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三

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

善权品第四

尔时,弥勒菩萨谓须菩提:“若有菩萨摩诃萨劝助为福,出入布施、持戒自守者上,其福转尊极上,无过菩萨摩诃萨劝助福德。”

须菩提语弥勒菩萨:“复有菩萨摩诃萨,阿僧祇刹土诸佛所而作功德,一一刹土不可计佛其般泥洹者,乃从发意已来自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至阿惟三佛者,乃至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者,然后至于法尽。于是中所作功德,其功德度无有极。乃诸声闻作布施、持戒自守,为福于有余功德自致无余。诸有般泥洹佛,于其中所作功德,至有净戒身、三昧身、智慧身、以脱身、脱慧所见身。佛法极大哀,不可计佛天中天所说法,于其法中复学诸所有功德,乃于诸般泥洹佛法所作功德,都计之合之,劝助为尊。种种德中为极,是上极劝助者是为劝助,劝助以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以是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置是菩萨之人,持心能作是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乃生作是心,欲有所得。”

弥勒菩萨语须菩提:“其不作是求乃能有所得。其作是思想者以为无黠,能生是意,用思想悔还,用信悔还。但用无黠故,还堕四颠倒——无常谓有常、苦谓有乐、空谓有实、无身谓有身——以故思想悔还、心悔还、信悔还。菩萨不当作是心有所求,于所求无处所,云何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弥勒菩萨谓须菩提:“不当于新学菩萨摩诃萨前说是语。何以故?或亡所信、亡所乐、亡所喜、亡所行,便从是堕。当为是菩萨摩诃萨可说闻者、在善师边者。当为是菩萨摩诃萨可说闻者,不恐不怖不畏,是菩萨摩诃萨能劝助为福作萨芸若。持心作是劝助,心亦尽灭。无所有、无所见何等心当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以何心作?心无两对,心之自然乃能所作。”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新学菩萨摩诃萨闻是或恐或怖。若菩萨摩诃萨欲作功德者,当云何劝助其福,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须菩提语弥勒菩萨:“当作护诸佛所破坏众恶而断爱欲,等行如一,降伏魔事,弃捐重担,即自从所有勤苦悉为以尽,其知以脱,心即从计。从阿僧祇刹土诸般泥曰者,于其中所作功德福,于诸声闻中复作功德,都计之合之,劝助为尊,种种德中无过劝助。其劝助者能为劝助,劝助以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所是菩萨摩诃萨想不还、所信不悔还。正使菩萨摩诃萨持心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其心无所想者,是菩萨摩诃萨心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正使心念自了知,是为想悔还、心悔还、所信悔还。正使心念复知是心,则是作,是为想悔还、信悔还。正使菩萨摩诃萨持心了知,当作是觉知尽、无所有知尽者。当知何心有所作,当了知心,何所心法于法有所作。如法者,为随法已于作真。为是作,即非邪作,是菩萨摩诃萨所作。若有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作功德;若诸声闻下至凡人所作功德,若畜生闻法;及诸天、诸阅叉、干多罗、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诸人若非人闻法者,发心所作功德;及初学菩萨道者都计之合之积累为上,其劝助者能为劝助,是以极尊。种种德中无过劝助。是以劝助所当劝助,能为劝助福,用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正使复如是为尽法——于法无所生、无所灭——无所处法,无所生法,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法不了法有反,用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故,是为无想不悔还,心亦不悔还、所信不悔还。作是无所求,众所不逮,是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作。若有菩萨摩诃萨不谛晓了知作福德者。所以者何?于身恍忽,于劝助福亦复恍忽。菩萨了知恍忽无所有,是故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若于诸般泥洹佛所而作功德,持是功德欲作所求,其知自然能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诸佛天中天。所著不著想,过去以灭,亦无有想而

不作想,其作想者为非德。菩萨摩诃萨当学沤和拘舍罗,未得般若波罗蜜者不得入,已得般若波罗蜜乃得入。勿为身作识用之有灭,以是故无有身。身有德之人,有想便碍反欲苦。住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菩,不学作是德持劝助。何以故?用不正故。视般泥曰佛而反有想,以故为碍。所作功德,为不及逮,反欲苦住。其不作想者,是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之德。其作想者,譬若杂毒。何以故?设美饭以毒著中,色大甚好而香,无不喜者。不知饭中有毒,愚闇之人食之,欢喜饱满。食欲消时,久久不便。身不知德行者甚之为难,不晓将护,不晓中事,不能解知。作是行德者,为如杂毒之食语。善男子!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持戒身、三昧身、智慧身、以脱身、脱慧所见身,及于声闻中所作功德、佛天中天所说,若复辟支佛所而作功德,都劝助之。劝助以持是福德,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持所作为想,用是故,譬若杂毒。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何所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功德?当云何劝助作福,成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菩萨随怛萨阿竭教者,是即为作智,佛功德所生自然,及其想法所有,持是福作劝助,因其劝助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菩萨摩诃萨作是施者无过,终不离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佛所语皆至诚。复次,菩萨摩诃萨当作是施。如净戒、如三昧、如智慧、如以脱、如脱慧所见身,无欲界、无色界、无无色界,亦无过去当来今现在,亦无所有,无所有施亦复无所有。其作是施,为以如法,法亦无所有。作施者为成,所施无有毒;其作异施者为作反施。是菩萨摩诃萨所施以如法者,佛天中天所知,是即为施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所作为如佛。是即为菩萨摩诃萨所施。三千大千国土人,悉念慈哀等护心无过。菩萨摩诃萨上头所施,是即为极尊。

“复次,须菩提!三千大千国土人,悉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使如恒边沙佛刹人,皆供养是菩萨震越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如恒边沙劫供养,随所喜乐作是布施。云何,须菩提!其福宁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劝助功德,福过其上不可计。”

须菩提白佛言:“代劝功德福者,如恒边沙佛土,不能悉受。”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若有菩萨持般若波罗蜜者,所作施为过其本所施上,以无能过劝助所施上,百倍千倍万倍亿倍巨亿倍。”

尔时四天王天上二万天人,悉以头面著佛足,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乃作是施,其功德甚大尊。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忉利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杂香泽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施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盐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杂香泽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德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兜率天上诸天人,以天华名香、捣香杂香泽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供养已,皆作是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德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尼摩罗提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杂香泽香烧香、天缯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尊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波罗尼蜜和耶拔致天上诸天人,持天华名香、捣香杂香泽香烧香、天缯彩华盖幢幡伎乐,持用供养娱乐佛。供养已,皆白佛言:“极大施。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乃作是施,极大尊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梵天、梵迦夷天、梵福楼天、梵波利产天、[病-丙+盍]天、波利陀天、[病-丙+盍]波摩那天、阿陂譮天、首诃天、波利首诃天、阿波摩首天、首诃迦天、比伊潘罗天、阿比耶天、须陀施天、尼天,乃至阿迦腻吒天等诸天人,悉以头面著佛足,皆言:“甚善。天中天!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极为大施之功德。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于中劝助故。”

佛语首陀卫诸天人:“置三千大千国土中菩萨摩诃萨。及恒边沙佛刹人,悉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复有恒边沙佛刹人,都共供养是辈菩萨摩诃萨震越衣服、饭食、去来卧具、病瘦医药,供养如恒边沙劫,随所乐喜作是施与,若复过是者。不及菩萨摩诃萨劝助之施,为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净戒身、三昧身、智慧身、以脱身、脱慧所见身,及诸声闻身其中者所作功德,都共计之合之,不及劝助若劝助者,以是极尊无能过者。作是劝助,以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须菩提白佛言:“属天中天所说,都共计之合之,极尊无过劝助。悉代劝助、劝助已,菩萨摩诃萨从是中得何等法?”

佛语须菩提:“道德之人,当知过去当来今现在法,无所取亦无所舍,亦无所知亦无所得。其法者为无所生,法亦无所灭。法者亦无从生,法亦无所从灭。于法中了无有生者,法亦无所从有而灭。是者法之所法。我代劝助之,是为劝助。作是施者,疾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劝助为尊。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代作布施者劝助,代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而劝助之,代以脱者劝助之,代脱慧所见身劝助之。作是代劝助其脱者是为布施,其脱者是为忍辱,其脱者是为精进,其脱者是为一心,其脱者是为智慧,其脱者是为脱慧,其脱者是为脱慧所见身,其脱者是为以脱,其脱者代其劝助,其脱者是为法。是故当来未有如其脱者,令阿僧祇刹土诸佛天中天现在者,其脱者是即诸佛弟子。其脱者以过去诸佛弟子,其脱者今现在诸佛弟子。于是法中无缚无著无脱,如是法者,持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施为从中,无有能过者,无有能坏者。是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劝助之为尊,如恒边沙佛刹中菩萨悉寿如恒边沙劫,恒边沙佛刹人都悉供养诸菩萨摩诃萨震越衣服、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乃至恒边沙劫须菩提,皆持戒、忍辱,于精进而不懈,于禅悉得三昧,百倍千倍万倍若干巨亿万倍,不如劝助,功德福最尊出其上。”

摩诃般若波罗蜜地狱品第五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多所成。天中天!因般若波罗蜜无不得字者。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极照明。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去冥。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无所著。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极尊。天中天!无目者,般若波罗蜜为作眼。天中天!其迷惑者,般若波罗蜜悉授道路。天中天!萨芸若者,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母。天中天!无所生无所灭,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具足三合十二法轮,为转是般若波罗蜜。天中天!般若波罗蜜其困苦者悉安隐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于生死作护。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悉皆自然。菩萨摩诃萨当云何于般若波罗蜜中住?天中天!”

佛语舍利弗:“世多罗者因般若波罗蜜住,其敬佛者当自归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心念:“尊者舍利弗何因发是问?”即时释提桓因谓舍利弗:“何因尊者乃作是问?”

舍利弗谓释提桓因:“拘翼!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护,因其劝助功德福持作萨芸若,过菩萨之所作为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譬若如人从生而盲,若百人若千人若万人若千万人,无有前导欲有所至。若欲入城者,不知当如行。如是,拘翼!五波罗蜜者亦如盲无所见,离般若波罗蜜者如是,欲入萨芸若中,不知当如行。般若波罗蜜即五波罗蜜之护,悉与眼目。般若波罗蜜者是护,令五波罗蜜各得名字。”

舍利弗白佛:“当云何守入般若波罗蜜中?”

佛语舍利弗:“色者不见所入,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见所入,视五阴亦不见所入,是为守般若波罗蜜。”

“如是者,天中天!以为守般若波罗蜜。作是守者为逮何法?”

佛语舍利弗:“无所守是为逮法守,为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白佛言:“般若波罗蜜不逮萨芸若者,亦不能得逮,亦不逮守,于生死亦无所逮。当云何逮?天中天!”

佛言:“无所逮故能为逮。”

释提桓因言:“少有及者,天中天!如般若波罗蜜于诸法,诸法无生无所灭,当何所住无有住?”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或时作是念,便离般若波罗蜜。”

佛语须菩提:“傥有所因,便念般若波罗蜜。知般若波罗蜜空无所有、无近无远,是故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为信何法?”

佛语须菩提:“信般若波罗蜜者为不信色,亦不信痛痒思想生死识。有不信须陀洹道,不信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

须菩提白佛言:“摩诃萨波罗蜜者,天中天!即般若波罗蜜是。”

佛谓须菩提:“云何知摩诃萨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是?须菩提!于色无大无小,不以色为证,亦不为色作证。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大无小,于识不以为证,亦不为识作证。便于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致十种力,即不复为弱。萨芸若无广无狭。何以故?无广无狭萨芸若,知于般若波罗蜜无所行。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无所有。若人若于中有所求?谓有所有?是则为大非。何以故?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人恍忽故,般若波罗蜜俱不可计。人亦不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人如般若波罗蜜者,便得成至阿惟三佛。人亦有力故,怛萨阿竭现而有力。”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天中天!若有菩萨摩诃萨信般若波罗蜜者,不说其中短亦不狐疑,其人从何所来生是间?为行菩萨道已来,几闻解般若波罗蜜事,随教入中者?”佛语舍利弗:“从他方佛刹来生是间。是菩萨摩诃萨于他方供养佛已,从受决闻般若波罗蜜故。以是复闻般若波罗蜜,自念言:‘我如见佛无异。’”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可得见闻不?”

佛言:“不可得见。”

须菩提白佛言:“是菩萨随深般若波罗蜜者行已来,为几闻?”

佛语须菩提:“是非一辈学,各各有以供养若干百佛若干千佛悉见已,于其所皆行清净戒已。若有于众中闻般若波罗蜜,弃舍去,为不敬菩萨摩诃萨法。佛说深般若波罗蜜,其人弃舍去不欲闻之。何以故?是人前世时闻般若波罗蜜,用弃舍去故。亦不以身心,是皆无知之人所致。用是罪故,若闻深般若波罗蜜,复止人不令说之。止般若波罗蜜者,为止萨芸若。其止萨芸若者,为止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用是断法罪故,死入大泥犁中,若干百千岁若干亿万岁,当受若干泥犁毒痛甚不可言。其中寿尽,转生他方摩诃泥犁中。其寿复尽,展转到他方摩诃泥犁中生。”

舍利弗白佛言:“其罪为堕五逆恶?”

佛谓舍利弗:“其罪虽喻,不可引譬。若讽诵读深般若波罗蜜时,其心疑于法者,亦不肯学,念:‘是言非怛萨阿竭所说。’止他人言,莫得学。是为以自坏复坏他人,自饮毒已复饮他人毒。是辈人为以自亡失,复失亡他人,自不晓知深般若波罗蜜,转复坏他人。是曹人者,不当见之。舍利弗!不当与共坐起言语饮食。何以故?是曹之人诽谤法者,自在冥中,复持他人著冥中。其人自毒杀身,无异断法之人。所语有信者、用其言者,其人所受罪,俱等无有异。所以者何?用诽谤佛语故。诽谤般若波罗蜜者,为悉诽谤诸法已。”

舍利弗白佛言:“愿闻诽谤法者,受形何等像类许?不知其身大如?”

佛谓舍利弗:“是诽谤法人傥闻是事,其人沸血便从面孔出。或恐便死,因是被大痛。其人闻之,心便愁毒而消尽。譬若断华著日中即为萎枯。”

舍利弗言:“愿为人故当说之,令知其身受形云何。当为后世人作大明,其有闻者畏惧,当自念:‘我不可诽谤断法如彼人。’”

佛语舍利弗:“是为示人之大明。以所因罪,受其身甚大丑恶,极勤苦臭处诚不可说,其苦痛甚大而久剧。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语,自足以不敢复诽谤。”

须菩提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人但坐口所言乃致是罪。”

佛语须菩提:“是愚痴之人,于我法中作沙门,反诽谤般若波罗蜜,言:‘非道。’止般若波罗蜜为者止佛菩萨,以止佛菩萨者为断过去当来现在佛萨芸若,已断萨芸若者为断法,以断法者为断比丘僧,以断比丘僧者为受不可计阿僧祇之罪。”

须菩提白佛言:“若有断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为几事?”

佛语须菩提:“以为魔所中,是善男子、是善女人不信不乐。用是二事故,能断深般若波罗蜜。复次,须菩提!断般若波罗蜜者,复有四事。何谓四事?随恶师所言、不随顺学、不承至法、主行诽谤索人短自贡高。是为四事。”

须菩提白佛言:“少有信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不晓了是法故。”

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少有信般若波罗蜜者,不晓法故。”

须菩提言:“云何深般若波罗蜜少有信者?”

佛语须菩提:“色无著无缚无解。何以故?色之自然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识之自然为识。过去色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过去色之自然故。当来色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当来色之自然色故。今现在色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色之自然色故。过去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过去色之自然故。当来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当来识之自然故。今现在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识之自然故。用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甚深少有信者。”

摩诃般若波罗蜜清净品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将不狎习故?”

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少有晓者,用是不狎习之所致。何以故?须菩提!色清净道亦清净故。言色清净道亦清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故。言道亦清净,是故识亦清净。复次,须菩提!色清净,萨芸若亦清净,色亦清净。是故色清净萨芸若亦清净等无异。今不断前,前不断后,故无坏。以是故。前为不断。”

舍利弗白佛言:“清净者,天中天!为甚深。”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清净为极明。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清净无有垢。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清净无瑕秽。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清净无所有。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于欲无所欲清净。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舍利弗言:“于色而无色清净。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无所生为色甚清净。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于有智而无智甚清净。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于智者而无智者甚清净。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于色而有智无有智者甚清净。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于痛痒思想生死识而无有智无有智者甚清净。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般若波罗蜜甚亦清净。天中天!萨芸若者不增不减。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舍利弗言:“般若波罗蜜甚清净,于诸法无所取。天中天!”

佛言:“甚清净。”

须菩提白佛言:“我者清净,色亦清净。天中天!”

佛言:“本清净。”

须菩提言:“故曰:‘我清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天中天!”

佛言:“本清净。”

须菩提言:“我清净,道亦清净。天中天!”

佛言:“本清净。”

须菩提言:“我者清净,萨芸若亦清净。天中天!”

佛言:“本清净。”

须菩提言:“我者清净无端绪。天中天!”

佛言:“本清净。”

须菩提言:“我者清净无有边,色亦清净无边。天中天!”

佛言:“本清净。”

须菩提言:“我者无有边,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有边。天中天!”

佛言:“本清净。”

须菩提言:“晓知清净者,即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是。”

佛言:“本清净。”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在彼,亦不在是,亦不离是,亦不在中间。天中天!”

佛言:“本清净。”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知是者,为行般若波罗蜜。有想者,便离般若波罗蜜远已。”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有字者便有想,以想故著。”

须菩提白佛言:“难及波罗蜜,天中天!安隐决于著。”

舍利弗言:“问须菩提,何所为著?”

须菩提言:“知色空者是曰为著,知痛痒思想生死识空是曰为著,于过去法知过去法是曰为著,于当来法知当来法是曰为著,于现在法知现在法是曰为著。知法者为得大功德,发意菩萨是即为著。”

释提桓因问须菩提:“何谓为著?”

须菩提:“心知。拘翼!持是知心施与,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者本清净,能可有所作。善男子、善女人其菩萨者,劝人教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为说正法,自于身无所失,于佛种有所造。是善男子、善女人,以离诸著为弃本际。”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令菩萨摩诃萨知本际为觉著事。复次,须菩提!有著甚深微妙。我今说之。谛听,谛听!上中下言悉善。”

须菩提白佛言:“愿乐欲闻。”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念欲作想随所想,是故为著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天中天于无余法代劝助之,是为劝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于法者而无法故,曰无过去当来今现在。以是不可有所作,亦不可有想,亦不可作因缘有,不可见闻不可知。”

须菩提白佛言:“其本甚深清净。天中天!”

佛言:“本清净。”

须菩提言:“今自归般若波罗蜜。”

佛言:“法无作者故,得成阿惟三佛。”

须菩提言:“诸法实无作阿惟三佛者。”

佛语须菩提:“无有两法,用之本净,故曰为一其净者,于一切亦无作者。”

佛语须菩提:“是以离诸著为弃本际。”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难了。天中天!”

佛言:“如是!无有得阿惟三佛者。”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不可计。天中天!”

佛言:“如是,须菩提!非心之所知。”

须菩提言:“为无有作者。天中天!”

佛言:“无有作者,故无所著。”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不想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色不满色,为行般若波罗蜜。色不满为非色行,为行般若波罗蜜。痛痒思想生死识不满,为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难及,天中天!于著无所著,是实为不著。”

佛言:“不著色者,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著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为行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色为不著,于痛痒思想生死识为不著,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亦不著。所以者何?以过诸著故。复出萨芸若中,是为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所说法甚深难逮。天中天!若所说不增,不说者亦不减。”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譬若怛萨阿竭尽寿称誉空,空亦不增;若不称誉,空亦不减。譬如称誉幻人者亦不增,不称誉者亦不减。闻善亦不喜,闻恶不忧。如是,须菩提!于法各各讽诵学之,法亦不增不减。”

须菩提白佛:“菩萨摩诃萨甚慊苦行般若波罗蜜。若有守般若波罗蜜者,不懈不恐不怖,不动不还。以何故?守般若波罗蜜者为守空故。一切皆当为菩萨摩诃萨作礼,用被僧那大铠故与空共战,为一切人故著僧那,为一切人故而举空,是菩萨摩诃萨为极大勇猛。天中天!用空法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成阿惟三佛。”

有异比丘心念之:“当自归般若波罗蜜,为无所生法,亦为无所灭法。”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菩萨随般若波罗蜜教者,为随何教?”

须菩提言:“为随空教。”

释提桓因言:“何所随空教者?”

须菩提言:“其欲寂静者,是菩萨摩诃萨为知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白佛言:“其受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当护几何间?”

须菩提谓释提桓因:“云何,拘翼!能见法当所护者不?而言欲护之。”

释提桓因言:“不。”

须菩提言:“随般若波罗蜜教作者,是为以得护。若人若非人,终不得其便。”

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护空者,为随般若波罗蜜行已。云何,拘翼!能可护响不?”

释提桓因言:“不能。”

须菩提言:“如是,拘翼!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其法亦如响。以知是者,亦复无想,以无想念为行般若波罗蜜。用佛威神,三千大千国土诸四天王诸释梵及诸尊天,一切皆来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绕竟三匝各住一面。诸天天王释梵悉承佛威神,念诸千佛皆字释迦文,其比丘者皆字须菩提,问般若波罗蜜者皆如释提桓因。”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三

猜你喜欢
  第十章 圣者摩诃娄摩时代·多罗那他
  无常品第一(二十有一章)·佚名
  卷上·太贤
  告青年苾刍之还俗者·太虚
  佛说释摩男本四子经·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六·佚名
  卷八·野竹福慧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佚名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佚名
  雪霁便行·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十·佚名
  卷第十八(声闻无学第六僧部第七)·宝唱
  十二缘生祥瑞经卷上·佚名
  卷第三十一·佚名
  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孝祥·唐圭璋

      孝祥字安国,“全”已见。   南歌子   俭德仁诸族,阴功格上清。焚香扫地夜朝真。看取名花浮玉、鉴齐精。   宝篆融融满,□流细细倾。双亲俱寿八千龄。却捧紫皇飞诏、上蓬瀛。

  • 楔子·郑光祖

    (末扮白敏中上,诗云)黄卷青灯一腐儒,九经三史腹中居。试看金榜标名姓,养子如何不读书。小生姓白,双名敏中,乃白乐天之弟。本贯太原人也。五岁读书,七岁能文,九岁贯通六经。诸子百家,无不通晓。但出诗一章,士庶递相传写,皆以

  • 卷十八·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十八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七首【起元丰二年已未正月在徐州任三月後移知湖州道中作】人日猎城南会者十人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为韵得鸟字 儿童笑使君忧愠常悄悄谁拈白接?令跨

  • 卷三十二·志第八·历二·张廷玉

        ◎历二   ▲大统历法一上   造历者各有本原,史宜备录,使后世有以考。如《太初》之起数钟律,《大衍》之造端蓍策,皆详本志。《授时历》以测算术为宗,惟求合天,不牵合律吕、卦爻。然其法所以立,数之所从出,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十四·佚名

    万历四十三年七月丙午朔孟秋享 太庙遣侯吴汝胤恭代侯梁世勋宋光夏分献○丁未大学士方从哲吴道南言昨接蓟镇督抚薛三才等揭称通州三河等处劫掠蜂起始于饥民之啸聚继以奸民之乘机所请发帑开仓停徵改折等事诚救荒急务臣

  • 卷之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五百六十七·佚名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十一月。己酉。谕内阁、袁世凯奏、举劾属员一摺。直隶南宫县知县吕调元、长垣县知县赵惟庆、大名县知县杨鸿仪、署定兴县知县候补知县朱贞保、均着传旨嘉奖。沙河县知县吴鸿祺、习气颇深。驭下

  • 一三二五 军机大臣奏查江苏省查缴禁书尚未据书麟等具奏片·佚名

    一三二五 军机大臣奏查江苏省查缴禁书尚未据书麟等具奏片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查江苏省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及查缴应禁书籍,尚未据书麟、闵鹗元具奏。此系每年年底应奏之件,想不日亦即可奏到。谨奏。(军机处上

  • 夏本纪第二·司马迁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 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

  • 灵台·佚名

    ——与民同乐的君主有几多【原文】经始灵台(1),经之营之(2)。庶民攻之(3),不日成之。经始勿亟(4),庶民子来。王在灵囿(5),麀鹿攸伏(6),麀鹿濯濯(7),白鸟翯翯(8)。王在灵沼,於牣鱼跃(9)。虡业维枞(10),贲鼓维

  • 刹利旃陀罗现智相品第六·佚名

    尔时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刹利旃陀罗。辅相旃陀罗。少於善根不肯信向。谄曲愚痴自称多知。皆生憍慢不畏後世恶业果报离善智识。乃至趣向阿鼻地狱。为财利故。与此恶行诸比丘等。作非法朋党。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於未来

  • 卷四·佚名

    教外别传卷四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四祖下一世)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八·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如来不思议品弟四之二复次舍利子。云何名为住信菩萨于佛如来最上大智不可思议。信解清净超越分别离诸疑悔。后复生起身喜心喜适悦之相。发希有想。舍利

  • 佛说佛名经卷第七·佚名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世尊。如是诸佛如来所有寿命长短等不。佛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当为汝等。比丘我此娑婆世界贤劫。释迦牟尼佛国土一劫。于安乐世界为一日一夜。若安乐世界阿弥陀佛

  • 卷第三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辨业品第四之三如是已辨二表业相。无表业相。初品已辨。然经部言。此亦非实。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亦依过去大种施设。然过去大种体非有故。又诸无表无色

  • 日用俗字·蒲松龄

    清代蒲松龄撰。该书把日常生活用字联成七字一句,便于背诵。其中饮食章、菜蔬章、果实章为饮食内容,间有述及食品腌制、烹调术语等,对研究清代饮食生活有史料价值。《日用俗字》是蒲氏撰写的一部歌谣体日用字汇编,《日

  • 千金宝要·郭思

    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

  •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阿质达霰译   摩醯首罗大部多主请问,金刚手菩萨为说乌枢瑟摩秘密曼荼罗法,能成一切种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