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禮書卷八十七

宋 陳祥道 撰

祭日祊

明日祊

楚茨之詩曰祝祭于祊祀事孔明【祊門内也箋云孝子不知神之所在故博求之平生門内之旁待賓客之處祀禮於是甚明正義曰釋宫云閍謂之門李巡曰閍廟門名孫炎曰詩云祝祭于祊祊謂廟門也彼直言門知門内者以正祭之禮不宜出廟門也而郊特牲云直祭祝于主注云直正也謂薦熟時也祭以熟為正又曰索祭祝於祊注云廟門外曰祊又注祊之禮宜於廟門外之西室與此不同者以彼祊祭對正祭是明日之名又彼記又稱祊之於東方為失明在西方與繹具在門故禮器曰為祊於外祭統曰而出於祊對設祭於堂為正是亦明日之繹故皆在門外與此不同以廟門為之祊知内外皆有祊稱也明此祊廟門之名其内得有待賓客之處者聘禮公食大夫皆行事於廟其待之迎於大門之内則天子之禮焉其迎諸侯之臣或於廟門内也繹祭之祊在廟門外之西北正祭之祊或在廟門内之西天子迎賓在門東此祭當在門西大率繫之門内為待賓客之處也】絲衣詩曰繹賓尸也【繹又祭也天子諸侯曰繹以祭之明日卿大夫曰賓尸與祭同日正義曰繹又祭釋天文李巡曰繹名曰復祭曰又祭知天子諸侯同名曰繹以祭之明日者宣八年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廟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魯為諸侯用祭之明日則天子之禮同名曰繹故知天子亦以祭之明日也故公羊傳曰繹者何祭之明日也知卿大夫曰賓尸者今少牢饋食禮者卿大夫之祭禮也其下篇有司徹云若不賓尸注云不賓尸謂下大夫也以言若不賓尸是有賓尸者有司徹所行即賓尸之禮是卿大夫曰賓尸案其禮非異日之事故知與祭同日然則天子諸侯謂之繹卿大夫謂之賓尸是繹與賓尸事不同矣而此序云繹賓尸者繹祭之禮主為賓事此尸但天子諸侯禮大異日為之別為立名謂之繹言其尋繹昨日卿大夫禮小同日為之不別立名直云祊指其事謂之賓尸耳此序言 者是祭之名賓尸是此祭之事故特詳其文也周曰繹商謂之肜者因繹又祭遂引釋文以明異代之禮別也彼云周曰繹商曰肜孫炎曰肜者亦相尋不絶之意尚書有高宗肜日是其事也】禮器言設祭于堂為祊乎外故曰於彼乎於此乎【設祭之饌於堂人君禮然祊祭明日之繹祭也謂之祊者於廟門之旁因名焉其祭之禮既設祭於室而事尸於堂孝子求神非一處也周禮曰夏后氏世室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二詩頌絲衣曰自堂徂基正義曰設祭于堂謂薦腥爓之時設此所薦饌在於堂為祊乎外祊謂明日繹祭在廟門之旁謂之祊言為此祊祭在於廟門外之西也又此云為祊乎外稱祭故知明曰繹祭也郊特牲云索祭祝于祊不云外故鄭彼注不云明日繹祭云謂之祊者于廟門外之旁因名焉者以釋宫云廟門之祊今曰繹祭在廟門外之西旁因以廟門為稱故云因名焉其祭之禮既設祭於室而事尸於堂者以正祭設薦在室故繹祭亦設饌在室案有司徹上大夫賓尸坐尸侑於堂酌而獻尸故知人君亦祭亦事尸於堂也但卿大夫賓尸禮略不設祭於室又不在廟門異於君也云夏后氏世室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者證廟門之旁有室有堂也又引頌絲衣之篇者證繹祭在堂事尸也】郊特牲孔子曰繹之於庫門内祊之於東方失之矣直祭祝于主索祭祝于祊不知神之所在於彼乎於此乎或諸遠人乎祭于祊尚曰求諸遠者與祊之為言倞也【直正也祭以薦熟為正言薦熟正祭之時祝官以祝辭告于主若儀禮少牢敢用柔毛剛鬛用薦歲事于皇祖某是也索求也廣博求神非但在廟又為求祭祝官行祭在於祊也祊謂廟門祭于廟門凡祊有二種一是正祭之時既設祭於廟又求神於廟門之内詩楚茨云祝祭于祊注云祊門内平生待賓客之處與祭同日也二是明日繹祭之時設饌於廟門外西室亦謂之祊即上文云祊之于東方注祊之禮宜于廟門外之西室是也今此索祭于祊當是正祭日之祊矣知者禮器云為祊乎外以其稱外故注云祊祭明日之繹祭鄭又注上直云廟門曰祊亦不外是據正祭日祊也故下云肵之為言敬也相饗之也嘏長也大也血毛告幽全之物是皆據正祭之日明此祊亦正祭日】祭義曰孝子臨尸而不怍君牽牲夫人奠盎君獻尸夫人薦豆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齊齊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詩曰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文王之謂也祭之明日明發不寐饗而致之又從而思之【奠盎設盎齊之奠也此時君牽牲將薦毛血君獻尸而夫人薦豆謂繹也儐尸主人獻尸主婦自東房薦韭菹醢祭之明日謂繹日也言繹之夜不寐疏謂繹日也者以其先云君獻尸後云夫人薦豆故故知繹日也引有司徹之文者證儐尸之時先獻後薦上大夫儐尸即天子諸侯之繹也】祭統曰詔祝於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謂祝官以言詔告祝請其尸於室求之而出于祊者謂明日繹祭而出廟門旁廟求神於門外之旁神明難測不可一處之或門旁不敢定是與神明交接之道】書高宗肜日【祭之明日又祭】春秋書辛巳有事于太廟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穀梁曰繹者祭之明日之享賓也公羊曰繹者何祭之明日也家語衛莊公變宗廟易市朝高子問於孔子曰周禮繹祭於祊祊在廟門之西今衛君更之如之何孔子曰繹之於庫門内祊之於東方失之矣爾雅曰閍謂之門【李巡張炎曰祊廟門也】繹又祭也夏曰復胙商曰胙周曰繹

禮有正祭之祊有繹祭之祊於祊求諸遠者也祊於西尊其右也詩云以往烝嘗或剝或烹或肆或將而繼之以祝祭于祊此正祭之祊也禮言設祭於堂為祊乎外家語言繹祭於祊此繹祭之祊也正祭之祊位於門内之西室故毛氏釋詩以祊為門内繹祭之祊位於門外之西室故鄭氏釋郊特牲以祊於門外蓋祊其位也繹其祭也賓尸其事也繹祭謂之祊而祭之祊不謂之繹繹之名特施於天子諸侯賓尸之名亦施於卿大夫鄭氏以卿大夫賓尸在堂故謂祊於門外之西室繹又於其堂孔穎達申之云求神在室接尸在堂於義或然卿大夫有賓尸則正祭無加爵無陽厭下大夫士無賓尸故正祭有加爵有陽厭必於明日春秋書辛巳有事於太廟壬午猶繹穀梁曰繹者祭之明日之享公羊曰繹者何祭之明日是也賓尸則祭日而已儀禮有司徹掃堂攝酒迎尸而賓之是也繹於明日則異牲詩曰自羊徂牛是也賓尸於祭日則用正祭之牲而已有司徹燅【音尋】尸俎是也蓋正祭重而主於禮神繹輕而主於禮尸重故省牲視具在宗伯輕故使士焉則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者士而爵弁絲衣者也主於禮神故在室主於禮尸故在堂則自堂徂基掃堂設筵者皆堂上之事也考之儀禮大夫正祭不迎尸而賓尸迎之正祭有祝而賓尸有侑正祭先薦後獻賓尸先獻後薦正祭之鼎五賓尸之鼎三正祭之牲體進下賓尸之牲體進腠正祭之魚縮載賓尸之魚横載正祭主人獻尸而尸酢之於獻祝佐食之前賓尸主人獻尸而尸酢之於獻侑之後凡此皆與正祭不同則主人迎尸尸後酢主人所以伸主人也先獻後薦而進下所以醉飽尸也其飲至於無筭其罰至於兕觥則繹祭可知矣拜儀上

禮曰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荀卿曰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許慎曰頓下首也然則書稱拜手稽首則拜手手拜也稽首首至地也荀卿所謂下衡曰稽首是也稽顙則首至地矣荀卿所謂至地曰稽顙是也太祝言禮之重者則先稽首而繼之以頓首空首振動言禮之輕者則先奇拜而繼之以褒拜肅拜則頓首空首振動重禮之漸殺者也褒拜肅拜輕禮之尤殺者也然則稽首拜手而稽留焉頓首則首頓於手而已空首不至於手空其首而已奇拜一拜也儀禮鄉飲鄉射聘禮士相見凡禮之殺者皆一拜是也肅拜俯其手而肅之也婦人與介者之拜也少儀曰婦人雖有君賜肅拜為尸坐則不手拜肅拜為喪主則不手拜然則所謂手拜者手至地也士婚禮婦拜扱地是也褒拜介於一拜肅拜之間則禮固殺矣其詳不可考也記曰大夫之臣不稽首避君也孟武伯曰非天子寡君無所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君稽首寡君懼矣是稽首者諸侯於天子大夫士於其君之禮也然君於臣有所稽首書稱太甲稽首於伊尹成王稽首於周公是也大夫於非其君亦有所稽首儀禮公勞賓賓再拜稽首勞介介再拜稽首是也蓋君子行禮於其所敬者無所不用其至則君稽首於其臣者尊德也大夫士稽首於非其君者尊主人也春秋之時晉穆嬴抱太子頓首於趙宣子魯季平子頓首於叔孫則頓首非施於尊考之禮也鄭氏謂稽首頭至地頓首頭叩地空首頭至手褒讀為報再拜也又引書曰王動色變為振動之拜比不可考

拜儀下

檀弓曰拜而後稽顙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三年之喪吾從其至者又曰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弔公子重耳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穆公曰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又曰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喪服小記曰為父母長子稽顙大夫弔之雖緦必稽顙婦人為夫與長子稽顙其餘則否【孔穎達曰重服稽顙而後拜賓期以下拜賓而後稽顙】少儀曰婦人吉事雖君賜肅拜為喪主則不手拜【肅拜拜低頭手拜手至地婦人以肅拜為正凶事乃手拜為喪主不手拜者為夫與長子當稽顙也其餘亦手拜而已或曰為喪主則不手拜肅拜也】雜記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顙母在不稽顙者其贈也拜【母在於贈拜得稽顙則父在贈拜不稽顙】弔者含者禭者入皆子拜稽顙又曰三年之喪以其喪拜非三年之喪以吉拜【稽顙而後拜曰喪拜拜而後稽顙曰吉拜】又曰廐焚孔子拜鄉人為火者拜之士一大夫再亦相弔之道也喪大記小歛男奉尸夷于堂降拜【降拜拜賓也】君拜寄公國賓士大夫拜卿大夫於位於士旁三拜夫人亦拜寄公夫人於堂上大夫内子士妻特拜命婦汜拜衆賓于堂上其無女主則男主拜女賓于寢門内其無男主則女子拜賓于阼階下子幼則以衰抱之人為之拜喪有無後無無主又曰君弔於大夫士君退主人送于門外拜稽顙迎不拜拜送者拜送為君之答已也夫人弔於大夫士主人出迎于門外夫人入升堂即位主婦降自西階拜稽顙于下夫人退主婦送于門内拜稽顙主人送于門外不拜奔喪大夫哭諸侯不敢拜賓【謂大夫士使列於國】凡奔喪有大夫至拜之成踊而后襲於士襲而后拜之問喪曰稽顙觸地無容士喪禮既小歛主人拜賓大夫特拜士旅之即位踊賓主人出拜送于門外君弔哭主人哭拜稽顙成踊出賓出主人哭拜送

三耳之喪稽顙而後拜所謂喪拜也期以下之喪拜而後稽顙所謂吉拜也蓋拜則致敬於人稽顙則致哀於已拜而後稽顙頹乎其順也以其先致敬故也稽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考工記輈欲頎典鄭司農曰頎讀為懇蓋古字頎懇通用】以其先致哀故也孔子之時禮廢滋久天下不知後稽顙之為重而或以輕為重是猶不知拜下之為禮拜上之為泰而或以泰為禮故孔子救拜之弊則曰吾從其至者救泰之弊則曰吾從下凡欲禮之明於天下而已喪之稽顙猶稽首也禮非至尊不稽首則喪非至重不稽顙矣然有非至重而稽顙者非以其至親則以弔者之尊也故謂妻稽顙以至親也大夫弔之雖緦必稽首以弔者之尊也婦人移天於夫而傳重於長子故雖父母不稽顙所稽顙者為夫與長子而已以所受於此者重則所報於彼者殺也然士喪禮於三年之喪拜稽顙喪大記雜記皆言拜稽顙此謂拜必稽顙非拜而後稽顙也晉獻公之喪秦穆公弔公子重耳重耳稽顙而不拜穆公曰稽顙而不拜未為後也故不成拜國語曰重耳拜而不稽顙誤矣

禮書卷八十七

猜你喜欢
  卷十 微子第十七·孔颖达
  主道第五·韩非
  第一章 人生之苦·梁启超
  论语集注大全卷十一·胡广
  第十九章 10·辜鸿铭
  卷十四·赵鹏飞
  卷八·赵鹏飞
  卷二·程廷祚
  第十四章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上)·梁漱溟
  卷十六·佚名
  卷三百四十一·佚名
  ●续清凉传卷下·张商英
  称佛名号·佚名
  金刚藏菩萨·佚名
  卷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466 ·佚名

    虞俦 林正甫与子中春并命为御史正甫按刑浙东道别去兼旬而予衔命按视宫 乌台当日选名流,佥谓君才与我优。 公议略伸君便去,上恩未报我宁留。 自怜秦缓难为疾,岂意良霄尚有莸。 况是亲年当喜惧,欲将归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燕兰小谱》·张次溪

    (清)安乐山樵(吴长元) 撰●目录《燕兰小谱》弁言《燕兰小谱》题词《燕兰小谱》例言燕兰小谱卷之一 画兰诗共五十四首,词共三首 题湘云墨兰 友人以王郎兰扇索题,为书一絶 有学画兰者,伪署湘云名款索题 题湘云兰扇 南乡

  •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范晔

    李固 子燮 杜乔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郃在《方术传》。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龟文。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

  • 列传第十三 长孙嵩 长孙道生·魏收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刘显之谋难也,嵩率旧人及乡邑七百余家叛显走,将至五原。时寔君之子,亦聚众自立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正德十年冬十月甲寅朔享太庙○赐衡阳王书堂名遵教以辽王请也○乙卯太监秦文传旨调镇守贵州太监史泰于云南以太监李镇代之太监黎鉴令镇守山东兼管临清太监梁裕毕真俱取回○署都指挥佥事张彪守备仪真以失事降百户至是奏

  • 史记集解卷九十五·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复东定沛破泗水守辥西与司马尼战砀东【张晏曰秦司马

  • 孝景本纪第十一·司马迁

    解惠全白晓红译注【说明】这篇本纪以大事记的形式,简略地记录了汉景帝在位十六年间所发生的要事。作者对景帝的功绩基本上是肯定的。本纪虽然记载简略,但从中仍可看出景帝在基本国策上对文帝的继承和发展。如“除

  •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 第十二·班固

    (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原文】张苍,陽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有罪,亡归。及沛公略地过陽武,苍以客从攻南陽。苍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遂西入武关,至咸陽。沛公

  • 第七章不知亦能行·孙中山

    或曰:“诚如先生所言,今日文明已进于科学时代,凡有兴作,必先求知而后从事于行,则中国富强事业,非先从事于普及教育,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不可。按以先生之新发明‘行之非艰,知之惟艰’,又按之古人之言‘

  • 卷十四·陆九渊

    卷十四 与包详道 宇宙间自有实理,所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耳。此理苟明,则自有实行,有实事。实行之人,所谓不言而信,与近时一种事唇吻、闲图度者,天渊不侔,燕越异向。 若能猛省勇改,则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

  • 卷十一·陈士元

    总校官知县【臣】杨懋珩校对官中书【臣】程 炎誊録监生【臣】徐 苞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类考卷十一明 陈士元 撰礼仪考防同朱子曰诸侯时见曰防众頫曰同元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

  • 禁藏第五十三·管仲

    禁藏于胸胁之内,而祸避于万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夫冬日之不滥,非爱冰也;夏日之不炀,非爱火也,为不适于身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于本事,而妨于教也。故

  • 卷二十七·张廷玉

    <經部,春秋類,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二十七【丁靈王十未八年】十有九年【晉平四年齊靈二十八年衛獻二十三年殤五年蔡景三十八年鄭簡十二年曹武公滕元年陳哀十五年?孝十三年宋平二十二年秦景

  • 学佛的成果·太虚

    ──二十二年九月在武昌菩提精舍讲───菩提精舍已第四学期了,从第一期到这第四期,能够继续修学下去,也很难得。如人走路,已竟走上了路,必有到家的日子。修学也是一样,并非学得一点皮毛就生满足心,必需精进勇猛,发长久心,才能

  • 维摩义记卷第四(末)·慧远

    见阿閦品者。因行既成入佛境界能见诸佛。此品具论。于中初明见释迦佛后见阿閦。从后立称。名见阿閦。阿閦胡语此云无动。此品明见无动如来。是故名见阿閦佛品。问曰。此品亦见释迦。何故偏言见阿閦乎。释迦此土恒见。

  • 青阳集·余阙

    元代诗文别集。余阙撰。《青阳集》是元人诗文集中流传较广的一种,有4卷、5卷、6卷、9卷等几种版本。《四库全书》曾据编修励守谦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是4卷本。目前可见到的主要版本,是5卷本、9卷本两种。9卷本卷数虽多,

  • 灵宝众真丹诀·佚名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诀乃唐人纂集,宋人重订。述数种丹方。

  •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佚名

    亦称《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经》,简称《文殊赞法身礼》、《文殊法身礼》。密教经典。唐不空译。一卷。说文殊赞佛四十一礼。前附不空经序(奉进表),题注“此礼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庄严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