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心论科判

菩提道次第心论科判表(大科分二)

甲一、依那兰陀寺有三种清净门(分三)

乙一、轨范师语说清净

乙二、学子相续清净

乙三、所说正法清净

甲二、依本论引导诠释方法(分四)

乙一、开示造论者之殊胜功德及事业

乙二、开示本论中法义殊胜(分四)

丙一、通达一切经教无违

丙二、依现经教论理教授无倒

丙三、得佛密意

丙四、自行消除一切极大罪行

乙三、说听二者如何相应之正理(分三)

丙一、应如何听闻正法

丙二、应如何讲说正法

丙三、说者闻者应如何共作

乙四、教授导引学徒次第之正仪(分二)

丙一、亲近法理(分二)

丁一、引发定解之理-亲近善士(分六)

戊一、所依知识之德数(十法)

戊二、能依学者之相(有三)

戊三、应如何依止之法(分二)

已一、意乐(分三)

庚一、总教意乐之相

庚二、修信以为根本

庚三、随念恩德以增敬重

已二、加行(分二)

庚一、以身命财产供养

庚二、如教修行供养

戊四、依止之胜利功德

戊五、不依止之过失

戊六、摄合诸义

丁二、修持法则之行(分二)

戊一、修法(分三)

已一、加行六法(附带七支)

已二、正修行(分二)

庚一、共同修法

庚二、不共修法

已三、结行(分三)

庚一、中间行法

庚二、三合引导

庚三、四种资粮(分四)

辛一、密护根门

辛二、正知而行十业

辛三、饮食知量(分四)

辛四、精进炼修寤瑜珈

戊二、破邪

丙二、修心次第(分二)

丁一、依有暇身圆劝发修行之心(内中分三)

戊一、有暇-离八无暇

戊二、身圆(分二)

已一、自圆满五种

已二、他圆满五种(附南阎浮提士夫特殊之福德十六正修)

戊三、劝发修行之心

丁二、如何摄取修行心要之义(即三士道)

戊一、道之总建立(以此引生定解)分二

已一、由三士道总摄一切圣言之论

已二、指示三士门中次第如次引导之因

戊二、道中心要正理(以此摄持正行方便)分三

已二、与中上共同之下士道(分三)

庚一、正修下士意乐(分二)

辛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分二)

壬一、观现生无常念最后必死(分四)

癸一、不修无常道理之过失

癸二、多修无常道理之功益

癸三、畏不畏死以慧心决择

癸四、正修念死之方法(分三)

子一、思惟有情决定必死

子二、思惟死无定期

子三、思惟除佛法外别无善法可能救济自他

壬二、观死已当入何趣及苦乐(分三)

癸一、思地狱苦(分四)

子一、八大地狱

子二、近边地狱

子三、寒冻地狱

子四、独一地狱

癸二、思饿鬼苦

癸三、思畜生苦

辛二、后世依止安乐之方便(分二)

壬一、始终进道之门是皈依三宝(分四)

癸一、皈依之因由

癸二、所皈之境义

癸三、如何如法正皈(分四)

子一、忆念三宝功德相(分三)

丑一、佛功德相(分四)

寅一、身功德

寅二、口功德

寅三、意功德

寅四、业功德

丑二、法功德相

丑三、僧功德相

子二、皈依差别相

子三、自誓正受仪式

子四、不信更有余皈依处

癸四、应学修之次第(分二)

子一、依摄事分中说(分二)

丑一、前说有四(即是预流四支)

寅一、亲近善士

寅二、听闻正法

寅三、如理作意

寅四、法随法行

丑二、后说有四

寅一、诸根不掉

寅二、受学学处

寅三、悲愍有情

寅四、勤修供养

子二、依本论教授中说(分二)

丑一、别学(分二)

寅一、应遮

寅二、应学

丑二、共学(分六)

寅一、随念三宝功德总别诸相

寅二、随念三宝恩德恒勤供养

寅三、悲心随念别余有情令受皈依安住律仪

寅四、凡有所作先当启白三宝祈祷成就

寅五、随念皈依三宝之利益安乐日夜各作三次皈依

寅六、守护皈戒不舍三宝如人爱命

壬二、于一切乐善根本生起忍信(分三)

癸一、总思惟业果(分四)

子一、观业果决定之理

子二、观业果增长广大

子三、未造业不得

子四、已造业决不失坏

癸二、分别思惟业果(分二)

子一、显示十业道而为上首

子二、决择业果之义相(分三)

丑一、显示黑业果(分三)

寅一、正示黑业道十

寅二、轻重差别(分二)

卯一、正明十业道轻重

卯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寅三、此等十恶所感之果(分三)

卯一、异熟果

卯二、等流果

卯三、增上果

丑二、思惟白业果(分二)

寅一、十善业道

寅二、十善业果(分三)

卯一、异熟

卯二、等流

卯三、增上

丑三、显示余业差别(分二)

寅一、引满业差别及定不定顺现后等

寅二、别思惟差别(分三,修道进程)

卯一、异熟功德(分八)

卯二、异熟果报(分八)

卯三、异熟因缘(分八)

癸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分二)

子一、总开示

子二、四力净修法理(附总论)

庚二、发生意乐之量

庚三、破除邪执(分二)

辛一、明增上胜身

辛二、明具足戒之要

已二、与上士共同之中士道(兼摄下士)

已三、摄中下之上士道

已三、摄中下之上士道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七·澄观
  卷第七·佚名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佚名
  俱舍论记 第十六卷·普光
  目次·佚名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三·费隐通容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五·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八·佚名
  大乘玄论 第二卷·吉藏
  卷第三十五·普瑞
  卷第四十七·李通玄
  辩正论卷第一·法琳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佚名
  卷第三十九·李通玄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六十七·彭定求

        卷267_1 【梦后吟】顾况   醉中还有梦,身外已无心。明镜唯知老,青山何处深。   卷267_2 【题灵山寺(战鸟)】顾况   觉地本随身,灵山重结因。如何战鸟佛,不化捕鱼人。   卷267_3 【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

  • 卷二二·郭则沄

    孝定景皇后系出那拉氏,为都统桂公(祥)女,其於孝钦后为姑侄。中宫之定,寔秉慈旨。光绪己丑正月,大婚礼成,即於是年二月亲政。李越缦侍御於乾清门观迎皇后凤奁,有诗纪之云:“九阊曙色启铜龙,夹道珠灯拱法宫。彩仗

  • 卷一百三·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三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紫薇集问晁伯宇物生无荣贱悉是君所见相值有相违谁能满吾愿田园弃荒芜官居走邮传误寻文字盟秣马当百战一饭或未饱逢人足嫌怨穷于投林猿窘若巢幕燕忍学少

  • 卷六百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七陆龟蒙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作一金钗筑城词二首城上一培【一作杯一作掊】土手中千万杵筑城畏不坚坚城在何处莫叹将军逼【一作筑城劳】将军要却

  • 诗女史纂卷之四·田艺蘅

    处囊斋主人辑左芬左芬思之妹晋武帝贵嫔也少好学善缀文名亚于太冲初拜修仪受诏作愁思之文因为离思赋曰生蓬户之侧陋兮不闲习于文符不见图画之妙像兮不闻先哲之典谟既愚陋而寡识兮谬忝厕于紫庐非草茅之所处兮恒怵惕以忧

  •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 徐州 荆州 扬州 交州 广州)·房玄龄

    青州。案《禹贡》为海岱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舜以青州越海,又分为营州,则辽东本为青州矣。《周礼》:“正东曰青州。”盖取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以名也。《春秋元命包》云:“虚危流为青州。”汉武帝置十三州,因旧名,历后汉

  • 卷三百九 列传九十六·赵尔巽

      崔纪 喀尔吉善子定长、孙鄂云布 雅尔图 晏斯盛 瑚宝 卫哲治苏昌 鹤年 吴达善 崔应阶 王检 吴士功   崔纪,初名珺,字南有,山西永济人。年幼丧母,哀毁如成人。事父及后母孝。康熙五十七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国

  • 前汉孝元皇帝纪卷第二十三·荀悦

      二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益三河郡太守秩中二千石。户十二万。为大郡。夏四月。赦天下。六月。立皇子兴为信都王。兴母婕妤为昭仪。闰月丁酉。太皇太后上官氏崩。冬十有一月

  • 元明事类钞卷十三·姚之骃

    人伦门【一】忠臣哭河水 元纪事本末王鹗金状元也元世祖访求遗逸得之鹗请曰天兵克蔡金主自缢其御焚汝水之旁愿往祭许之至则为河水所没乃具牲酒为位而哭哭思旧主 元史蔡子英馆于仪曺忽一夜大哭不止人问之曰思旧主

  • 杨义臣传·魏徵

    杨义臣,代人,本姓尉迟。 父亲尉迟崇,仕北周,为仪同大将军,率兵镇守恒山。 当时,隋高祖任定州总管。 尉迟崇知道高祖相貌非常,常常与他交结,高祖对他很亲近。 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尉迟迥造反,尉迟崇因与反贼是同族的缘故,把自己关在

  • 卷一·胡彦升

    钦定四库全书乐律表防卷一原任知县胡彦升撰度律上尔雅释噐律谓之分【律管可以分气】周礼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隂阳之声以为乐噐【阳声属天隂声属地天地之声布于四方为作也故书同作铜郑司农云阳

  • 卷一百二十四,一百二十五·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四  宋 卫湜 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氏曰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离则恶乎从也君子虽视之无形听

  • 汤问第五·列子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①:“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②?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

  • 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太虚

    ──二十七年二月在重庆作──堕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众苦方沸腾,遍救怀明达,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一这八句、是余前两旬的述怀,玆且引为本文发端。佛法之原则在于契理契机,理是诸佛诸圣、满证分证诸

  • 起世经卷第三·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地狱品第四之二复次诸比丘。彼地狱中。诸众生等。经无量时。受极苦已。然后从此五百由旬燋渴狱出。奔走如前。略说乃至。求救护处。即复往诣脓血地狱。其地狱亦广五百由旬。脓血遍满。深至咽喉

  • 卷第十·本谧

    嘉兴大藏经 二隐谧禅师语录二隐谧禅师语录卷第十江南扬州高沙天王禅寺 湖广荆州江陵水月禅院 嗣法门人 超巨 超秀 等编源流杂偈授曹山嵩狮子威狞出窟时,爪牙全备露当机。咬人蓦面难回互,四海纵横谁敢欺?授铁航权不

  • 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佚名

    《上清大洞真经目》第十四种著录《上清三元玉简三元布经》 1卷。秋月观暎《三元思想の形成》指出本经盖《真诰》所引《三元布经》,属三元思想形成前之经。述上元检天大录、下元检地玉 文和中元检仙真书,皆有符箓。述三

  • 复斋日记·许浩

    笔记。此书又名《两湖麈谈录》明许浩著。二卷。卷首有作者于弘治八年(1495)自序一篇,谓此书为 “随笔记录”而成,与叶盛《水东日记》“事多相 同”。唯《四库全书总目》则谓“此书皆纪叙明初 以来朝野事迹,与叶盛《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