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契丹國志卷之七

  聖宗天輔皇帝

  聖宗諱隆緒,景宗之長子。年十二即位,改元統和。尊母蕭氏為承天太后,臨朝稱制凡二十七年,乃歸政于帝。宋楊業之陷,康保裔、王繼忠之敗,與夫澶淵之役,皆統和二十五年前事。是時三、四大戰,帝雖親履行陣,力戰深入,而太后實未歸政也。

  癸未統和元年。宋太平興國八年。帝即位,復號大契丹。

  春二月朔,日食。

  甲申統和二年。宋太宗雍熙元年。

  乙酉統和三年。宋雍熙二年。冬十二月朔,日食。

  丙戌統和四年。宋雍熙三年。春正月,宋曹彬等分三道攻契丹。曹彬克涿州;田重進克飛狐、靈邱二縣及蔚州;潘美克雲、寰、朔、應四州。宋尋命潘美、楊業遷雲、寰、朔、應四州之民于許、汝間。時西南面招安使大鵬翼、監軍馬頵[一]、副將何萬通為其所擒。曹彬等亦連收新城、固安,取涿州。以糧食不繼,退師至岐溝關北。契丹兵大至,追及,宋師大敗。

  六月朔,日食。

  秋八月,蕭太后與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五押惕隱領衆十餘萬[二],復取寰州,擒宋楊業。

  先是,宋克雲、朔、寰、應四州,命潘美、楊業遷四州之民于許、汝,以所部護送,契丹邀擊之。楊業力戰,自日中至暮,手刃數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業太息曰:「主上遇我甚厚,何面目求活於虜中?」乃不食,三日而死。其麾下尚百餘人,業慰遣之,皆感泣不肯去。遂俱死,無生還者。

  十二月,契丹因獲楊業之勝,乃遣耶律遜寧號于越者,以數萬騎取瀛州。宋部署劉廷讓來禦[三],戰于君子館,會天大寒,宋師不能彀弓弩,契丹兵圍廷讓數重。無救,全軍敗沒,廷讓以身免。平州團練使賀令圖、高陽關部署楊重進俱陷。契丹勢益振,長驅深入深、祁,陷易州,魏、博之北,咸被其禍。

  契丹攻代州,為守臣張齊賢伏兵掩擊,敗走。

  丁亥統和五年。宋雍熙四年。春正月,契丹攻陷深、祁、德、易四州[四]

  戊子統和六年。宋太宗端拱改元。冬十一月,契丹騎大至唐河北,將攻于宋,為定州都部署李繼隆與監軍袁繼忠拒戰[五],敗績。

  己丑統和七年。宋端拱二年。秋七月,彗出東井,凡三十日。

  契丹攻威虜軍,為宋尹繼倫、李繼隆敗于唐、徐河間,殺契丹相皮室,其大將于越被傷遁走,俘獲甚衆。自是契丹不復大入。契丹之人以繼倫面黑,相戒曰:「當回避黑面大王。」

  九月,鎮星熒惑入南斗。

  庚寅統和八年。宋太宗淳化改元。

  辛卯統和九年。宋淳化二年。春閏月朔,日食。

  冬十二月,女真以契丹兵隔其貢宋之路,請宋攻之,不許。自是遂屬契丹。

  壬辰統和十年。宋淳化三年。春二月朔,日食。

  癸巳統和十一年。宋淳化四年。秋八月朔,日食。

  甲午統和十二年。宋淳化五年。冬十二月朔,日食,陰雪不見[六]

  乙未統和十三年。宋太宗至道改元。。#春正月,契丹自振武入攻,為府州折御卿敗于子河汊。契丹兵死亡甚

  夏四月,契丹攻雄州,為守臣何承矩所敗。

  丙申統和十四年。宋至道二年。

  丁酉統和十五年。宋至道三年。春三月,宋太宗崩。

  戊戌統和十六年。宋真宗即位。咸平改元。春二月,彗出營室北。

  夏五月朔,日食。

  冬十月朔,日食。

  己亥統和十七年。宋咸平二年。秋九月朔,日食。

  冬十二月,契丹入攻宋,宋真宗親征,次于澶州。為知冀州張旻敗於城南;次大名府,為知府州折惟昌敗于五合川。

  庚子統和十八年。宋咸平三年。春正月,宋真宗次大名府。

  是年,宋定州都部署范廷召自中山來侵,求援於高陽關都部署、彰國節度使康保裔,保裔即領兵赴之。至瀛州西南裴村,而廷召後陣已與契丹師遇,保裔選精銳與廷召。會日暮,廷召潛師以遁。保裔不之覺,遲明,契丹師圍之數重,保裔凡戰數十合,兵盡矢窮而死。契丹遂自德、棣濟河,掠淄、齊而歸[七]

  辛丑統和十九年。宋咸平四年。冬十月,契丹攻宋,為張斌敗于長城口,尋又為李繼宣敗于牟山谷[八]

  壬寅統和二十年。宋咸平五年。秋七月朔,日食。

  癸卯統和二十一年。宋咸平六年。春三月,契丹攻宋,宋定州行營都部署王超[九]、鎮州桑贊、高陽關周瑩逆戰于望都縣。翌日,至縣南六里,副部署王繼忠率麾下死戰。繼忠素衒儀服,契丹識之,圍數十重,且戰且行,旁西山而北,至白城,繼忠為契丹擒。

  冬十一月,有星孛於井、鬼。

  甲辰統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春三月,契丹侵宋,為魏能敗于長城口。

  秋閏九月[一○],帝同母蕭太后大舉攻邊,遣統軍順國王撻覽引兵掠威虜軍、安順軍,前鋒為魏能敗。又攻北平寨,為田敏等擊走。遂東趨保州,攻城不克。帝與蕭太后合兵攻定州[一一],宋將王超按兵不出,陣于唐河拒之,契丹兵東駐陽城淀。又分兵圍岢嵐軍[一二],為守臣賈宗擊走。

  冬十月,攻瀛州,為守臣李延渥敗,死者三萬餘人,傷者倍之,乃解去。

  契丹往宋議和,宋遣崇儀副使曹利用使軍前定約。先是望都戰時,契丹獲去王繼忠,後稍親用,授之以官。繼忠乘間言和好之利。時太后年老,頗有厭兵意,雖大舉深入,亦納其說,復遣小校李興等四人持信箭以繼忠書詣宋,莫州部署石普奏諸宋朝,真宗遂手詔諭繼忠。繼忠欲朝廷先遣使命,至是,始遣曹利用來。

  契丹自瀛州率衆三十萬[一三],復欲乘虛抵貝、冀、天雄。宋之天雄軍聞契丹師將至,闔城遑遽。伏發,天雄兵不能進退,得還者什三四。契丹師遂陷德清,知軍、尚食使張旦及胡福等死者十四人。

  契丹既陷德清,率衆抵澶州北,直犯大陣,圍合三面。宋李繼隆等整軍成列出禦。統軍順國王撻覽為床子弩所傷,中額而殞。契丹師大挫,退却不敢動。

  十一月,宋真宗親駕澶淵。是時曹利用之書已通契丹,尋遣左飛龍使韓杞持國書偕至南朝,跪授書函,復以關南為請。宋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一四],朕當決戰耳!實念河北居人重有勞擾,歲以金帛濟其不足,朝廷之體固亦無傷。誓書不必具言,但令曹利用與韓杞口述茲事可也。」利用一再往返,乃許歲遺絹二十萬疋,銀一十萬兩,兩議遂定。契丹且請以兄禮事之。乃命李繼昌齎國書與姚柬之俱往[一五]。契丹遣丁振奉誓書之宋。遂退師。自是不復侵邊矣。

  宋真宗車駕至澶州,將止,寇準固請渡河,高瓊遂麾衞士進輦,至浮橋,瓊執撾築輦夫背[一六],令亟行。既至,登北城門樓,張黃龍旗,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契丹相視怖駭。初,曹利用議和,面請宋帝歲賂金帛之數。宋帝曰:「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寇準召語之曰:「雖有勅旨,汝所許不得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將斬汝矣!」利用至契丹,果亦如數成約而還。兩議既定,尋即退師。

  十二月朔,日食。

  宋真宗至自澶州。

  乙巳統和二十三年。宋景德二年。春二月,宋遣孫僅使契丹,賀國母生辰。

  秋八月,有星孛于紫微。

  丙午統和二十四年。宋景德三年。

  丁未統和二十五年。宋景德四年。夏五月朔,日食。

  戊申統和二十六年。宋真宗大中祥符改元。

  己酉統和二十七年。宋大中祥符二年。

  庚戌統和二十八年。宋大中祥符三年。夏六月,契丹遣使往宋告糴。宋詔雄州出粟二萬石,賤價賑之[一七]

  冬十一月,契丹伐高麗國。高麗與女真合兵拒之,契丹兵敗。

  辛亥統和二十九年。宋大中祥符四年。

  壬子統和三十年。宋大中祥符五年。秋八月朔,日食。

  癸丑開泰元年。統和三十一年,改元開泰,宋大中祥符六年。是年,契丹以幽州為析津府。

  冬十二月朔,日食。

  甲寅開泰二年。宋大中祥符七年。

  乙卯開泰三年。宋大中祥符八年。夏六月朔,日食。

  丙辰開泰四年。宋大中祥符九年。

  丁巳開泰五年。宋真宗天禧改元。

  戊午開泰六年。宋天禧二年。夏六月,彗出北斗。

  己未開泰七年。宋天禧三年。春三月朔,日食。

  庚申開泰八年。宋天禧四年。

  辛酉開泰九年。宋天禧五年。秋七月朔,日食。

  壬戌太平元年。開泰盡九年,改元太平。宋乾興元年。春二月,宋真宗崩,子仁宗立。

  癸亥太平二年。宋仁宗天聖改元。

  甲子太平三年。宋天聖二年。

  乙丑太平四年。宋天聖三年。

  丙寅太平五年。宋天聖四年。冬十月朔,日食。

  丁卯太平六年。宋天聖五年。冬十二月,宋龍圖待制孔道輔使契丹,有優人以文宣為戲,道輔艴然徑出,契丹主使主客者邀道輔還坐[一八],且令謝。道輔曰:「中國與北朝通好,以禮文相接。今俳優之徒侮慢先聖而不之禁,北朝之過也。道輔何謝?」契丹君臣嘿然。又酌大巵謂曰:「方天寒,飲此可以致和氣。」道輔曰:「不和,固無害。」自是中國使至,不敢侮之。道輔,孔子四十五代孫也。

  戊辰太平七年。宋天聖六年。春三月朔,日食。

  夏四月,有星大如斗,聲如雷,自北流於西南,光燭天下,尾長數丈,久之,散為蒼白雲。

  己巳太平八年。宋天聖七年。春三月,契丹饑,流民之宋境上。宋仁宗曰:「皆吾赤子也,可不賑救之!」詔給以唐、鄧州間田,仍令所過州縣給食。

  秋八月朔,日食。

  庚午太平九年。宋天聖八年。

  辛未太平十年。宋天聖九年。先是,后未歸政前,帝已長立,每事拱手。或府庫中需一物,必詰其所用,賜及文武僚庶者,允之,不然不與。

  帝既不預朝政,縱心弋獵,左右狎邪與帝為笑謔者,太后知之,重行杖責,帝亦不免詬問。御服、御馬皆太后檢校焉。或宮嬪讒帝,太后信之,必庭辱帝。每承順,略無怨辭。好讀唐貞觀事要,至太宗、明皇實錄則欽伏,故御名連明皇諱上一字;又親以契丹字譯白居易諷諫集,召番臣等讀之。嘗云:「五百年來中國之英主,遠則唐太宗,次則後唐明宗,近則今宋太祖、太宗也。」或諸道貢進珍奇,一無所取,皆讓其弟。親政後方一月,太后暴崩,帝哀毀骨立,哭必嘔血。番漢羣臣上言山陵已畢,宜改元。帝曰:「改元吉禮也。居喪行吉禮,乃不孝子也。」羣臣曰:「古之帝王,以日易月,宜法古制。」帝曰:「吾契丹主也,寧違古制,不為不孝之人。」終制三年。

  丞相耶律隆運,本漢人,姓韓,名德讓,太后有辟陽侯之幸,賜姓耶律,改名隆運。尋拜大丞相,封晉王。景宗崩,太后臨朝,隆運私事之。是時,太后年方三十,諸子尚幼,外無親援[一九],雄傑角立,帝登大寶,皆隆運力也。帝念其功,父事之。隆運薨,帝為制,服其終始,眷遇如此。帝性英辨多謀,神武冠絕。遊獵時,曾遇二虎方逸,帝策馬馳之,發矢,連殪其二虎。又曾一箭貫三鹿。時幽州試舉人,以一箭貫三鹿為賦題,駙馬劉三嘏獻射二虎頌。至於道釋二教,皆洞其旨。律呂音聲,特所精徹。承平日久,羣方無事,縱酒作樂,無有虛日。與番漢臣下飲會,皆連晝夕,復盡去巾幘,促席造膝而坐。或自歌舞,或命后妃已下彈琵琶送酒。又喜吟詩,出題詔宰相已下賦詩,詩成進御,一一讀之,優者賜金帶。又御製曲百餘首。幸諸臣私第為會,時謂之「迎駕」,盡懽而罷。刑賞信必,無有僭差。撫柔諸番,咸有恩信。修睦宋朝,人使饋送,躬親檢校。時黃河暴漲,溺會同驛。帝親擇夷坦地,復創一驛。每年信使入境,先取宋朝登科記,驗其等甲高低、及第年月。其賜賚物,則密令人體探。

  宋真宗上仙,薛貽廓報哀入境,幽州急遞先聞。帝不俟貽廓至闕,集番漢大臣舉哀,后妃已下皆為沾涕,因謂宰臣呂德懋曰:「吾與兄皇未結好前,征伐各有勝負,洎約兄弟二十餘年,兄皇昇遐,況與吾同月生,年大兩歲,吾又得幾多時也?」因又泣。復曰:「吾聞姪帝即仁宗皇帝。聖年尚幼,必不知兄皇分義,恐為臣下所間,與吾違約矣。」後貽廓至闕,達宋帝聖意,喜謂后曰:「吾觀姪帝來意,必不失兄皇之誓。」復謂呂德懋曰:「晉高祖承嗣聖爺爺嗣聖,太宗也。爺爺,翁呼也。之力深矣!少主登位,便背盟約,皆臣下所惑。今姪帝必敦篤悠久矣。」又謂后曰:「汝可先貽書與南朝太后,備述妯娌之媛,人使往來,名傳南朝。」

  又詔燕京憫忠寺特置真宗御靈,建資福道場,百日而罷。復詔沿邊州軍不得作樂。後因御宴,有教坊都知格守樂名格子眼,轉充色長,因取新譜宣讀,帝欲更遷一官,見本名正犯真宗諱,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領,豈不知我兄皇諱字?」遂以筆抹其宣而止。燕京僧錄亦犯真宗諱,勅更名圓融。尋下令國中應內外文武百僚、僧道、軍人、百姓等犯真宗諱者,悉令改之。

  詔漢兒公事皆須體問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舉止,其欽重宋朝百餘事,皆此類也。末年染消渴病,多忌諱稱說死亡之人,雖帝之父母尊號,亦不得言之。病亟,乃驛召東平王蕭孝穆、上京留守蕭孝先赴闕,始以輔立之事而委之;次以不得失宋朝之信誓而屬之。又屬子宗真曰:「皇后事我四十年,以其無子,故命汝為嗣,我死,汝子母切毋殺之。」

  六月三日,崩於上京東北三百里大斧河之行帳,年六十一,在位通太后臨朝凡四十九年。葬上京西北二百里赤山。諡曰天輔皇帝,廟號聖宗。

  論曰:聖宗挺寬仁之姿,表夙成之質。年方幼沖,母后侵政。事歸當璧,元輔專功。澶淵之深入,蓋其母后與權臣之謀,非聖宗本意也。眷遇功臣,終始如一;慈孝之性,本自天然,亦守成之令主云。

  校勘記

  [一]馬頵原作「馬碩」,據長編卷二十七改。

  [二]五押惕隱領衆十餘萬「押」原作「神」,據長編卷二十七改。

  [三]宋部署劉廷讓來禦「廷」原作「延」,據長編卷二十七、二十八改。

  [四]統和五年宋雍熙四年春正月契丹攻陷深祁德易四州與上文「契丹勢益振,長驅深入深、祁,陷易州」一事重出。長編卷二十八同年同月條載,契丹兵「長驅入深、祁,陷易州」,與德州不相干。

  [五]為定州都部署李繼隆與監軍袁繼忠拒戰「袁」原作「李」,據長編卷二十九改

  [六]陰雪不見「雪」原作「雲」,據長編卷三十六校記[三二]改。

  [七]契丹遂自德棣濟河掠淄齊而歸「棣」原作「隸」,「掠」字原闕,均據長編卷四十六改補。

  [八]尋又為李繼宣敗于牟山谷「牟」字原闕,據長編卷五十補。

  [九]宋定州行營都部署王超原作「定宋二州行營都部署王超」,據長編卷五十四咸平六年(統和二十一年)四月丙子、辛卯紀事改

  [一○]秋閏九月「九」字原闕,據長編卷五十七補。

  [一一]帝與蕭太后合兵攻定州「太」字原闕,據席本及長編卷五十七補。

  [一二]又分兵圍岢嵐軍「岢嵐」原作「嵐岢」,據席本及長編卷五十七、五十八改。

  [一三]契丹自瀛州率衆三十萬「三十萬」,長編卷五十八作「二十萬」。

  [一四]若必邀求「若必」,長編卷五十八作「必若」。

  [一五]乃命李繼昌齎國書與姚柬之俱往「柬」原作「東」,據長編卷五十八並參攷遼史卷十四聖宗紀五改。

  [一六]瓊執撾築輦夫背「背」原作「輩」,據席本及長編卷五十八改。

  [一七]宋詔雄州出粟二萬石賤價賑之「雄」原作「雍」,據明抄本及長編卷七十三改。

  [一八]契丹主使主客者邀道輔還坐「主使」二字原闕,據長編卷一百五補。

  [一九]外無親援「無」原作「兵」,據席本改。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题 庾业延 贺狄干 李栗 刘洁 古弼 张黎·魏收
  卷一百五十九·志第一百十二·选举五等·脱脱
  卷七十四·毕沅
  卷五十四·黄以周
  第十八回 借寇君颍上迎銮 收高峻陇西平乱·蔡东藩
  卷之九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九·佚名
  史记集解卷一百二十七·裴骃
  第13章 何梅协定以后·冯玉祥
  卷十·李天根
  王晏平传·欧阳修
  七、中西国际之由来·汪荣宝
  卷二十 礼十五(凶礼 )·龙文彬
  卷八十一·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五四·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八·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八  宋 郭知逹 编近体诗奉寄河南韦尹丈人【甫故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下句】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孔融公自比也 赵云言见问者何南尹也李膺问河南尹而孔融造门为上客】青嚢仍

  • 卷八十九·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八十九明 高棅 编七言律诗八余响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鴈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揷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寄题甘泉寺北轩【润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脱脱

        圣宗二   四年春正月甲戌,观渔土河。林牙耶律谋鲁姑、彰德军节度使萧闼览上东征俘获,赐诏奖谕。丙子,枢密使耶律斜轸、林牙勤德等上讨女直所获生口十馀万、马二十馀万及诸物。己卯,朝皇太后。决滞讼。壬

  • 卷五十七·杨士奇

    永乐四年闰七月戊午朔升刑部郎中杨应魁为北京长芦盐运司运使王敬为山东盐运司运使户部郎中李溟为两浙盐运使李全为福建盐运司运使后军都督府经历伏伯安为两淮运司运使○己未 敕征讨安南总兵官成国公朱能等曰师入安南

  • 中兴小纪卷八·熊克

    宋 熊克 撰建炎四年【嵗在庚戌】春正月甲辰朔上至台州章安镇驻跸两浙宣抚副使郭仲荀既不能遏敌又弃越城而遁其兵多散为盗至是来朝责授散官广州安置上以敌骑惊扰虑隆祐太后径入闽广己酉诏遣使臣赍书至防州寻问舣舟之

  • 八八九 谕内阁卓天柱因两目青盲着从宽改为应斩监候秋后处决·佚名

    八八九 谕内阁卓天柱因两目青盲着从宽改为应斩监候秋后处决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五日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五日内阁奉上谕:前据陈辉祖奏审拟仁和县已革监生卓天柱收藏伊先人卓长龄等违碍诗集,照大逆缘坐办理等因一折,已批三

  • 卷二十一·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二十一乾隆二十年冬十一月庚午朔谕定西将军扎拉丰阿等擒贼事宜上谕军机大臣曰阿睦尔撒纳人甚奸诈此际或遣人前来或力穷诈降俱未可定如遣人前来即行擒获或有所奏俟解到时讯问即伊自知

  • 补编一·佚名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海防紧要宜毖近患而豫远谋摺(光绪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军机处密寄署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上谕(光绪九年十一月十八日)福州将军穆图善等奏筹备台湾防务摺(光绪十年正月初四日到)福州将军穆图

  • 卷一百五十七·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五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知人宋孝宗时敷文阁待制四川置制使范成大论知人劄子曰臣闻古今未尝有不生才之世而君子常患於无知人之明今有知人之明

  • 第三节 侈靡之俗·吕思勉

    隋、唐、五代,为风俗侈靡之世。盖承南北朝之后,南方既习于纵恣,北方又渐染胡俗也。隋、唐王室,皆承魏、齐、周之旧风,未能革正,而安、史之乱作,安、史乱后,则武夫攘臂,又复于魏、晋以来割据分裂之局矣。从来论风俗者,皆狃于旧说

  • 二柄第七·韩非

    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

  • 卷十七·蔡卞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名物觧卷十七宋 蔡 卞 集觧杂觧草木緫觧 美刺緫觧草木緫觧匏可食叶苦不可食葑也菲也不能常美人之所不能常善者也荼苦也有曰如荠有曰如荼皆甚美而爲之辞也菽微而采之有以贠之筐方之筥者防诸侯以礼

  • 襄公·襄公十九年·左丘明

    【经】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柯。晋人执邾子,公至自伐齐。取邾田,自漷水。季孙宿如晋。葬曹成公。夏,卫孙林父帅师伐齐。秋七月辛卯,齐侯环卒。晋士□帅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乃还。八月丙辰,仲孙蔑卒。齐杀其大夫高厚。

  • 佛说三品弟子经·佚名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共会说经。贤者阿难从坐起白佛言。愿欲有所问。唯天中天解说。欲决狐疑。佛言善哉。恣所问。多陀竭当为汝解说之。阿难问佛言。优婆塞

  •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甚深秘密中秘密诸佛大集会安住一切如来三摩地大曼拏罗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一切如来神通加持一切如来金刚三业一切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二卷·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二卷尊婆须蜜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偈品首(聚揵度之五)又世尊言。四事摄人。摄人者其义云何。或作是说。众生性坏。如彼洿沙。彼以此四事更相共摄。故曰其义。如彼沙为水所浸。各相

  • 卷二十·聂先

    续指月录卷二十六祖下三十五世曹洞宗北京大觉慈舟方念禅师别号清凉。唐县人。族姓杨。年十岁。矢愿出家。投金台广德大慈老宿披剃。自念生死事大。受具参方。初游讲席。博探性相宗旨。於暹礼二法师座下。为唱导之师。

  • 英雄泪·冷血生

    《英雄泪》全名《绣像英雄泪国事悲合刻》,冷血生著,二十六回,宣统二年 (1910)上海校径山房石印本。书叙日本伊藤博文灭亡朝鲜的过程与朝鲜爱国志士奋起反抗为国捐躯的事迹。此作以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