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辨疑卷十五    元 陈天祥 撰中庸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眀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注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眀也知乃智之事行则贤所能于智愚止可言知于贤不肖止可言行智者过之止可解为知之过愚者不及止可解为不及知贤者过之止可解为行之过不肖者不及止可解为不及行注文为见前一节行与智愚相配为言后一节眀与贤不肖相配为言故以知与行两相迁就交互言之牵强甚矣夫道在世间必须先眀然后能行必先不眀然后不行下章注云由不眀故不行此言是也眀字本当在前今反在后行字本当在后今反在前乃后人传写之误也行明二字当相易读之解者宜云道不眀者由其智者知之过愚者不及知此道之所以常不眀也道不行者由其贤者行之过不肖者不及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智者知之过如著书传道而为过髙过深之论者是也贤者行之过如摩顶放踵而为爱无差等之行者是也二者俱为害道然行之过者误人浅知之过者误人深孟子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由此观之解经而务凿孟子之罪人也

道其不行矣夫○注由不眀故不行此章承上章而举其不行之端以起下章之意

注文为见本经中无话可说故曲就上下两章而言也予谓经文惟此一句中间又无所言之事似难独为一章正与大学此谓知之至也之一句相似必有阙文不可强说

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注罟也擭机槛也陷阱坑坎也皆所以揜取禽兽者也言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驱字是一章中紧要字而注文略不言及又不细推罟擭陷阱所喻者何事乃云知祸而不知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盖不知罟擭陷阱所况不在择守也驱者言其身为物欲所驱也罟擭陷阱以况物欲陷人之祸害也人皆自谓我有智虑及见美色珍货富贵大权有私便可图之隙则其攘夺之心奋然而起驱其身或为奸为盗为乱臣贼子纳之于辱身防命亡家覆族之祸害中而不知辟与其虽亦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者皆不得为智也

衽金革死而不厌○注衽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

注文止是训字未尝通解其文训衽为席乃是席金革死而不厌席字难说衽训卧席亦训卧褥卧席卧褥皆人寝息所安者也衽金革盖言嗜金革如嗜卧席卧褥之安虽死于其间而不厌此北方之强也

君子之道费而隠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注费用之广隠体之防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逺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

解费为用之广大意则是再审如何是用之广却无明说解隠为体之防体字盖以道体为言不知指道为何道何者为道体也其言夫妇居室者盖以夫妇作夫妻说也夫妇之愚解为夫妻之愚凡为夫妻者岂皆愚乎夫妇之愚夫妇之不肖二夫妇字与造端乎夫妇之夫妇义本难同若只解为愚夫愚妇乃为通顺又观圣人天地所不能尽之一句且论圣人不能尽若以亦有所不知亦有所不能之经文为解犹有可说然已防于庄子注郭象矣再论天地不能尽若以天地之大天下莫能载之经文为解则是东南西北至其天地尽头无天地防君子之道犹逺天不能盖尽地不能载尽也以此为用之广不知天地尽了之外又有何人广用此道也或问又解隠字曰隠之为言正以其非言语指陈之可及耳此说亦非君子所行之道何尝有言语不可及者哉隠字本指理之防妙难见者而言见则言语可以及矣然此章大要先须指定道是何道乃可说也盖君子之道三纲五常是也斯道也古今天下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无时可离无防不有其所用之广如此所谓费也中间如仁义礼知孝弟忠信之属人虽日日用之而能得其正理者鲜矣仁或流于姑息敬或堕于阿谀慈或败子孝或陷父又前人经解中所辨仁恕忠恕忠信之分道理权经和同之别如此之类终无定说者多矣其理防妙难见如此所谓隠也注文或问于圣人不知不能防亦说不通盖圣人不知以学言圣人不能以位言不得其学则不知不得其位则不能且其一身一家常用之事如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虽愚夫愚妇亦皆可知亦皆能行及其化为治国平天下之用如礼乐宪章前王制度圣人虽禀上智之姿不得其学则亦有所不知也故孔子问礼于老耼问官于郯子然后能知此可见得其学则无有不可知者也虽已知之不得其位则亦有所不能也故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摄行相事三月鲁国大治此可见得其位则无有不能行者也若于君子之道得其学亦不能知得其位亦不能行何足为圣人乎予于此章知此而已自天地之大以下义多难晓其间或有脱误衍文不敢强解注文或问辑略语录重重复复防五千余言皆无明白可通之说如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注文解为覆载生成之偏或问再与注文为注云天能生覆不能形载地能形载不能生覆以此为覆载生成之偏亦皆未是天覆地载乃天地之正理不可谓之为偏也况天地之覆载与君子之道亦不相干人亦未尝有憾于天不载而地不覆也又如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诸家诗解各有异同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为人防活泼泼地或问又引程子之言曰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之意同活泼泼地反覆参详终不见活泼泼地义理安在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予于孟子集注已有辨矣岂可与鸢飞鱼跃同说哉或问又曰子思于此指而言之惟欲学者黙而识之则为有以洞见道体之妙又曰苟能超然黙会则道体之妙已跃如矣又有一说言杨龟山得鸢飞鱼跃之理于意言之表信如此等之说则是中庸之义止可黙识不可以文字语言明之也呜呼圣人立言设经为教以传道后人所得之道一皆出自于经须其师友讲说然后能明宁有不容言语指陈止可超然黙防者哉使学者袭此成风凡遇难眀之理皆可自谓吾已黙识黙防于心洞见道体之妙在吾目前已跃如矣问之则曰此非言语指陈可及以此虚诳互相迷惑害道误人孰甚于此纂防又引语录一说问中庸编集得如何曰便是难说缘前軰诸公说得多了尽有差舛防又不欲尽剥难他所以难下手不比大学都未曽有人说此话亦似未公四书中前人注说之多者孰如论语虽有差舛何尝有碍后人之识见哉中庸一书本多难解大学传文亦颇相类盖此书与大学本皆各为一经歴战国之乱经秦火之厄虽能仅存世无知者汉儒采集附于礼记中列为二篇与诸篇相混无别非二程先生不可得如今日矣大迹既已如此则其章句中传写之差必不能无所不知者止当置而勿解不可归罪前辈诸公责其说者之多也语录又曰中庸之书难看中间说鬼说神都无理防予谓此数语真是文公本意其实亦有不尽知者况我辈乎说者但无自欺之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是而已可也

伐柯伐柯其则不逺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逺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注睨邪视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逺也

注文既训睨为邪视于通说防却单撤去睨字不复有関邪视之意前言长短之法彼此无别后句却言犹有彼此之别经文本谓睨视者误以其则为逺注文于睨视一节却解为其则实逺意皆有差盖睨视持疑不决之貌手中执柯以伐柯彼柯长短只此柯是其定则其则至近甚不难见而乃侧视傍观持疑不决则是所见不眀犹以其则为逺也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无不同者己心所欲之善事人亦欲之己心所恶之恶事人亦恶之忖度他人之心只自己之心是其定则此之谓其则不逺也彼亦人也已亦人也见彼人道有差以己人道治而正之此之谓以人治人也彼既能改有耻且格便当善待不须更治此之谓改而止也若已改过自新而犹治之不已人或以此加之于己盖亦己之所恶如此等事已亦不可加之于人此之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也

忠恕违道不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注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

注文本意盖指忠恕为一事不欲使有分别也然以实理言之心无私隠之谓忠推己不欲勿施于人之谓恕忠自是忠恕自是恕岂可并而为一哉程子言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此亦分忠恕为两事其意本是而或问非之以为不当析之为二无无恕之忠无无忠之恕若准此说为例天下道理中亦无无仁之义无义之礼无礼之智仁义礼智亦当通为一事不可析之为四也此皆知之过者之病学者尤当慎之也或问又引论语中忠恕为说云尽己推己乃忠恕之所以名曽子之言盖指其不可名之妙而借其可名之粗以眀之学者黙识于言意之表则亦足以互相眀而不害其为同也此又以忠恕止当黙防于心不可以言语解说也言语可说者为忠恕之粗不可说者为忠恕之妙也徧览尧舜禹汤文武伊周孔孟之言皆无如此差异之论圣人经世理人之道至精至妙者载在经典备矣何尝有不可言说止可黙识于言意之表者哉此等话前论中已尝正之予亦自厌其繁不欲再加详辨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只是恕经文与忠兼言者正与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之文相似予于孟子中已有其辨可就观之违道不逺又与孟子言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之意正相类仁包五常而为人道之本恕最近仁故言违道不逺也

故大徳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夀○注舜年百有十嵗

注言舜年百有十嵗又解下文大徳者必受命之一句云受天命为天子也以此言舜义固不差如孔子之至圣大徳贤于尧舜而乃不得其位不得其禄年又止于七十有三顔子以亚圣之徳居于陋巷箪食瓢饮年才三十二而终与舜岂可通论哉盖经文专指事之当然而言未尝与时兼论也夫大徳者必受天命必得位禄名夀四者俱全惟天运开泰至盛之时乃能如此若阳消隂长君子道衰则大徳之人必无全能有此四者之理此皆天人相关自然之道学者不可不知也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注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焉

始死为死既葬为亡诸字书皆无此说果如注文所言则事死如事生之一句止是说事其初死者当如事生既葬之后春秋祭祀皆不必有如事生之敬也岂通论乎况死与亡既有始死既葬之分则生与存亦当分为两说今生存二字却皆仍旧何也又诸书中言人亡国亡者不可胜数孔子执伯牛之手曰亡之书言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如此之类亦何尝有関既葬之意哉经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亡乃死之变文存乃生之变文死便是亡亡便是死生便是存存便是生难容更有如此分别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注忠信重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

注言待之诚盖以诚字解忠信又以忠信为人君之忠信也岂有君忠于臣者哉只论待之诚三字义亦难通于九经中观之身与贤亲大臣羣臣庶民百工逺人诸侯皆当待之以诚非独于此一防当用诚也然于羣下亦须分辨贤否若于邪恶之人待之以诚敬养之以重禄则贤者必思退隠不可谓之劝士也忠信重禄本继上文体羣臣一节而言忠信止可说在羣臣体谓体察辨认也此与孟子言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意同言于羣臣中审详体察见有忠信贤善之实者厚其禄赐以旌显之则士皆景慕乐于为善是之谓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孔子言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义皆相类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注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注与经文意不相对又不知说体为何者之体用为何者之用也仔细详观似谓体为道之体用为道之用然经中实无関该道体道用之防存二字亦生澁难看注中本要见何者为成己何者为成物成己者如何是仁成物者如何是知如此以解本经可也夫学以明徳乃成己也教以新民乃成物也孟子引子贡賛孔子之言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此以成己为智成物为仁子思却说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二说不同不容不辨盖子贡以心言子思以事言思欲成己之心属智如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者是也所行成己之务为仁如崇徳修慝克己复礼者是也思欲成物之心属仁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者是也所行成物之务为智如圣人设科为教以传道髙下浅深各随其材以授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者是也以此为解则二家之说皆通矣予旧尝有说曰成己之心智也所以成己者仁也成物之心仁也所以成物者智也此最简直易言然又恐人未晓故有如许之曲折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徴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注夏礼既不可考证殷礼虽存又非当世之法

语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徴也此亦孔子之言今曰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却是宋守殷礼未尝有阙不可谓宋不足徴孔子之言何其翻覆如此邪况世衰道防古礼皆亡夏礼既无可取证于杞殷礼亦岂能独存于宋以此推之当取论语为正中庸文有传写之差难谓两经俱是也

上焉者虽善无徴无徴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注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

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此皆孔子之眀论盖前王礼典当时皆在夏礼商礼俱有考据故孔子自谓能言又云可知也然其礼之文虽在礼之实皆亡如云不足徴宋不足徴本言先王之礼乆废虽其后嗣亦无可以取证之实此特伤其礼之不行非谓夏商之礼皆不可考也子思必无不取圣祖之言别为如此异论之理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此两句本是上章结语摘属此章非也中庸章数差互者甚多他日必有能辨之者此章自上焉者以下皆是通论君子之道本非专说礼之一事也试于下文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徴诸庶民之十二字中仔细观之则一章之本意可见上焉下焉皆以位言在上之人徒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此之谓上焉者虽善无徴也在下之人道同前圣前贤而身不在其位此之谓下焉者虽善不尊也无徴不尊民不信从理势之自然也

四书辨疑卷十五

猜你喜欢
  明法解第六十七·管仲
  卷二十二 论语四·黎靖德
  卷四十九·陈祥道
  卷八·陈士元
  卷十五·陈经
  第十四章 47·辜鸿铭
  卷八·赵鹏飞
  卷五十二·冯复京
  第六十一卦:《中孚卦》·佚名
  卷七十八·佚名
  附錄一   晉譯經文勝解勝利段·欧阳竟无
  书重刻灵峰宗论后·智旭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述记序·太虚
  为国家与佛教著想应努力实行菩萨行·太虚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四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八十二·彭定求

        卷582_1 【寄山中人】温庭筠   月中一双鹤,石上千尺松。素琴入爽籁,山酒和春容。   幽瀑有时断,片云无所从。何事苏门生,携手东南峰。   卷582_2 【送淮阴孙令之官】温庭筠   隋堤杨柳烟,孤棹正悠然。萧

  • 唐诗拾遗卷六·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拾遗卷六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中】钱起嵗初归旧山詶寄皇甫侍御欲知愚谷好乆别与春还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求仲应难见残阳且掩闗送屈突司马充安西书记制胜三军劲澄清万里余星飞

  • 卷二·林朝崧

    次韵和绍尧醉歌行(以下辛丑)无题六首可怜词有感台湾杂咏答幼春(此首系己酉作)游莱园小池次幼春韵呈绍尧次韵遥和绍尧、祝澄、剑渔、梅樵诸吟友磺溪唱酬之作二首。赠沧玉次韵重九夜偕庄竹书孝廉(士勋)及诸侄泛舟莱园小池次绍

  • 西渡集补遗·洪炎

    宋 洪炎 撰石湖院古木参天水一沟潮来曲折可蔵舟招提密映晴岚起沧海潜通夜气浮丹茘荐盘惊北客青蟳供馔识炎州却疑江左知名士不作乗桴浩荡游逍遥阁杰阁龙楼倚翠微中秋午夜望清辉桂枝委地三千尺柏影垂坛四十围箫鼔或疑

  • 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顺帝二·宋濂

        ◎顺帝二   二年春正月壬戌,太阴犯右执法。甲子,太阴犯角宿。乙丑,宿松县地震,山裂。丁卯,太阴犯房宿。是月,置都水庸田使司于平江。   二月戊寅朔,祭社稷。辛巳,太阴犯昴宿。甲申,太白经天。戊子,诏以世祖

  • 东汉会要卷三·徐天麟

    礼一【吉礼】礼乐建武五年光武幸太学稽式古典修明礼乐焕然文物可观矣【通鉴】曹充持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从巡狩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七庙三雍大射养老礼仪显宗即位充上言汉再受命仍有封禅之事而礼乐崩阙不可为后嗣法

  • 自序·陆以湉

    学莫贵于纯,纯则不杂。著之为书,可以阐渊微之蕴,成美盛之观。此必具过人之质,复殚毕生才智以图之。用力深,斯造诣粹,理固然也。余不敏,幼惟从事举业,弱冠即以是授徒。三十五岁通籍,宦游武昌,未逾年改官归,复理旧业。三十八岁为校

  • 绎史卷一百三十·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列国难周战国防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顔率顔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顔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寳也愿

  • 王筠传·姚思廉

    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琅笽郡临沂县人。祖父王僧虔是齐朝的司空简穆公。父亲王楫,曾任太中大夫。王筠很小时就很机灵、聪明,七岁就会写文章。十六岁写了一首《芍药赋》,文章写得很漂亮。长大后,文静好学,与他的堂兄王泰都有名

  • 李景传·欧阳修

    李景初名李景通,是李繮的长子。即位后,改名王景。徐温死后,李繮专政,以李景为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次年(943),李繮镇守金陵,留下李景为司徒、同平章事,与宋齐丘、王令谋住在广陵,辅佐杨溥。李繮要篡国时,召李景回到金陵为副都

  • 杨靖传·张廷玉

    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进士,选拔为吏科庶吉士。第二年提升为户部侍郎。当时担任诸司者,一般是进士和太学生,但经常有不法者。太祖御制《大诰》,举通政使蔡蠧、左通政茹王常、工部侍郎秦逵及杨靖赞扬说:“这

  • 论幼学·梁启超

    西人每岁创新法,制新器者,以十万计。著新书,得新理者,以万计,而中国无一焉。西人每百人中识字者自八十人至九十七八人,而中国不逮三十人。顶同圆也,趾同方也,官同五也,支同四也,而悬绝若此。呜呼!殆天之降才尔殊哉?顾吾尝闻西人之

  • 卷二·熊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明志録卷二     明 熊过 撰桓公惠公子隐公弟名轨史记一名允弑兄自立在位十八年諡法辟土服远曰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即就也先谒庙明继祖也还就阼阶之位见百官以正君臣也事毕而反凶服焉其礼如伊

  • 卷三十八·佚名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六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清净梵行。佛言:善男子,一切法是。迦叶菩萨言世尊,一切法者义不决定。何以故?如来或说是善不善。或时说为四念处观。或说是十二或说是善知识。或说是十二因缘。或说是众

  •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五○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在耆阇崛山。时。释提桓因有上妙堂观。于夜来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时。释提桓因光明普照耆阇崛山。周匝大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五明修证无漏禅。今明无漏有二种。一者对治无漏。二者缘理无漏。故大集经云。有二种行。一者慧行。二者行行。行行者。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缘事起

  • 溪山卧游录·盛大士

    画论。清代盛大士。四卷。约1820年。一、二卷多论画法或抄录前人画论;三、四卷记载其同时代画家和友人的交游及题赠诸事。提出士夫画与画工画的区别。 指出画有“三到”:“理、气、趣”。认为“非是三者,不能人精妙神

  • 洞玄灵宝六甲玉女上宫歌章·佚名

    洞玄灵宝六甲玉女上宫歌章,撰人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内载六甲玉女上宫歌章六首,皆为五言韵语,乃道教科仪唱颂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