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六章

天之所以为天者不可见,繇其博厚、高明、悠久而生物不测也,则可以知其诚之不贰。至诚之所存者非夫人之易知,唯圣知之。繇其博厚、高明、悠久之见于所征者,则可以知其诚之不息。此自用而察识其体。中庸确然有以知之,而曰“故至诚无息”,“故”字须涵泳始见。 

章句以其非大义所关而略之。饶、胡智不足以知此,乃云“承上章而言”。上章末已云“故时措之宜也”,连用两“故”字,岂成文理?朱子业已分章矣,犹如此葛藤,何也? 

所谓征者,即二十二章尽人物之性之事,亦即二十七章发育峻极、礼仪威仪之事,亦即三十一章见而敬、言而信、行而说之事。悠远、博厚、高明,即以状彼之德被于人物者,无大小久暂而无不然也;则至诚之一言一动一行,皆其悠远之征。文王之时,周道未成,而德之纯也,已与天同其不已。北溪“唯尧、舜为能然”之说,是以年寿论悠久也,其亦末矣。 

一二者数也,壹贰者非数也。壹,专壹也。贰,闲贰也。游氏得一之说,不特意犯异端,而字义亦失。老氏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其所谓一者,生二生三之一,即道失而后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义之旨。“玄之又玄”、“冲而不盈”者曰一。有德,则与道为二矣。有仁义,则终二而不一矣。得一者,无二之谓。必无仁无义,而后其一不失也。维摩经所言“不二法门”者,亦即此旨。是岂非邪说之宗耶? 

若中庸之言“不贰”也,则“元亨利贞”,“时乘六龙”而“大明终始”,固无所不诚,而岂但二哉?二亦不贰,三亦不贰,即千万无算而亦不贰也。彼言一粒粟中藏世界,而此言“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岂相涉哉? 

且诚之不至而有贰焉者,以不诚闲乎诚也。若夫天,则其化无穷,而无有不诚之时,无有不诚之处,化育生杀,日新无已,而莫有止息焉;为元、为亨、为利、为贞,德无不有,行无不健,而元亦不贰,亨、利、贞亦无弗不贰。岂孤建一元,而遂无亨、利、贞以与为对待之谓乎?故至诚之合天也,仁亦不贰,义亦不贰,三百三千,森然无闲,而洗心于密。又岂如老氏所云“得一以为天下贞”哉?得一则必不可为天下贞。如得南则不正乎东,得仁则不正乎义。故曰:“所恶于执一者,为其贼道,举一而废百也。” 

若其云“可一言而尽”者,则与第二十章所云“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例,不斥言诚,而姑为引而不发之词;非谓一言可尽,而二言即不可尽也。犹夫子之言“一以贯之”,而不容斥指其所贯之一。曾子以“忠恕”答门人,则犹章句之实一以诚也。圣人于此等处,非不欲显,而修辞立诚,不能予人以易知而煞为之说,以致铢絫之戾于理。繇忠恕者,曾子之所得于一,而圣人非执忠恕以为一。天地之道,可以在人之诚配,而天地则无不诚,而不可以诚言也。云“诚者天之道”,以在人之天言耳。 

乃天地之所以“生物不测”者,惟其一言可尽之道;“为物不贰”者,即在至诚之所谓诚。至诚之所以必征为博厚、高明、悠久者,惟其得乎天地一言可尽之道,以诚至而无息。一言而尽,配以圣人之至诚;为物不贰,配以圣人之无息。非谓一言之居要而无待于二,审矣。 

无息也,不贰也,不已也,其义一也。章句云“诚故不息”,明以“不息”代“不贰 ”。蔡节斋为引伸之,尤极分晓。陈氏不察,乃混不贰与诚为一,而以一与不贰作对,则甚矣其惑也! 

天地之不贰,惟其终古而无一息之闲。若其无妄之流行,并育并行,川流而万殊者,何尝有一之可得?诸儒不察,乃以主一不杂之说,强入而为之证,岂天地之化,以行日则不复行月,方生柳则不复生桃也哉? 

至诚者,以其表里皆实言也。无息者,以其初终不闲言也。表里皆实者,抑以初终无闲,故曰“至诚无息”,而不曰至诚则不息。“可一言而尽”者,天载之藏无妄也。“其为物不贰”者,天行之健不息也。藏诸用而无妄者,显诸仁而抑不息,故曰道可一言而尽而为物不息。道以干物,物以行道,道者化之实,物者化之用。不曰道不杂二而生物不测也。道者本也,物者体也,化也。道统天,体位天,而化行天也。呜呼!言圣、言天,其亦难为辞矣,而更益之妄乎? 

猜你喜欢
  卷六十二 燕义第四十七·郑玄
  景公登路寝台不终不悦晏子谏第十八·晏婴
  杨子折衷卷之一·湛若水
  卷十五·朱熹
  卷九十五·卫湜
  春秋輯傳卷十三·王樵
  卷七·
  卷十二·张尔岐
  总论·姚际恒
  有为无为品第十一·佚名
  法句譬喻经世俗品第二十一·佚名
  ○禅宗永嘉集·玄觉
  卷第一·道宣
  阅大学贯释·太虚
  正法华经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唐圭璋

    黄孝迈(一首)   湘春夜月  近清明。翠禽枝上销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陂湘水,摇荡湘云。天

  • 卷十·何汶

      东坡居士下   世传王迥子高与仙人周瑶英游芙蓉城,元丰元年三月,余始识子高,问之信然,乃作此诗   《苕溪渔隐》云:“此诗最为流丽,故秦太虚《与东坡简》云:‘素纸一轴,敢冀醉后挥扫。近文并《芙蓉城》诗,时得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六·佚名

    正德三年三月戊戌朔 孝肃太皇太后忌辰 奉慈殿行祭礼遣驸马都尉蔡震祭 裕陵○大亦辖等族番人容中锅等来朝贡马及盔甲等物赐宴并彩叚绢钞如例○南京工部尚书韩重奏 太庙殿宇 孝陵墙垣及武英等殿当修理者工役烦多请行南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四十六·佚名

    万历三十六年五月丙戌朔礼部言朝鲜嗣位事在彼国难以遥断似当行勘以求确据允之○革平虏堡游击李腾霄任仍行查勘以欺瞒失事军情也○云南巡按苏茂相请动节存备赈银两赈恤并请豁免税徵贡金以延民命俱不报○礼部仪制清吏司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八十七·纪昀

    列传五代 【七】○五代七桑维翰 景延广 吴峦桑维翰景延广吴峦△桑维翰桑维翰字国侨河南人貌丑怪身短面长常临鉴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辅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与丧同音有劝其 从佗求仕者维翰铸铁砚示人曰

  • 一○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奉旨改刻抽换《大清通礼》事致八阿哥等函·佚名

    一○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奉旨改刻抽换《大清通礼》事致八阿哥等函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七日和<珅>等谨启:本月初七日面奉谕旨:昨因阅进呈文津阁四库全书《大清通礼》内《历代帝王祀典》一门,未将原奉康熙六十年圣祖增添

  • 读例存疑卷五十·薛允升

    工律之一营造擅造作虚费工力采取不堪用造作不如法冒破物料带造段疋织造违禁龙凤文段疋造作过限修理仓库有司官吏不住公廨擅造作:凡军民官司,有所营造,应申上而不申上,应待报而不待报,而擅起差人工者(即不科敛财物),各计所役人

  • 耶律良传·脱脱

    耶律良,字习睰,乳名苏,著帐郎君之后裔。出生于乾州,在医巫闾山读书。学问既已广博,准备进入南山修习学业,友人阻止他说“:你又没有个驾车马的仆人,就这样千里奔波,即使你将来见识过人,年纪也老了。现在如果赶紧出来做官,还行有余

  • 卷二百十二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二下 朱批许容奏摺 雍正八年正月二十六日兰州巡抚【臣】许容谨 奏为恭缴 朱批事窃【臣】家人捧齎【臣】先後奏摺回兰【臣】谨跪迎进

  • 卷一【起隐公元年尽二年】·杜预

    春秋左传注疏卷一【起隐公元年尽二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达疏隐公【疏】【正义曰鲁世家隐公名息姑伯禽七世孙惠全弗皇子声子所生平王四十九年即位諡法隐拂不成曰隐是??在豕韦】传惠公元妃孟子注言元妃明始

  • 卷一·邵宝

    简端録卷一(明)邵寳 撰○易【凡一百三】干之占唯大德受命者当之故其辞有赞而无戒干有四德诸卦之体綂也坤以下或具而微或缺一或二三或咸元焉而干之变极矣周之易为筮设乎不为筮设则爻称九六何取于变也四德何以示占四德之

  • 卷三十一·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三十一性理三气质之性【命才附】南轩张氏曰原性之理无有不善人物所同也论性之存乎气质则人禀天地之精五行之秀固与禽兽草木异然就人之中不无清浊厚薄之不同而实亦未

  • 卷二十七(曼陀罗译)·佚名

    △法界体性无分别会第八之二文殊师利言:天子。觉了身见之体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现无明有爱体性名佛出世。觉了贪瞋痴体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现颠倒体性平等名佛出世。天子。觉了诸见之体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阴

  • 梧溪集·王逢

    元诗文集。7卷。王逢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梧溪集》原名《澂江棹歌》,系王逢生前自编。前6卷刊行于元末,第7卷则是王逢死后由其子王掖刊行于明洪武年间。景泰七年(1456)陈敏政据元至正

  • 家诫要言·吴麟征

    一卷。明吴麟征(生卒年不详)撰。海盐 (今属浙江)人。天启二年 (1622)中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亡殉难。此编皆为吴麟征居官时,寄训子弟之书。由其子吴蕃昌摘录其语,辑为一帙,故名 《要语》。吴蕃昌字仲木,儒学家刘宗

  • 生命泉·杨朔

    当代散文。杨朔著。作家出版社1964年出版。

  • 金渊集·仇远

    元诗别集。6卷。仇远撰。原书久佚,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金渊集》6卷。四库馆臣认为,姚广孝对仇远诗“推挹甚至,盖深倾倒于远者。故其监修是书(指《永乐大典》),载之独伙。疑其全部收入,所遗

  • 大轮金刚修行悉地成就及供养法·佚名

    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