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毛诗注疏原目

毛诗注疏原目

毛诗国风音义【毛诗诗是此书之名毛者传诗人姓既有齐鲁韩三家故题姓以别之或云小毛公加毛诗二字又云河间献王所加故大题在下案马融卢植郑注三礼并大题在下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题亦然国风国者总谓十五国风者诸侯之诗从闗雎至驺虞二十五篇谓之正风】疏【正义曰诗国风旧题也毛字汉世加之六艺论云河间献王好学其博士毛公善説诗献王号之曰毛诗是献王始加毛也汉书儒林传云毛公赵人也为河间献王博士不言其名范晔后汉书云赵人毛长传诗是为毛诗然则赵人毛公名为长也谱云鲁人大毛公为训诂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然则大毛公为其传由小毛公而题毛也诗者一部之大名国风者十五国之总称不冠于周南之上而退在下者按郑注三礼周昜中侯尚书皆大名在下孔安国马季长卢植王肃之徒其所注者莫不尽然然则本题自然非注者移之定本亦然当以皆在第下足得总摄故也班固之作汉书陈寿之撰国志亦大名在下盖取法于经典也言国风者国是风化之界诗以当国为别故谓之国风其雅则天子之事政教刑于四海不湏言国也周召风之正经固当为首自卫以下十有余国编比先后旧无明説去圣久逺难得而知欲言先后为次则齐哀先于卫顷郑武后于桧国而卫在齐先桧处郑后是不由作之先后也欲以国地为序则郑小于齐魏狭于晋而齐后于郑魏先于唐是不由国之大小也欲以采得为次则鸡鸣之作逺在缁衣之前郑国之风必处桧诗之后何当后作先采先作后采乎是不由采得先后也二三拟议悉皆不可则诸国所次别有意焉盖迹其先封善否参其诗之美恶验其时政得失详其国之大小斟酌所宜以为其次鄘卫者商纣畿内千里之地柏舟之作夷王之时有康叔之遗烈武公之盛德资母弟之戚成入相之勲文公则灭而复兴徙而能富土地既广诗又早作故以为变风之首既以卫国为首鄘则卫之所灭风俗虽异美刺则同依其作之先后故以鄘先卫也周则平王东迁政遂微弱化之所被才及郊畿诗作后于卫顷国地狭于千里徒以天命未改王爵仍存不可过于后诸侯故使次之于卫也郑以史伯之谋列为大国桓为司徒甚得周众武公夹辅平王克成大业有厉宣之亲有缁衣之美其地虽狭既亲且勲故使之次王也齐则异姓诸侯世有衰德哀公有荒淫之风襄公有鸟兽之行辞皆怨刺篇无美者又以大师之后国土仍大故使之次郑也魏国虽小俭而能勤踵虞舜之旧风有夏禹之遗化故季札观乐美其诗音云大而婉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故次于齐唐者叔虞之后虽为大国昭公则五世交争献后则防乱多故次于魏下秦以秦仲始大襄公始命穆公遂霸西戎卒为强国故使之次唐也陈以三格之尊食侯爵之地但以民多淫昏国无令主故使之次秦也桧则其君淫恣曹则小人多宠国小而君奢民劳而政僻季札之所不讥国风次之于末宜哉豳者周公之事欲尊周公使専一国故次于众国之后小雅之前欲兼其上下之美非诸国之例也郑谱王在豳后者退就雅颂并言王世故耳诸国之次当是大师所第孔子删定或亦改张襄二十九年左传鲁为季札徧歌周乐齐之下即歌豳歌秦然后歌魏杜预云于诗豳第十五秦第十一后仲尼删定故不同杜以为今所第皆孔子之制孔子之前则如左传之次郑意或亦然也乡饮酒云无算乐注云燕乐亦无算数或间或合尽欢而止春秋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此国君之无算也以其徧歌谓之无数不以不次为无算也】郑氏笺音义【笺本亦作牋同荐年反字林云笺表也识也案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已意使可识别也然此题非毛公马郑王肃等题相传云是雷次宗题承用既久未敢为异又案周续之与雷次宗同受慧远法师诗义而续之释题已如此又恐非雷之题也疑未敢明之】疏【正义曰郑氏名字康成北海高宻人当后汉桓灵之时注此书也不言名而言氏者汉承灭学之后典籍出于人间各専门命氏以显其家之学故诸为传训者皆云氏不言名由此而言毛氏为传亦应自载毛字但不必冠诗上耳不然献王得之何知毛为之也明其自言毛矣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防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注者着也言为之觧説使其义着明也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传皆无经文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是毛为诂训亦与经别也及马融为周礼之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未审此诗引经附传是谁为之其郑之笺当元在经传之下矣其毛诗经二十九卷不知并何卷也自周南至郑氏笺凡一十六字所题非一时也周南闗雎至第一诗国风元是大师所题也诂训传毛自题之毛一字献王加之郑氏笺郑自题之】

周南闗雎诂训传第一音义【周南周者代名其地在禹贡雍州之域岐山之阳于汉属扶风美阳县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故序云化自北而南也汉广序又云文王之道被于南国是也睢七胥反依字且邉佳且音子余反旁或作鸟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诂音古又音故传音直恋反案詀故皆是古义所以两行然前儒多作诂解而章句有故言郭景纯注尔雅则作释诂樊孙等尔雅本皆为释故今宜随本不烦改字】疏【正义曰闗雎者诗篇之名既以闗雎为首遂以闗雎为一卷之目金縢云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防鸮然则篇名皆作者所自名既言为诗乃云名之则先作诗后为名也名篇之例义无定凖多不过五少才取一或偏举两字或全取一句偏举则或上或下全取则或尽或余亦有舍其篇首撮章中之一言或复都遗见文假外理以定称黄鸟显緜蛮之貌草虫弃喓喓之声瓞取緜緜之形瓠叶舍番番之状夭夭与桃名而俱举蚩蚩从氓状而见遗召旻韩奕则采合上下驺虞权舆则并举篇末其中蹖驳不可胜论岂古人之无常何立名之异与以作非一人故名无定目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独云詀训者詀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詀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者释古今之异辞办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训之义故唯言詀训足总众篇之目今定本作故以诗云古训是式毛传云古故也则故训者故昔典训依故昔典训而为传义或当然毛传不训序者以分置篇首义理昜明性好简略故不为传郑以序下无传不湏辨嫌故注序不言笺説文云第次也字从竹吊称第一者言其次第当一所以分别先后也】召南鹊巢诂训传第二音义【召亦地名也在岐山之阳扶风雍县南有召亭案周召皆周之旧土文王受命后以赐二公为采地二南之风皆文王未受命之诗也周南十一篇是先王之所以敎圣人之深迹故系之公旦召南十四篇是先王之敎化文王所行之浅迹故系之君奭】邶柏舟诂训传第三音义【郑云邶鄘卫者殷纣畿内地名属古冀州自纣城而北曰邶南曰鄘东曰卫卫在汲郡朝歌县时康叔正封于卫其末子孙稍并兼彼二国混其地而名之作者各有所伤从其本国而异之故有邶鄘卫之诗王肃同从此讫豳七月十三国并变风也邶蒲对反本又作鄁字林方代反】

鄘柏舟诂训传第四音义【鄘音容郑云纣都以南曰鄘王云王城以西曰鄘也】卫淇奥诂训传第五音义【郑王俱云纣都之东也】

王黍离诂训传第六音义【王国者周室东都王城畿内之地在豫州今之洛阳是也幽王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诗不能复雅下列称风以王当国犹春秋称王人】

郑缁衣诂训传第七音义【郑者国名周宣王母弟桓公友所封也其地诗谱云宗周圻内咸林之地今京兆郑县是其都也汉书地理志云京兆郑县周宣王弟郑桓公邑是也至桓公之子武公滑突随平王东迁遂灭虢鄫而居之即史伯所云十邑之地右洛左济前华后河食溱洧焉今河南新郑是也在荥阳宛陵县西南】

齐鸡鸣诂训传第八音义【齐者太师吕望所封之国也其地少昊爽鸠氏之墟在禹贡青州岱岭之隂潍淄之野都营丘之侧礼记云太公封于营丘是也】

魏葛屦诂训传第九音义【案魏世家及左氏传云姬姓国也诗谱云周以封同姓其地虞舜夏禹所都之域也在古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渉汾水】

唐蟋蟀诂训传第十音义【唐者周成王之母弟叔虞所封也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大行恒山之西太原大岳之野其南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因改为晋侯至六世孙僖侯名司徒习尧俭约遗化而不能以礼节之今诗本具风俗故云唐也】

秦车邻诂训传第十一音义【秦者陇西谷名也在雍州鸟防山之东北昔臯陶之子伯翳佐禹治水有功舜命作虞赐姓曰嬴其末孙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封为附庸邑于秦谷及非子之曽孙秦仲周宣王又命为大夫仲之孙襄公讨西戎救周周室东迁以岐丰之地赐之始列为诸侯春秋时称秦伯崔云秦在虞夏商为诸侯至周为附庸】

陈宛丘诂训传第十二音义【陈者胡公妫满之所封也其先虞舜之胄有虞遏父者为周陶正武王頼其器用与其神明之后故妻以元女其子满乃封于陈以备三恪其地宓义之墟在古豫州之界宛丘之侧】

桧羔裘诂训传第十三音义【桧者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后妘姓之国也其封域在古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之故墟是子男之国后为郑武所并焉王云周武王封之于济洛河頴之间为桧子桧本又作郐古外反】

曹蜉蝣诂训传第十四音义【曹者武王之弟叔振铎所封之国也爵为伯其封域在兖州陶丘之北荷泽之野今济隂定陶是也】

豳七月诂训传第十五音义【豳者戎狄之地名也夏道衰后稷之曽孙公刘自邰而出居焉其封域在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于汉属右扶风邭邑周公遭流言之难居东都思公刘大王为豳公忧劳民事以此叙己志而作七月防鸮之诗成王悟而迎之以致太平故太师述其诗为豳国之风焉】

小雅音义【从鹿鸣至菁菁者莪凡二十二篇皆正小雅六篇亡今唯十六篇从此至鱼丽十篇是文武之小雅先其文王以治内后其武王以治外宴劳嘉宾亲睦九族事非隆重故为小雅皆圣人之迹故谓之正】

鹿鸣之什诂训传第十六音义【什音十什者若五等之君有诗各系其国举周南即题闗雎至于王者施敎统有四海歌诗之作非止一人篇数既多故以十篇编为一卷名之为什】

南有嘉鱼之什诂训传第十七音义【自此至菁菁者莪六篇并亡篇三是成王周公之小雅成王有雅名公有雅德二人恊佐以致太平故亦并为正也】

鸿鴈之什诂训传第十八

节南山之什诂训传第十九音义【从此至何草不黄凡四十四篇前儒申毛皆以为幽王之变小雅郑以十月之交以下四篇是厉王之变小雅汉兴之初师移其篇次毛为诂训因改其第焉】

谷风之什诂训传第二十

甫田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一

鱼藻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二

大雅音义【自此以下至卷阿十八篇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之正大雅据盛隆之时而推序天命上述祖考之美皆国之大事故为正大雅焉文王至灵台八篇是文王之大雅下武文王有声二篇是武王之大雅】

文王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三

生民之什诂训传第二十四音义【自生民至卷阿八篇成王周公之正大雅】

荡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五

周颂音义【周颂三十一篇皆是周室太平德洽着成功之乐歌也名之曰颂颂者诵也容也歌诵盛德序太平之形容以此至美告于神明皆成王周公时作也】

清庙之什诂训传第二十六

臣工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七

闵予小子之什诂训传第二十八

鲁颂音义【鲁者周公之子伯禽所封之国也周公有大勲劳于天下成王留之辅相而封伯禽焉其封域在禹贡徐州蒙羽之野十七世至僖公当周惠王襄王之时能尊伯禽之法外征淮夷内修德敎国人美之于是国卿季文子请周而使史克作颂四篇夫子删诗录之者以周公有致太平之勲成王命鲁郊祭用天子礼乐故取鲁颂而同于王者之后焉】

駉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九音义【作駉之什者是随例而加耳商颂亦然】

商颂音义【商者契所封之地名成汤伐桀王天下遂以为国号后世有中宗高宗中兴时有作诗颂之者当周宣王之时宋大夫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归而祭于先王孔子录诗之时止五篇而已乃列之以备三颂】

那之什诂训传第三十

毛诗注疏原目

猜你喜欢
  经说下第四十三·墨子
  校点说明·谢绛
  卷六三·邱濬
  卷十四·陆九渊
  提要·周宗建
  卷一·惠栋
  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第十四·康有为
  卷六·乾隆
  卷七·王安石
  申韩第五十六·桓宽
  卷一百一十一·佚名
  卷四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二·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二:宋前神算预言·钱德苍

    《乾坤萬年歌》周?呂望太極未判昏已過。風后女媧石上坐。三皇五帝己派相。承宗流源應不錯。而今天下一統周。禮樂文章八百秋。串去中直傳天下。卻是春禾換日頭。天下由來不固久。二十年間不能守。卯坐金頭帶直刀。削

  • 解人颐 寄感集·钱德苍

    倪元镇避乱诗 久客怀归思惘然,松间茅屋女萝牵。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孤蒲夜雨船。 鸿雪无端迷雪渚,鹤情何日到芝田?他乡空有还乡梦,绿树年年叫杜鹃。

  • 第三折·佚名

    (驾同刘皇后引内官采女上,诗云)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一事,回首忆关雎。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因乏嗣子,每切忧心。虽尝听史官之奏陈,也曾广后宫之御幸,终是宜男未效,继体无人,教寡人如何不烦恼也。(刘

  • 五集目录三·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目録三卷之十九丙午元旦元旦试笔咏白玉如意题金廷标岁朝图大学士嵇璜每有致仕之意作此什示之降旨加赈湖北去岁被灾州县诗以志事降旨加赈去岁安徽省被灾州县诗以志事

  • 提要·吕诚

    来鹤亭诗 元 吕诚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五来鹤亭诗别集类四元提要(臣)等谨案来鹤亭诗九卷补遗一卷元吕诚撰诚字敬夫崑山人工於吟咏诗格清丽与同里郭翼陆仁袁华相唱和尝於园林蓄一鹤後有鹤自来为伍因筑来鹤亭并以名其诗集考集

  • 卷一百十·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一百十览古项王亭赋【有序       唐】李德裕丙辰嵗孟夏余税驾乌江晨登荒亭旷然逺览因观太尉清河公刻石美项氏之材叹其屈于天命且曰汉祖困阨之时生计非萧张所出余以为不然矣自古聪明

  • 卷一百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二潮类五言古赋得观潮        【梁】任 昉云容杂浪起楚水漫吴流渐看遥树没稍见碧天浮渔人迷旧浦海鸟失前洲不测沧溟旷轻鳞幸自游五言律淮潮          【宋】

  • 卷九十三 佞幸传第六十三·班固

    汉兴,佞幸宠臣,高祖时则有籍孺,孝惠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鸃,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两人徙家安陵。其后宠臣,孝文时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谈、北宫伯子;孝武时士

  • 姚兴传·魏收

    姚兴,字子略,是姚苌的长子。姚兴消灭苻登后,才为父亲办理丧事,服丧守孝,在槐里自称皇帝,定年号为皇初(394)。大魏天兴二年(399),姚兴自己免去皇帝的称号,降称天王,定年号为弘始。姚兴派兵攻克洛陽,令他的弟弟东平公姚绍在此镇守

  • 张永明传·张廷玉

    张永明,字钟诚,乌程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被授职芜湖知县。献皇后灵柩南归,耗费不可估算。张永明粉刷江岸佛舍作为供殿,用金箔装饰供器,大量节省开支。不久提升为南京刑科给事中。敌寇侵入大同,山西总督樊继祖,巡抚史道

  • 卷第五十四·佚名

    宰相四进拜四章得象兼枢密使制庆历二年七月戊午朕祗绍丕图。勤求至治。永惟皇王之道。爰立辅相之官。镇抚四夷。宰制群类。而兹疆场之事。乃专枢宥之司。非通筦于冢卿。曷统一于机务。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特进

  • 所以·方以智

    气也、理也、太极也、自然也、心宗也,一也,皆不得已而立之名字也;圣人亲见天地未分前之理,而以文表之。尽两间,灰万古,乃文理名字海,无汝逃处也。尊名教者,执正名正词之例,方以离伦物、首上安首者为偏枯外道;而习心宗者,执反名,破

  • 四书管窥卷四·史伯璿

    元 史伯璿 撰孟子梁惠王上首章仁义集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明或疑朱子仁字之训孟注先言心之德语注先言爱之理何也诸葛泰之曰语之为仁犹曰行仁以仁之用言故先言爱之理孟子此章以仁之体言故先言心之德 考证此章从全

  • 形势第二·管仲

    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

  • 禹贡指南卷三·毛晃

    宋 毛晃 撰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导山 岍山 在右扶风即呉岳也 周礼大司乐注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嵩在豫州华在雍州恒在并州 正义曰周处镐京在五岳外故

  • 禅苑蒙求卷之中·志明

    能仁双趺(传灯一)梵云释迦。此言能仁。涅盘经尔时迦叶与诸弟子在耆阇崛山入于正定。于正受中忽然心惊举身战怀。从定中出。见诸山地皆大振动。即知如来[巳>已]入涅盘。于是将诸弟子寻路疾行。悲哀速往正满七日。至[狗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九上·智顗

    非远非近文为三。一总标境智。二别释。三结成。观者中道观智也。一切法者十法界境也。若单论智。智无所观。故举一切以显皆空。如实去别释也。二边三谛无一异名如。非七方便故名实。以实为相故言如实相。不颠倒者无八

  • 长爪梵志请问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有一长爪梵志来问佛三十二相之业因,佛一一答之。彼信乐而受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