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卫灵公篇第十五(1)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关于军队作战布阵的事。孔子回答说:“有关祭祀礼仪的事,我曾听说过;军队作战的事,我从来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固穷者,固守其穷。”
朱熹注:“圣人当行而行,无所顾虑,处困而亨,无所怨悔,于此可见。学者宜深味之。”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他的人都病得起不来了。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但能坚持节操,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固穷者,固守其穷。”
朱熹注:“圣人当行而行,无所顾虑,处困而亨,无所怨悔,于此可见。学者宜深味之。”
张居正注:“兴,是起。愠,是含怒的意思。滥,是泛滥,言人之放溢为非,如水之泛滥而不止也。孔子既不对灵公之问,遂去卫适陈。至于陈国,粮食断绝,从者皆饥饿而病,莫能兴起。”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多学而又博记的人吗?”赐回答说:“是呀,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对呀,我只用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把它贯穿起来的。”
名家注解朱熹注:“子贡之学,多而能识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问以发之。方信而忽疑,盖其积学功至,而亦将有得也。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夫子之于子贡,屡有以发之,而他人不与焉。则颜曾以下诸子所学之浅深,又可见矣。”
张居正注:“识字,解作记字。贯,是通。按一贯之旨,即尧舜以来相传心法,非子贡学将有得,孔子亦未遽以语之也。学圣人者,宜究心焉。”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由!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由,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时之言。此章盖为‘愠见’发也。”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无为而治者,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独称舜者,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尤不见其有为之迹也。恭己者,圣人敬德之容。既无所为,则人之所见如此而已。”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诚老实,行为要忠厚恭谨,即使到了南蛮、北貊的部落里,也都能行得通。说话不忠诚老实,行为不忠厚恭谨,能行得通吗?站着时就好像忠信笃敬立在眼前,坐在车上就好像看见它刻在车前的横木上,只有这样才能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衣带上。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学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言忠信,行笃敬;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即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以持养之,及其至则一也。”
张居正注:“行,是所行通利。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按此章之言,不独学者切己之事,在人君尤宜致谨,人君一言失,则天下议之;一行失,则天下背之,则怨之詈之。非细故也,诚能忠信笃敬,则所谓至诚与天地参者,亦不外此,而况于人乎,所以说王道本于诚意。”
15·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混乱,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混乱时,就把本领收藏起来而隐居。”
名家注解朱熹注:“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谏,故夫子称其直。事见《家语》。伯玉出处,合于圣人之道,故曰君子。卷,收也。怀,藏也。如于孙林父、宁殖放弒之谋,不对而出,亦其事也。”
张居正注:“史鱼、蘧伯玉,都是卫大夫。矢,是箭。如矢,言其正直如射箭一般。卷,是收。怀字,解作藏字。夫以卫之小国而得此二贤,亦可谓有人矣。惜乎灵公无道,而不能用也,是故惟圣主为能容直臣,惟治朝为能用君子,有世道之责者,当知所辨矣。”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孔子说:‘人之识见,有浅深不同,而我之语默,贵施当其可。彼人有造诣精深,事理通达,这是可与言的人,却乃缄默而不与之言,是在彼有受言之地,而在我无知人之明,将这样好人不识得,岂不是失了人?若其人昏愚无识,或造诣未到,这是不可与言的人,却乃不择而与之言,在彼则不能听受,在我则徒为强聒。可惜好言语轻发了,岂不是失了言。惟夫明智之人,藻鉴素精,权衡素审,一语一默,成适其宜。遇着可与言的人,即与之言,既不至于失人;遇着不可与言的人,即不与之言,亦不至于失言,此其所以可法也。’盖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与不知,只在一言之间,言之不可不慎如此。”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实理得之,于心自别。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也。古人有捐躯殒命者,若不实见得,恶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以成仁者,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
朱熹注:“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想要做事,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起来。居住在一个国家,要敬重那些大夫中的贤良的人,和当中仁德的人友好相处。”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故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
朱熹注:“贤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尝谓子贡悦不若己者,故以是告之。欲其有所严惮切磋以成其德也。”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推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帽子,舞乐采用《韶》。抛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谗佞小人。郑声淫荡,小人危险。”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问政多矣,惟颜渊告之以此。盖三代之制,皆因时损益,及其久也,不能无弊。周衰,圣人不作,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礼,立万世常行之道,发此以为之兆尔。由是求之,则馀皆可考也。”
朱熹注:“古者以木为车而已,至商而有辂之名,盖始异其制也。周人饰以金玉,则过侈而易败,不若商辂之朴素浑坚而等威已辨,为质而得其中也。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黄帝以来,盖已有之,而制度仪等,至周始备。然其为物小,而加于众体之上,故虽华而不为靡,虽费而不及奢。夫子取之,盖亦以为文而得其中也。取其尽善尽美。”
张居正注:“夫既酌三代之礼,而法其所当法,又严害治之防,而戒其所当戒,则治国之道大备于此矣。颜子有王佐之才,故孔子以是告之。至于郑声、佞人,实万世之明戒。盖有治则有乱,世之治也,以礼乐法度维持之而不足,其乱也,以声色佞幸败坏之而有余。是以尧舜犹畏孔壬,成汤不迩声色,诚所以绝祸本而塞乱源也。《书经》上说:‘不役耳目,百度维贞。’保治者宜留意焉。”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孔子说:‘天下之事变无常,而夫人之思虑贵审。故智者能销患于未萌,弭祸于未形者,惟其有远虑也。若只安享于目前,而于身所不到处,通不去照管,苟且于一时;而于后来的事变,通不去想算。这等无远虑的人,其计事不审,防患必疏,自谓天下之事,无复可忧,而不知大可忧者,固已伏于至近之地,几席之下,将有不测之虞,旦夕之间,或起意外之变矣。是故圣帝明王,身不下堂序,而虑周四海之外,事不离日用,而计安万年之久,正有见于此也。’”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本章系重出,见《子罕》篇第18章。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是个窃居官位的人吧!知道柳下惠贤良却不荐举他给他官位。”
名家注解杏坛礼乐朱熹注:“‘者与’之与,平声。窃位,言不称其位而有愧于心,如盗得而阴据之也。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食邑柳下,谥曰惠。与立,谓与之并立于朝。”
张居正注:“臧文仲,是鲁大夫。柳下惠,是鲁之贤人。窃位,是无德而居乎其位,如偷盗的一般。夫人臣蔽贤而不举,则为窃位,使人臣举之而君不能用,岂不亦有负于大君之任哉?”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很少有怨恨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不考虑‘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不如是而妄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整天和大家聚在一起,却不说一句涉及仁义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不及义,则放辟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则行险侥幸之机熟。‘难矣哉’者,言其无以入德,而将有患害也。”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行事应以义为根本,以礼义来实行,以谦逊的语言说出,以诚信的态度完成。这才是真的君子啊!”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义以为质,如质干然。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又注:“‘敬以直内’,则‘义以方外。’‘义以为质’,则‘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猜你喜欢 周书·君牙·佚名 广物·孔鲋 中庸通卷一·胡炳文 平书卷七文艺篇上·王源 卷九·江永 齐世篇第五六·王充 卷六十·顺治 力耕第二·桓宽 卷四百八十四·佚名 卷一·佚名 攝大乘論本卷第一·欧阳竟无 佛教行愿俱进会发趣文·太虚 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佚名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佚名 降魔品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