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第十八
本篇主要介绍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而且大多是通过与隐士的思想比较来表现的。具有一定故事性是本篇在《论语》中的突出特点。全篇原文共11章,本书选7章。
时代的病态
【原文】
柳下惠①为士师②,三黜③。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①柳下惠:鲁国的贤人,本名展获,字禽,又称展季。柳下可能是他的住地,用作号。据《列女传》记,“惠”是他的妻子倡议而给的私谥。②士师:典狱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法官,③黜:罢免。
【译文】
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若用正直的态度进行工作,在哪个地方又能够不被多次罢免?若用不正直的态度进行工作,又有什么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读解】
引申一下柳下惠的话,那意思是说,只要你坚持原则,认真正直地工作,那随时都可能丢官,起码也要停职检查好几次罢。我们鲁国如此,到其它国家去还不是一样,这是时代的病态,不是我们一两个人能把它治疗得好的。相反,只要你不那么认真正直,不那么坚持原则,而是拿原则当儿戏,以权力做交易,多做人情,多拉关系,圆滑老练,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勾兑”得好好的,那你根本就不会丢官,连停职检查都落不到你的头上来,又有什么必要出走到国外去发展呢?
那么,柳下惠作哪种选择呢?是坚守正直的态度宁可丢宫,还是为了保住官位而委曲求全呢?
我们知道他是坚持走正路而绝不走歪路的,所以,他成了鲁国著名的贤人,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等相提并论为圣人之列。(《孟子·万章下》
所谓丢官事小,失节事大。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个国家,个人立身处世都可能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人们常说:“事情做得越多越容易犯错误,越认真坚持原则越得罪人。”大致都是这些意思。
关键是我们要选取一种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
猜你喜欢 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第二十二·晏婴 读书録卷十一·薛瑄 论孟精义纲领·朱熹 卷十七·吕祖谦 卷六十四·江永 第四 抵巇 3·王诩 第十节 论自治·梁启超 卷二十一·道世 僧那僧涅品第十八·佚名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行卷第六(一十四章)·优昙普度 答杨荦哉问(二次十则)·太虚 辞佛学院院长书·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宗密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六·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