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答杨荦哉问(二次十则)

问: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想;卓之所不解者,疑情与卜度有何区别也?答:宗门之第一义,即不以佛祖圣贤在文字言语上所留传的如何若何为满足,必须翻转来向己躬下愤愤地要辨个究竟是什么而后已。即这便谓之疑情,触著磕著,无不当下翻向己躬下讨究他个究竟是什么,即这便谓之起疑情。然不得在那要根究的“究竟是什么”上,用推论方法,先立下几个假设,以为不是甲或许是乙,不是甲乙必不出丙之与丁,如来书所云疑之状态,此正所呵斥之卜度是也。然参禅所要根究的“究竟是什么”,为何不可用推度的方法呢?因为此中所要究明的“究竟是什么”,乃吾人情识上向来所未曾有过的,且是情识上绝对不能有的,要待吾人的情识窠臼彻底脱落时乃显现的。若妄想卜度,则是自己骗自己,自己阻碍自己,留著情识遮蔽他,使他不得显现的。与北京赴上海时东西南北的方向,天津、保定、南京、汉口的旅途,原是情识上之所有的,是绝对不同的。今说此,并不是为疑情不可卜度一句话做注解,实是参禅用功的要紧处,故不辞唠叨耳!(见海刊一卷一期)

问一:如此用心是否妄念──如参念佛的是谁一句话头,心思此念佛者果是谁耶?我也。何者是我耶?血肉筋骨无知之体非是我也,有知觉处方得谓我;脑主知觉,故我应在脑里,脑亦血肉物质之一种,焉能化无知而为有知!或系如机器、电器之类,因组织上而发生此种能力耶?然万物原有何种性能方能发生何种功用,断不能使本无者而化为有,如汽机本有热力之性能,故方有机器之功用,电机本有电力之性能,方有电器之功用,及降而言一切物质分子亦本具分合之性能,方能起化学作用,兹物质与精神绝不一类,何能以物质之本能而发生精神之功用耶!且穷究物质之本原,出于多元之分子,再进而推之则出于一元之原子,再进而推之则出于渺微之以太,因以太之律动种种不同而生种种原子、分子,又因其种种律动不同而生力、生热、生音、生光种种之现象,是物之本原穷于以太,而其性能亦极于力、热、声、光、气、液、固而止,绝无与精神可以相应相生之点,当知精神由物质组织上而成之理,无有是处!──穷搜极想,无有恰当之解决,如此起疑情,疑则极其疑矣,然参诸各禅录及来函所云,似正以是为妄想,为追寻,为卜度;在台宗则正谓之外道异计也,究系如何,请师就此文下一断语。

问二:如此用心是否合法──如参念佛的是谁,但心中想曰此念佛者是谁,神凝于谁,内视于谁,念法于谁,但用心至此处即止,如一刀斩断,如勒马悬崖更不再向前寻出个如何如何,解出个如何如何。换言之,即但起疑问而不自为解答也。又如参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何处,但一心看著那无梦无想时情景,心问此时主人公究在什么处,一味咬定这里,如抵断崖绝路,更不再向前寻出个主人公在处来,解出个主人公在处来。如此用心,鄙见似于各禅录暨师来函所示相符,然究是合否,请师就文下一断语。

问三:果如第二条用心,愚仍有疑问二焉:甲、止观之法,无论系缘、制心、体真等止,其制心一处,截断妄想流注之法门,与参禅之用话头,愚见以为并无二致。且参话头仅抵止门,于观门尚缺,是止观较参话头犹较完备也。乃禅宗则以己宗为别传无上法门,果何所以而云然也。不特此也,并斥行止法者谓为如石压草,果止门如石压草,则参话头能独异此诮乎!乙、佛法无论台宗止观之法,净宗念佛之法,密宗念咒之法,禅宗参禅之法,及其他一切宗之禅定修持之法,据愚见可一例以观,无非截断妄流,制心一处,由定发慧,定慧等持之义尽之。果如此义不谬者,则愚见以为亦不必定参前人所指定之话头,即随便自己定一话头亦无不可耳。如桌现在写字,则参墨如何是墨的,或笔是从何而来的,均未为不可,何必定用古人公案中之话头耶?不特此也,如人专心一意,注想一事意不纷流者,皆应与参话头相等;是世上专心于一事一物者,皆合由无意悟道而悟道矣。是耶非耶?请为断之。

问四:六祖之时,既无参话头之法,六祖又不许人坐禅,不知依六祖教法究如何用心做功夫耶?如无法,不几蹈坐在无事甲里之弊哉!

问五:达摩祖师九年面壁,及心如墙壁之语,皆与止门不殊,别无奇特,何以谓之别有心传?

问六:六祖坛经般若品中有曰:“欲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味其言,是确有法门可传矣,佛法果有秘密法传耶?

问七:唯心诀列举一百二十种邪宗不是,但如何为是,不见下解。末文但曰“唯在观心”,此一语何能别得一百二十种之非耶?

问八:终日俗事,自是杂念,与无念之旨自极相背。若谓操俗务于功夫不妨碍,则截断妄想流注及无念等法,可谓废言。若谓一日只须作少时功夫,其他时仍可作事者,则一日作事时多,即杂念时多,仅仅少时无念,如何敌得生死?若谓做功夫时固无妄念,作事之时亦非妄念者,夫作事明明念念迁流,不得以动静一如空言饰之,明甚,关于此点,幸有以教之!

问九:佛法住世,分正法、像法、末法三时代,法应一耳,何能分三?分三,则将有真伪矣。且像法犹可曰以像为教解释之,至末法时果以何法为法耶?答一:此种用心,亦可算得一种人我的析空观,虽未是禅宗的参禅法,却亦非台宗所谓外道异计,因外道异计是有所执取,而此中但是推观也。

答二及附答三:禅宗参禅,是专心要求发明本来意,不在截断妄想流注。但途路上所附著发现的截断妄想流注的功效,亦自如来书所云;此仅是附著发现的旁效,故不同分止分观的止。但依交光禅师于楞严正脉中指前三卷楞严为说妙奢摩他之例,则将参究话头为妙止,亦无不可。参话头原不必前人指定的话头,但要须是直截根源的疑问,可以求一个天地同根、物我一本的根本解决者方是。若来书所援参究墨或笔之类,则适成寻枝摘叶的戏论矣。昔法兰西人笛嘉尔,以对于一切皆疑为不实而进求真实不已,卒之悟一切皆可疑为不实而唯疑一切为不实之意不可疑为不实,因疑意为不实者还是意而非他故也。此亦略近于禅宗的起疑参悟者,但禅宗不许人在意识的想像上推观上建立出组织出任何道理,解说境象状况为如是者,要人亲切分明得入现量性境,悟彻本真心地而已。又若法兰西现在的柏格森,排斥各种概念,谓实在的唯直觉能得,因在直觉中不分能所而能所皆在觉中故,则较笛嘉儿更密符一层矣。近日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师梁漱溟所作的唯识述义中,谓“大家不要把佛家坐禅,看成什么外国养生家、中国道家、印度外道的古怪神秘把戏,佛家的禅定不过要求真现量罢了,更没一点别的意思”。永明寿禅师曰:“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则更大大的宣露矣。能但从‘万法唯心,心在何处’蓦直追到底的追究落去最好;如欲先求理解,则于唯识诸书仔细研究一番亦好。

答四:六祖前,但随人有何情识知解功习上的粘縳,与他解去了,还他一个本来明明净净的便好,由他随分穿衣吃饭去,所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也。若坐在无事甲里,则便是为无事甲染污,亦是为无事甲粘縳。

答五:莫错认面壁及心如墙壁便为达磨!但达磨究竟有甚奇特,我亦到今疑著!答六:坛经原文,第以悟佛法者不可不传授人,传授人须观是器非器耳。盖六和僧须见和同解、戒和同遵,恐彼知见不端,行履不正,妄附圣法以行邪伪,自误误人,为害非鲜,故须同见同行乃可。而同见同行,只从自悟自证得来,佛祖不过为之印定而已。知见宗旨之办,接机应用之方,古人喻以军符,亦非定无传授。答七:情有偏著,取为实法,一百二十种所以皆为邪宗。但观唯心,无邪不正。答八:动念息念皆归迷闷,若能提得起本参话头,自然做著坐著的无不是他。答九:正法、像法、末法,乃依世俗谛说佛教在世间的盛衰状况而已,正法时多能从佛法修行证得圣果者,像法时鲜能证果,但尚多明理行道,持律仪而具形像者;末法则仪像亡滥,以佛学资谈柄,比丘中修持者亦鲜矣!(见海刊一卷二期)

答杨陛云问问:弟子前曾学习调息静坐,坐至静极之时,杂念渐少,忽然如浮于虚空,不知有身,不知有处,但浑浑然似知非知,似睡非睡,有时亦如睡眠,迨至醒来,颇觉头目清明,精神爽朗,四肢安适。弟子常以此境告人,或谓此系邪定,恐入歧途,故弟子近来不敢再试。兹弟子参研佛学,见禅宗法门,亦须入定,然后大澈大悟而得成佛。盖佛之法门,乃至尊无上,是故弟子窃有志于是。特竭诚叩求吾师:前之定境为邪为正?若何修习可改弟子之邪定而入正定?不堕魔外,直至佛地!又如何可以一生取办?若必须数世,则菩萨尚有隔阴之迷,诚恐来世一有福报,便尔忘却,岂不可惜!敢问修何功德,能令世世不迷?并恳求指示:先看何种经论?俾便研阅。

答:详考来讯所言静中境况,虽非邪定,亦尚非佛法之正定!盖是欲界──即吾人及六欲天界,凡夫修习禅定,尚未能得到梵界,亦曰色界──之禅定。论界、则禅定须欲界以上之梵界及空界,乃能有之。在欲界之过程上所发生之各心境,于此不怖不悔,不忧不喜,不昏不散,不浮不沈,不退不失,能善安住,一二三年或有能得证梵界禅定者;然此正所谓执身修入之凡夫定也。于佛法论,此亦歧途。况无佛法真慧,在欲界未到于禅定之过程上,便往往流入鬼神仙魔等邪径者乎?来述静中心境,亦可安正徐进,但急须研佛理,务令正解正念同得现前,以求定慧相应。所谓慧者,即内身心、外世界,彻底全空,圆明寂照之真空慧也。一生取办,全在乎此。可请童蒙止观、禅波罗密、摩诃止观、首楞严经,细参究之!(见海刊一卷四期)


猜你喜欢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佚名
  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七·佚名
  第八 伽陀集·佚名
  第七十卷·佚名
  卷九·佚名
  卷第一百八·佚名
  卷三十一·佚名
  答九莲寺学生问(三则)·太虚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念诵仪轨经卷中·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第九十六·佚名
  药师三昧行法·天溪受登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佚名
  杂毒海卷四·性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吴则礼·唐圭璋

      则礼字子副,兴国州(今湖北阳新)人。以荫入仕。元符元年(1098)为卫尉寺主簿。崇宁中,直秘阁,知虢州。三年(1100),编管荆南。晚居江西,号北湖居士。宣和三年(1121)卒。有北湖集。   秦楼月   送别   怅离阕。淮南三度梅花

  • 提要·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三卷,宋张表臣撰。表臣字正民,里贯未详。官右承议郎,通判常州军州事。绍兴中,终於司农丞。是编名曰《珊瑚钩》者,取杜甫诗“文采珊瑚钩”句也。其书虽以诗话为名,而多及他文,间涉杂事,不尽论诗之

  • 卷三十九·唐圭璋

    ○玉烛新题李伯瞻一香图次韵清风林下寺,爱三友联翩,世无能四。凌波仙子香魂散,此地是谁招此。万红千紫,惟礬弟梅兄二子。堪共领岁晚高寒,来成花部新史。佳人玉洁冰清,纵仿佛肌肤,异香难似。醉吟无次。花应笑

  • 补注陶渊明集緫论·李公焕

    庐陵后学李公焕集録朱文公语録曰

  • 列传第九 陈拟 陈详 陈慧纪·姚思廉

    陈拟,字公正,高祖疏属也。少孤贫,性质直强记,高祖南征交趾,拟从焉。又进讨侯景,至豫章,以拟为罗州刺史,与胡颖共知后事,并应接军粮。高祖作镇硃方,拟除步兵校尉、曲阿令。绍泰元年,授贞威将军、义兴太守。二年,入知卫尉事,除员外散

  • 卷四十一 前秦录九·崔鸿

    苻雄 苻雄字符才洪之季子也少善兵书而多谋畧便弓马有政术好施下士石氏建武中以功拜龙骧将军雄丑形貌头大而足短军中呼之为大头龙骧石虎将麻秋鎭枹罕冉闵之乱秋归邺雄击获之洪以秋为军师将军秋

  • 御定资政要览卷二·顺治

    察微章第十一使安危灾庆若髙山之与深谿恒人辨之矣万事之化莫不起于细而成于钜惟智者以近知逺以徃知来君子所贵乎察防也【凡人之最难辨者莫若安危之相伏灾庆之相乘葢安危灾庆无形而甚防非君山之易见其髙谿之易见其深也

  • 序·史佚

    《史佚书》一卷,周太史尹佚撰。按《书 洛诰》逸祝册、孔安国《蔡沈传》并云:逸,史佚也。陈师凯曰:古字通作逸。《春秋左氏传》僖十五年杜预注:史佚,周武王时太史名。佚襄十四年正义晋语:文王访于辛尹,贾逵以为辛甲尹佚。《汉

  • 两朝纲目备要卷十·佚名

    寜宗开禧三年【丁邜】春正月丁丑朔邱崈罢【案是年凡侂胄事本传俱作四年误】以张岩代之初小使既为金人所却还崈复乞朝廷移书金帐以续前议又谓金人指太师平章为元谋若移书乞暂免系衔韩侂胄大怒故崈

  • 二六一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遵旨查缴违碍书籍并未拘系家属折·佚名

    二六一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遵旨查缴违碍书籍并未拘系家属折乾隆四十年五月初四日广西巡抚臣熊学鹏跪奏,为恭折覆奏事。承准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字寄内开,乾隆四十年三月三十日奉上谕:前日据熊学鹏奏查出字句违碍不应存留

  • 卷六十四、甲午战事及和约·黄鸿寿

    德宗光绪二十年,夏六月,以日本兵袭踞朝鲜王宫,幽朝王,命总兵卫汝贵等率师赴援。是年四月间,朝鲜东学党作乱,驻朝通商委员袁世凯屡电北洋大臣李鸿章,请派兵助剿。鸿章派海军济远、扬威二舰赴仁川、汉城护商,并调直隶提督叶志超

  • 御制书·洪咨夔

    御制书洪咨夔春秋说论隠公作伪事春秋以三为近古后世注疏家愈逺愈竒而愈不得其正即如不书隠公即位左氏谓摄盖引而不发似矣公羊以为桓贵则已失之惟谷梁一则谓成公志再则谓成人美终则谓轻千乗之国蹈道则未持论平正而不

  • 卷七·许谦

    钦定四库全书诗集传名物钞卷七    元 许谦 撰大雅三郑氏诗谱大雅十八篇为正经民劳之後谓之变雅文王【大一正一】周公追述文王之德戒成王经○一章子金子文王在上於昭于天谓文王之德首出庶物昭彻于天故千余年之侯

  • 佛法金汤编卷第六·岱宗心泰

    会稽沙门 心泰 编天台沙门 真清 阅东魏都洛阳。徙邺。帝讳善见。谥孝静。一主。十六年。西魏都长安。起文帝乙卯。尽恭帝丙子。凡三主。二十一年。文帝帝讳宝炬。孝文之孙。京兆王愉之子。大统元年勑沙门道臻为沙

  •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智旭

    续藏经 净土十要 明 成时(评点节要)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评点) 净土法门者何。法界缘起也。何谓法界。吾人现前一念之心。不唯非块然。亦复非倐尔。才有能起。即属所缘。非能缘者。不得

  • 大般涅槃经后分·佚名

    亦称《大般涅槃经后译荼毗分》、《大般涅槃经后译》、《涅槃经后分》、《阇维分》。佛教经典。唐若那跋陀罗译。二卷。其情节紧接《大般涅槃经》,主要叙述释迦牟尼临终遗教及火化、分舍利等事项。译出后即与大本合部流

  •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佚名

    一卷,失译,佛就涅槃而梦国王十事者。

  • 天台传佛心印记·怀则

    全一卷。元代怀则撰述。又作佛心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说明天台宗所传佛心印‘性具性恶’之法,并破斥禅家之‘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相宗之定性二乘、性宗之无佛性等义。注书有明代传灯所著之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