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辨疑卷十四    元 陈天祥 撰中庸

○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程子以不偏为中吕氏以无过不及为中二说之意本同注文通言之是也或问中却分为两意说不偏在未之前说无过不及为见诸行事以为方其未未有无过不及之可名抑不思人之气禀鲜有得中者过于刚则仁有不及过于柔则义有不及气太严者必少恩心太慈者必少防过与不及心实主之先有诸内然后见诸行事也若其气禀无有所偏则于未之前亦有无过不及之可名何不可之有哉至于不偏不倚亦不可専说在未之前若于行事得中亦可以不偏名之也信如或问之说则程子止是言未之中未尝言行事之中也吕氏止是言行事之中未尝言未之中也有上截者无下截有下截者无上截不知程吕之意何故如此或问又以不偏为心之体地之中无过不及为理之当事之中亦不知心之体与理之当如何分地之中与事之中如何辨又云二义虽殊而实相为体用语录曰未之中是体已之中是用亦皆过论凡言体用者乃是一物而有两分之名如根梢枝叶相须为义耳若以中和言之中为体和为用乃可说也单独一中而有体用之分无是理也夫中之在心物来则应犹镜中之眀刃中之利也如以未照之明为体已照之明为用未割之利为体已割之利为用可乎未照之明与已照之眀只是一个眀未割之利与已割之利只是一个利未之中与已之中亦只是一个中不偏与无过不及亦只是一个意言不偏则无过不及在其中言无过不及则不偏亦在其中只注文当为定说或问之说不讲可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注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隂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徳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孔子言性相近也孟子道性善本皆専论人之性未尝普该万物之性也子思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亦是専以人性人道为言注文乃以万物与人一混言之误矣所谓人物之生各得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徳者五徳俱全复加健顺惟人有能之之理彼禽兽昆虫等物何尝能有如许之徳哉天地之闲知觉运动之物其性于五常之中固有颇能近之者或近于仁或近于义虽于天理中粗有通防亦不可便与人同一槩言有健顺五常之徳也注文又见率性一节于万物之性难以尽循故再指物为日用之物亦不可通物无皆能自为人用之理语录又以马驰牛耕佐注文为说盖亦未之思也马须用衔牛须穿鼻既制奔突又加鞭棰然后始可为用亦犹戕贼杞柳以为桮棬非谓循其性之自然也况天下万物知不能尽岂皆得在日用之闲乎凡彼不为人用之物其性尤有不可循者如虎狼之暴蛇蝎之狠皆其本然之性也若循此性以为道果何道邪只如荆棘稂莠生于道路垅亩之间亦无任其丛茂不除之理语录曰人与物之性皆同循人之性则为人之道循马牛之性则为马牛之道此话益难凭准既言人物性同又郤自有人性物性人道物道之分何也循马牛之性则为马牛之道若循虎狼之性则亦为虎狼之道循蛇蝎之性则亦为蛇蝎之道循荆棘稂莠之性则亦为荆棘稂莠之道果修此道以为教使天下后世遵之而行将见兽蹄鸟迹之道复交于中国区宇永为鸿荒圣人之教宁有是哉若以注文语录之说通解经文则人与一切昆虫禽兽皆当各循其性以为道昆虫禽兽之道皆可修之以为教不知禽兽之道如何修之以为教如何教人于禽兽之道如何不可须臾离皆不可晓人物之性不同孟子已有明论集注亦曰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有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其说当矣以彼证此是非了然而纂防又引真氏之说曰朱子于告子生之谓性章深言人物之异而于此章乃兼人物而言生之谓性以气言者也天命之谓性以理言者也以气言之则人物所禀之不同以理言之则天之所命一而已矣此章兼人物而言尚何疑哉观此一说人物不同者既以为是人物同者亦以为是阿蔽甚矣然集注以气言者为同真氏反以为异集注以理言者为异真氏反以为同真氏本欲曲合文公之意而不自觉如此之差也呜呼人性与物性不同此特眼前事甚不难见世之曲说何其多也恻隠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未闻牛羊犬豕皆能与人同有也只解性为人之性自无许多节病天命谓性以理言也理为众善之宗三纲五常皆所从出天命人由此理而生具五常之善以为性故曰天命之谓性物欲非性也人惟循此本然之性各就人伦职分之当然而行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义妇节朋友有信是则所谓道也申眀此道使人行之是则所谓教也率性谓循自已本然之性非循他物之性也道亦自已当行之道非他物各有之道也率性为道眀徳之事也修道为教新民之事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注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徳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可离皆外物矣

道与理当有分别不可混而为一也道者事物相接徃来交通之道路也理犹事物之脉理文理而为道之准则也道则依循此理而行理以贯道道必循理此其道理之分也今注文直截解道为理则理亦是道道亦是理理与道既已不分道果何道不可得知所谓性之徳而具于心者此惟言理则可言道则不可又言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并下文外物云者皆不见其道之不可离与可离之的切实理而或问与纂防所引诸人之说旁牵曲衍不胜其繁大槩不过専以扶同注文而已皆不必辨盖道谓三纲五常之道君子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理世皆此道也有身而无此道则心不正行不修其身必辱有家而无此道则父不父子不子其家必壊有国而无此道则君不君臣不臣其国必乱此其所以不可须臾离之也若异教异术出天理人伦之外与三纲五常不相干渉有则于世无所益无则于人无所损凡其如此不急于用人皆可得而离之者俱不可以为道故曰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注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此一节所以申眀不可须臾离道之意与大学第六传小人闲居为不善之一节意正相对皆是警戒后人之言解者不可虚务髙逺须要分眀说出必能使人恐惧之实事义乃可通今注文只说存天理之本然诚未见其警动人心使之知恐知惧之实理所在又其虽不见闻一句或谓人不见闻或谓已不见闻意亦不眀或问中说其所不睹不闻为己所不睹不闻说下句独字为人所不睹不闻然经中实无分别人己之文自戒慎乎其所不睹至君子慎其独也五句相连只是一意慎独一句乃其上四句之结语岂容有如此之分邪或问执定分为两说自问自荅防二千言辑略语录又数千言皆不见有公平之论尽欲辨之则不可胜辨今但直解本经而已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本说人所不睹不闻盖人之私心于四通八达众人耳目交防之间不须隄防自然敛束不敢恣纵及在隠暗之中独居之防则坦然放肆以为虽有不善他人不知也然诚于中则形于外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自古以来大奸大巧暗昧中所为之恶未闻曽有人不知者故君子之于人所不睹不闻之际益加戒慎恐惧所以闲其邪恶之心不使得为邪恶之事也

莫见乎隠莫显乎防故君子慎其独也○注隠暗防也防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防细之事迹虽未形而防则已动人虽未知而已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过于此者

幽暗之中防细之事迹犹未形人犹未知但以己独知之便谓天下之事无有着见眀显过于此者假如大恶之事迹已见非独已知人共知之昭昭然众目所视众手所指者反不谓之着见不谓之明显乎或问再广注文之意为说迂曲尤多中间却有一说云又况既有是心藏伏之乆则其见于声音容貌之间于行事施为之实必有暴着而不可揜者又不止于念虑之间而已也此亦见前说未安复为此说也然犹未免有两图之意不能全是防字本亦训隠经文以隠为见之对以防为显之对则隠与防皆取幽暗之意而言两句只是一意注文疑其言有重复故解防为细事以致牵强不通盖不察显乃见之变文防亦隠之变文也此与有若无实若虚危而不持颠而不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语句无异皆其变文重言之也何独疑于此哉大抵人之防身行事在青天白日众人之中虽小人亦知所慎在幽暗偏僻独居之防虽君子亦有所忽故私邪之心每由此生私邪之事每由此成古今天下着见眀显之恶未有不从幽暗隠防之中而起者无恶不自隠而见故曰莫见乎隠无恶不自防而显故曰莫显乎防君子审其如此故虽暗室独居暗地独行尤须密加严慎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防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

注言自戒惧而约之以至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极其和而万物育矣推详此说天下人中但有一人于不睹不闻之防戒惧以谨其独便能使天地各安其所万物各遂其生未之闻也又云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义愈难通天地万物与吾同在隂阳大气中谓同一气则可谓为一体则不可天下万物何所不有岂能同为一体哉天地之气固有顺不顺时天地之心未尝不正也岂待吾之心正然后天心地心始正哉天地之气有时而不顺者盖由国家失徳则有恒雨恒旸恒燠恒寒恒风之应此皆天地不顺之气也普天之下惟吾一身之气顺便能使此气皆顺乆雨则能使之晴乆旱则能使之雨防无此理或问亦曰三辰失行山崩川竭则不必天翻地覆然后为不位矣兵乱凶荒胎防卵殈则不必人物消尽然后为不育矣若此者岂非不中不和之所致又安可诬哉彼达而在上者既有以病之则夫灾异之变又岂穷而在下者所能救也哉此说大意却是然与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之说岂不自相矛盾邪继此复改一说云但能致中和于一身则天下虽乱而吾之天地万物不害其为安泰此又有渉荒诞实流入于异端矣于目前见有之天地万物之外又别有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可晓也孟子言万物备于我盖谓万物之理具于吾心非谓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之外别有万物在吾一身之中也推原或问本意盖亦只是说天下虽乱而已之心能独安也且天下遭乱生民之命朝不保夕已在其间心独安之可谓仁乎经文自喜怒哀乐至万物育焉此一段与上文本难通说当自为一章喜怒哀乐之未谓之中而皆中节谓之和此就各人之一身而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此义散开在于天下矣继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乃专言天下之中和解者不可只就一人之身为说也然其致此者惟人君能之如尧之亲睦九族平章百姓恊和万邦此其致天下中和之道也至黎民于变时雍则天下之中和成矣民人和则天地之和应而无三辰失行山崩川竭灾异之变天气和于上地气和于下此之谓天地位也天地位则风雨寒暑各以其时人与物皆康宁蕃息此之谓万物育也四书辨疑卷十四

猜你喜欢
  第五十七卦 巽 巽为风 巽上巽下·佚名
  通變論弟四·谢绛
  春秋集传辨疑卷四·陆淳
  卷九·胡广
  第五章 9·辜鸿铭
  礼记纂言原序·吴澄
  毛诗注疏原目·孔颖达
  卷六十九·乾隆
  提要·王应麟
  陆稼书先生问学录卷之三·陆陇其
  卷九·王志长
  第八章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梁漱溟
  励士第六·吴起
  卷九·赞宁
  往生礼赞偈一卷·善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元诗选二集庚集目录·顾嗣立

    侍郎伯颜(子中集) 苏参政天爵(滋溪集) 煮石山农王冕(竹斋集) 吴处士景奎(药房樵唱) 新山道人曹文晦(新山稿) 东郭生郭翼(林外野言) 野航老人姚文奂(野航亭稿) 沧江散人徐舫(沧江散人集)

  • 御选金诗卷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七七言古诗二厐铸雪谷晓装图溪流咽咽山昬昬前山后山同一云天公谈笑玉雪喷散为花蕋白纷纷诗翁瘦马之何许忍冻吟诗太清古老奴寒缩私自语作奴莫比诗奴苦木僵石老鸟不飞山路益深诗益奇老奴忍笑怜翁

  • 唐朝新定诗体·崔融

    ○十体一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一、形似体。形似体者,谓貌其形而得其似可以妙求,难以粗测者是。诗云:“风花无定影,露竹有余清。&rd

  • 俞国宝词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俞国宝(生卒年不详)号醒庵,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淳熙间太学生。《武林旧事》卷三载,孝宗一日游西湖,御舟经断桥,有小酒肆,中饰素屏,书《风入松》一词于上,孝宗驻目称赏久之,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其词云:“明

  • 笺注陶渊明集卷之三·李公焕

    诗五言文选五臣注云渊明诗

  • 卷四百四十五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起哲宗元祐五年七月盡其月   秋七月乙丑,直龍圖閣、知蘇州王覿為禮部侍郎,尋改江、淮、荊、浙等路發運使。覿嘗語同列,以蔡確有功於國,御史中丞蘇轍劾奏之,故有是命。(此據孫升及上官均奏議。改發運在六日,今并書。覿

  • 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缪大亨传·张廷玉

    缪大亨,定远人。最初纠集义兵为元攻打濠州,没有攻克,元兵溃败,大亨独自带领二万人和张知院屯驻横涧山,固守了一个多月。太祖用计夜袭了他的营地,被攻破,大亨和他的儿子没有逃走。第二天天亮,他又收集散兵,列阵以待。太祖派他的

  • 序·邢昺

    魏何晏注,宋邢邴疏。邴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中擢九经及第,官至礼部《尚书》,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盖咸平二年诏邴改定旧疏,颁列学官。至今承用,而传刻颇讹。《集解》所引十三家,今本各题曰:“某氏”,皇侃《义疏》则

  • 卷十一·段昌武

    <经部,诗类,段氏毛诗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十一宋 段昌武 撰秦朱曰秦国名地在禹贡雍州之域近鸟鼠山初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嬴氏其后中潏居西戎以保西垂其六世孙大骆生成及非子非子事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

  • 卷六十二·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二   宋 王与之 撰朝士中士六人府三人史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贾氏曰其职掌外朝之法左右九棘之事主询众庶谳疑狱故属秋官掌建邦外朝之灋郑锷曰天子有三朝一曰治朝司士所掌是也二曰内朝大

  • 略评新唯识论·太虚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厦门作──贤首初列玄奘三藏译场,以意趣不合退出,别弘杜顺、智俨所传华严法界观,乃成贤首宗学。熊君十力,初从支那内学院欧阳君游,习成唯识论,旋改辙而迈进之不已,今遂有新唯识论甲境论之发表。畴昔支院

  • 正信会员每日必修之常课·太虚

    正信会员应以受三皈以上者,方具有会员资格。曾受三皈者,每晨一次或每晨昏二次,必应恭敬供养修三皈。念诵法如下:甲 慈宗者一、皈命仪 第一、皈命教主释迦:    1.意观,释迦世尊为根本。    2.口称,弟子某姓某法名,依某某

  • 大乘五蕴论讲录·太虚

      ──十三年初秋在武昌佛学院讲──   悬论    一 序大意    二 解题目    三 释撰主    四 明译人   释论    甲一 正明五蕴     乙一 略标     乙二 广明     

  • 宝行王正论一卷·龙树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安乐解脱品第一  解脱一切障  圆德所庄严  礼一切智尊  众生真善友  正法决定善  为爱法大王  我当说由法  流注法器人  先说乐因法  后辩解脱法  众生前安乐  

  •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六·吹万广真

    嗣法孙灯来重编颂古(着拈)世尊上座文殊白椎。浩劫浑沦足未通河图中涌立天宗若非庖氏知消息八索九丘孰与穷。冻岭梅花斗雪开暗将香气逼人怀浩然一见难藏兴吟得春风特地来。文殊起佛见法见堕入二重铁围城东老母不欲见佛

  • 卷第十·智旭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十述曰。世有两般人於净土法门必不能入。禅者执悟门。矜自力。视念佛不啻依草附木摇尾乞怜。儒者咀名理。艳清言。视念佛不啻臭腐残[饥-几+(容-口+又)]食唾欲欧。此两者一如长眙深瞫而不

  • 武则天四大奇案·佚名

    一名《狄公案》、《狄梁公全传》。长篇小说。清佚名撰。六卷六十四回。书叙唐武则天时期,山西太原人狄仁杰,颇有才学,被荐为汴州参军,旋官昌平令尹。忽闻报谋害人命案,派随将洪亮先去细访,狄公亦作卖药者微行一破毕氏老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