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朱子论禅的方法

  ……曰,然则其徒盖有实能恍然若有所睹,而乐之不厌,至于遗外形骸,而死生之变不足动之者,此又何耶?

  曰,是其心之用既不交于外矣,而其体之分于内者乃自相同而不舍焉【适按,此句颇讲不通】,其志专而切,其机危而迫,是以精神之极而一旦惘然若有失也【适按,最后十五字也不明白】。近世所谓看【原缺一字,作黑块。适按,此处缺的不是一字,当是“话头”二字】之法,又其所以至此之捷径,盖皆原于庄周“承蜩”、“削鐻”之论,而又加以巧密焉尔。……【《释氏论》上,《别集》八】

  《释氏论》上下两篇,收在《别集》卷八。《别集》十卷是南宋末年余师鲁父子搜访编成的。刻成在咸淳元年六月【1265】,见目录后黄镛的短跋。其时朱熹已死了六十五年了。

  《释氏论》上篇残缺甚多,此段在最后,稍可读。大概这两篇是朱子早年的文字,弃置了多年,故未收入《文集》;旧作虽有人钞存,则编《别集》时钞本已很残缺了。我指出很不可解的两句,都不似朱子中年之后力求明白清楚的文字。所以我认此上下两篇都是他少年治禅学有所得而决心抛弃之时的文字。此中论“近世所谓看【话头】之法,又其所以至此之捷径,盖皆原于庄周承蜩削鐻之论,而又加巧密焉尔”,此意他在晚年说得更详细。庄周二喻均见《庄子?达生篇》第十九,附抄于下。

  承  蜩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疴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司马彪释“承蜩”为“黏蝉”。成玄英释为“以竿取蝉”】,吾处身也若厥株拘【《释文》,厥本或作橛。李颐云,厥,竖也,竖若株拘也】,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疴偻丈人之谓乎?【《列子·黄帝篇》,凝作疑】

  削  鐻【司马云,鐻,乐器也,似夹钟】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而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人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王先谦读若现】 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朱子所谓“其志专而切,其机危而迫,是以精神之极而一旦惘然若有失【得】也”,可以同宗呆《宗门武库》引的晦堂和尚的话对看:

  草堂【义清】侍立晦堂【祖心】,晦堂举风幡话问草堂,草堂云“迥无人处”。晦堂云:“汝见世间猫捕鼠乎?双目瞪视而不瞬,四足据地而不动,六根顺向,首尾一直,然后举无不中,诚能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万不失一也。”

  祖心是黄龙慧南的弟子,慧南是石霜楚圆【慈明】的弟子。

  朱子的《偶读漫记》【《文集》七十一】特别摘抄这个故事,其文如下:

  释氏有清草堂者,有名丛林间,其始学时,若无所人。有告之者曰:“子不见猫之捕鼠乎?四足据地,首尾一直,目睛不瞬,心无他念。唯其不动,动则鼠无逃矣。”清用其言,乃有所入。

  这是摘抄宗呆的记录,朱子加评论说:

  彼之所学虽与吾异,然其所以得之者,则无彼此之殊,学者宜以是而自警也。

  朱子的《漫记》几十条,都不记年月,但这一条的紧前面一条记“乙卯十一月四日詹元善说”的“平江何蓑衣”的预言。乙卯是庆元元年【1195】,朱子六十六岁,已是“晚年”了。《漫记》似不是一个时期里记的,清草堂一条不见得是朱子晚年记的。

  《宗门武库》是宗呆的弟子道谦编录的,道谦即所谓“开善谦”;朱子十几岁时曾从他问禅学。

  【二】

  言释氏之徒为学精专。曰,便是。某尝说吾儒这边难得如此。看他下工夫,真是自日至夜,无一念走作别处去,学者一时一日之间是多少闲杂念虑,如何得似他!……【叶贺孙录。辛亥1191,以后,《语类》百二六,一二】

  【三】

  佛者云:“置之一处,无事不办。”也只是教人如此做工夫。若是专一用心于此,则自会通达矣。故学禅者只是把一个“话头”去看,“如何是佛?麻三斤。”之类,又都无道理,得穿凿。看来看去,工夫到时,恰似打一个失落一般,便是参学事毕。庄子亦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只是如此教人。但他都无义理,只是个空寂。儒者之学则有许多义理。若看得透澈,则可以贯事物,可以洞古今。【辅庆录。甲寅,1144,以后,《语类》百二六,一一】

  【四】

  【佛教】当初人中国,只有《四十二章经》。后来既久,无可得说,晋宋而下始相与演义。其后义又穷。至达摩以来,始一切扫除。然其初答问亦只分明说。到其后又穷。故一向说无头话,如“干矢橛”、“柏树子”之类,只是胡鹘突人。既曰不得无语,又曰不得有语。道也不是,不道也不是。如此则使之东亦不可,西亦不可。置此心于危急之地,悟者为禅,不悟者为颠。……【郑可学录。辛亥,1191,《语类》百二六,二二】

  【五】

  禅只是一个呆守法。如“麻三斤”、“干矢橛”,他道理初不在这上。只是教他麻了心,只思量这一路,专一积久,忽有见处,便是悟。大要只是把定一心,不令散乱,久后光明自发。所以不识字底人,才悟后便作得偈颂,悟后所见虽同,然亦有深浅。某旧来爱问参禅底,其说只是如此。其间有会说者,却吹嘘得大,如杲佛日之徒,自是气魄大,所以能鼓动一世,如张子韶【九成】、汪圣锡【应辰】,皆北面之。【李闳祖录。戊申,1188,以后,《语类》百二六,二二——二三】

  【六】

  或问禅家说无头当底说话,是如何?

  曰,他说得分明处却不是。只内中一句黑如漆者,便是他要紧处,于此晓得时,便尽晓得,他又爱说一般最险绝的话,如引取人到千仞之崖边,猛推一推下去,人于此猛省得,便了。【曾祖道录。丁巳,1197,《语类》百二六,二三】

  某解书不合太多,又先准备学者,为他设疑说了,他未曾疑到这上,先与说了,所以致得学者看得容易了。圣人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单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须是教他疑三朝五日,方始与他说,他便通透,更与从前所疑虑,也会因此触发,工夫都在许多思虑不透处。而今却是见【现】成解底,都无疑了,吾儒与老庄学皆无传,惟有释氏常有人,盖他一切办得不说,都待别人自有敲撞,自有个通透处,只是吾儒又无这不说底,若如此,少间差异了。【叶贺孙录,辛亥,1191,以后,《语类》十四,九】

  学者于理有未至处,切不可轻易与之说。张敬夫为人明快,每与学者说话,一切倾倒说出,……学者见未到这里,见他如此说,便不复致思,亦甚害事,某则不然。非是不与他说,盖不欲与学者以未至之理耳。【康熙《朱子全书》五、四,待检《语类》】

  康节学于李挺之,请曰:“愿先生微开其端,毋竟其说。”此意极好。学者当然须是自理会出来便好。【杨方录,庚寅,1170,《语类》一百,一】

  ……读书须是子细,“思之弗得弗措也,辨之弗明弗措也”,如此方是。今江西人皆是要偷闲自在;才读书,便要求个乐处:这便不是了。某说,若是读书寻得那苦涩处,方解有醒悟。康节从李挺之学数,而曰:“但举其端,勿尽其言,容某思之。”他是怕人说尽了,这便是有志底人。……【黄义刚录,癸丑,1193,以后,《语类》百十九,二——三】

  人合是疑了问。公今却是拣难处问。教人如何描摸?若说得,公又如何便晓得?……【叶贺孙录,辛亥,1191,以后,《语类》百二一,一四】

  【七】

  因举佛氏之学与吾儒有甚相似处。如云,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又云:

  朴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又云:

  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看他是甚么样见识!今区区小儒怎生出得他手!宜其为他挥下也。此是法眼禅师下一派宗旨如此。今之禅家皆破其说,以为有理路,落窠臼,有碍正当知见。今之禅家多是“麻三斤”、“干矢橛”之说,谓之不落窠臼,不堕理路。妙喜之说便是如此。然又有翻转不如此说时。【沈侗录,戊午,1198,以后,《语类》百二六,一一】

  法眼是南唐的文益。雪峰【义存】传玄沙师备,师备传罗汉琛,琛传文益,文益住金陵清凉院。

  妙喜是宗呆。

  【八】论行脚

  ……圣贤说话,许多道理平铺在那里,且要阔著心胸,平去看,通透后自能应变。不是硬捉定一物,便要讨常,便要讨变。

  今也有如僧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之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是块然守定这物事,在一室关门独坐便了,便可以为圣贤。自古无不晓事情底圣贤,亦无不通变底圣贤,亦无关门独坐底圣贤。……

  ……下学只是放阔去做。局促在一隅,便窄狭了。须出四方游学一遍,这朋友处相聚三两月日看如何,又那朋友处相聚三两月日看如何。

  安卿,须是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须是开阔,方始展拓。……

  吾友僻在远方,无师友讲明,又不接四方贤士,又不知远方事情,又不知古今人事之变,这一边易得暗昧了。

  先生饯席,酒五行,中筵亲酌一杯劝李丈【尧卿李唐咨】云,相聚不过如此,退去反而求之。次一杯与淳,曰,安卿吏须出来行一遭。村里坐不觉坏了人。昔陈了翁说,一人棋甚高,或邀之入京参国手。日久在侧,并无所教,但使之随行携棋局而已。或人诘其故。国手曰,彼棋已精,其高著已尽识之矣。但低著未曾识。教之随行,亦要都经历一过。【以上摘抄陈淳录,己未,1199,冬,在考亭问病时所记,《语类》百十七,一七——二八】

  禅宗大师教人,“不说破”只是一个方法。凡看话头,说无头柄的话,一棒一喝,都是这个方法。朱子颇赏识这个方法的教育作用,他屡次叙述这个方法。

  但“行脚”也是禅门方法的重要部分。朱子七十岁时,在他病中,在他死之前四个月,他特别叮嘱陈淳,要学僧家行脚,走遍四方,观察山川形势,交接四方贤士,“这道理方见得周遍”,不可关门独坐,不要“村里坐,不觉坏了人”。这真是朱子晚年定论。

  【九】禅与行不相应

  僧家所谓“禅”者,于其所行,全不相应。向来见几个好僧,说得禅,又行得好,自是其资质为人好耳,非禅之力也。所谓“禅”,是僧家自举一般见解,如秀才家“举业”相似,与行己全不相干。学得底人,有许多机锋将出来弄。一上了,便收拾了。到其为人,与俗人无异。只缘禅只是禅,与行不相应耳。僧家有云“行解”者,行是行己,解是禅也。【滕璘录,辛亥,1191,《语类》百二六,二三】

  【十】

  禅僧自云有所得,而作事不相应。观他又安有啐面盎背气象?只是将此一禅横置胸中,遇事将出,事了又收。大抵只论说,不论行。

  昔日病翁【刘子晕,字彦冲,1101—1148】见妙喜【宗呆】于其面前要逞自家话,渠于开善升座,却云:“彦冲修行,却不会禅。宝学会禅,却不修行。所谓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又无钱广皆是乱说。大抵此风亦有盛衰。绍兴间【1131—1162】最盛。【郑可学录,辛亥,1191,《语类》百二六,二四】

  【十一】

  问德粹【滕璘】在四明曾到天章育王否?曰,到。曰,亦曾参禅否?曰,有时夜静无事,见长老,人室,亦觉心静。

  先生笑。因问,德光如何?

  滕曰,不问渠法门事,自是大管人事。

  先生曰,皆如此。今年往莆中吊陈魏公【陈丞相俊卿,封魏国公,淳熙十三年【1186】死,朱子为他作行状】,回途过雪峰,长老升堂说法,且胡鹘过。及至接人,却甚俗,只是一路爱便宜。才说到六七句,便道仰山大王会打供。想见宗呆也是如此。……【郑可学录,辛亥,1191,《语类》百二六,二四下】

  【十二】

  【潘】时举云,释氏有豁然顿悟之说,不知使得否?不知倚靠得否?

  曰,某也曾见丛林中有言顿悟者。后来看这人也只寻常。如陆子静门人,初见他时,常云有所悟,后来所为却更颠倒错乱。看来所谓“豁然顿悟者”者,乃是当时略有所见,觉得果是净洁快活。然稍久则却渐渐淡去了,何尝倚靠得?

  时举云,旧时也有这般狂的时节,以为圣人便即日可到。到后来果如先生所云“渐渐淡了”。到今日却只得逐旋挨去。然早上闻先生赐教云,诸生工夫不甚超诣。时举退而思之,不知如何便得超诣旨?

  曰,只从大本上理会,不是逐旋挨去,自会超诣。且如今学者考理,一如在浅水上撑船相似,但觉辛苦,不能向前。须是从上面放得些水来添,便自然撑得动,不用费力,滔滔然去矣。……【潘时举录,癸丑,1193,以后,《语类》百十四,一一】

  朱子三十七岁时,有“观书有感”诗两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可以同潘时举所记相参证。

  【十三】朱子与吴寿昌谈禅

  【吴】寿昌问,鸢飞鱼跃,何故仁便在其中?

  先生良久微笑曰,公好说禅,这个亦略似禅,试将禅来说看。

  寿昌对,不敢。

  曰,莫是“云在青天水在瓶”么?

  寿昌又不敢对。

  曰,不妨试说看。

  曰,“渠今正是我,我且不是渠。”【适按,此是洞山渡水见影偈】

  曰,何不道“我今正是渠”?

  先生问寿昌,子好说禅,何不试说一上?

  寿昌曰,明眼人难谩。

  先生曰,我则是异于是:越明眼底,越当面谩他。

  先生问寿昌,子见疏山【原稿此处空四格】,有何所得?

  对曰,那个且拈归一壁去。

  曰,是会了拈归一壁?是不会了拈归一壁?

  寿昌欲对云“总在里许”,然当时不曾敢应。会先生为寿昌题手中扇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执笔视寿昌曰,会么?会也不会?寿昌对曰,总在里许。

  吴寿昌,字大年,邵武人。有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所闻录。【《语类》百十八,二四——二五】

  禅宗的方法

  ——道不可告,告即不得一

  苏辙《栾城集》十八有“筠州(左目右上囱下心)禅师得法颂”,有序,记省(左目右上囱下心)“晚游净慈本师【大本】之室”,苦思“口吞三世诸佛”语,“迷闷不能人。……既而礼僧伽像,醒然有觉,知三世可吞,无疑也。”序文说:

  ……(左目右上囱下心)住高安圣寿禅院。予尝从之间道。隐曰:“吾师本公,未尝以道告人,皆听其自悟。今吾亦无以告子”。予从不告门,久而人道。乃为颂曰:

  道不可告,告即不得。以不告告,是真告敕。香严辞去,得之瓦砾。临济不喻,至愚而悉。非愚非瓦,皆汝之力。……

  此即所谓“不说破。”

  子由谪高安在元丰三年至七年【1080—1084】。此颂与《筠州圣寿院法堂记》【元丰四年六月】大概同一时代。

  省(左目右上囱下心)死在绍圣三年【1096】,年五十五。见子由的《逍遥(左目右上囱下心)禅师塔碑》。【《后集》廿四】

  朱子四字诀

  宁烦毋略,宁下毋高,宁浅毋深,宁拙毋巧。【《答汪尚书》,甲申十月廿三日,隆兴二,1164,朱子三十五岁】

  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李方子录,戊申以后,淳熙一五,1188,朱子五十九岁】

  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廖谦录,甲寅绍熙五,1195,朱子六十五岁】

  看《语类》十一,一七下盖卿甲寅记,百廿二,一,伯羽记。

  某块坐穷山,绝无师友之助,惟时得钦夫书问往来,讲究此道。近方觉有脱然处。潜味之久,益觉日前所闻于西林而未之契者,皆不我欺矣。幸甚幸甚。恨未得质之高明也。【朱子三十一岁时,——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往延平谒李侗,“退而寓于西林院惟可师之舍,以朝夕往来受教焉。阅数月而后去。”他三十三岁,——1162,----又住西林院】

  元来此事与禅学十分相似,所争毫末耳。然此毫末却甚占地步。今学者既不知禅,而禅者又不知学,互相排击,都不劄着痛处。亦可笑耳。【《续集》五《答罗参议》,此书无年月,但王白田编在乾道二年丙戌——1166,——朱子卅七岁时,似不误】

  李侗有《与罗博文书》【《王谱》一上,二一——二二】——原稿至此为止。

猜你喜欢
  又序·智旭
  卷第一·白岩净符
  卷六·赞宁
  四十五、他是阿谁·慧开
  卷四·印光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十一·道世
  八识规矩颂奘注序·太虚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自融
  本团之宗旨与访缅之感想·太虚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七·玄奘
  华喻品第十八·佚名
  追荐班禅大师疏文·太虚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二卷·李通玄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巻二·元好问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鼓吹卷二元 郝天挺 注薛逢【字陶臣蒲州人防昌元年进士调万年尉崔铉入相引直文馆厯侍御史有荐逢知制诰者适刘瑑当国忌之乃出为巴州刺史稍迁秘书监卒有文集行于世】开元后乐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

  • 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洪武十六年六月癸酉朔命各府选举儒士吏员练达时务谙晓治体善于词命者或三四人或一二人赴京录用○贵州宣慰使霭翠宋诚贡马赐以文绮钞锭○甲戌刑部尚书开济等官议定五六日旬时三审五覆之法 上曰天下之事不可徇名而失实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二·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五百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光绪九年。癸未。九月。戊寅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丁未皆如之。起居注  ○出使俄英法国大臣曾纪泽奏、出洋期满人员。请予奖励。得旨、刘麒祥等均着照所请奖励。马格里所请奖励。着该

  • 一一二一 湖南巡抚浦霖奏覆换缴《通鉴纲目续编》部数及查办情形折·佚名

    一一二一 湖南巡抚浦霖奏覆换缴《通鉴纲目续编》部数及查办情形折乾隆五十年十一月十九日湖南巡抚臣浦霖跪奏,为遵旨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元三朝时事

  • 第二十八章 終了·林语堂

    哲宗在元符三年正月去世,享年二十四歲,留在身後的是一代死亡、頹喪、疲憊的文臣學者。他父親神宗有子十四人,他只有一子,乃"劉美人"所生,亦在幼年夭折。他弟弟繼位,是為徽宗。徽宗身後遺有兒子三十一人、幾幅名畫、一個混亂

  • 第三十四章 在莫斯科·冯玉祥

    一九二六年五月九日正午,我们一行人到达了莫斯科。经过五六天困顿的火车生活,一下车,便觉得耳目一新。在车站上欢迎的人员很多,步兵、骑兵,都人强马壮、武器鲜明。苏联政府人员个个显得精明强干、富于朝气。其中最多而且最

  • 赵郡王高琛传(附高睿传)·李百药

    赵郡王高琛,字永宝,高祖的弟弟。少时熟习弓马,有志气。高祖匡正天下,中兴初,授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琛位居禁卫,恭勤慎密,以身示范。太昌初,拜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封南赵郡公,食邑五千户。不久拜骠骑大将军、

  • 贾居贞传·宋濂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十五岁那年,蒙古军攻破汴京,居贞奉母亲居于天平。刚二十岁就任行台从事。当时,国家法制未立,人们以贿赂相交结。有人送他黄金五十两,居贞拒绝了,太宗闻知十分嘉奖,令有关衙门每月给他白金百两,以表彰

  • 卷二十八·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十八 朱批王景灏奏摺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日四川巡抚【臣】王景灏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窃【臣】一介愚陋世受 国恩当 圣主纪元伊始由郡守遽

  • 卷一百三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三十八刑部十三司门科诸司职掌律令宫卫    关津    邮驿军政    廏牧    营造河防宫卫明律太庙门擅入凡擅入太庙门及山陵兆域门者杖一百太社门杖九十未过门限者各减一等守卫

  • 第二十六卦 大畜 山天大畜 艮上乾下·佚名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能止健,大正也。 不家食吉,养贤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九

  • 佛说阿弥陀经卷上(支谦译)·佚名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有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皆净洁一种类,皆阿罗汉,贤者拘邻、贤者拔智致、贤者摩诃那弥、贤者合尸、贤者须满日、贤者维末坻、贤者不乃、贤者迦为拔坻、贤者忧为迦叶、贤者那履迦叶、贤者那翼迦叶、

  •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九   成實論卷第二十   成實論卷第八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三業品第一百   問曰.經中說三業.善不善無記業.何等是善業。答曰.隨以何業能與他好事是業名善.   是善業從

  • 法门锄宄·白岩净符

     清 净符着重刻法门锄宄(并)五家辨正序仲弓指绿林之徒目为梁上君子。岂意我法门中容此奸矣。白岩符公此编一出。宿奸老蠧无尔措足处。虽严灯及禅灯若干缔构。不足一捏而已。所以海市蜃楼多少骈阗。皎日丽天则悉为乌

  • 卷二十二·佚名

    第二十篇五三一 姑尸王本生谭[菩萨=王]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彼比丘为舍卫城之良家子,委身佛教而出家。某日彼于舍卫城巡回托钵途中,见一美饰之妇人,执心其光辉容貌,为烦恼所虏,怏怏不

  • 骨董祸·佚名

    《骨董祸》一卷,记清“乾隆三十一年两淮巨案”。其时,两淮盐官、盐商互相勾结,空亏盐银数千万两。盐商为向盐政大臣等行贿,巧取豪夺民间珍贵字画古玩,由此引发出此案的调查,“被祸株连者数十百人,鹾务内容之腐败盖至此而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