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牧鑑卷之一

汀郡楊昱東谿輯

長白榮譽子譽校

治本一(一)

◆治本一(一)

治本君子之身是也身一也有化所資以立者有政所由以成者化所資立曰德政所由成曰才古人推準動化得此而巳然古人邈矣簡策有幸存而未泯者庸可不盡心乎敬稽經訂傳得若干條列為八目以備治本之鑑曰學問克勵采納所以兼資乎二者曰心術器度言貌服御所以成德曰才識所以廣才近世君子行有幾乎此言有翊乎此者各附其後世與有其責者能條而鑑之會以平昔所講澄源立道之功則古人出治之本其在我矣

學問一之一(共十六條)

心術一之二(共二十一條)

克勵一之三(共五十條)

○學問一之一(共十六條)

孔子曰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說命曰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非說攸聞

周官曰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

又曰不學牆面蒞事惟煩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右上五條】

于定國為廷尉乃迎師學春秋備弟子禮

柳仲郢三為大鎮公退必讀書手不釋卷

吳奎初為小吏晝則治公事夜輒讀書不寐者二十餘年

李初平守郴濂溪為郴令初平知先生之賢與之語歎曰吾欲讀書何如先生曰公老無及矣某請為公言之於是日聽先生語二年果有得

馬伸在官晨興必整衣冠端正坐讀中庸一過然後出視事

李方子為泉州觀察推官適真德秀來為郡以師友禮之郡政皆咨焉暇則辯論經訓至夜分不倦 【 右中六條】

朱子曰人在官固當理會官事然做得好官須是講學立大本則有源流若只要人道是好官人今日做得一件明日又做得一件卻窮了

呂氏本中曰事有當死不死其詬有甚於死者後亦未必免死當去不去其禍有甚於去者後亦未必得安世人至此多惑亂失當皆不知義命輕重之等也此理非平居熟講臨事必不能自立不可不預思古之委質事人者其父兄日夜先以此教之矣中材以下豈一朝一夕所能至哉教之有素其心安焉所謂有所養也

齊東張氏曰士當求進於己而不可求進於人所謂求進於己者道術學業之精是巳所謂求進於人者富貴利達之榮是已

又曰吏人以法律為師也魏相所以望隆當世者漢家典故無不悉也凡學仕者經史之餘若國朝以來典章文物亦須備考詳觀一旦入官庶不為俗吏所遷也

河東薛氏曰為政須通經有學術不學無術雖有小能不達大體 【 右下五條】

○心術一之二(共二十一條)

乾文言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大學曰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巳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巳矣 【 右上四條】

張歐為吏未嘗言按人專以誠長者處官官屬以為長者亦不大欺上具獄事可卻卻之不可者不得巳為泣涕而封之其愛人如此

劉審交為汝州防禦使有惠政卒州民請留葬許之為立祠歲時享之馮道曰劉君為政非能減其租稅除其徭役但推公誠仁愛之心行之耳此亦眾人所能但眾人不為而劉君獨能為之故汝人愛之如此

王質通判蘇州州守黃宗旦得鑄錢盜百餘人以託公公曰事發無跡何從得之黃曰吾以術鉤出之公愀然曰仁者之政以術鉤人置之死而又喜乎

明道先生為令視民如子常於座右書視民如傷四字云某每有愧於此龜山曰觀其用心應是不到錯決撻了人

呂希哲為人事皆有長久之計求方便之道為郡令公帑多畜鰒魚諸乾物及笋乾蕈乾以待賓客以減鵝鴨等生命也

晦庵先生為守懇惻愛民如己隱憂興利除害惟恐不及 【 右中六條】

周子曰治純其心而巳矣仁義禮知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

程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或問臨政無所用心欲求於恕何如程子曰推此心以行恕可也用心求恕非也恕己所固有不待求而後得舉此加彼而巳

呂氏本中曰處事者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不以集事為急而以方便為上

又曰當官大要直不犯禍和不害義在人消詳斟酌之耳然求合於道理本非私心專為己也

朱子曰古之聖賢言治必以仁義為先而不以功利為急夫豈故為是迂濶無用之談葢天下萬事本於一心而仁者此心之存之謂也此心既存乃克有制而義者此心之制之謂也誠使是說著明於天下則人人得其本心以制萬事無一不合宜者夫何難而不濟不知出此而曰事求可功求成惟以苟為一切之計而巳是申商吳李之徒所以亡人之國而自滅其身國雖富其民必貧兵雖強其國必病利雖近其為害必遠顧弗察而巳矣

又曰大率天下事循理守法平心處之便是正當如盜賊入獄而加其桎梏箠楚乃其正理今欲廢此以誘其心欲其恩於我便是挾私任術不行眾人公共道理况恩既歸己怨必歸於他人彼亦安得無忿疾於我耶

西山真氏曰為政者當體天地生物之心與父母保赤子之心有一毫之慘刻非仁也有一毫之忿疾亦非仁也

又曰諸葛武侯有言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此有位之士所當視以為法也

齊東張氏曰赤子之生無有知識然母之者常先意其所欲焉其理無他誠而巳誠生愛愛生智惟其誠故愛無不周惟其愛故智無不及吏於民與是奚異哉

河東薛氏曰清心省事居官守身之要 【 右下十一條】

○克勵一之三(共五十條)

大禹謨曰慎乃有位敬脩其可願

又曰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

伊訓曰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敢有殉于貨色恒于遊畋時謂淫風敢有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

周官曰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無載爾偽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又曰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君陳曰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

小雅曰嗟爾君子無恒安處靖共爾位正直是與神之聽之式穀以女 【 右上七條】

子罕為司城時人有得玉獻之者卻弗受獻者曰以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孔奮為姑臧長時士多不脩節操而奮力行清潔為眾所笑或以為身處脂膏不能自潤徒益辛苦耳被徵單車就路姑臧吏民羌胡相賦斂牛馬器物追送一無所受

楊震為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懷金十斤以遺之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勸為開產業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亦之不遺厚乎

楊秉震之子歷豫荊徐兗四州刺史計日受奉餘祿不入私門所至以廉潔稱又性不飲酒夫人蚤卒不復娶嘗從容曰我不惑有三酒色財也

胡威荊州刺史質之子為徐州刺史厲操清白初質為荊州威往省之家貧自驅驢單行見父告歸父賜絹一匹為裝威跪曰大人清白未審於何得此父曰是吾奉之餘以為汝糧威受之質帳下都督先威未發請假還家道要威為伴每事佐助威疑而誘問之既知乃取父賜絹謝之後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白如此

吳隱之守晉陵在郡清儉再刺廣州賦貪泉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清操愈厲雖日晏歠菽不享非其粟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及至廣州妻齎沈香一片隱之見之投於湖亭之水

王僧孺為南海太守外國泊物高涼生口歲數至舊時州郡就市回即賣其利數倍歷政以為常僧孺歎曰昔人為蜀郡長史終身無蜀物吾欲遺子孫不在越裝竝無所取

趙軌為齊州別駕其東鄰有桑葚落其家遣人悉拾還其主後被徵父老相送揮涕曰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不敢以壺漿相送請酌一盃水奉餞軌受飲之後為原州司馬夜行左右馬逸入田中暴人禾軌駐待明訪禾主酬直而去

江秉之歷典三邑有能補新安太守所得悉散之親故妻子常飢寒有勸其營田正色答曰食祿之家豈可與農人競利在郡作一書案去官留以付庫

申徽為襄州刺史案牘無大小皆自省覽事無稽滯吏不為姦時俗官人皆通餉遺徽乃畫楊震像於寢室以自戒

劉懷慰為齊郡太守至郡不受禮謁民有餉其新米一斛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曰旦食有餘幸不煩此

孔奐為晉陵太守清白自守妻子竝不之官曲阿富人殷綺見奐居處儉素乃餉以衣氊一具奐曰太守身居美祿何為不能辦此但百姓未周不宜獨享溫飽勞君厚意幸勿為煩

裴昭明為長沙郡丞遷始安內史歷郡皆清勤嘗謂人曰人生何須蓄聚一身之外亦復何須子孫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不如一經故終身不事產業

蕭倣拜嶺南節度使南方珍貺叢夥不以入門家人病取槁梅和劑倣知趣市還之

裴寬為潤州參軍刺史韋詵會休登樓見人於後圃有所瘞藏者訪諸史曰裴參軍居也與偕來問狀答曰義不以苞苴汙家適有人以鹿為餉致而去不敢自欺瘞之詵嗟異引為按察判官許妻以女

包拯知端州州歲貢硯前守緣貢率數十倍以遺權貴公命製者惟足貢額任滿不持一硯歸後知開封不可干以私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趙抃為益州轉運使蜀地遠民弱吏肆不法州郡公相饋餉公以身率之蜀風為變後再知成都召還神宗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濂溪先生自少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俸祿盡以周宗族奉賓友或無百錢之儲及分司歸妻子衍?食粥或不給亦曠然不以為意也 【 自子罕至此皆勵於清者】

柳公綽洎子仲郢父子五為京兆再守河南皆不奏祥瑞非慶弔不至宰相第

唐介以言謫英州別駕改知復州未至召充言事御史帝曰知卿被謫以來未嘗以私書至京師可謂不易所守矣

呂希哲嘗云自少官守未嘗干謁人薦舉以為後生之戒仲父舜從守官會稽人或譏其不求知者仲父對辭甚好勤於職事其他不敢不慎乃所以求知也 【 自柳公綽至此皆勵於慎者】

陶侃為廣州刺史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百甓於齋內人問其故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後為荊州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投之江中吏將則加鞭朴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吾人當惜分陰

韓琦鎮大名魏之牒訴甚劇而事小必親視之雖在疾病不出亦許通聞請命而就決於臥內後守鄉郡簿書文檄檢察研覈莫不躬親或曰公位重年耆朝廷賜守鄉郡以安養幸毋親小事公曰己憚煩勞吏民當有受弊者且俸祿日萬錢不事事吾何安哉

呂公著為郡率五鼓起秉燭視案牘黎明出廳決民訟退就便座燕居如賓僚至者毋拘時以故郡無留事而下情通凡典六郡以為常後雖高年貴重不少替

劉韐累歷大藩事無巨細必親臨之至忘寢食雖盛暑隆寒不憚也

真德秀知泉州決事自卯至酉或勸其嗇精怡神公言郡敝無力惠民僅政平訟理當勉而巳 【 自陶侃至此皆勵於勤者○右中二十六條】

程子曰夫人之性易發而難制者惟怒為甚第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

山陰杜氏曰作官第一清畏無求人知苟欲人知同列不慎者眾必譖己為上者又不加察適足取禍耳但優游其閒默而行之無愧於心可也

又曰士君子作事行己當履中道不宜矯飾矯飾過實則近乎偽

呂氏本中曰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事則知所以持身矣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常以為必不敗持不敗之意則無不為矣然事常至於敗而不能自巳故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權智百端補治幸而得免所損巳多不若初不為之為愈也司馬子微坐忘論與其巧持於末孰若拙戒於初此天下之要言當官處事之大法用力寡而見功多無如此言者人能思之豈復有悔吝耶

又曰當官處事但務著實如塗擦文書追改日月重易押字萬一敗露得罪反重亦非所以養誠心事君不欺之道也百種詐偽不如一實反覆變詐不如慎始防人疑己不如自慎智數周密不如省事不易之道也

又曰當官者必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前輩嘗言凡事只怕待者詳處之謂也葢詳處則思慮自出人不能中傷也嘗見前輩作州縣或獄官公事難決者必沈靜思慮累日忽然若有得者則是非判矣是道惟不苟者能之

朱子曰守官只要律己公廉執事勤謹晝夜孜孜如臨淵谷便自無他患害纔有所依倚便使人怠惰放肆不知不覺錯做了事也又曰仕宦只是廉勤自守進退遲速自有時節切不可起妄念也又曰作縣固非易事然盡心力而為之必無不濟今人多是自放懶了所以一綱弛而眾目紊也

又曰初官僻縣遽為上司獎拔於此可為懼而未可遽以為喜且當痛自檢飭黽勉王事謹終如始不可便為恣肆及萌躁進之心也

又曰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箇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采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

西山真氏曰當官者一日不勤則必有受其弊者古之聖人猶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餘乎今世有勤於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詩酒宴游則謂之風流閑雅此政之所以疵民之所以受害也

臨川吳氏曰予閒居思天下之治法以為禹稷伊尹之志苟得一縣亦可小試何也縣之於民最近令之福惠所及最速莫是官若也而舉世瞀瞀孰知其任之為不輕專務己肥遑恤民瘠壅閼吾君之德使不得下達愁怨之氣瀰漫兩閒以至上干陰陽之和者十而八九也聚羣羊而牧之以一狼恣其啖食何辜斯民而至斯極於斯之時倏有人焉慰愜其蘇息之望則民之愛之也烏得不如子之愛其父母哉世固有廉者矣其見不明則為吏所蔽雖廉何補亦有廉而且明者矣其心不仁則自謂無取於民不眩於事而深刻嚴酷又縱其下漁獵躪轢畧無惻隱之意或其心雖仁而短於剸裁徒有仁心而民不被澤仁而不能故也或其才雖能而意之所向不無少偏終亦不免於小疵能而未公故也全此五善難矣哉

魯齋許氏曰每臨事且勿令人見喜既令人見喜必是偏於一處隨後便有弊葢喜悅非長久之理既不令人喜亦不令人怒便是得中

齊東張氏曰夫及物之心人孰不有第材質強弱不同苟責其所短痛自克治則官無難為事無不集矣弛緩克之以敏浮薄克之以莊率畧克之以詳煩苛克之以大體苟不度所任一徇己之偏而處之鮮有不敗者矣

又曰為政不難於始而難於克終初焉則銳中焉則緩末焉則廢者人之情也謹終如始故君子稱焉

河東薛氏曰處事最當孰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 【 右下十七條】

牧鑑卷之一

猜你喜欢
  第五十九卦 涣 风水涣 巽上坎下·佚名
  尹文子序#1·尹文
  文武第二十八·佚名
  传第十章·王夫之
  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第一·康有为
  卷二十·段昌武
  卷四·惠士奇
  三正考卷一·吴鼐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佚名
  诸菩萨学成品第四·佚名
  卷十六·佚名
  卷一百三十四·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八·念常
  朱子论禅的方法·胡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56 ·佚名

    李洪 别姚江 古埭潮迎楫,苍山翠募耕。 人烟半渔钓,方物杂蛮荆。 宿雨迷梅坞,过云望四明。 匆匆理归柂,未暇脍长鲸。 李洪 丙寅元日 年年元日雨,常是一春愁。 客子诗多感,梅花信已休。

  •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赵尔巽

      ◎邦交二   △英吉利   英吉利在欧罗巴西北。清康熙三十七年置定海关,英人始来互市,然不能每岁至。雍正三年来粤东,所载皆黑铅、番钱、羽缎、哆啰、哔叽诸物,未几去。七年,始通市不绝。乾隆七年冬十一月,英巡船遭风

  • 卷一百八十三 嘉祐元年(丙申,1056)·李焘

      起仁宗嘉祐元年七月盡是年八月   秋七月辛巳朔,詔三司、開封府、臺諫官、審刑院復上殿奏事,仍日引一班。自上不豫,惟二府得奏事,至是始引對羣臣。   壬午,降同提點廣南東路刑獄公事、左藏庫副使馮文俊為廣南西路都

  • 契丹國志卷之七·叶隆礼

      聖宗天輔皇帝   聖宗諱隆緒,景宗之長子。年十二即位,改元統和。尊母蕭氏為承天太后,臨朝稱制凡二十七年,乃歸政于帝。宋楊業之陷,康保裔、王繼忠之敗,與夫澶淵之役,皆統和二十五年前事。是時三、四大戰,帝雖親履行陣,力

  • 卷六十九·谷应泰

      ○平奢安   熹宗天启元年九月,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叛。奢氏,倮猡种也。洪武中归附,命为宣抚司,世守其土。数传至奢崇周,无子,奢崇明以族人得立。崇明性阴鸷,佯为恭顺,凡有征调,罔不应命,   人渐狎之。子奢寅,有逆志,负■

  • ●卷二·邵伯温

      仁宗好用导引术理发,有宫人能之,号曰梳头夫人。一日,帝退朝,命夫人理发,嫔御列侍。帝袖中有章疏,左右争取之,帝不能止。有从旁读者,盖台臣乞放宫女章也。众闻之默然,独梳头夫人叹息曰:“今京师富人尚求妾媵,岂有天子嫔御,外臣

  •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二·陈厚耀

    魏史魏世家魏之先毕公髙之后也毕公髙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髙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絶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灭魏【郑诗谱云魏姫姓之国武王伐纣而封焉】以封毕万为大夫偃曰毕万

  • 卷十一·佚名

    三月二十一日(己丑),李侍尧奏言:接副将丁朝雄等具报,郝壮猷收复凤山之信;窃意南路自此廓清,可用全力向北路会剿巢穴。及接黄仕简抄录折稿,称尚需驻兵搜捕,未敢遽离府城。是黄仕简既坐守郡城,而郝壮猷亦不能撤兵往北路会剿,可知。

  • 西游纪·张瀚

    岁己未,自武林泛舟苕溪,遂从陆行。经广德之白云庵,由宁国、池州渡江为安庆,三渡水为潜山、太湖,而黄梅以西则楚地也,路多高山深溪。由蕲渡巴为黄陂,经古云梦,而今之承天,则显陵在焉。余恭谒而渡湘江。贻诗以吊屈原。至荆州,走观

  • 謇斋琐缀录四·尹直

    朝廷用人,多取仪表。天顺间,韩都宪雍巡抚大同,因议事至京,留补少司马。英庙谕李文达曰:「大同巡抚,须得似韩雍人品方称。」文达以山东廉使王越对。及越至,陛见后,复谕文达曰:「王越是爽利武职打扮。」越初廷试,手中卷子忽被大风

  • 卷七 昭帝纪 第七·班固

    (汉昭帝刘弗陵)【原文】孝昭皇帝,武帝少子也。母曰赵婕妤,本以有奇异得幸,及生帝,亦奇异。语在《外戚传》。武帝末,戾太子败,燕王旦、广陵王胥行骄D425,后元二年二月上疾病,遂立昭帝为太子,年八岁。以侍中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

  • 卷二十九·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二十九 嘉礼十三 乡饮酒礼 总叙 乡饮酒之礼夏殷之世无所考周制五礼之目是为嘉礼之一凡礼之所纪冠婚丧祭皆自士以上乃得行之而乡饮酒之礼达于庶民因其聚会之际与

  • 下经夬传卷五·孔颖达

    乾下兑上。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夬与剥反者也。剥以柔变刚,至于刚几尽。夬以刚决柔,如剥之消刚。刚陨则君子道消,柔消则小人道陨。君子道消,则刚正之德不可得直道而用,刑罚之威不可得坦然而行。

  • 提要·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二尚书精义       书类提要【臣】等谨案尚书精义五十卷宋黄伦撰宋史艺文志载有是书十六卷陈振孙书録解题亦着于録称为三山黄伦彞卿所编知其闽人此本有余氏万卷堂刋行小序称为释褐黄

  • 卷一百八(竺难提译)·佚名

    △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三以何缘故。菩萨食已得气力充足至菩提树。不以羸瘦至菩提树。善男子,菩萨能不饮食身体羸异。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况食麻米耶。尔时菩萨为愍当来众生故。食此上妙食。何以故?众生善根未熟。不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佚名

    佛告须菩提:&ldquo;汝所问:&lsquo;是乘何处出?至何处住?&rsquo;者。佛言是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何以故?摩诃衍、萨婆若是二法俱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若人欲出无相法,为欲出实际。若欲出无

  •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三·佚名

    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善权品第四尔时,弥勒菩萨谓须菩提:&ldquo;若有菩萨摩诃萨劝助为福,出入布施、持戒自守者上,其福转尊极上,无过菩萨摩诃萨劝助福德。&rdquo;须菩提语弥勒菩萨:&ldquo;复有菩萨摩诃萨,阿僧祇刹土诸

  • 卷第四·佚名

    嘉兴大藏经 自闲觉禅师语录自闲觉禅师语录卷第四住荆溪芙蓉寺嗣法门人 住古尧乾明寺嗣法门人洪暹 编示众示众第一句荐得堪与佛祖为师第二句荐得堪与人天为师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且道者三句中还是向那一句荐得若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