明。故曰“知几其神乎!”

  辟世辟地,虽圣人亦同,然忧乐于中,与贤者、其次者为异,故曰迹相近而心之所至者不同。

  贤者未免于忧,自克而已;圣人乐天,虽忧世而不以为闷。

  “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之意,与《表记》所谓“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相表里。

  君慎于进贤,非吝也;士慎于自进,非骄也。天位天职,非己所得私,君臣交慎,则天理顺而人能毕效矣。

  “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智能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近。

  君之取士,士之取友,以此求之则不失。悫者,人之恒心也。小人之误国而卖友者,唯无恒而已。

  谷神能象其声而应之,

  谷之虚而能应者曰神。象其声,无异响也。

  非谓能报以律吕之变也,

  以虚应物而能象之,仿佛得其相似者而已。不能穷律吕之变,不能合同于异,尽情理之微也。

  犹卜筮叩以是言则报以是物而已,《易》所谓“同声相应”是也。

  神之有方者,非能变者也。

  王弼谓“命吕者律”,语声之变,非此之谓也。

  命,犹倡也。律倡之,吕和之,而声之变乃备,律吕清浊洪细之不同,合异而同,变乃可尽。故孤阳不生,独阴不成,至中之理,仁义不倚,君子之道。出处语默之不齐,命官取友之无党,高明沉潜之相济,中道之矩,神化之所以行也。若应所同而违所异,则小人之道矣。惟其中无主而量不宏,以谷神为妙用而不以诚也。

  行前定而不疚,光明也。

  前定者,非执一而固必之;正大经以应天下,昭然使人喻之。

  大人虎变,夫何疚之有!

  大经正而万变皆载其威,神行不同而心则一,所以不疚。

  言从作乂,名正,其言易知,人易从。圣人不患为政难,患民难喻。

  德礼之精意,民不能知,挈其要以定大经。故修辞立诚,圣人有其难其慎者,详则多疑,略则不喻。《春秋》之笔削,游、夏不能赞一辞,以此。

张子正蒙注卷六终

猜你喜欢
  周书·无逸·佚名
  卷五 公冶长第五·邢昺
  居业录跋·胡居仁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林语堂
  第七章 30·辜鸿铭
  卷三·范处义
  卷二百二十一·秦蕙田
  卷九十八·秦蕙田
  定公·定公十三年·左丘明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菩提道次第心论科判·宗喀巴
  人生的佛教·太虚
  会昌以前中华佛教之三大系·太虚
  佛说人仙经·佚名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义净译)·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一出 封赠忠臣·王世贞

    〔付末上〕为问当年素服儒。于今腰下佩金鱼。分明有个朝天路。何事男儿不读书。自家林相便是。我老爷向与邹老爷结为兄弟。恩若同胞。共除大奸。各伸所愿。今邹老爷升授通政参议。吿归葬亲。我老爷特差我打探消息。

  • 第十歌 天上只有半个头月亮呒不半个头星·刘半农

    天上只有半个头月亮呒不半个头星, 做双快靴拨于外私情, 薄薄能个衬底末密密能个札, 外私情着仔步步脚头轻。

  • 卷五十三 咸平五年(壬寅,1002)·李焘

      起真宗咸平五年十月盡是年十二月   冬十月癸亥朔,詔并汾二州、大通監得替幕職、州縣官,自今免其守選。   丙寅,西涼府六谷首領潘囉支遣使上言:「李繼遷送鐵箭誘臣部族,已戮一人,縶一人,以聽朝旨。」詔褒之,聽自裁處。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七·佚名

    嘉靖三十八年十月戊戌朔钦天监进明年大统历颁赐文武百官○时享 太庙遣驸马许从诚代○原任南京工部左侍郎为民程文德卒文德浙江永康人嘉靖己丑进士第二授翰林院编修以编修扬名论吏部尚书汪鋐连下诏狱谪信宜典史历升兵

  • 谷山笔麈卷之四  相鉴·于慎行

    宋时,宰相省阅进奏文书,同列多不与闻。熙宁初,唐介参政,谓首相曾公亮曰:「身在政府而事不与知,上或有问,何辞以对?」乃与同视。后遂为常。介之请,公亮之从,皆政体也。朝廷防宰相之专,设参知以为陪贰,而不与省阅,职守安在?势之所归,不

  • 卷十六·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十六 纪年 世宗圣明皇帝上 世宗圣明皇帝初名襃後改名雍武元皇帝孙晋王宗辅【按金史宗辅为左副将军薨追封潞王皇统六年进冀国王正隆二年改封许王未尝封晋王】之子也母曰图克坦氏生帝

  • 岳瞞帖穆尔传·宋濂

    岳瞞帖穆尔,回鹘族人,畏兀国宰相暾欲谷的后裔。其兄仳理伽普华,十六岁继其父为畏兀国宰相,因被人诬陷而奔往太祖,以其弟岳瞞帖穆尔为人质。岳瞞帖穆尔随太祖东征西讨,多立战功。皇弟斡真寻求师傅,太祖命岳瞞帖穆尔担任此职。

  • 卷之五  國初禮賢錄(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國初禮賢錄,一卷,原文未題撰者姓氏。一說劉基撰。四庫全書總目卷五二記:「此書藝文志、千頃堂書目皆作基撰。然錄中所載,即明太祖任用基及葉琛、章溢、宋濂四人事,且有基馳驛歸里,居家一月而薨之文,則非基所作審矣。」故闕名

  • 卷二十八 李通奸佞·李有棠

    〔张仲轲、梁珫附〕海陵正隆三年秋七月甲申,以吏部尚书李通为参知政事。通以便辟侧媚,得幸于海陵。累官右司郎中,迁吏部尚书。请谒贿赂,辐辏其门,海陵尝戒谕之。至是,拜参政。海陵恃累世强盛,欲大肆征伐,以一天下。尝曰:“天下

  • 原序·宋敏求

    唐大诏令集原序唐大诏令集者先君宣献公景佑中书第三【阙】所纂也先公以文章名世更内外制之选而朝廷典册多以属之及入陪宰政仁宗数面命撰述於是有中宫册文三后不迁及条列兵农置睦亲宅朝集院等诏机务之隙因裒唐之德音号

  • 提要·沈名荪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八南北史识小録     史钞类提要【臣】等谨案南史识小録八卷北史识小录八卷国朝沈名荪朱昆田仝编名荪字涧芳钱塘人昆田字文盎秀水人彛尊之子也是书仿两汉博闻之例取南北二史摘其字句之

  • 爵國第二十八·苏舆

      《春秋》曰:“會宰周公。”又曰:“公會齊侯、宋公、鄭伯、許男、滕子。”又曰:“初獻六羽。”《傳》曰:“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余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凡五等。故周爵五等,士三品,文多而實少。《春秋》三

  • 了众生所品第十二·佚名

    佛告族姓子。如来晓於众生他人异种所好不同志学各异。於脱未了悉知如审。云何知之。或时有人住於贪欲志好恚脱。或复有人住於瞋恚因贪欲脱。或复有人住於愚戆信欲恚脱。如来悉知。或复有人住於善德好不善脱。或复有人

  •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一·唐慧琳

        大唐沙门慧苑撰  音新译大方广佛花严经音义卷上(并序)  经从第一卷尽第十六  原夫第一胜义寔离言之法性等流真教诚有海之方舟故以名句字声作别相之本质色香味触为住持之自体嗟乎超绝言虑之旨洽悟见闻之

  • 维摩经义疏卷第一·吉藏

    玄义开为四门。一定浅深。二释名题。三辨宗旨。四论会处夫至趣无言玄藉弥布。法身无像物感则形。故知无言而无不言。无像而无不像。以无言而无不言故。张大教网。亘生死流。以无像而无不像。则住如幻智。游戏六道。是

  • 治平铁壁机禅师年谱·铁壁慧机

    庆忠机和尚年谱序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则诞生何年未出母胎度人已毕则行道何岁末后曰吾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则娑罗灭度何所缵述哉虽然若无阿难之结集不惟三藏十二部无传周昭之纪九龙之浴十九逾城六年证果始从鹿野苑终

  • 武当福地总真集·刘道明

    元刘道明集。前有自序,撰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述武当山峰岩溪涧、宫观本末、神仙灵迹、仙禽神兽、奇草灵木、真武神历代封号及传记、录善降日、供献仪物、古今明达等。

  • 瓦釜集·刘半农

    诗集。刘半农著。1926年4月北新书局出版。收录作者1920年至1924年的民歌体诗共21首。前面有开场歌,后面附录“手攀扬柳望情哥”等19首情歌。《瓦釜集》是刘半农运用江阴方言整理的“四句头山歌”,也是“五四”诗坛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