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正考卷一

工部主事呉鼐撰

造厯之初建子

史记索隐黄帝建子

鼐按黄帝命大挠作甲子以四甲子为厯元则是建子无疑也若建寅则四甲子乃在癸亥嵗之十一月

唐虞建寅

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鼐按仲春建卯仲夏建午仲秋建酉仲冬建子则知尧正之建寅也舜巡守二月东五月南八月西十一月北四仲各依其方则知舜正之建寅也郑康成谓尧正建子舜正建丑髙堂隆谓舜更尧厯首嵗以子尧同少昊首嵗以亥都无据

夏正建寅

逸周书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汤顺天革命改正朔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守祭享犹自夏焉张氏以宁曰黄帝始造甲子而建子至颛顼始建寅而唐虞夏因之逮于商复建丑周复建子月旣为正而时亦随之以为春然商周之春天施地化之义也若夫人事之纪则当以夏时之春为正农事之耕耘収藏田政之搜苗狝狩祭典之祠禴烝尝皆不能不以夏时何也麦稻之荐鱼鲔之献与夫膏豚之行膏香之膳四时不同必以时物故也所谓巡守祭享犹自夏焉者也

论语顔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 朱子曰夏时谓以斗柄初昏建寅之月为嵗首也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故斗柄建此三辰之月皆可以为嵗首而三代迭用之夏以寅为人正商以丑为地正周以子为天正也然时以作事则嵗月自当以人为纪故孔子尝曰吾得夏时焉而说者以为夏小正之属葢取其时之正与其令之善也

鼐按时者春夏秋冬也周之时以子月为春不如夏之时以寅月为春也言时则月在其中矣

商正建丑

汉书律厯志商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 张氏以宁曰冬至在十二月则以为夏正十二月不可也葢商正十二月也

鼐按据前汉书商自改丑月为正月不曰日南至曰冬至者后世之辞也

后汉书陈宠传丑月阳气上通地以为正殷以为春

鼐按据后汉书商自改丑月为孟春

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侯甸羣后咸在百官总己以听冢宰 序曰成汤旣没太甲元年 孔传曰此汤崩逾月太甲即位奠殡而告也 孔疏曰殷家犹质逾月即改元年以明世异不待正月以为首也 朱氏鹤龄曰汤崩而太甲即位改元此古注也蔡傅引蘓氏説以崩年改元为乱世事然商人尚质安见必无欧阳永叔云人君即位称元年常事耳古不以为重也凡记事先后逺近莫不以嵗月一二数之其谓一为元亦未尝有意呉渊颖亦云王者始得天下闻改正朔未闻改元伊训称元祀春秋书元年直史官纪述之常体耳将以志人君在位之久近也非王者以是为重事也据此则子瞻所云不必引矣十有二月孔氏以为商王之建丑月是也

鼐按据注疏未尝以伊训之十有二月为岁首也

太甲中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 孔传汤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三年服阕 张氏敷言曰后世嗣王冕服考之顾命固有常仪何待正月而放桐之事又人臣大变朝而自怨夕当复辟尤无待于正月也 蔡氏德晋曰时汤崩至此已二十五月当行祥祭商尚质是月丧毕当除服故即以冕服迎归且明年四祀正月朔当有朝正见羣臣诸大事桐在亳都外若必俟正月朔始迎归必有所不及故先于嵗终月朔迎归亦理势当然而非商以十二月为嵗首也

鼐按据注疏未尝以太甲中之十有二月为嵗首也 又按胡传既误引两十二月以证其不改月之説赵东山又误驳古文尚书以申其改月之説两失之矣 按日知録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元祀者太甲之元年十有二月者建子之月盖汤之崩必以前年之十二月也殷练而袝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袝汤于庙也先君袝庙而后嗣子即位故成之为王而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也若自桐归亳以三祀之十二月者则适当其时而非有所取尔此説亦似是而非孟子谓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如顾氏説则已四年矣倘终丧而未克变则太甲中不应没其文也盖惑于蘓氏之驳而迁就其説以从之耳非有所据也

周正建子

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元年春王周正月杜注言周以别夏殷 公羊何注曰二月三月皆有王者二月殷之正月三月夏之正月也 王氏守仁曰周不改月与时春秋必不书春王正月春秋书春王正月则其改月与时又何疑焉 顾氏炎武曰左传春王周正月此古人解经之善后人辨之累数百千言而未明者传以一字尽之矣

鼐按三代改时改月之説晋唐以前诸儒无异论自伊川先生发其端胡氏据之以释春秋蔡氏据之以释书后之依声附和者家氏翁程氏端学尤为害理夫左氏説经固有出入然以周人记周正有何疑误而家氏程氏苦为攻击亦见其惑矣

三代改时之证

左传昭十七年夏六月朔日有食之太史曰今六月当夏四月是谓孟夏

鼐按此言周之季夏夏之孟夏也此为改时之明证

三代改月之证

左传昭十七年梓愼曰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 僖五年正月辛丑朔日南至 家语辨物篇季康子问于孔子曰今周十二月夏之十月

鼐按此为改月之明证

冬不可为春辨

后汉书陈宠奏曰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故十一月有兰射干芸荔之应时令曰诸生荡安形体天以为正周以为春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乳地以为正殷以为春十三月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人以为正夏以为春三微成著以通三统 张氏以宁曰自子丑以至戌亥月行之所防其在天者有恒度斗杓之所建其在地以应乎天者有定分此万古不易者也若其始于春而终于冬始于正而终于十二者在天固未尝先有如是之名与数也亦在乎受命改物者从而命之数之耳且以春之义言之春者蠢也言阳气之蠢而动也子丑寅三阳之月也故三代迭用之以为春非若建亥纯隂之月不可以为春也 王氏守仁曰阳生于子而极于己午隂生于午而极于亥子阳生而春始尽于寅而犹夏之春也隂生而秋始尽于申而犹夏之秋也自一阳之复以极于六阳之干而为春夏自一隂之姤以极于六隂之坤而为秋冬此文王之所演而周公之所系也

鼐按文王系干曰元亨利贞元者于时为春于月为子为丑为寅于律为黄钟为大吕为大蔟于卦气为复为临为泰亨者于时为夏于月为夘为辰为巳于律为夹钟为姑洗为中吕于卦气为大壮为夬为干利者于时为秋于月为午为未为申于律为防賔为林钟为夷则于卦气为姤为遯为否贞者于时为冬于月为酉为戌为亥于律为南吕为无射为应钟于卦气为观为剥为坤此文王之所演而武周本之以制礼也

商周分至不系时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仲夏之月日长至仲秋之月日夜分仲冬之月日短至 蔡氏德晋曰子月一阳生而周以为春午月一隂生而周以为秋于理无不合惟二分二至夏正皆以四时系之而商周皆不系时左传于冬至则曰日南至于春秋分则曰日中礼记于夏至则曰日长至于冬至则曰日短至于二分则曰日夜分盖二至以日行长短之极得名二分以日夜适中得名原无闗于春夏与秋冬也

鼐按月令本据夏正此云二分二至夏正皆以四时系之亦后世之辞也 按家则堂曰以子丑寅为春午未申为秋四序纷错中节皆紊建子月立春则建丑月可得为春分乎建午月立秋则建未月可得为秋分乎春秋分者本谓昼夜等寒暑中今以穷冬盛夏为春秋分昼夜可得而均乎寒暑可得而中乎余应之曰惟不可得为春秋分故曰日夜分

三正通于民俗

夏书怠弃三正 马氏融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蔡注曰三正子丑寅之三正也怠弃不用夏之正朔也此见三正迭建其来乆矣子丑之正唐虞之前当已有之 陈氏廷敬曰有扈氏不畏天不恤人故虽颁寅正而兼言三正者所以深责之也 吕氏祖谦曰豳诗陈先公风化而载其言曰嗟我妇子曰为改嵗入此室处则三正之通于民俗尚矣商周特举而迭用之耳 蔡氏德晋曰三正之见于六经者参错不一惟春秋纯用周正以史官记事当用王朝正朔也周礼纯用夏正以夏数得天百王所同故周之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夏焉周礼正授时祭享之书也其正嵗即正月而凌人掌冰政之政不应改为正也论语用夏正莫春者春服既成是也孟子用周正七八月旱则苗槁及徒杠舆梁成于十一月十二月是也周易临彖八月有凶用周正也説卦传兑正秋也则用夏正也书唐虞夏皆夏正商用商正周用周正而甘誓言怠弃三正是夏并用三正也盘庚乃亦有秋是商兼用夏正也金縢秋大熟君牙夏暑雨冬祁寒是周亦兼用夏正也诗皆用夏正而豳风言民俗在夏商之交乃有一之日至四之日及十月改嵗之语是亦兼用周正也左传叙事用周正而僖五年晋卜偃以童谣推虢之亡谓在九月十月之交是亦用夏正也礼记月令用夏正而季秋为来嵗受朔日亦用周正也盖因制近者于十二月颁朔逺者于十一月颁之也杂记引孟献子言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亦用周正也若是其参错不一何哉九峯书甘誓之传曰三正迭建其来乆矣子丑之建唐虞之前当已有之东莱诗豳风之纪曰三正通于民俗尚矣二説固然抑又有説焉先王立一代之法于前代典章兼存不废其焦蓟英六祝陈杞宋之封皆所以使其子孙各修先代之礼物至于朝野所奉行则祭祀备六代之舞养老具三代之礼士丧兼三代之祝鲁用四代之服器官盖圣人以德化民惟欲纳之于至善初不必废弃禁絶前代之典章以自伸也故三代时自伏羲甲厯以至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厯具存而可考观于秦政坑焚操懿兵燹而杜预所见十厯自黄帝颛顼以及三代之厯犹在则其前可知也夫黄帝调厯建子伏羲颛顼之厯建寅若神农少昊诸厯今虽不可考当必有建丑者郑康成谓尧正建丑舜正建子纵未可信然唐虞前已有三正之建无疑也三正旣为歴代所迭用复为本朝所兼存故诰誓臣民并言之而不以为杂秉笔之史臣临文之学士随意书之而亦不以为倍也此六经之言三正所以参错不一律也欤 顾氏炎武曰三正之名见于甘誓蘓氏以为自舜以前必有以建子建丑为正者其来尚矣微子之命曰统承先王修其礼物则知杞用夏正宋用殷正若朝觐防同则用周之正朔其于本国自用其先王之正朔也惟晋为姬姓之国而用夏正则不可解 三正之所以异者疑古之分国各有所受故公刘当夏后之世而一之日二之日已用建子为纪晋之用寅其亦承唐人之旧欤 杜预春秋后序曰晋太康中汲县人发其界内旧冡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嵗首今考春秋僖公五年晋侯杀其世子申生经书春而传在上年之十二月十年里克弑其君卓经书正月而传在上年之十一月十一年晋杀其大夫防郑父经书春而传在上年之冬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经书十有一月壬戌而传则为九月壬戌经传之文或从夏正或从周正所以错互如此与史记汉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东井乃秋七月之误正同僖公五年十二月丙子朔虢公丑奔京师而卜偃对献公以为九月十月之交襄公三十年绛县老人言臣生之嵗正月甲子朔以长厯推之为鲁文公十一年三月甲子朔此又晋人用夏正之见于传者也 僖公二十四年冬晋侯夷吾卒杜氏注文公定位而后告夫不告文公之入而告惠公之薨以上年之事为今年之事新君入国之日反为旧君即世之年非人情也疑此经乃错简当在二十三年之冬传曰九月晋惠公卒晋之九月周之冬也 隐公六年冬宋人取长葛傅作秋刘原父曰左氏日月与经不同者邱明作书杂取当时诸侯史策之文其用三正参差不一往往而迷故经所云冬传谓之秋也考宋用殷正则建酉之月周以为冬宋以为秋矣 桓公七年夏谷伯绥来朝传作春刘原父曰传所据者以夏正纪时也文公十六年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经在九月传作七月隐公三年夏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若以为周正则麦禾皆未熟四年秋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亦在九月之上是夏正六月禾亦未熟注云取者葢芟践之终是可疑按传中杂取三正多有错误左氏虽其例于隐之元年曰春王周正月而间有失于改定者文多事繁固著书之君子所不能免也

鼐按此数条之说可以破纷纭纠葛之疑

秦正建亥

顾氏炎武曰胡氏引秦人以亥为正不改时月为证则不然汉书髙帝纪春正月注师古曰凡此诸月号皆太初正厯之后记事者追改之非当时本称也以十月为嵗首即谓十月为正月今此真正月当时谓之四月耳他皆类此叔孙通传诸侯羣臣朝十月师古曰汉时尚以十月为正月故行朝嵗之朝史家追书十月 汉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东井当是建申之月刘攽曰按厯太白辰星去日率不过一两次今十月而从嵗星于东井无是理也然则五星以秦之十月聚东井耳秦之十月今七月日当在鹑尾故太白辰星得从岁星也按此足明记事之文皆是追改惟此一事失于追改遂以秦之十月为汉之十月耳夫以七月误为十月正足以为秦人改月之证胡氏失之

鼐按先儒主改时改月之説者动云此秦自为一代之制殊不足以折胡传之谬夫商周之改时改月既确有可证矣自夏迄秦歴千余年间无复夏时之事而秦忽逺从夏之冬十月以为嵗首乎此不可解也得顾氏説始豁然于秦之建亥未始不改时月也真足破千载不决之疑矣

猜你喜欢
  备水第五十八·墨子
  卷二 臣术·刘向
  提要·刘清之
  乡党篇·王夫之
  经济文衡续集卷十九·佚名
  卷二十八·纳兰性德
  卷四十六·陈经
  春秋輯傳卷七·王樵
  卷十三·孔颖达
  卷二·李光坡
  談內學研究·欧阳竟无
  幻事品第四·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玄奘
  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退·太虚
  彻悟禅师语录目次·彻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九·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九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二十六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弱冠齐高帝引爲诸王侍读永明十年上表辞禄止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出卒谥曰贞白先生】 告游篇 性灵昔既

  •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司马迁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

  •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范晔

    陈蕃 王允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埽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

  • 卷第九十八·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十五〔起阏逢涒滩(甲申),尽强圉大渊献(丁亥

  • 三藩纪事本末卷一·杨陆荣

    青浦杨陆荣采南氏编三藩僭号四镇两案马、阮之奸三藩僭号福王名由松,神宗孙、福王常洵之子。洛阳陷,王避乱南下,次淮安。值甲申三月国变,南中府部等官会议监国,凤督马士英移书史可法及兵部侍郎吕大器,请奉福王。可法、大器以

  • 卷之一千四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8章 为“九一八”在南京会议·冯玉祥

    “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眼看着东北三省全都要丢掉了。无论国内国外,没有人不说“你这国民政府是干什么的?”蒋没有办法了,先找孔祥熙给我一个电报:“国内严重,如何办法,请指教。”我复电:“‘九一八’的祸首就是蒋介石,蒋要向

  •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范晔

    (吴汉、盖延、陈俊、臧宫)◆吴汉传吴汉字子颜,南陽郡宛县人。家贫,供职为县的亭长。王莽末年,因宾客犯法,就脱其名籍逃亡到渔陽。因资用缺乏,以贩马为业,往来于燕、蓟之间,所到之处都交结豪杰。更始即位,派遣使者韩鸿去河北招降

  • 萧颖士传·欧阳修

    萧颖士字茂挺,梁朝鄱阳王萧恢的七世孙。祖父萧晶,贤能而有谋略,任雅相讨伐高丽时,表奏他为记室。越王李贞兴兵,萧晶拿着简策晋见,陈述了三条计策,越王不用,萧晶忖度越王必败,于是出走,客居并死于广陵。颖士四岁能写文章,十岁补为

  • 三·钱穆

    我现在想由外面形态转进一步,来讲中国文化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上面说过,中国文化开始就摆在一个大局面上,而经历绵延了很长时期。这里便已包蕴中国文化一种至高至深的大意义。中国一部古经典《易经》说:"可大可久",这是中国

  • 卷四十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圣祖仁皇帝圣训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四十八训将士二康熙十九年庚申三月甲寅上谕督理川湖粮饷佛伦金鋐等曰大兵进剿云贵务在安辑

  • 备突第六十一·墨子

    城百步一突门,突门各为窑灶,窦入门四五尺,为亓门上瓦屋,毋令水潦能入门中。吏主塞突门,用车两轮,以木束之,涂其上,维置突门内,使度门广狭,令之入门中四五尺。置窑灶,门旁为橐,充灶伏柴艾,寇即入,下轮而塞之,鼓橐而熏之。

  • 外篇胡母豹第五·汪晫

    凡十二章胡母豹谓子思曰。子好大。世莫能容子也。盍亦随时乎。子思曰。大非所病。所病不大也。凡所以求容于世。为行道也。毁道以求容。何行焉。大不见容。命也。毁大而求容。罪也。吾弗改矣。曾子谓子思曰。昔者吾从

  • 卷之十四 诠言训·高诱

    诠言训诠,就也。就万物之指以言其微,事之所谓,道之所依也。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太一,元神,总万物者。同出於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於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

  • 卷二十一·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一宋 吕祖谦 撰小旻之什小旻【密巾反】大夫刺幽王也吕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言小者篇在小雅恐与大雅相乱以别之今大雅止有大明余篇疑亡【苏氏曰小旻小宛小弁小明四诗皆以小名篇所以

  • 卷十八·张廷玉

    <經部,春秋類,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十八【癸頃王卯元年】九年【晉靈三年齊昭十五年衛成十七年蔡莊二十八年鄭穆十年曹共三十五年陳共十四年杞桓十九年宋昭二年秦康三年楚穆八年】春毛伯來

  • 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佚名

    ——奸佞小人如耗子屎 【原文】 楚子之在蔡也①,矍阳封人之女奔之②,生大子建③。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④,费无极为少师⑤,无宠焉,欲谮诸王③,曰:“建可室矣(7)。”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8),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赢氏至自秦(9

  •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佚名

    不署撰者。元始天尊述天尊应号、三十六部真经、十方一切得道诸仙圣众名,劝人志心信礼,忏悔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