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百四十五 元祐五年(庚午,1090)

  起哲宗元祐五年七月盡其月

  秋七月乙丑,直龍圖閣、知蘇州王覿為禮部侍郎,尋改江、淮、荊、浙等路發運使。覿嘗語同列,以蔡確有功於國,御史中丞蘇轍劾奏之,故有是命。(此據孫升及上官均奏議。改發運在六日,今并書。覿傳并除禮侍不載。孫升劾鄧溫伯云:「王覿近除禮部侍郎,以嘗語同列,謂蔡確有功於國,猶從外補。」按:上官均奏議及蘇轍有言,更當考詳。)

  給事中朱光庭言,新除李察知密州,不協公議。詔察別與差遣。(政目六月八日,李察知澶州,呂嘉問汝州,朱服宣州,實錄皆不書。此云密州,當考。)

  提點兩浙路刑獄楊傑為禮部員外郎,京東路轉運副使范鍔為金部員外郎。(六月末,蘇轍論免夫錢,有與鍔相關者。)

  明州觀察使、贈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潤國公、諡惠世堯卒。

  草土王師約奏:「親叔左班殿直克述遣河清兵士毆錄事參軍死,念臣祖尚秦國大長公主,而臣復膺選尚,如臣叔父合該極典,願納一官,乞從寬貸。」御批:「王克述毆人致死,合從典憲;師約乞將一官贖罪,難以施行。」(御集五年七月二日事【一】。)

  丁卯,給事中朱光庭言:「新除王鞏權判登聞鼓院。按:鞏資稟憸邪,行跡污下,頃為揚州通判,以私用刑得罪而去,合送吏部。新除未協公議。」詔鞏別與差遣。(又八月十四日。)

  樞密院言:「諸路主兵官及使臣等犯法,下所屬鞫治,及案到大理寺論法,乃上尚書省取旨。慮有元犯情重,或事干邊防,合原情定罪者,既元自樞密院行下,當申樞密院取旨。」從之。

  戊辰,樞密院言,見議熙河路定西城等處疆界,欲知城寨相去地里。詔秦鳳路提點刑獄游師雄按視以聞。(范育集張舜民墓誌。)

  己巳,詔知荊南唐義問添差荊湖北路轉運使,專切措置邊事。用樞密都承旨王巖叟所薦也。(張舜民作王巖叟墓誌云:「湖北諸蠻互出擾邊,無有寧歲,巖叟請專委荊南唐義問,遂自草檄文,諭義問以朝廷方敦尚恩信,勿為徼幸功賞之意,其後終底輯寧。」蘇轍論附八月二十四日。添差,據政目。)

  正字陳察、晁補之、李昭堒并為校書郎。(十二月十六日可考。)

  庚午,戶部言:「曾犯私假香人,法當勒出行,其有易姓名借本合賣雇人,及改牌額再買販者,乞立賞許人告,并坐不應為重罪再犯,鄰州編管。」從之。(新削。)

  辛未,權兵部尚書趙彥若權禮部尚書,兼刑部侍郎范純禮權兵部侍郎。

  殿中侍御史賈易提點淮南東路刑獄。先是,太皇太后諭輔臣,欲以黃廉為諫議大夫,田子諒、趙屼為臺官,呂大防對曰:「廉無公望;屼,確黨,皆不可用。子諒可也。」劉摯曰:「子諒,臣之姻家,故事不可用。」傅堯俞曰:「臣為中丞,與宰相韓縝不相避。」諭曰:「既有例可持,不回避。」摯曰:「去年楊康國、趙屼避孫固,皆罷見任御史,此近例也。」退,即以子諒自度支員外郎為殿中侍御史,與賈易對換。摯奏乞罷政事,不敢妨朝廷用人,詔不許,乃罷子諒,而易與禮部員外郎上官均對換。易力辭,改國子司業,又辭之,且丐外,遂有此命。(此據劉摯行狀後記增入。六月八日辛丑,田子諒自度支郎與殿中賈易對換;後四日,子諒復故,易改禮部;二十八日辛酉,又改司業;七月八日辛未,除淮東憲。)易初與梁燾、朱光庭、劉安世同劾鄧溫伯不效,既皆遷官,易獨先出,為中丞蘇轍故也。(此據王巖叟系年錄,云「言者攻鄧溫伯不效,梁燾除權戶部,朱光庭給事,劉安世中書舍人,賈易司業。諸人皆不肯受命。易以避蘇轍,與三人少異,先除淮南提刑。三人辭之再三」云云。易攻溫伯,六月八日同孫升奏。)

  三省言:「御史中丞蘇轍、侍御史孫升同舉到監察御史二員,內一員不曾實歷通判,不應條;一員與執政官礙親。」詔蘇轍、孫升同別舉官二員,轍、升言:「檢會元祐三年六月九日尚書省劄子,三省同奉聖旨:『左右司諫、左右正言、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並用升朝官通判資序實歷一年以上,舉官準此。』臣等竊見後來所用諫官,如吴安詩、劉唐老、司馬康三人,並非實歷通判之人。緣上件所降朝旨,係諫官、御史並用實歷通判一年,即無分別,今來人才難得之際,若臺官獨拘苛法,必至闕官。況自立法以來,前後本臺及兩制官並不曾舉到實歷通判可用一人,以塞明詔,足見此法難以久行。伏乞特依近用諫官體例,於臣等前來所舉人中選擇除用,免致言事之官久闕不補,於體不便。」(轍與孫升同舉察院二人,在六月二十六日。吴安詩四年三月為右司諫,劉唐老五年五月為右正言,司馬康五年六月為左司諫。王巖叟言資格太嚴,或可附此。)

  轍又言:「竊觀元祐三年六月九日詔旨,本為朝廷除授而設,後來朝廷所除諫官,如吴安詩、劉唐老、司馬康三人,皆未曾實歷,遂再奏乞比附施行。尋又蒙尚書省劄子,令依條別舉。臣退復思念,豈以除諫官皆出聖意,故不依條法,舉臺官出於有司,故不得援例耶?竊惟前件三人,惟司馬康故相光之子,光被眷任最深,康亦素有清譽,或為二聖所知;至於吴安詩、劉唐老,此二人者何緣得被聖眷?若非大臣進擬,或密有薦導,陛下何緣知之?竊謂本臺所舉,亦合依例施行。況朝廷前後所用百官,亦名不應格,豈故違法,蓋不得已也。若獨於臺官固執近法,中外必以為疑。伏乞檢會前奏,早賜施行。」不聽。轍所舉監察御史二人,其一人宗正丞常安民也。宰相呂大防不喜安民,故限以資格。轍再論列,太皇太后以問大防,大防曰:「諫官屬朝廷,朝廷主道揆,不必用法;御史,有司也,有司正當守法。況中丞又謂之中執法,豈得不用資格?」(此據常安民家傳。安民,臨邛人也。)

  講讀官許進唐實錄、史記故事。(政目八日事。)

  壬申,遼國遣使崇義軍節度使耶律永孚,副使中散大夫、守太常少卿、充乾文閣待制劉彥儒,來賀坤成節。

  太學博士孫諤等言:「貢舉條詩賦格式有所未盡,如韻有一字一義而兩音者,若『廷』字、『防』字、『壽』字之類,不敢輒指一聲押用;字有合用而私相傳為當避者,如『分寸尺丈引』之『引』、『杼柚其空』之『杼』之類;又有韻合收而禮部韻或不收者,如傅說之『說』及『皞』字、『櫎』字之類,并自合收用。」從之。

  涇原路經略司言:「請自元祐三年五月以後根括違法典買蕃部土地人與免罪【二】,許以兩頃五十畝出刺弓箭手一人,買馬一匹,止及兩頃者備弓箭手一人,五十畝以上者令合刺,應役以下者納稅租,其未根括者聽詣經略司自陳乞等施行,違者許人告。」從之。

  甲戌,詔涇原路隴山及安化縣新招置弓箭手,及已降指揮將陳首違法并諸典買限內典買蕃部地土人,據頃畝合刺充弓箭手,令本路經略司指揮,別團為將,以「訓練將」為名。

  乙亥,夏國遣使賀坤成節。

  詔:「入內供奉官石瑀見修葺鳳翔府上清太平宮奏到陳乞事件,內有乞添差內臣齎青詞酌獻,及添破監官職田事,皆非修葺事,不合職外奏請。可指揮入內內侍省告示本人,特免取勘,仍取責誡勵,所陳乞事件更不施行。」(御集五年七月十二日。)

  陝西都轉運使、寶文閣待制苗時中為戶部侍郎,權戶部侍郎范育仍舊知熙州。(六年八月二十一日,育再任。)直龍圖閣、知秦州葉康直為寶文閣待制、陝西都轉運使。

  禮部言:「開封府解進士一百人,而就試二千餘人。請依元祐二年例,於諸科解額內撥五十人,添解進士。」從之。(九月八日,又撥百五十。)

  熙河蘭岷路經略司言,西賊攻毀質孤、勝如兩堡。詔移牒宥州詰問。(六月末,政目已書夏人犯二堡,於是奏到,始令牒問耳。)

  御史中丞蘇轍言:「臣近論奏范育以措置邊事乖方,召還為戶部侍郎,賞罰倒置,乞行責降,仍乞罷种誼、种朴本路差遣,更擇熙河帥臣,使之懷柔異類,謹修邊備。雖蒙聖旨罷育戶部,而使還領熙河,其於邊事一皆如故,臣方以為憂,旋聞質孤、勝如二寨近日已為夏人出兵平蕩。臣本儒生,不習軍旅,妄以人情揆度,以為熙河創於見非守把之地,修築城寨,理既不直,必生邊患,言未絕口,而夏國之兵既已破城而歸矣。臣謹按:二寨雖昔嘗興置,至元豐五年,并已廢罷,與囉兀城、永樂等城無異。今欲復行修築,生事致寇,理在不疑,而熙河諸將意欲侵奪良田,收耕穫之利,以守蘭州,而不顧夏國爭占之害,計其所得,不補所亡,不待臣言,事已可驗。然臣竊謂夏國所遣坤成使臣適至京師,國中遂敢舉兵攻城,略無所忌者,意謂築城之役,曲在熙河,雖朝廷之重,亦必不敢無名苛留其使故也。邊計一失,遂為夷人所侮,可勝歎哉!如臣愚見,謂宜速擇良帥,俾往綏靖一路,至如聚糧添屯之類,亦必隨事應副,以備不虞。今育與誼、朴猶在本路,觀其輕敵無謀,貪功希賞,必更妄起事端,以蓋前失,關陝之憂,未可知也。況育等欲納趙醇忠,謀已宣露,為阿里骨所怨,二難交至,可無慮乎!昔李德裕議討劉稹,同列有異議者,德裕請曰:『有如不利,臣請以死塞責。』今中外皆謂守信固盟,中國之利,若大臣有欲專任育等,不顧邊患者,臣願陛下以德裕之請要之。若能如此,即用其計,事定之日,按行賞罰,則朝廷綱紀庶幾尚在。」貼黃稱:「臣竊見朝廷久不明辨是非,必行賞罰,故羣臣輕易造事。去年議回黃河,所費兵夫、物料不可勝計,功卒不成,而議者仍舊在職,略無責問。臣下習見朝廷刑政如此,故敢輕造邊釁。臣乞陛下以河事為戒,與大臣熟議,必令任責不辭,然後舉事。」(范百祿奏可附此。已附六月。)

  刑部言:「佃客犯主,加凡人一等。主犯之,杖以下勿論,徒以上減凡人一等。謀殺盜詐,及有所規求避免而犯者,不減。因毆致死者不刺面,配鄰州本城【三】,情重者奏裁。」從之。

  詔:「吏部諸司副使理三十年奏薦之人,除係換授并內侍官依元降條外,餘並自補借職後,依條理年限奏薦。」(新無。)

  刑部言:「應抵當所并州縣寄納人戶物色在官庫者,若有毀失,乞并依棄毀亡失及誤毀官私器物律備償。」從之。

  丙子,司農寺言,請本寺主簿兼檢法【四】。從之。

  乙酉,詔三路路分都鈐轄并破馬軍十五人。(新無。)

  知汝州盛陶知晉州,通判宣州翟思知兖州,通判徐州趙挺之知楚州,通判廬州王彭年知滁州。(政目二十二日事,當考。陶等前責,在四年五月十二日。)

  夏國主乾順言:「自去年七月遣使赴闕,乞換所賜城寨,蒙降詔不許。尋與延州經略司議分畫疆界,當時議定依綏州例分畫,向方面各打量二十里,內十里安置堡鋪耕牧,外十里拍立封堠,空作草地。得保安軍牒稱:奉延州指揮,其城寨雖定二十里,至今諸城相望取直分畫。夏國不敢違,黽勉奉行。其南界諸路地分官,只要依綏州例打量二十里,不肯依綏州例於內十里修築堡鋪耕牧,於外十里拍立封堠,空作草地,以辨漢、蕃出入,絕交鬥之端。累令宥州移牒保安軍,終不明示可否。」回賜夏國主詔曰:「爾逖領蠻畿,恪循世守,伻來稱幣,廷閱奏書,永言疆埸之安,未即溝封之畫。兩界繩直,罄忠順而可嘉,十里無荒,瀝悃忱而有請,力祈矜許,蚤遂底寧。惟祈壤之求,初無故事,念安邊之議,亦既累年,顧省恭勤,特行開納。然綏德城本無存留草地詔旨,今既欲於漢界留出草地,即於蕃界亦當依數對留,應見今合立界至處,并須明立封堠,內外漢、蕃各對留草地十里,不令耕種,仍各於草地以裏,自擇安便處修建堡鋪。如熟地內不可修建,即於草地內修立,各不得逼近界堠。其餘疆畫未盡事,已令押伴官委曲開諭進奉使、副訖,及已詔鄜延路經略司。夏國如欲議事,許差人赴延州計議。眷方陲悅義之心,既輸悃愊,而朝廷綏遠之意,已示優容。宜深體於恩懷,亟保和於封略。」

  丁亥,御史中丞蘇轍言:(據蘇轍論所言不行劄子云「七月二十四日、今月八日兩次面奏范育等邊事」,今以第四次劄子附二十四日,第五次劄子附八月八日。)「臣論范育、种誼等不可留在熙河,章三上矣,已而朝廷不從,臣亦言之不已,不審陛下亦嘗察其故否。臣初論育措置邊事失當,不合遷戶部侍郎,朝廷既追寢成命,臣亦麤可以塞言責矣。育知熙州、誼知蘭州,皆非今日之命,臣雖不言,於臣職事非有害也。而臣再三干瀆聖聽,誠有說也。方今太皇太后陛下聽政於帷幄之中,皇帝陛下育德於恭默之後,欲以仁覆天下則有餘,欲以武服四夷則不足,利在安靖,不利作為。而大臣欲聽育等狂謀,以興邊事,使夏人由此失和,兵難不解,當此之時,欲相率持羽檄決計於簾前,此臣所以寒心者一也。元祐以來,朝廷懷柔夏人,如恐不及,地界之議,將成而絕者屢矣。頃者朝廷許以二十里為界,彼既忻然聽從,而熙河幸其聽從之閒,於四十里之外修築已廢舊寨,奪其必爭膏腴之地。板築未移,戎馬即至,而二城不守矣。今若不問枉直所在,興忿恚之師,為必取之計,則關陝兵禍,漸不可知。若自知不直,雖不復爭,而留育等守之,一則夏國懷疑,終不信向,二則育等悁憤,恥功不遂,妄造事端,以蓋前失,患終不弭。況復育等既結阿里骨之怨,二隙交搆,勢尤可虞,此臣所以寒心者二也。非此二事憂患迫切,育等瑣瑣,臣肯屢以為言哉?然臣所言於育等三人,亦止是各移降差遣,及育作待制差緩數年而已,於其私計無多損也。臣愚以謂方論國事,宜且先公後私,以全大計。不勝區區孤忠憂國,再三干瀆天聽,甘俟斧鉞。」(編類。)

  侍御史孫升言:

  臣聞天下治亂,由邪正之消長、賞罰之是非也。邪正混淆,則亂之所由生;是非無別,則公道廢矣。夫進賢退姦,取是去非,左右大臣之任也;察邪正,辨是非,諫官、御史之責也。邪正不分,是非無別,以誤主聽,過在左右,罪歸諫官、御史。臣愚不肖,誤蒙選擇,置在御史,夙夜自思,無以塞責。臣前後論列鄧溫伯所為蔡確麻制之詞,朋姦罔上,負國欺天,終未蒙聖意省察,臣恐陛下猶以蔡確麻制之詞為溢美,未照溫伯之意為朋姦,故邪正是非,久而未明,諫官、御史,為之失職。臣既未能自劾其罪以去,願竭誠畢義,以終其言。且溫伯於二相之中,獨稱蔡確有定議之功,比方確為漢之周勃,可屬大事,豈得謂之溢美?此必私溫伯者進說以誤聖聽也。臣試為陛下詳言之:

  凡命制詞者,比其臣為稷、契、伊、周,則其君為堯、舜、湯、武,不言可知矣。今溫伯既比蔡確為周勃誅諸呂,定劉氏,則未審以何后比方聖上也?豈不知有所嫌哉?治平中,翰林學士范鎮草韓琦制詞云:「史稱霍光,義形於主。」既以韓琦比霍光,則上當為昭帝矣,英宗深嫌之。范鎮本無姦心,止以比琦失當,猶罷學士,出知陳州;溫伯明見太皇太后保祐之功【五】,格于天地,朋附姦臣,遂以社稷大事歸之蔡確,比漢之周勃誅諸呂,定劉氏,襃臣貶主,略無嫌避,負國欺君,非范鎮之比。且漢遭呂氏之亂,社稷大臣無所屬,乃屬之於周勃。今日朝廷治安,聖慈在上,豈宜言以大事屬蔡確也?說者謂之溢美,可乎?

  自昔撰次麻制為文之體,有講德之詞,有敘事之詞。如麻制稱蔡確「智崇而慮遠,器博而用周」,此言確材器也;「包深厚之訓詞,蹈高明之善學」,此言確學術也。此皆講德之詞,容有溢美也。及稱蔡確「服采禁塗之近,特為先帝之知」,此言確遭遇事也;「統厥百官,進貳中臺之令;閒于兩社,首持黃闥之鈞。外輯三垂,內遂萬物」,此言確為宰相事也;「及在受遺之列,尤嘉定議之功。安勸庶邦,有若召公之老,可屬大事,莫如周勃之忠」,此言確受遺事也。此皆敘事之詞,事不可無實也。蓋講德止為其人一身而言,敘事乃為天下後世而發,故講德容有溢美,而敘事不可無實也。恭惟皇帝紹膺聖統,乃先帝以萬世不易之理而與子,太皇太后以大公至正之道而立孫,天人同心,上下一意。當受遺之際,誰為可疑之人,誰發可疑之議,致危疑不決,賴確而後定哉?必有事實,方形制詞,既無其人,又無其事,而溫伯乃獨稱確為定議,以無為有,以虛為實,形之制命,以傳天下,以信後世,朋姦罔上,負國欺天,罪在不赦。

  自確流竄新州之後,邢恕以鼓唱私言,推蔡確為社稷之臣,同時已從貶責;而王覿近除權禮部侍郎,以嘗語同列,謂蔡確有功於國,猶從外補。今鄧溫伯公然於制命之中,獨稱蔡確有定議功,比方漢之周勃可屬大事,誅諸呂,定劉氏,以無為有,以虛為實,傳播天下後世,朋姦罔上,負國欺天,襃臣貶主,略無嫌避,罪惡如此,安得指為溢美,上誤聖聽,使與正人并立於朝也?伏望陛下以臣所論宣付大臣,早定邪正是非,庶他日姦臣無以藉口,則天下幸甚!(編類章疏,升獨言溫伯在七月二十四日,即此也。三月十六日,五月二十七日、六月八日、七月二十四日,凡四狀。)

  侍御史孫升言:「近知湖州武康縣韓宗堯為違法科率耆長納燈油等事,先次衝替。聞宗堯乃宗原弟,宗原實兩浙轉運判官張璹之妹夫,部民訴冤,璹不為受理,違法徇私,宜加罷黜。」詔璹別與差遣。

  詔新除秦鳳等路刑獄游師雄仍舊兼提舉催促蘭州、通遠軍招置弓箭手。

  戊子,戶部言:請應非袒免親宗室以蔭補官者,其俸錢在京、外任并各依外官法支給。從之。

  禮部言:「凡議時政得失、邊事軍機文字,不得寫錄傳布;本朝會要、國史、實錄,不得雕印。違者徒二年,許人告,賞錢一百貫。內國史、實錄仍不得傳寫,即其他書籍欲雕印者,納所屬申轉運使、開封府,牒國子監選官詳定,有益於學者方許鏤板。候印訖,以所印書一本,具詳定官姓名,申送祕書省。如詳定不當,取勘施行。諸戲褻之文,不得雕印,違者杖一百。凡不當雕印者,委州縣、監司、國子監覺察。」從之。以翰林學士蘇轍言,奉使北界,見本朝民閒印行文字多已流傳在彼,請立法故也。

  己丑,刑部言:「中書刑房條,舊有刑部官歲終具失入徒流罪五人,或失入死罪,或違限三分并取旨之法。自官制行,改貼刑部官序為大理寺官,其大理寺官歲終比較,係刑部上都省取旨。其『中書刑房』字當改作『刑部』。」詔從之。

  御史中丞蘇轍言:「臣頃權吏部尚書,竊見京朝官以上皆使一年以上闕,大小使臣及選人皆使二年以上闕,雖闕少員多,事不得已,而待闕之人,已不免咨怨。近者復見堂除人亦有待闕及一年以上者,人情驚駭,昔所未見。蓋祖宗朝堂除舊例,皆見闕然後差除,因事然後超擢,所除既有限量,故用闕不至久遠。近歲監司以上員數至多,而猥更擢人【六】,以至衍溢,所擢未必勝舊,徒使監司闕額不足以應副來者而已。至於知州以下,舊人未減,新人日增。蓋由干謁成風,除授無法,雖稱以才擢用,其實未免緣故。至於待闕久近、所任閑劇,眾口譏評,皆為之說。只如開封司錄,舊用歷知州人,頃自郭晙之後,未及三年,而迭用陳該、張淳、陳元直三人,率皆資望輕淺,政績未聞,已見新故相代,輕用堂除,於此可見。及諸寺丞,例亦如此。臣欲乞今後謹守祖宗故事,凡堂除皆俟有闕方差,且將見今堂除人輪環充補;其新擢用者,皆須功譽顯著,然後得差。蓋用人之法,要須員闕相當,不聞無闕添人,謂之擢才濟用者也。如此數歲,若見闕稍多,然後量闕選才,理無不可。庶使堂除官吏不復待闕,與四選稍異,亦旌勸之義也。」(轍言不得其時,附七月末。)

  庚寅,中書侍郎劉摯乞罷政。(詳具八月六日。)

  辛卯,詔:「已降指揮河東、河北、陝西、京東、京西、淮南、兩浙七路提刑司,以朝廷封樁錢一半糴糧,或於沿流及要便處封樁,如有違慢,覺察施行。」(政目二十八日事。)

  壬辰,朝獻景靈宮。

  環慶路經略使范純粹奏:

  臣伏見熙、延兩路與夏國所畫封疆,至今未決,外議謂朝廷務在息兵,失于欲速,故狂寇要索,日益滋彰。雖聖朝懷來四夷,固為上策,若邊臣不究利害,但務委隨,則國體事機,不無虧失。何以言之?自二聖臨御之始,夏人來朝,繼而秉常訃哀,乾順自立,使者係道,往返五六,賈販貿易,隨已豐富,雖修好甚恭,蓋亦為自資之計耳。在朝廷固宜開納,容彼自新,然於處畫土疆,未經決議,當徐觀向背,以察姦謀。而朝廷即遣使人往加封冊,欲速之意,為賊所窺。果聞侮慢使人,不即稱謝【七】,構兵入寇,延、渭破殘,反覆不恭,宜在誅絕。後日復有所請,但可只委邊臣與之要約,示以閑暇,使望望然惟恐朝廷之拒而不納也,則輕重之權,豈不在我哉?所謂要約者,凡尺寸之地、與夫後日之可慮者,皆當條畫具盡,必使異日莫得而變也。事既審決,邊臣始以謝罪請盟之狀聞于朝廷,然後明詔中外,貸彼既往之罪,聽其乞盟之請,歸吾陷賊之人,賜汝既許之地。如是,則朝廷之體豈不甚尊,而制寇之策豈不甚簡歟?昨不為此計,而聞其有請,即許造朝,此又欲速之意,為賊所窺者也。使人既至朝廷,凡朝夕議論,往復酬對,寧不知皆廟堂謀臣之言乎?是顧接太重而許可太輕,此又欲速之意,為賊所窺者也。

  朝廷既許以陷寇之眾易新造之壘,人有品色多寡之異,地有形勢遠邇之差,約當素明,謀當素定,必皆著見於書,然後受人、割地,交相付與,則彼尚何所能為乎?今謀不素定,約不素明,彼以疲殘百餘人塞命而已,我乃不復較問,亟以四壘付之,則彼計固已行矣。聞四壘既付,即已平徹,而熙、延二境,始議畫疆,顧不晚乎?欲速至是,其理固然。外議但見朝廷旌賞邊臣,竊意朝廷謂邊事已平,無足慮者。豈以其目今貢奉不爽,謂其無所事乎?彼貢奉不爽者,是復為賈販計耳,恐不足恃也。前日事之已然者,固不可追;今日之可為者,若審計而徐圖之,尚未晚也。如聞夏賊於塞門、金城之地,重有要求,又聲言與西鄰為合從之謀,將以重我。外議恐朝廷不以為重,而輕棄之。信如是,則欲速亦已甚矣!夫朝廷所以謂金城【八】、塞門為不可棄者,非以兩孤壘之為利也,謂其形勢險阻,足以藩籬邊徼,土田沃壤,足以贍給邊兵也。利害所繫,他壘莫比,故獨不在給賜之限。今畫疆之議,乃欲安目前之小休,棄形勢之要地,舍數千戶已耕之土地【九】,斷數百里斥堠之要衝,屏蔽無餘,出門遇敵,道路梗澁,運餉艱虞,孤壘僅存,我將安用?譬猶欲保一身,而損去四體,是大不可也。然則前日詔旨所不予之地,徒虛名耳。且彼之所求,我必與之,臣不知真足以厭其所欲而不為他日之患乎?失要害之地,濟無厭之求,虧國體勢,墮賊計謀,養虎開端,不可不慎。

  臣伏思邊隅設警,迨今十有餘年,不為不久矣。朝廷不惜十年之費,不憚十年之勞,而務為堅守者,何哉?為形勢人民惜也。今日之議,信如所傳,是能久而不能近也。前日諸路大舉,雖覆巢之計,尚能為之,今安以待敵,而屑就如此,是能大而不能小也。能久而不能近,能大而不能小,棄前功於垂成,開後艱於不測,臣竊為朝廷惜之。臣願朝廷舍其淺近,計於久長,其所取予,并以元頒詔書從事。如其偃蹇,置而不問,但誡飭邊吏,嚴備如昔。希功造事則固所不可,護邊待敵則宜無甚難。以區區內亂之小羌,尚能與中國久抗乎?期以歲年,決可竟事,在朝廷不惑而已。臣聞自陝以西,議者靡不知此,而莫有為朝廷言者,是亦以出位為戒耳。雖朝廷前此議論邊事,專委鄜延,他路邊臣無得干預,而臣任忝帥寄,職在論思,今以所得眾人之論,妄進狂說,則亦未為出位也。伏惟聖心採擇,不勝大幸!(純粹以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奏此,當攷報答如何。)

  注 釋

  【一】御集五年七月二日事「二」原作「五」,據閣本、活字本改。

  【二】請自元祐三年五月以後根括違法典買蕃部土地人與免罪「買」原作「賣」,據宋會要兵四之一四、二二之一三改。

  【三】配鄰州本城案: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文獻通考卷一六七刑考皆無「本城」二字,疑是。

  【四】請本寺主簿兼檢法「寺」原作「司」,據閣本及宋史卷一六五職官志司農寺條改。

  【五】溫伯明見太皇太后保祐之功「太后」二字原脫,據本書卷四四三元祐五年六月辛丑條補。

  【六】而猥更擢人「更」原作「吏」,據閣本及欒城集卷四三論堂除太寬劄子改。

  【七】不即稱謝「不」原作「以」,據閣本及范忠宣公全集附范侍郎公集遺文論息兵失於欲速改。

  【八】金城原作「京城」,據同上書改。

  【九】舍數千戶已耕之土地「舍」原作「合」,據同上書改。

猜你喜欢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三、著述《格物集》的刘先·雍正
  卷第四十一·胡三省
  卷七十六·杨士奇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八 宋纪四·纪昀
  七○八 浙江巡抚李质颖奏查缴违碍书籍并缮清单呈览折(附清单一)·佚名
  钦定元史语解卷十三·佚名
  七九 学俄文·周作人
  卷一 国统志一·黄遵宪
  王衍传·欧阳修
  张振德传·张廷玉
  三、悬泉置管理与事务类·佚名
  卷之二十一  革除遺事二(明)黃佐 撰·邓士龙
  卷十七 舍音宗幹辅政·李有棠
  宋纪六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元嘉十九年(壬午、442)·司马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永迎亲·佚名

    (外)中秋佳节奇清凉,嫁取婚姻合不将;洞房花烛皆喜事,谁知喜底又悲伤。自做只亲情,忽了老妻意思。古人□『好言好语解人金腰带』,不免叫出老婆来劝解。??间子,请恁阿妈出来。(婆)早起落床心未安,终日怨恨有千般;好怯都是恁主意,夭有

  • 李彭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彭老(生卒年不详)字商隐,号篔房,德清(今属浙江)人,淳祐中,为沿江制置司属官。与吴文英、周密以词酬唱。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云:“篔房李彭老,词笔妙一世,予已择十二阕入《绝妙词》矣。”又云:“张直夫尝为词叙云:”

  • 卷四·钱俨

      ○大元帅吴越国王  王名俶,字文德,文穆王第九子也。母吴越国恭懿太夫人吴氏。王以天成四年岁己丑八月二十五日生于功臣堂。天福四年十二月,承制授内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忠献王累授王特进、检校太尉。开运四年春

  • 第四十一回又谋世袭内府藏名 恋私财外交启衅·蔡东藩

      前回书中,叙到欧战发生,中国宣告中立,日本兴兵至胶州湾,攻打德国租占的青岛。青岛原有德兵驻扎,约不过一二千人,明知众寡不敌,守不住这个青岛,但若拱手让人,殊不甘心。胶州总督,系管辖青岛的德将,职守所在,当即下令拒敌。德

  • 卷十 左道二十四案·丁耀亢

    一、九黎乱德《史记》曰: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扰天常,神民杂揉,不可方物。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渎于祀,祸灾荐臻,莫尽其气。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民用安生。盖左道之始云。二、孔子诛少正卯荀子曰:孔子为鲁相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五·佚名

    正统十三年夏四月丙辰朔享 太庙 遣中官祭司户之神 丁巳封代府宣宁王逊炓生母徐氏为代简王夫人赐之诰命 楚王季埱奏弟大冶王季堧择武昌护卫指挥同知翟政妹为妃婚期在迩不意叔崇阳王孟炜薨逝季堧应持服未敢成婚 上命礼

  • 一四三四 军机大臣奏将发下《二程文集》错误处询问纪昀片·佚名

    一四三四 军机大臣奏将发下《二程文集》错误处询问纪昀片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初五日遵将发下《二程文集》指出错误之处,交纪昀阅看。据称:集内「指挥」字样,误写「旨挥」,实为错误。前此督率覆勘,未能稽察周到,殊为疎漏。除谨

  • 三三二 谕着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等以原衔分充文渊阁领阁直阁事等·佚名

    三三二 谕着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等以原衔分充文渊阁领阁直阁事等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初六日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奉旨: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着以原衔充文渊阁领阁事。署内阁学士刘墉、詹事金士松,侍读学士陆费墀、陆锡熊

  •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六 小家族起变化·溥仪

    所长这段话的含意,我是过了许多年以后才明白的。当时我只是想,他既然说“需要改造”,那么我眼前就没有什么危险。 可是万没想到,在我觉得已经没了危险的时候,危险就来了。 有一天,我的眼镜腿掉了,我请看守员代我送到大李那

  • 于志宁传·欧阳修

    于志宁别名仲谧,京兆高陵县人。曾祖父名谨,为北周立有功劳,授太师官衔,封燕国公爵号。父亲名宣道,在隋朝官至内史舍人。炀帝大业末年,于志宁被委任为冠氏县长,山东发生暴乱,他撇下官职回家了。高祖李渊进了关中,于志宁带领随从

  • ●凡例·海宁

    一纪政之书不欲简亦不欲繁苟详其所不必详则必畧其所不可畧繁冗寡当奚取焉是编荟萃櫽括不漏不支故名辑要 一事贵核实不以文胜征典期可征诸事征事期可措诸用综核名实原委毕陈此其实录也 一官以任政各有攸司周礼首序职官

  • 邝富灼·周诒春

    邝富灼 字耀西。年四十七岁。生于广东新寗。已婚。子一。女三。永久通信处。上海北河南路商务印书馆。光緖八年。自费游美。光緖二十三年。入朴摩那学校。习文科。光緖二十八年。毕业。入加利佛尼大学。光緖三十一年

  • 第九部分·毛公

    小雅 鸿雁(鴈)之什《鸿雁》,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笺】宣王承厉王衰乱之敝,而起兴复先王之道,以安集众民为始也。《书》曰:“天将有立父母,民之有政有居。”宣王

  • 书经集传卷五·蔡沈

    宋 蔡沈 撰召诰【左传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史记载武王言我南望三途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洛伊毋逺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则宅洛者武王之志周公成王成之召公实先经理之洛邑既成成王始政召公因周公之归作书致告逹之

  • 错币第四·桓宽

    【题解】“错”与“铸”意同。“错币”就是铸币。本篇是讨论货币官铸、民铸的问题。文学主张民铸,大夫则主张必须官铸。大夫曰:交市通施(1),民事不及(2),物有所并也(3)。计本量委(4),民有饥者,谷有所

  •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佚名

    简称《九天生神经》、《生神章》或《生神经》。道教书。为六朝道经。一卷。首叙三宝(天宝、灵宝、神宝)、三元(混洞太无元、赤混太无元、冥寂玄通元)之出现,由三元从生始、元、玄三气。由三气化生天地人物。故人欲长

  • 药症忌宜·佚名

    内科著作。二册。清·陈澈撰。刊于1872 年。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症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 每门中又分列多种

  • 白话隋书·魏徵

    《隋书》,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唐魏徵等撰。贞观十年(636)成书。记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至炀帝大业十四年(618)三十八年历史。其《五代史志》三十卷,唐长孙无忌等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