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子正蒙注卷七

有司篇

  有司,政之纲纪也。

  素习其事,则大纲具悉。

  始为政者,未暇论其贤否,必先正之,

  正其职掌。

  求得贤才而后举之。

  为政者迫于有为,急取有司而更易之以快一时之人心,而新进浮薄之士骤用而不习于纲纪,废事滋甚。惟任有司而徐察之,知其贤不肖而后有所取舍,则事之利病,我既习知,人之贤否,无所混匿,此远大之规存乎慎缓也。

  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

  劳,为民扰也。不本诸心得之理,非其至当,虽善而拂人之性。

  “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欲。”生于不足则民盗,能使无欲则民不为盗。假设以子不欲之物赏子,使窃其所不欲,子必不窃。故为政者在乎足民,使无所不足,不见可欲,而盗必息矣。

  田畴易,税敛薄,则所可欲者已足;食以时,用以礼,已足而无妄欲,即养以寓教,民不知而自化矣。

  为政必身倡之,且不爱其劳,又益之以不倦。

  以乾乾夕惕之心临民,则民化;以无为清静自逸,则民偷。

  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

  自合六师曰讨,奉词合众曰伐。

  故虽汤、武之举,不谓之讨而谓之伐。

  “伐夏救民”,“变伐大商”,皆曰“伐”是也。虽无可奉之命,必正告诸侯,众允而后连师以伐。

  陈恒弑君,孔子请讨之,

  圣人于名必正,不轻言讨,必有所据。

  此必因周制邻有弑逆,诸侯当不请而讨。

  胡氏曰:先发后闻可也。

  孟子又谓“征者上伐下,敌国不相征”,然汤十一征,非赐鈇钺,则征讨之名,至周始定乎!

  疑汤之已赐鈇钺,又疑夏、商未定征伐之名,皆正名必谨乎微之意。

  “野九一而助”,郊之外助也;“国中什一使自赋”,郊门之内通谓之国中,田不井授,故使什而自赋其一也。

  助九一、赋十一者,助则公田之耕其种馌,皆上给也。郊,近郊。滕地方五十里,三十里外之远郊,非其境矣。

  “道千乘之国”,不及礼乐刑政,而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言能如是则法行,不能如是则法不徒行,礼乐刑政亦制数而己尔。

  节用,礼之本;爱人,乐之本;使民以时,则政简而刑不滥;制数皆藉此以行慈俭,存心于万物之原也。

  富而不治,不若贫而治;

  事得其理曰治。国不治,虽富而国必危。

  大而不察,不若小而察。

  尽民之情曰察。地大民众而不得民之情,民必不附。

  报者,天下之利,率德而致。

  自有德于人,不求报而自致。

  善有劝,不善有沮,皆天下之利也。小人私己,故利于不治;

  治,明辨也。德怨不报,苟利目前而已。

  君子公物,利于治。

  使天下乐于德而惮于怨,与人为善之公也。此明以德报怨为小人之术。

大易篇

  此篇广释《周易》之指,有大义,有微言,旁及于训诂,而皆必合于道。盖张子之学,得之《易》者深,与周子相为发明。而穷神达化,开示圣学之奥,不拘于象数之末以流于术数,则与邵子自谓得伏羲之秘授,比拟分合,有鬻术射覆之俑者迥异,切问近思者所宜深究也。

  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

  明有所以为明,幽有所以为幽;其在幽者,耳目见闻之力穷,而非理气之本无也。老、庄之徒,于所不能见闻而决言之曰无,陋甚矣。《易》以乾之六阳、坤之六阴大备,而错综以成变化为体,故乾非无阴,阴处于幽也;坤非无阳,阳处于幽也;剥、复之阳非少,夬、姤之阴非微,幽以为缊,明以为表也。故曰“《易》有太极”,乾、坤合于太和而富有日新之无所缺也。若周子之言无极者,言道无适主,化无定则,不可名之为极,而实有太极,亦以明夫无所谓无,而人见为无者皆有也。屈伸者,非理气之生灭也;自明而之幽为屈,自幽而之明为伸;运于两间者恒伸,而成乎形色者有屈。彼以无名为天地之始,灭尽为真空之藏。犹瞽者不见有物而遂谓无物,其愚不可瘳已。

  《易》语天地阴阳,情伪至隐赜而不可恶也。

  神化虽隐,变合虽赜,而皆本物理之固然,切生人之利用,故不可厌恶。

  诸子驰骋说辞,穷高极幽,而知德者厌其言。

  诸子论天人之理而终于无所行者,必不能与之相应,则又为遁辞以合于流俗,使人丧所守而波靡以浮沉于世。知德者,知其言之止于所不能见闻而非其实,故厌之。

  故言为非难,使君子乐取之为贵。

  可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盛德大业资焉,而有益于学,则君子乐取之。

  《易》一物而三才: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

  才以成乎用者也。一物者,太和氤氲合同之体,含德而化光,其在气则为阴阳,在质则为刚柔,在生人之心,载其神理以善用,则为仁义,皆太极所有之才也。故凡气之类,可养而不可强之以消长者,皆天也;凡质之类,刚柔具体可以待用,载气之清浊、柔强而成仁义之用者,皆地也;气质之中,神理行乎其间,而恻隐羞恶之自动,则人所以体天地而成人道也。《易》备其理,故有见有隐而阴阳分,有奇有偶而刚柔立,有德有失而仁义审,体一物以尽三才之撰也。“谓之”云者,天、地、人亦皆人为之名,而无实不能有名,无理不能有实,则皆因乎其才也。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若火珠林之类,有吉凶而无善恶,小人资之谋利,君子取之,窃所未安。

  故撰德于卦,

  不但言吉凶,而必明乎得失之原,乾且曰“利贞”,况其余乎!贞虽或凶,未有言利而不贞者也。

  虽爻有小大,

  阴过为小,阳胜为大,失其时位,则得失殊矣。

  及系辞其爻,必谕之以君子之义。

  有小人之爻,而圣人必系之以君子之辞。剥之六五,阴僭之极,而告以贯鱼之义,或使君子治小人,或使小人知惧,不徇其失而以幸为吉。若火珠林之类,谋利计功,盗贼可以问利害,乃小人侥幸之术,君子所深恶也。

  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

  成而为象,则有阴有阳;效而为法,则有刚有柔;立而为性,则有仁有义;皆太极本所并有,合同而化之实体也。故谓“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自其动几已后之化言之,则阴阳因动静而著;若其本有为所动所静者,则阴阳各为其体,而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静则阴气聚以函阳,动则阳气伸以荡阴,阴阳之非因动静而始有,明矣。故曰两体,不曰两用。此张子之言所以独得其实,而非从呼吸之一几,测理之大全也。

  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

  三才各有两体,阴阳、柔刚、仁义,皆太和之气,有其至健,又有其至顺,并行不悖,相感以互相成之实。

  阴阳、刚柔、仁义之本立,而后知趋时应变。

  三才之道,气也,质也,性也,其本则健顺也。纯乎阳而至健立,纯乎阴而至顺立,《周易》并建乾、坤于首,无有先后,天地一成之象也。无有地而无天、有天而无地之时,则无有有乾而无坤、有坤而无乾之道,无有阴无阳、有阳无阴之气,无有刚无柔、有柔无刚之质,无有仁无义、有义无仁之性,无阳多阴少、阴多阳少、实有而虚无、明有而幽无之理,则屯、蒙明而鼎、革幽,鼎、革明而屯、蒙幽,六十四卦,六阴六阳具足,屈伸幽明各以其时而已。故小人有性,君子有情,趋时应变者惟其富有,是以可日新而不困。大易之蕴,唯张子所见,深切著明,尽三才之撰以体太极之诚,圣人复起,不能易也。邵子谓天开于子而无地,地辟于丑而无人,则无本而生,有待而灭,正与老、释之妄同,非《周易》之道也。

  故“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乾、坤非有毁也,曲学之士,执所见闻偶然之象,而杂以异端之小慧,见乾则疑无阴,见坤则疑无阳,见夬、姤则疑无剥、复,见屯、蒙则疑无鼎、革,因幽之不可见而疑其无,则是毁之矣。毁乾、坤十二位之实体,则六十二位之错综,何据以趋时应变哉?

  六爻各尽利而动,

  筮之策,老则动而变,盖道至其极而后可以变通,非富有不能日新。尧仁极矣,而后舜可用其窜殛;文王顺极矣,而后武王可行其燮伐;德未盛而变,则妄矣。

  所以顺阴阳、刚柔、仁义、性命之理也。

  其动也有大有小,有当位有不当位,盖在天之气有温肃,在地之质有利钝,在人之性有偏倚,化不齐而究无损于太极之富有,其理固然。则虽凶而无悔,虽吝而无咎,善用之者皆可以尽天道人事之变而反其大经。故父顽而有至孝之子,国亡而有自靖之臣,极险阻以体易简,则何屈非伸,而天下之理无不得。《易》之为君子谋者,顺性命而变不失常也。

  故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天、地、人所必有之变也。

  阳遍体众阴,众阴共事一阳,理也。

  体者,为之干而达其情以治之也。顺事,而承之也。此因时之变而言之,震、巽、坎、离、艮、兑,皆乾、坤之变也。若《易》之全体,乾、坤合德,君子小人同归于道,天理人欲,从心不逾,则为理之大宗,无所容其亢抑矣。

  是故二君共一民,

  争乱之端。

  一民事二君,

  立心不固。

  上与下皆小人之道也;

  上无让德,下有贰心,乱世之道,小人之时为之。以此而推,心无定主,而役耳目以回惑于异端,气不辅志,而任其便以张弛,皆小人之道。而忠信以为主,博学详说以反约,斯君子之所尚。明体适用之学,于此辨之而已。

  一君而体二民,

  容保者大。

  二民而宗一君,

  大一统。

  上与下皆君子之道也。

  上不泄忘,下无异志,治世之道,君子之时为之。

  吉凶、变化、悔吝、刚柔,《易》之四象与!悔吝由赢不足而生,亦两而已。

  天地之四象,阴、阳、刚、柔也;易之四象,则吉、凶、悔、吝也。吉凶,天之命,阴阳之变化也;悔吝,刚柔、赢不足之情,因乎地之质也:皆自两仪而生。纯阳为天,纯阴为地,而天有阴,地有刚,又各自为阴阳;二而四,四而合二,道本如是,非判然一分而遂不相有也。在天有阴阳,在阳有老少,在数有九七,在地有柔刚,在阴有老少,在数有六八,于是而四象成。故《易》一爻之中,自阴有阳,有老有少,而四象备焉。震、坎、艮之一阳,老阴所变;巽、离、兑之一阴,老阳所变:故曰“四象生八卦”。邵子乃画奇耦各一之象为两仪,增为二画之卦为四象,又增三画之卦为四画之卦凡十六,又增为五画之卦凡三十有二,苟合其加一倍之法,立无名无象无义之卦,则使因倍而加,极之万亿而不可象,非所谓致远恐泥者欤!

  尚辞则言无所苟,

  尚,谓尊信而效法之。《易》辞本阴阳之定体以显事理之几微,尚之,修辞皆诚矣。

  尚变则动必精义,

  少不变,以循礼之中也;老变,以达事之穷也;尚之,随时而求当,义必精矣。

  尚象则法必致用,

  推阴阳、刚柔、动止以制器,其用必利。

  尚占则谋必知来。

  因其时义以定吉凶,君子之谋与神合,知屈伸自然之理而顺之也。

  四者非知神之所为,孰能与于此!

  《易》具其理而神存乎其中,必知神之所为,显于象数而非徒象数,然后能学《易》而尽四者之用。王辅嗣之流,脱略象占,固有所末尽;而谓《易》但为占用,几与壬遁、火珠林等,则健顺毁而几无以见《易》。然则四尚之义,缺一而不足以知《易》,故善言《易》者,其唯张子乎!

  《易》非天下之至精,则词不足待天下之问;

  假设以启疑而断其必然也。天下之问至赜,《易》以易简之词尽之,问者各得焉,惟精于义而不倚形象之粗也。此言尚辞。

  非深,不足通天下之志;

  通天下之志,所以穷理也。此言尚变。

  非通变极数,则文不足以成物,象不足以制器,几不足以成务;

  极数,尽数之损益而止于其则,故大衍止于五十,乾、坤之策止于三百六十,卦止于六十四,爻止于三百八十四,变通而有极,故言而有物,行而有制,制器而适于用。此言尚象。

  非周知兼体,则其神不能通天下之敬,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乾、坤并建,阴阳六位各至,足以随时而相为隐显以成错综,则合六十四卦之德于乾、坤,而达乾坤之化于六十有二,道足而神行,其伸不齐,其屈不悔,故于天下之故,遗形器之滞累,而运以无方无体之大用,化之所以不可知也。此明《易》之为道,圣人以天性之神,尽天地之妙,而立为大经,达为百顺,非其他象数之学所可与也。焦赣、京房、虞翻之流,恶足以知此,况如火珠林之鄙俗乎!

  示人吉凶,其道显矣;

  贞妄得失,吉凶必应其则,示天下以可知也。

  知来藏往,其德行神矣;

  吉凶未著,从其贞妄之性情而早知其变之必至,所以诏天下于德者,其用神也。

  语蓍龟之用也。

  用,所以前民而正其行也。

  显道者,危使平,易使倾,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之道也。

  吉凶之变,危而可使平,易而或以倾,得失争于善恶之几,能戒惧以持其终始,则要归于无咎,其道至约而昭示无隐,所谓显也,乃已成之象占也。

  神德行者,寂然不动,冥会于万化之感而莫知为之者也。

  道虽显于象占,而其所由然,不待事几之至前,设其理于阴阳未剖之先,豫以应天下之感,人之所以不能知者,《易》已早知而待之。唯其达乎屈伸动静之妙,故不俟时至事起而谋之,此不测之神固乎诚者也。

  受命如响,故“可与酬酢”;

  天道人事本通一而相酬答也。

  曲尽鬼谋,故“可以佑神”。

  佑,助也。鬼神之谋,奚能喻于人;而《易》曲尽以著其忠告,是赞助乎神也。

  开物于几先,故曰“知来”;明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

  弭患于前而后效著于后,《易》之戒占者,其贻谋久远也。

  极数知来,前知也。

  前知者,非偶因一数之盈虚而测之;尽其数之所有,而万变皆尽,来者无穷,莫之能逾也。

  前知其变,有道术以通之,君子所以措于民者远矣。

  变无常而道自行乎其中,劝进其善之利而戒以恶之所自积,则民咸可喻于君子之义,而天下万世共由以利用安身。

  “洁静精微”,不累其迹,知足而不贼,则于《易》深矣。

  此释《礼记经解》之言而示学《易》之法。洁静者,不以私渎乱而洁清其志,静以待吉凶之至也。精微者,察其屈伸消长之理而研于义之所宜也。不累其迹者,因数而知象,数为象立,不泥于数,固象而穷理,象为理设,不执于象也。知足不贼者,止于义之所可,而不谋利计功、侥幸于吉之先见以害正命也。如此以学《易》,则可以寡过;以占筮,则知惧而无咎矣。彼执象数而役志于吉凶者,固不足以与于《易》也。

  “天下之理得”,元也;

  万事万物皆天理之所秩叙,故体仁则统万善。

  “会而通”,亨也;

  理无不通,故推而行之皆顺。

  “说诸心”,利也;

  利合于义,则心得所安。

  “一天下之动”,贞也。

  大经正,则随所动而皆不失其正,此推本而言之。谓乾具此四德,故以备万善而协于一也。四德分而体用自相为因,元、贞,体也;亨、利,用也;惟元统天下之理,故于事通而于心说贞者,贞于其元。惟贞于仁,故通万变而心常安,乃必通乎事而理始咸得,说乎心而后居正不疑,则亨、利,用也而抑为体。故《文言》分析四德,而彖则大亨而利正,其义一也。孔子之《易》,曾何异于文王哉!

  乾之四德,终始万物,迎之随之,不见其首尾。

  天德之生杀,本无畛域;以一岁而言,循环往来,无有显著之辙迹,非春果为首,冬果为尾;以万物而言,各以其生杀为春秋,其春荣而冬落者,草木之凋者而已。盖四德随时而用,物亦随所受而见为德,此见为义者彼见为仁,氤氲一气之中,不倚一理以为先后,唯用之各得而已。故曰“天德不可为首”,有首有尾,则运穷于小成而有间断矣。

  然后推本而言,当父母万物。彖明万物资始,故不得不以元配乾;坤其偶也,故不得以元配坤。

  推其父母万物者而言之,则资始之德元为首;天生之,即地成之,故资生之德元为首。然未生而生,已生而继其生,则万物日受命于天地,而乾、坤无不为万物之资,非初生之生理毕赋于物而后无所益。且一物有一物之始,即为一物之元,非天地定以何时为元而资之始生,因次亨、次利,待贞已竟而后复起元也。在人之成德而言,则仁义礼信初无定次。故求仁为本,而当其精义,则义以成仁;当其复礼,则礼以行仁;当其主信,则信以敦仁;四互相为缘起。此惟明于大化之浑沦与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贞统于乾、坤之妙,而四德分配之滞说,贞下起元之偏辞,不足以立矣。彖之以乾元坤元言资始资生者,就物之生,借端而言之尔。

  此章旧分为二章,今合之。

  仁统天下之善,礼嘉天下之会,义公天下之利,信一天下之动。

  惟其会于一原,故时措之而无不宜。不然,则一德之用在一事,而能周乎天下哉!先儒皆以智配贞,而贞者正而固;循物无违,正也,终始不渝,固也,则贞之为信,明矣。即以木火金水言之,坎之彖曰“行险而不失其信”,则君子之取于水者,取其不舍昼夜之诚,非取其曲流委顺,遇员而员、遇方而方之诡随也。君子之智以知德;仁而不愚,礼而不伪,义而不执,信而不谅,智可以周行乎四德而听四德之用。智,知也,四德,行也。匪知之艰,惟行之艰,行焉而后可为德,《易》之言贞,立义精矣。张子之知德,迥出于诸子之上,于此信矣。

  六爻拟议,各正性命,故乾德旁通,不失太和而利且贞也。

  此释乾彖“乾道变化”四句之义,以龙德拟议,六爻之道,自潜而亢,各有性命之正;时位不齐,应之异道,而皆不违乎太和之理,则无不利而不失其正,此纯乾之所以利贞也。不然,因时蹈利,则违太和之全体而非贞矣。

  颜氏求龙德正中而未见其止,故择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叹夫子之忽焉前后也。

  得浑沦合一之理,则随变化而性命各正,合太和之全体,颜子之所欲几及而未逮也。

  乾三、四,位过中重刚,庸言庸行不足以济之,

  九二得中,故庸言庸行足济。

  虽大人之盛有所不安。外趋变化,内正性命,故其危其疑,

  九三曰“厉”,九四曰“或”。

  艰于见德者,时不得舍也。

  舍,止也。以庸言庸行为可据之德,止而不疑,则时可舍而舍矣。乾之三四,虽大人之庸德可行,而大经之正,必旁通于危疑,德不易见,安能据自信而释其忧乎!舜以“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为危疑,而后庸德可见,时为之也。

  九五,大人化矣,天德位矣,成性圣矣,

  历乎危疑而诚之至者,变无不通,故大化而圣。

  故既曰“利见大人”,又曰“圣人作而万物睹”。

  为天下所利见而天下化之,大人之进乎圣也。盖圣人之德,非于大人之外别有神变不测之道,但诚无不至,用以神而不用以迹,居德熟而危疑不易其心,及其至也,物自顺之而圣德成矣。

  “亢龙有悔”,以位画为言,若圣人则不失其正,何亢之有!

  上九之亢,圣人之穷,亦屈伸之常理,非圣人之亢有以致之。知进退存亡之必有,则安死全归而道合于太虚,况穷困乎?位画所直,圣人何疑焉!乾之六爻,纯乎龙德。九二之学问宽仁,其本也;三四之危疑,所以通乎变也;九五之利见,变而通也;上九之亢,屈伸之常也;相因而互成,此乾道之旁通而无不利者,不失其正也。

  圣人用中之极,不勉而中;有大之极,不为其大。

  仁熟则不待勉,义精则下学上达,不显其大,历乎危疑而成性,九五之德也。

  大人望之,所谓绝尘而奔,峻极于天,不可阶而升也。

  大人闲邪存诚而后光辉达,故不能测圣之藏。

  乾之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乃大人造位天德,

  造,七到反,至也。位,臻其域也。

  成性跻圣者尔。

  以乾道保合太和,历危疑而时乎中,大人义精仁熟而至乎圣,此孔子耳顺、从心之候也。

  若夫受命所出,则所性不存焉。

  时至则圣人不违尔。

  故不曰“位乎君位”而曰“位乎天德”,不曰“大人君矣”而曰“大人造也”。

  乾体本六阳纯成,而自爻言之,有渐造之象焉。惟德则日跻而圣,若位则乘时以登,无渐升之理。以为自潜而见,历危疑跃飞而有天下,则是曹操、司马懿之妄干神器,皆大人矣。《易》不为小人谋,故必以言德者为正。

  庸言庸行,盖天下经德达道,大人之德施于是者溥矣。

  溥,周遍也。明伦察物,无所遗也。

  天下之文明于是者著矣。

  秩叙明则礼乐兴。

  然非穷变化之神以时措之宜,则或陷于非礼之礼,非义之义,

  时变而执其常,则不中而非礼,不宜而非义。惟尽人物之性,善恶、吉凶达乎天之并育并行不相悖害者以贞其大常,而后成己成物无有不化,此乾道之所以必历三、四之危疑,而始得时中,以造飞龙之天德也。

  此颜子所以求龙德正中,乾乾进德,思处其极,未敢以方体之常安吾止也。

  颜子庸德已至,闲邪存诚,方进乎九三之惕厉,而未得九五之安止。方体之常,庸德之大纲也,拳拳服膺之善也。

  惟君子为能与时消息,顺性命,躬天德而诚行之也。

  万物皆备于我而会屈伸于一致,乃能与物消息。若大经未正而急于乘时,则性命不顺,圣德之时中,与无忌惮之迹相似而实相违也。诚行之者,无非心理之实然。

  精义时措,故能保合太和,健利且贞,

  时措则利,保合则贞,而圣功唯在精义,精义则入神。

  孟子所谓始终条理,集大成于圣智者与!《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其此之谓乎!

  大明者,智之事也。天下之变不可测,而不能超乎大经,大经之法象有常,而其本诸心之不贰者,变化该焉。故庸德之修,进而历危疑以尽变,具知万变之不齐皆屈伸之常,天德之诚不息,则无屈不伸而万物皆睹;是智之事,非徒聪明之察,乃刚健不息,历变而常,力行精义而抵乎大明之效也。故乾卦阅潜、见、跃、飞而终始乎刚健,惟其不贰,是以不测,天德圣功,一而已矣。以卦象言之,天之纯乎乾,无渐者也;以卦之数言之,筮者自一奇以至于十八变,纯乎奇而得乾,有渐者也。卦言乾而不言天,天无为而运行有序,圣有功而成章始达,不得以天之浑成言乾,乾为天而卦非徒言天也。

  成性则跻圣而位天德。

  谓九五。

  乾九二正位于内卦之中,有君德矣,而非上治也。

  庸德尽于己,则秩叙正,可以君天下矣。非上治者,未能尽万物之性,以达其变而使之化也。

  九五言上治者,言乎天之德,圣人之性,故舍曰君而谓之天。见大人,德与位之皆造也。

  君德正己以正物,天德正己而物自正。位,谓德效之成。

  大而得易简之理,当成位乎天地之中,时舍而不受命,乾九二有焉。

  乾以易知,而兼言简者,九二以阳居阴也。君德成矣而不欲受命,知前之有危疑,必乾惕而不可止故也。

  及夫化而圣矣,造而位天德矣,则富贵不足以言之。

  善世而不伐,欲罢而不能,加以乾乾夕惕,乃造于圣;圣则无疑于受命,时出则有天下而不与,时未出则以匹夫行天子之事,非徒富贵也。位天德者,德即其位也。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主于求吾志而已,无所求于外。

  此圣功之始,暗然为己之修也。

  故善世博化,龙德而见者也;

  龙之为龙一也,蛰而见,见而飞,龙无异道,而蛰以求伸,道日盛,善世博化,光辉不能隐也。充实之美而进乎大,可以见矣。

  若潜而未见,则为己而已,未及人也。

  为己可以及人,然必成章而始达。

  “成德为行”,德成自信,则不疑所行,日见乎外可也。

  诚有诸己而充实,无疑于见之行矣。此初九之驯至乎九二也。

  乾九三修辞亦诚,非继日待旦如周公,不足以终其业。

  修辞所以成天下之务,立诚所以正在己之经。九二德成而可见之行,九三则修应世之业。业因物而见功,事赜而变不测,事变之兴,不易以达吾之义;惟处心危而历事敏,业乃可终。故九二立本,九三趋时,成章而达也。

  九四以阳居阴,故曰“在渊”;

  心隐而不能急喻诸物也。

  能不忘于跃,乃可免咎。

  含德自信而不求物之喻,可静而不可动,无以化天下,故必不忘跃。

  “非为邪也”,终其义也。

  然其不忘于跃,乃义之固然,变而不失其中,及物而非以失己,有密用焉,达此则可造于天德矣。义者,因时大正之谓;终其义,历险而成乎易也。

  至健而易,至顺而简,

  反天下之大经,无所间杂,故易简;天不能违,化物而倦,则健顺至矣。

  故其险其阻,不可阶而升,不可勉而至。

  心纯乎理,天下之至难者也;见闻之知,勇敢之行,不足以企及也。

  仲尼犹天,“九五飞龙在天”,其致一也。

  圣功熟则不测而天矣。

  “坤至柔而动也刚”,乃积大势成而然也。

  惟刚乃可以载物,地之载必积广厚,故曰地势坤。顺理之至,于物无挠,非老氏致柔之说也。

  乾至健无体,为感速,故易知;

  乾,气之健也。无体者,至健则不滞于一事,随方即应,可以御万理而不穷,故无所迟疑,洞达明示而易知。

  坤至顺不烦,其施普,故简能。

  坤,情之顺也。顺天而行,己无专见之能以烦扰争功,而乾之所至,随效法焉,故不言劳而功能自著。此以乾、坤之德言。

  坤先迷不知所从,故失道;后能顺听,则得其常矣。

  以顺为德者,无必为之志,而听乾之生,因而成之,则先无适从,而有所顺听乃得大常之理,所谓“无成有终”也,臣道也,妇道也,下学之道也。君子之学,以乾为主,知之而后效,故大学之始,必知止至善以立大经,而后循循以进,斯善用坤而不迷。

  造化之功,发乎动,

  不动则不生,由屈而伸,动之机为生之始,震也。

  毕达乎顺,

  动而顺其性,则物各自达,巽也。形诸明。

  毕达则形发而神见矣,离也。

  养诸容,

  不息其长养,惟其厚德能容也,坤也。

  载遂乎说,

  能容则物自得而欣畅,兑也。

  润胜乎健,

  “润”字疑误。自得坚胜而成质,乾也。

  不匮乎劳,

  历险阻而各有以自成,坎也。

  终始乎止。

  成则止矣。止者,即止其所动之功,终始一,则艮也。此释“帝出乎震”一章之义,而以动为造化之权舆,则以明夫不动不止,而历至于止皆以善其动而为功。彼以无为为化源者,终而不能始,屈而不能伸,死而不能生,昧于造化之理而与鬼为徒,其妄明矣。

  健、动、陷、止,刚之象;顺、丽、入、说,柔之体。

  体,谓体性。此言八卦成能之用,故不言阴阳而言柔刚。

  “巽为木”,萌于下,滋于上;

  阴弱为萌,阳盛为滋。益盛也。

  “为绳直”,顺以达也;

  阴不违阳,故顺而直。达者,顺之功效。

  “为工”,巧且顺也;

  阴不亢而潜伏,巧也。顺者,顺物之理。

  “为白”,所遇而从也;

  遇蓝则青,遇茜则赤;阴从于阳,无定质也。

  “为长,为高”,木之性也;“为臭”,风也,入也;

  臭因风而入,鼻不因形而达。

  “于人为寡发广颡”,躁人之象也。

  阳亢于阴,故躁。凡言为者,皆谓变化之象也。万物之形体才性,万事之变迁,莫非阴阳、屈伸、消长之所成,故《说卦》略言之以通物理,而占者得其事应,皆造化必然之效。然可以理通而不可以象测,执而泥之,则亦射覆之贱术而已矣。

  “坎”为血卦,周流而劳,血之象也;

  入于险阻,故劳。血经营身中,劳则溢。

  “为赤”,其色也。

  血亦水谷之滋,得劳而赤。

  “离为乾卦”,“于木为科上槁”,附且躁也。

  “躁”,当作燥。一阴附于两阳,熯之而燥。

  “艮为小石”,坚难入也;

  阳止于上,下有重阴不能入。

  “为径路”,通或寡也。

  止则寡通。

  “兑为附决”,内实则外附必决也;

  阳盛,阴虽附之,必为所决绝。

  为毁折,物成则上柔者必折也。

  一阴孤立于上,不能自固。

  “坤”为文,众色也;“为众”,容载广也。

  一色表著曰章,众色杂成曰文,坤广容物,多受杂色。

  “乾为大赤”,其正色;

  此取乾南坤北之象。

  “为冰”,健极而寒甚也。

  又取乾位西北之象。于此见八卦方位,初无定在,随所见而测之,皆可为方,故曰“神无方,易无体”,无方而非其方,无体而非其体也。分文王、伏羲方位之异,术士之说尔。

  “震为萑苇”,“为苍筤竹”,“为旉”,皆蕃鲜也。

  旉,花也。蕃盛鲜明,动则荣也。

  一陷溺而不得出为坎,一附丽而不能去为离。

  一,奇画,读如奇。坎,阳陷阴中,入于坎宫;离,阴为主于内,二阳交附之。二卦皆以阳取义,不使阴得为主,扶阳抑阴之义。

  艮一阳为主于两阴之上,各得其位而其势止也。易言光明者多艮之象,

  卦有艮体,则系之以光明。

  著则明之义也。

  阳见于外为著。阳明昭示而无所隐,异于震之动也微,坎之陷也匿。

  蒙无遽亨之理,由九二循循行时中之亨也。

  初生始蒙,其明未著,无能遽通乎万事,惟九二得中,以阳居阴,循循渐启其明,则随时而养以中道,所以亨也。天之生人也,孩提之知识,惟不即发,异于雏犊之慧,故灵于万物;取精用物,资天地之和,渐启其明,而知乃通天之中也。圣人之教人,不能早喻以广大高明之极致,敷五教以在宽而黎民时变,循文礼以善诱而高坚卓立,不使之迫于小成而养之以正,圣人之中也。故曰“大学之教存乎时”。

  “不终日贞吉”,言疾正则吉也。

  善恶之几,决于一念;濡滞不决,则陷溺不振。

  仲尼以六二以阴居阴,独无累于四,故其介如石;

  欲而能反于理,不以声色味货之狎习相泥相取,一念决之而终不易。

  虽体柔顺,以其在中而静,何俟终日,必知几而正矣。

  小人之诱君子,声色货利之引耳目,急与之争,必将不胜,惟静以处之,则其不足与为缘之几自见,故曰“无欲故静”;静则欲止不行,而所当为之义以静极而动,沛然勇为而无非正矣。

  坎维心亨,故行有尚;外虽积险,苟处之心亨不疑,则难必济而往有功也。

  阳在内,心象也。二阴陷阳,险矣;而阳刚居中,秉正不挠,直行而无忧疑,忠臣孝子之所以遂志而济险,行其所当为,泰然处之而已。

  中孚,上巽施之,下悦承之,其中必有感化而出焉者。盖孚者覆乳之象,有必生之理。

  中孚二阴在内,疑非施信之道;然以柔相感,如鸟之伏子,有必生之理,光武所谓“以柔道治天下”者,亦治道之一术也。敔按: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中孚者,养道也,必信乃能养也

  物因雷动,雷动不妄,

  以其时出则固不妄。

  则物亦不妄,

  雷出而物生必信。

  故曰“物与无妄”。

  雷之动也,无恒日,无恒声,无恒处,此疑于不测而非有诚然,阳气发以应天,自与物候相感而不忒;圣人之动,神化不测,出人亿度之表,而乘时以应天,天下自效其诚。皆天理物性之实然,无所增损也。

  静之动也,无休息之期,

  众人之动,因感而动,事至而念起,事去而念息。君子于物感未交之际,耳目不倚于见闻,言动不形于声色,而不显亦临,不谏亦入;其于静也无瞬息之怠放而息,则其动也亦发迩而不忘远,及远而不泄迩,终身终日不使其心儳焉,此存心穷理尽性之学也。

  故地雷为卦,言“反”又言“复”;

  地,静体也;雷,动几也。反,止于静也;复,兴于动也。

  终则有始,循环无穷。

  事物有终始,心无终始。天之以冬终,以春始,以亥终,以子始,人谓之然尔;运行循环,天不自知终始也。谓十一月一阳生,冬至前一日无阳者,董仲舒之陋也。复之为卦,但取至静而含动之象,岂有时哉!卦气之说,小道之泥也。

  入,指其化而裁之尔;

  入,非收视反听,寂静以守黑之谓也;化之未形,裁之以神而节宣其化,入者所以出也。“入”,坊本作“人”,盖误。

  深,其反也;

  极深以穷其理,反求之内也。

  几,其复也;

  几,动而应以所精之义,复于外也。

  故曰“反复其道”,

  反而具复之道。

  又曰“出入无疾”。

  其人不忘,故其出不妄,动静一致,而静不偏枯,动不凌竞矣。

  “益长裕而不设”,益以实也;

  益,损外卦四爻之阳以益初爻,使群阴得主,阳以富有之实而益人,故施之可裕,而非所不可损者强与之。盖益者否之变,益之以阳,所以消否。敔按:三阳三阴之卦,皆自否、泰而来,故曰“益者否之变”

  妄加以不诚之益,非益也。

  非所当得而益之为不诚。

  井渫而不食,强施行,恻然且不售,作《易》者之叹与!

  强施行,不忍置也;恻然,不食而情愈迫也。作《易》者,谓周公。周公尽心王室而成王不受训,心怀耿忧,所以叹也。其后孔子于鲁,孟子于齐,知不可而为之,世终莫知,圣贤且无知之何。故竭忠尽教而人不寤,君子之所深恻也。

  阖户,静密也;辟户,动达也;

  阴爻耦,辟象也;而言阖户者,坤之德顺,以受阳之施,阖而纳之,处静以藏动也。阳之爻奇,阖象也;而言辟户者,乾之德健而发,施于阴者无所吝,而动则无不达也。阴、阳,质也;乾、坤,性也;阖辟之体用,互用不倚于质之所偏,此乾、坤之互为质性,不爽夫太和也。

  形开而目睹耳闻,受于阳也。

  形,阴之静也。开者,阳气动而开之,睹闻乘其动而达焉。虽阴魄发光,而必待开于阳,故辟者阳之功能,寐则阴函阳而閟之于内,阴之效也。静以居动,则动者不离乎静,动以动其静,则静者亦动而灵,此一阖一辟所以为道也。敔按:庄子曰:“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张子盖取交言,而以《易》阖其辟之义通之

  辞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也。

  指,示也;所之者,人所行也。吉凶存乎命而著乎象,人所攸往之善,存乎性而亲其所趋。圣人正天下以成人之美、远人之恶者,其情于辞而见。故《易》之《系辞》,非但明吉凶,而必指人以所趋向。

  指之以趋时尽利,顺性命之理,臻三极之道也。

  指示占者使崇德而广业,非但告以吉凶也。趋时,因时择中,日乾夕惕也;尽利,精义而行,则物无不利也。能率吾性之良能以尽人事,则在天之命,顺者俟之,逆者立之,而人极立,赞天地而参之矣。盖一事之微,其行其止,推其所至,皆天理存亡之几。精义以时中,则自寝食言笑以至生死祸福之交,皆与天道相为陟降。因爻立象,因事明占,而昭示显道,无一而非性命之理。《易》为君子谋,初非以趋利避害也。

  能从之,则不陷于凶悔矣,

  因所占以进退精义,则无不利矣。

  所谓“变动以利言”者也。

  变动,谓占者玩占而徙义;利者,利用而合于义也。

  然爻有攻取爱恶,本情素动,因生吉凶悔吝而不可变者;

  时位不相当,阴阳不相协,故天数人事,有攻取爱恶之不同,性情动于积素以生吉凶悔吝,旦夕莫可挽回者,非天数之固然,攻取爱恶,所酿成者渐也。

  乃所谓“吉凶以情迁”者也。

  君子之情豫定,则先迷而后必得;小人之情已淫,则恶积而不可掩。故履信思顺,则天佑而无不利,迷复则十年有凶;非理无可复,情已迁则不可再返也。

  能深存《系辞》所命,则二者之动见矣。

  命,告也,爻所告人者也。二者,尽利之道,迁变之情也。情迁者,君子安命而无求,利告者,君子尽道以补过,惟深察乎《系辞》,则自辨其所之矣。

  又有义命当吉、当凶、当否、当亨者,当吉则居富贵而不疑,当凶则罹死亡而不恤,当否则退藏以听小人之利,当亨则大行而司衮钺之权。

  圣人不使避凶趋吉,一以贞胜而不顾。

  辞明示以凶而不为谋趋吉之道,贞胜则凶不避也。

  如“大人否亨”、

  虽否而亨。

  “有损自天”、

  祸福忽至而不知所自来。

  “过涉灭顶凶无咎”、虽凶无咎。

  损益“龟不克违”,

  福至非其所欲而不能辞。

  及“其命乱也”之类。

  虽吉而非正命。

  三者情异,不可不察。

  有陨自天不克违,则慎所以处之;其命乱,则必去之;否亨、凶无咎,则决于赴难而不惧。三者,天数物情之所必有,贞胜而不为所动,圣人之情亦见乎辞。此《大易》所以与术数之说喻义喻利之分也。

  因爻象之既动,明吉凶于未形,故曰“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爻象以理而生象数,在人为善恶得失之几初动于心,故曰内;吉凶因象数而成得失之由,在人为事起物应而成败著见,故曰外。

  “富有”者,大无外也;

  神行于天地之间,无所不通,天之包地外而并育并行者,乾道也。

  “日新”者,久无穷也。

  顺受阳施以成万化而不息,荣枯相代而弥见其新,坤道也。

  显,其聚也;隐,其散也。

  聚则积之大而可见,散则极于微而不可见。显且隐,幽明所以存乎象;于其象而观之,则有幽明之异,人所知也。

  聚且散,推荡所以妙乎神。

  其聚其散,推荡之者神为之也,而其必信乎理者诚也。以《易》言之,乾阳显而阴隐,坤阴显而阳隐,屯、蒙、鼎、革、剥、复、夬、姤之属相错而迭为隐显,聚之著也。乾、坤并建,而大生广生以备天下之险阻,位有去来,时有衰王,维之荡之,日月、雷风、男女、死生、荣谢,同归而殊涂,万化不测而必肖其性情,神之妙也,非象所得而现矣。

  “变化进退之象”云者,进退之动也微,必验之于变化之著,故察进退之理为难,察变化之象为易。

  变者,阴变为阳;化者,阳化为阴;六十四卦互相变易而象成。进退者,推荡而屈伸也;推之则伸而进,荡之则屈而退,而变化生焉。此神之所为,非存神者不能知其必然之理。然学《易》者必于变化而察之,知其当然而后可进求其所以然,王弼“得言忘象,得意忘言”之说非也。

  “忧悔吝者存乎介”,欲观《易》象之小疵,宜存志静,知所动之几微也。

  悔吝非凶,故曰小疵。爻之有悔吝,动违其时,在几微之间尔。静察其理,则正而失宜,过不在大,审之于独知之际,以消息其应违,不容不戒惧矣。

  往之为义,有已往,

  如“素履往”之类。

  有方往,

  如“往蹇”之类。

  临文者不可不察。

  已往则保成而补过,方往则勉慎以图功,察其文,可以因其占而得所宜。

张子正蒙注卷七终

猜你喜欢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左丘明
  卷十二 洪范第六·孔颖达
  卷五 五之一·孔颖达
  迹府第一·公孙龙
  传第二章·王夫之
  家礼卷三·朱熹
  提要·佚名
  第十章 18·辜鸿铭
  第六章 9·辜鸿铭
  卷九十九·卫湜
  卷二十·顾栋高
  卷六十一·王与之
  卷五·赞宁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李叔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黄昏·闻一多

    太阳辛苦了一天,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喜得满面通红,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黑暗好比无声的雨丝,慢慢往世界上飘洒……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单剩那喷水池不怕惊破别家的酣梦,依然活泼泼地

  • 名山藏卷之九十四·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杂记(四)◆臣林杂记(四)万安刘吉严嵩赵文华万安刘吉严嵩赵文华○万安万安眉山人正统十三年进士选授为编修累官礼部侍郎长身魁硕眉目如刻画外宽然长者内深刺骨在宫初无学术外事嘱贿内

  • ◎妖星白光与曰人王二爷同居丑史·佚名

    这来自华北迷烂妖星白光,最初以唔腔和女低音的诱惑歌声给银幕一个新刺激,可是在上海拍了三张影片,突然离开上海而他去,虽然半年之后又旧地重游地回到上海拍了“恋之火”,而离沪的几个月中隐着一段白光嫁给曰人的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三·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十七扬州:任民育、曲从直、王缵爵、周志畏、罗伏龙(杨振熙等)徽州:温璜浙江:顾咸建(兄咸正)、唐自彩、过俊民闽中:郑为虹、黄大鹏、王士和、胡上琛衢州:王景亮、伍经正、邓岩忠、方召、张鹏翼

  • 六○○ 两广总督桂林等奏覆查办《九十九筹》一书情形折·佚名

    六○○ 两广总督桂林等奏覆查办《九十九筹》一书情形折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十三日两广总督臣桂林、广东巡抚臣李质颖谨奏,为遵旨覆奏事。窃臣等接准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奉上谕:前据

  • 卷八十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八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经国宋高宗绍兴五年李纲上疏曰臣窃观自古中兴之主未有不由祖宗积功累德结于民心者故周宣本於文武汉光武本於高祖文景唐肃

  • 卷34·陈邦瞻

    ○英宗之立仁宗景祐二年春二月,育宗室子宗实于宫中。宗实,太宗之曾孙,商王元份之孙,江宁节度使允让之子也。帝未有储嗣,取入宫,命皇后抚鞠之,生四年矣。嘉祐元年五月,罢知谏院范镇。先是,帝暴疾,宰相文彦博因请帝建储,帝许之,会疾

  • 孟子集疏卷四·蔡模

    宋 蔡模 撰公孙丑章句下【凡十四章自第二章以下记孟子出处行实为详】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地利险阻城池之固也人和得民心之和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 卷一百八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六十一观象授时孟子天之高也星辰之逺也茍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注天虽高星辰虽逺诚能推求其故常千岁日至之日可坐而致也星

  • ·心即是理··王守仁

    明&middot;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ldquo;徐爱录&rdquo;、&ldquo;陆澄录&rdquo;和&ldquo;薛侃录&rdquo;。此初刻本正

  • 开元释教录卷第四·智升

    总括群经录上之四  秦姚氏都常安(亦云后秦)  起姚苌(谥为昭武皇帝)白雀元年甲申。至姚泓(无谥)永和三年丁巳。凡经三主三十四年沙门五人。所出经律论等。总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于中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见在

  • 卷第二十二·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二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第五会兜率天宫 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等法门。令已行者起愿。自二十二卷起。至三十三卷止。

  • 序·朱时恩

    佛祖纲目序余辑是书。窃有深愿。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曰发心正以求其自觉。曰应世正以满其初心。心之未形。杳杳冥冥。不见一物。无佛无祖无纲无目者。此性之纤尘不立

  • 卷第一·智旭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一 述曰。佛法之妙莫要於净土。净土之妙莫要於持名。持名之妙莫要於小本阿弥陀经。小本之妙莫要於灵峰要解。傥未读要解。或读未精详。或精详未贯彻。便谓於小本无不知无不信无不悟入。

  • 卷第六·宗密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六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撰别行疏 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述随疏钞 △疏二偈颂二一标举。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钞自下第二尔时普贤下后彰颂偈於

  • 永济融禅师住关东广宁普慈寺语录卷上·佚名

    书记 师住 妙印 录师于顺治庚子年。自千山回广宁时。城守白护法领众檀越。建双峰禅院。见魔党嫉妒。心欲力抵。辛丑正月八日。城守领僧俗众檀越。请师于城里普慈寺开堂。以证邪宗。师在北镇山兴隆庵。受帖进寺。白

  • 三字鉴·张宜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蒙蒙学。作品采用三言顺口溜的形式,讲上古至清代的政治历史。作品共四卷,根据历史,有详有略,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人物提挈,事件贯穿,理解拓展,丰富无限,能够让广大蒙童在诵读中学到认字识读和许多历史知识。

  • 关张双赴西蜀梦·关汉卿

    简名《双赴梦》。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末本。系据《三国志》刘备、关羽、张飞等传中关、张遇害之事,虚构托梦情节而成。首折叙刘备称帝后,思念关、张,遣差官赴荆州、阆中宣召关、张来成都聚会。差官抵达二地,始知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