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六

宋 滕珙 撰

心性类

论存心养性之义

答李伯諌

此段谓学者实有为己之心严立规程力加持守便可以深造夫道

承喻及从事心性之本以求变化气质之功之説此意甚善然愚意此理初无内外本末之间凡日用间涵泳本原酬酢事变以至讲説辩论考究寻绎一动一静无非存心养性变化气质之实事学者之病在于为人而不为己故见得其间一种稍向外者皆为外事若实有为已之心但于此显然处严立规程力加持守日就月将不令退转则便是孟子所谓深造以道者葢其所谓深者乃功夫积累之深而所谓道者则不外乎日用显然之事也及其真积力久内外如一则心性之妙无不存而气质之偏无不化矣所谓自得之而居安资深也岂离外而内恶浅而深舎学问思辩力行之实而别有从事心性之妙也哉

论性与气合之理

答蔡西山

此段谓人心不主于理而主于形则其流为邪恶以致凶咎

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已然即其已合而析言之则性主于理而无形气主于形而有质以其主理而无形故公而无不善以其主形而有质故私而或不善以其公而善也故其发皆天理之所行以其私而或不善也故其发皆人欲之所作此舜之戒禹所以有人心道心之别葢自其根本而已然非谓气之所为有过不及而后流于人欲也然但谓之人心则固未以为悉皆邪恶但谓之危则固未以为便致凶咎但既不主于理而主于形则其流为邪恶以致凶咎亦不难矣此其所以为危非若道心之必善而无恶有安而无倾有凖的而可凭据也故必其致精一于此两者之间使公而无不善者常为一身万事之主而私而或不善者不得与焉则凡所云为不待择于过与不及之间而自然无不中矣【凡物剖判之初且当论其善不善二者既分之后方可论其中不中惟精惟一所以审其善不善也允执厥中则无过不及而自得中矣非精一以求中也】此舜戒禹之本意而序文述之固未尝直以形气之发尽为不善而不容其有清明纯粹之时如来谕之所疑也但此所谓清明纯粹者既属乎形气之偶然则亦但能不隔乎理而助其发挥耳不可便认以为道心而欲据之以为精一之地也

论伊川性即理之説

答徐子融

此段论人与物心有明暗性有偏全之异

伊川先生言性即理也此一句自古无人敢如此道心则知觉之在人而具此理者也横渠先生又言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其名义亦甚宻皆不易之至论也葢天之生物其理固无差别但人物所禀形气不同故其心有明暗之殊而性有全不全之异耳若所谓仁则是性中四徳之首非在性外别为一物而与性并行也然惟人心至灵故能全此四徳而发为四端物则气偏驳而心昏蔽固有所不能全矣然其父子之相亲君臣之相统间亦有仅存而不昧者然欲其克己复礼以为仁善善恶恶以为义则有所不能矣然不可谓无是性也若生物之无知觉者则又其形气偏中之偏者故理之在是物者亦随其形气而自为一物之理虽若不复可论仁义礼智之彷佛然亦不可谓无是性也此理甚明无难晓者

论尽心知性之説

答林徳久

此段谓能穷理方能知性性之尽则能尽其心矣

以文势观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言人之所以能尽其心者以其知其性故也葢尽心与有心不同存心即操存求放之事是学者初用力处尽心则穷理之至廓然贯通之谓所谓知性即穷理之事也须是穷理方能知性性之尽则能尽其心矣

论学者圣人之事

答何叔京

此段谓学者造道圣人作易之事不同

尽心知性知天言学者造道之事穷理尽性至命言圣人作易之事

心性情类

论大学知至意诚之义

答何叔京

此段厯辨何説之非

大学之序格物致知至于知至意诚然后心得其正今只持志便欲心正义明不亦太草草乎性天理也理之所具便是天徳在人识而体之尔云能体认之便是天徳体认乃是人力何以为天徳乎性心只是体用体用岂有相去之理乎性即道心即仁语亦未莹须更见曲折乃可心者体用周流无不贯彻乃云发而未动则动处不属心矣恐亦未安也鬼神之体便只是个诚以其实有是理故造化发育响应感通无非至理所以云体物而不可遗非为人心则有感应也

论存心养性之义

答何叔京

此段谓存心养性便是正心诚意之事

存心养性便是正心诚意之事然不可谓全在致知格物之后但必物格知至然后能尽其道耳今以性为理之本然则以理为性之末可乎所引元者善之长为比亦不类元在众善之先故为众善之长与此文意自不同也吕与叔云中者道之所由出程子以为若谓道出于中则道在中内别为一物正今日之异同也觉与动字固不同然觉字须贯动静而无不在若睡觉之喻则是动静分属性情只留得中间些子欲动未动处属心也与前所谓心无时不在者亦自相矛盾矣又云心情亦可通言而又云情即心也此皆未安又难作肃云性者理之防是性本无须待理防于此方以为性此亦非也所谓理之防者犹曰众理之总防处尔

论天命谓性之説

答何叔京

此段谓性便是理之所防之地

天命之谓性有是性便有许多道理总在里许故曰性便是理之所防之地非谓先有无理之性而待其来防于此也但以伊川性即理也一句观之亦自可见矣心妙性情之徳妙字是主宰运用之意又所引孝徳之本虽不可以本末言然孝是徳中之一事此孝徳为本而彼众德为末耳 示喻必先尽心知性识其本根然后加持养之功此意甚善然此心此性人皆有之所以不识者物欲昏之耳欲识此本根亦须合下且识得个持养功夫次第而加功焉方始见得见得之后又不舎其持养之功方始守得葢初不从外来只持养得便自着见但要穷理功互相发耳

论诸人言有得失之义

答冯作肃

此段谓未动为性已动为情心则贯乎动静而无不在焉

性情等説有己见叔京书者但所与嵩卿论者今议其得失于此嵩卿云理即性也不可言本此言得之【程子亦曰性即理也今见遗书二十二上】但其下分别感有内外则有病作肃非之是也作肃又云性者自然理则必然而不可悖乱者此意亦近之【语亦有病】但下云理不待性而后有必因性而后着此则有大病葢如此则以性与理为二也下云性者理之防却好理者性之通则又未然葢理便是性之所有之理性便是理之所防之地而嵩卿失之于太无别作肃又失之于太分别所以各人只説得一边也作肃云情本于性故与性为对心则于斯二者有所知觉而能为之统御者也未动而无以统之则空寂而已已动而无以统之则放肆而已此数句却好但必以不动为心则又非矣若心本不动则孟子又何必四十而后不动心乎须知未动为性已动为情心则贯乎动静而无不在焉则知三者之説矣知言曰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动心妙性情之徳此言甚精宻与其他説话不同试玩味之则知所言之失矣

论知言论情之説

答胡广仲

此段谓未发而知觉不昧则是心主乎性已发而品节不差则是心主乎情

知言疑义所谓情亦天下之达道此句诚少曲折然其本意却自分明今但改云情亦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也则语意曲折备矣葢非喜怒哀乐之发则无以见其中节与否非其发而中节则又何以谓之和哉心主情性理亦晓然今不暇别引证据但以吾心观之未发而知觉不昧者岂非心之主乎性者乎己发而品节不差者岂非心之主乎情者乎心字贯幽明通上下无所不在不可以方体论也今曰以情为达道则不必言心矣如此则是专以心为已发如向来之説也然则谓未发时无心可乎此又程子答吕博士最后一书説已分明今不察焉而必守旧説之误耶赤子之心类

论赤子浑然之心

答胡伯达

此段谓大人则有知觉扩充之功而无巧伪安排之凿故曰不失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固无巧伪但于理义未纯未能知觉浑然赤子之心而已大人则有知觉扩充之功而无巧伪安排之凿故曰不失赤子之心着个不失字便是不同处南轩所説固善然必谓从初不失此恐太拘既失而反之却到此地位亦何害其为不失乎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六

猜你喜欢
  孝治章第八·佚名
  六反第四十六·韩非
  孟子集注大全卷十三·胡广
  经济文衡原序·佚名
  卷六十四·乾隆
  提要·朱善
  卷七·梁寅
  第九 权篇 4·王诩
  宣公·宣公十年·左丘明
  论语正义卷十七·刘宝楠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八·欧阳竟无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九·慧立
  护国言论集及全缅视察录序·太虚
  佛说善生子经·佚名
  三掌断三际也·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今滑稽联话二·范左青

    某县令居官清廉,萧然四壁。尝于除夕作联自嘲,其语颇趣。联云:“放千枚爆竹,把穷鬼轰开,数年来被这小奴才,扰累俺一双空手;烧三枝高香,将财神请进,从今后愿你老夫子,保佑我十万缠腰。”咸丰间,江苏某君为发匪所获,匪首闻

  • 深闭的园子·戴望舒

    五月的园子已花繁叶满了,浓荫里却静无鸟喧。小径已铺满苔藓,而篱门的锁也锈了——主人却在迢遥的太阳下。在迢遥的太阳下,

  • 卷49 ·佚名

    陈著 次韵弟茝怀归 同声相应甚埙箎,雨夜联床只有诗。 断港漫生归棹兴,流年空感浴兰时。 良思难与世情说,衰病聊将僧定移。 须信滞流皆有命,不然安用老天为。 陈著 次韵弟茝客怀 竹洲西畔绿杨

  • 卷四十七·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七目录闲适类松雪翁桐阴高士图【元邓文原】题秋林高士图【元郯韶】题赵千里高士图【元郑东】题高士图【元龚开】题高士图【元周驰二首】题高士图【元陆文圭】题高士图【元倪瓒】和

  • 权德舆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 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参预朝政。有《权文公集》。《全唐诗》存其诗十卷。 月夜江行 权德舆 扣舷不能寐, 浩露清衣襟。 弥伤孤舟夜, 远结万里心。

  • 卷八十八 晉紀十·司马光

      起玄黓涒灘(壬申),盡昭陽作噩(癸酉),凡二年。   孝懷皇帝永嘉六年(壬申、三一二年)   春,正月,漢呼延后卒,諡曰武元。   漢鎮北將軍靳沖、平北將軍卜珝寇幷州;辛未,圍晉陽。   甲戌,漢主聰以司空王育、尚書令任顗女為

  • ●卷三·周密

      ○绍熙内禅   绍熙二年辛亥,十一月壬申,光宗初祀圜丘。先是,贵妃黄氏有宠,慈懿李后妒之。至是,上宿斋宫,乘间杀之,以暴卒闻,上不胜骇愤。及行礼,值大风雨,黄坛灯烛尽灭,不成礼而罢。上以为获罪于天,且惮寿皇谴怒,忧惧不宁,遂

  • 第九十五回 张献忠伪降熊文灿 杨嗣昌陷殁卢象升·蔡东藩

      却说卢象升奉诏入卫,至已解严,适宣、大总兵梁廷栋病殁,遂命象升西行,总督宣、大、山西军务,象升受命去讫。惟自崇祯三年至九年,这六年中,阁臣又屡有变易,如吴宗达、钱象坤、郑以伟、徐光启、钱士升、王应熊、何吾驺、文

  • 卷十·马文升

    钦定四库全书端肃奏议卷十明 马文升 撰赈恤饥民以固邦本事仰惟我太祖高皇帝所存者仁民之心所发者恤民之政凡遇水旱灾伤百姓阙食必蠲免税粮复加赈济虽丰收之年犹度仓廪有余去处量为减免是以民皆家给人足而无冻馁之忧

  • 九年·佚名

    (甲寅)九年清大正五年春正月1月1日○〈純宗皇帝實錄附錄卷之七〉一日。〈陰曆乙卯十一月二十六日〉行啓于總督官邸,以新年祝賀,託轉奏。○諸德壽宮,覲謁。王妃隨詣。1月2日○二日。總督伯爵寺內正毅、軍司令官井口省吾、警

  • 卷六十(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十方菩萨品之二佛言:菩萨坐禅数息不得定意。得定意不久。但坐不断本罪故使禅不安。菩萨自言:我何因缘本罪不断。佛言:用菩萨坐不校计断生死故。令本罪不断。佛言:欲断本罪者,当断当来生死意。当灭本罪生死意。诸菩萨问佛

  • 卷第四·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四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尔时世尊。渐复游行。至五百仙人住处。时彼住处。华果茂盛。饮食充足。时彼仙人亦不顾恋。一切诸人来者任食。是时世尊。知彼仙人调伏时至。诣彼仙处。到已。以神

  • 卷第二十·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二十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六门总摄颂曰(此二颂摄至第三十一卷半)。猛兽筋不应  灯光及勇健驮娑度尼法  因许乔答弥尼不前长者  可与余卧具不合濽水污  第六总应知第六门第一子

  • 夷白斋稿·陈基

    元代诗文别集。35卷,外集1卷。陈基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善本主要是数种明清抄本,另有明弘治八年(1495)张习刻本,题为《夷白集》12卷,不全。“夷白斋”是陈基宅邸中书斋之名。本集为

  • 伊犁略志·佚名

    (清)佚名撰,管兴才译,纪大椿整理。本书原为锡伯文抄本,成书年代未署,从内容看应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后作品。内容主要是记载乾隆中叶以降,驻防伊犁的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厄鲁特营、绿营的建置,驻防官兵的待遇,伊犁的

  • 诸师真诰·佚名

    诸师真诰,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末明初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书中罗列道教诸天尊神灵及真人祖师之名号、真诰,共四十一条。其中包括元始天尊号、上清号、泰清号、弥罗号、天皇号等神灵名

  • 海上花魅影·绿意轩主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书局石印本《花柳深情传》扉页书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书局石印本《花柳深情传》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劝戒小说。原名《醒世新编》,又名《海上花柳游戏传》、《海上花魅影》、《海上名

  • 释门正统·宗鉴

    佛教史书。南宋嘉熙元年(1237)宗鉴编纂。八卷。据此书卷七载,原为宋嘉定年间(1209—1224)吴克己撰,未脱稿而病故。宗鉴得吴本后,搜罗增益,重新分类,勒成八卷。此书参照正史体例,以记述天台宗师资源流和人物事迹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