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章

章句“此言圣人之德”一句,专就“譬如天地”四句说。双峰乃云“此章言孔子之德 ”,大为不审。 

或问言“上律”、“下袭”之迹,夏时、周易云云,皆言道也,非言德也;又推之于古圣王迎日推策云云,亦言道也,非言德也。下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亦言天地之道也,非言天地之德也。天覆地载,日月之明,四时之行,只是天道。其所以能括此道而统之,分为道而各纪之,则章句所谓“所以不害不悖”,“所以并育并行”者,乃德也。于尧、舜曰道,于文、武曰法,言道言法,则皆非德也。述其道,明其法,则亦仲尼之道也。 

故“祖述”、“宪章”、“上律”、“下袭”者,道也;其为斟酌帝王律天袭地之统纪,以咸宜而不息者,德也。其统之也,则如无不覆载之咸备无缺,四时之具以成岁,日月之昱乎昼夜,仲尼敦化之德也。其纪之也,则如天所覆、地所载之品汇各成,四时之各正其序,日月之各行其陆,仲尼川流之德也。 

凡此一章,皆以见天道、圣道,其大也一本于德,与二十七章意略相同。彼言君子之所以凝圣道者在修德,以圣人之道原繇圣德而凝;此言圣人之能合天道也唯其德,以天之所以为大者,原依天德而成。 

中庸三支,皆始乎道,而极乎德。“中庸其至矣乎”以下八章,言道也;至“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则以见行道明道者唯圣德也。“道不远人”以下,皆言道也;至“哀公问政”一章,始推知、仁、勇为行道之德,而一本于诚,于以见自子臣弟友,五达道。以至天人制作,九经。其修之者唯德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以下,皆言道也;天地、圣人、君子之道。至二十七章而后言君子之凝此著、明、变、化,成己成物之至道,本于尊性道学之德;至此而后言圣人之备此尽人物、参天地、博厚高明悠久之道,本于川流、敦化之德。德至而道乃以至,德大而道乃以大也。 

故末章一归重于德,而始推德之自入,以明致中和而以位以育之本,终赞德之所极,以著静存动察、尽性至命之功。全篇大义,以德为基,以诚为纽,其旨备矣。明乎此,则许、史诸儒强以知、仁、勇立柱,及强以费隐、小大为第三支作骨脉者,徒增葛藤,曾何当耶? 

第一支知、仁、勇之义,至第二支而始显;第二十章。第二支诚之为义,至第三支而始详。乃其言德也:以知、仁、勇为性之德,所以修率性之道,而为教之本;以诚为心之德,则以尽天命之性,而以为道之依。纪乎教,是以有其万殊,而知、仁、勇则所以应事酬物,而川流不遗。统夫道,是以有其一本,而诚者则不贰以生不测,而敦化不息。此又小德、大德,合知、仁、勇于一诚,而以一诚行乎三达德者也。 

以天地言之,则其“大明终始”者知也,“品物流形”者仁也,“时乘六龙”者勇也。其无妄以为大宗者,则所谓“一言可尽”而在人为诚者也。自其化而言,则见功于人物者,诚为天之道。自其敦化而言之,则立载于无声无臭者,诚固为天地之德。然在道而可名言之曰“诚”,在德则不可斥言诚而但曰“大”,则诚为心德,而天固无心也。乃天地之德,虽不可名之曰“诚”,而仲尼配天之德,则可曰“所以行之者一”,而亦可曰“诚”,故下又以“唯天下至诚”为言。合离之际,微矣哉! 

猜你喜欢
  孔子赠·子华子
  墨子目錄一卷·孙诒让
  迩言卷三·刘炎
  卷四五·邱濬
  雍也第六·智旭
  弘一法师经历概要·李叔同
  第十六章 5·辜鸿铭
  第十四章 10·辜鸿铭
  卷一百七·卫湜
  卷九十一·卫湜
  卷二十八上·朱熹
  卷十八·王昭禹
  第27章 卫灵公篇第十五(1)·孔子
  地狱品第七·佚名
  明报应论译文·慧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二十六·彭定求

        卷226_1 【蜀相(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卷226_2 【卜

  • 卷六十四·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六十四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陆游剑南诗钞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鎻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居次桧不说明年试礼部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繇是为所嫉桧死始赴宁德簿以荐除敕令所删定官孝

  • 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七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晩眺十韵汲黯匡君切亷颇出将频直词才不世雄略动【一作用】如神政简移风速诗清立意新层城临暇【一作媚】景絶域望余春旗尾蛟龙会楼头燕雀驯地平江动蜀天濶树浮秦

  • 第十七场·田汉

    报告员:若英又跑回王仲原那儿去了。王仲原已经和一个舞女打得火热,若英还能不能跟他平静地生活下去呢?我们主观的希望,曾经有一定觉悟、又刚受过残酷的监狱锻炼的若英是应该跳出并不大舒适的笼子,抛弃虚伪的生活,跟新群一道

  • 宋史全文卷二十四上·佚名

    宋孝宗一癸未隆兴元年春正月壬辰朔,诏改元。诏:『观察使以上各举所知之士三人,三省、枢密院详议,立定荐举格式,谋略沈雄可任大事、宽猛适宜可使御众、临阵骁勇可鼓士气、威信有闻可守边郡、思智精巧可治器械,已上五等,令曾立

  •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三十六·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三十六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宋公族废兴【鱼石之乱 子罕之贤 华向之乱乐大心辰地之乱 桓魋之乱 大尹之乱 内附景公灭曹】成公十五年秋八月葬宋共公于是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荡泽为司马华

  • 第四章 在天津的活动 七 “行在”生活·溥仪

    我在张园里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觉得这个环境远比北京的紫禁城舒服。我有了这样的想法:除非复辟的时机已经成熟,或者发生了不可抗拒的外力,我还是住在这里的好。这也是出洋念头渐渐冲淡的一个原因。 张园(和后来的静园)对

  • 卷五百五十六·佚名

    第五分善现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刍众万二千人俱。皆阿罗汉。具寿善现舍利子等而为上首。除阿难陀独居学地。复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得无碍辩。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等而为上首。尔时世尊告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三·王日休

      孟子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云。涂之人可以为禹。常不轻菩萨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可作佛。是人人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作佛。西方净土乃要捷门庭。无人不可以修。故为普劝修持。  普劝修持一  或人问

  •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五·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文殊师利。云何诸佛如来自然智。文殊师利。譬如十方各过五十世界微尘数世界微尘大海。阿僧祇百千万亿那由他微尘数世界。一切世界。一一世界。一一阎浮提。于念念间。见佛色身。于一时见。非前

  • 勿欲为千古高人·印光

    法藏宿世,固有灵根。即现生之悟与见地,亦非卑浅。但以我慢根深,欲为千古第一高人,特意妄立种种宗旨名相,著《五宗原》,以企后学推尊于己,竟成魔外知见。使当日直心直行,允执厥中[1],将见密云会下,无人能敌。道风之振,何难超越诸

  • 卷第九·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九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智品第四之一正见。正智。慧根。慧力。择法正觉。解脱智。正觉智。邪智。圣智。非圣智。有漏智。无漏智。有爱智。无爱智。有求智。无求智。当取智。非

  • 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佚名

    先师讳惠果和尚。俗姓马氏。京兆府万年县归明乡人也。幼年九岁。便随圣佛院。故三朝国师内道场持念赐紫沙门讳昙贞和尚。立志习经。至年十七。为缘和尚。常在内道场。持念不出。乃于兴善寺三藏和上。求授大佛顶随求等

  • 兜率龟镜集卷上·弘赞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释弘赞在犙辑○初集 应化垂迹一切大地菩萨。住首楞严定。於十方世界。以种种色像。普门示现。诱化群生。同归觉岸。故首楞严三昧经云。尔时名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此弥勒菩萨。一生补处。次於世

  • 河间传·柳宗元

    唐文。柳宗元作。宋王楙《野客丛书》云:“客或讥原涉曰:‘子本吏二千石之世,结发自修,以行恶推财礼让为名,正复雠取仇,犹不失仁义,何故遂自放纵为轻侠之徒乎?’涉应曰:‘子独不见家人寡妇邪?始自约敕之时,意乃慕宋伯姬及陈孝妇

  • 战国策·佚名

    又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今本33卷。原作者不详。此书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全书分十二国纪事,依次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 宋论·王夫之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晚年撰,共十五卷,以代划分;是对宋代历史的评论,包括了北宋、南宋。书中的观点多不同于前人,敢于批评。早年王夫之即有“陋宋”之说,其《黄书·宰制》言:“圣人坚揽定趾以救天地之祸,非大反孤秦、陋宋之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