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善生子经

西晋沙门支法度译

闻如是。一时众祐。游于罗阅耆阇崛山。彼时居士善生疾病困笃。敕其子曰。吾没之后。汝必为六面礼。于是善生他日殒命。子乃敬送供养丧事讫毕。辄早起沐浴。著新衣。之水上。拜谒六面而言曰。余以恭肃敬礼。子于东方之生彼又我敬焉。周旋南方西方北方上下。面面同辞。尔时佛晨日著衣持钵适欲入城。见居士善生子于水上六面拜谒如是。众祐则从而问曰。居士子。汝何近闻。必当早起沐浴。著新衣。之水上。拜谒六面。自说恭肃敬礼。拜于诸方而又浴。彼之敬者是何师法。善生子。善生子对曰。吾父临亡。先有此令。是以遵行。不闻之于师也。

众祐报曰。居士子。父所言者非此六方也。旦而晞坐六面之欲。如有四面垢恶之行。不能悔者。则是身死。精神当生恶道地狱之中。夫人以四事为劳。当识知。何谓四。一为好杀生。二为好盗窃。三为淫邪行。四为喜妄语。佛颂其义曰。

杀生与盗窃欺诈为妄语

趣向他人妇不为智者誉

又居士子。有四事或往恶道。何谓四。一为欲。二为怒。三为痴。四为畏。颂其义曰。

有欲怒痴畏不承受正法

是以名处下犹月阴遏亏

无欲怒痴畏而承受正法

是以名处上犹月阳进满

又居士子。有六患。消财入恶道。当识知。何谓六。一为嗜酒游逸。二为不时入他房。三为博戏游逸。四为大好伎乐。五为恶友。六为怠惰。颂其义曰。

饮酒入他房博戏好伎倡

恶友与怠惰圣哲所不称

夫酒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为消财。为致病。为兴争。为多怒。为失誉。为损智。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护者消。宿储耗尽。

淫邪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不自护身。不护妻子。不护家属。以疑生恶。怨家得便。众苦所围。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博戏有六变当知。何谓六。胜则生怨。负则热中。朋友戚之。怨家快之。有狱凶忧。人众疑之。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好乐有六变当知。何谓六。志在舞。志在歌。志在弦。志在节。志在鼓。志在彼。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

恶友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习醉迷。习惛乱。习纵恣。习酒舍。习小人。习鄙语。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

怠惰有六变。当知何谓六。饱不作。饥不作。寒不作。热不作。晨不作。昏不作。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颂其义曰。

好色乐歌舞昼息夜从彼

恶友与怠惰士为斯大损

博戏酒慌坏志在彼妇女

远贤而近愚其损犹月毁

行身自憍大毁蔑沙门道

邪见而行悭是谓慢荡士

夫酒妨财用少利饮大渴

病水兴债负作乱危身疾

或以酒结友或以酒犯法

若以成美利斯有犹可忍

或昼如奉戒昏夜道为奸

当依于酒庐如此慎勿亲

不自寒至暑如草不贵己

精进修事业尔利是用损

若能忍寒暑如草不贵己

精进修事业则安且益矣

狎下为渐消习上未曾损

进善超然尊以善必得善

大善则遘善诚善能兼习

亲戚之所尚奉戒以灭恶

是以当为习已有行复行

其为亲戚上如帝莅于众

又居士子。四友非友像。当识知。何谓四。一为取异物。二为言佞。三为面爱。四为邪教。颂其义曰。

取异物之友言美以顺耳

面谈为媚爱邪教相危殆

斯以非友像智者则不友

已识当远离譬犹出涩道

取异物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贪取彼物。与少望多。为畏故习。为利故习。颂其义曰。

夫以取彼物少与而多欲

畏习与利习贪人友际然

斯以非友像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譬犹出涩道

言佞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宣人之私。自隐其私。面伪称善。退则兴诽。颂言义曰。

好行宣人私有私而自隐

面从褒扬善退则议其恶

斯以非友像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譬犹出涩道

面爱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说人往短。阴求来过。与之不宝。欲人有厄。颂其义曰。

为于不可为不利造妄语

与而不为宝愿人厄请已

斯以非友像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譬犹出涩道

邪教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以杀生之事劝化人。以盗窃以淫邪欺诈之事劝化人。颂其义曰。

杀生与盗窃欺诈为妄语

趣向他人妇以此劝立人

斯以非友像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譬犹出涩道

又居士子。有四友。为仁明欲利人。当识知。何谓四。一为同苦乐。二为利相摄。三为与本业。四为仁愍伤。颂其义曰。

与人同安危摄之以善利

为厚能业人哀愍导正道

如斯为友像智者所习讽

当与此从事必益不为恶

同苦乐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施之以己所宝。施之以妻子利。施之家所有。言忠为忍言。颂其义曰。

与其利己者有财利亦与

与以家之利言忠为忍言

如斯为友像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必益不为恶

利相摄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彼私不宣。己私不隐。面说善言。还为弭谤。颂其义曰。

以不宣彼私己私不为隐

相见语讲善还则弭诽谤

如斯为友像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必益不为恶

与本业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以利业之。以力业之。纵恣谏之。以善养之。颂其义曰。

业之以财利以力助安之

切磋其纵恣将养其善志

如斯为友像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必益不为恶

仁愍伤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教劝竖立以成其信。成其戒。成其闻。成其施。颂其义曰。

信戒闻施道恒以劝化人

如斯为友像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必益不为恶

又居士子。夫东面者。犹子之见父母也。是以子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父母。何谓五。念思惟报家事。唯修责负。唯解来戒。唯从供养。唯欢父母。父母又当以五事爱哀其子。何谓五。兴造基业。与谋利事。与娉妇。教学经道经。则以所有付授与子。是为东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为子必孝。为父母慈爱。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夫南面者。犹弟子之见师也。是以弟子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于师。何谓五。必审于闻。必爱于学。必敏于事。必无过行。必供养师。师又当以五事哀教弟子。何谓五。以学学之。极艺教之。使敏于学。导以善道。示属贤友。是为南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为弟子谦。师以仁教。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夫西面者。犹夫之见妇也。是以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其妇。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妇又当以十四事事于夫。何谓十四。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是为西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夫妇之宜。士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夫北面者。犹友见其朋也。是以友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朋类。何谓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时分味。恩厚不置。朋类又当以五事摄取其友。何谓五。有畏使归我。遨逸则数责。私事则为隐。供养久益胜。言忠为忍言。是为北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朋友之交。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夫下面者。犹长子之见奴客执事也。是以长子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奴客执事。何谓五。适力使之。用时衣食。时时分味。时时教斋。疾病息之。奴客执事又当以十事供养长子。何谓十。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夜卧。早作。凡事必学。作务勤力。家贫不慢。空乏不离。出门称曰。我家长子聪而有慧。是为下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长子执事之宜。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夫上面者。犹居家布施之人之见沙门梵志也。是以居之来当以五事正敬正养正安沙门梵志。何谓五。开门待之。来迎问讯与设几席。经法藏护。施食洁净。以是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又当以五事答布施家。何谓五。教诲以成其正信。教诲以成其戒行。教诲以成其多闻。教诲以成其布施。教诲以成其智慧。是为上方二分所欲者。得古圣制法居家及沙门梵志之宜。士丈夫望益。而善法不衰。颂其义曰。

东面为父母师教宜南面

西面为子妇朋友位北面

奴客执事下沙门梵志上

如此应为礼亦为居家宜

凡人富有财当念以利人

与人同财利布施者升天

得利与人共在在获所安

义摄世间者斯为近乐本

夫以恩摄人如母之为子

善摄护天下其福数数及

上得处众会能益利与安

成人之信戒必使得名闻

意与常不惰舍弃悭吝行

摄人以友事饮食相惠施

往来而又往如是名不亏

夫能修慎身斯居家为贤

居积宝货者当兴为仁义

先学为最胜次乃为治产

若索以得财当常作四分

一分供衣食二为本求利

藏一为储跱厄时可救之

为农商养牛畜羊业有四

次五严治室第六可娉娶

如是货乃积日日寻益增

夫财日夜聚如流归于海

治产求以渐喻若蜂作蜜

有财无与富又无与边方

悭吝及恶业有力无与友

事中用则学不用勿自妨

观夫用事者明好犹炽火

其于族亲中乃兼为两好

与亲众座安如释处天宫

于是善生子闻众祐说已。即稽首佛足。下起绕三匝。欣然自归。从佛受戒。

佛说善生子经

猜你喜欢
  保宁玑禅师·惠洪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之二·佚名
  卷二·佚名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二·法藏
  卷二·佚名
  追悼熊秉三张仲仁两先生·太虚
  卷第十·寒松智操
  卷第六·佚名
  中观论卷第二·龙树
  大妄语决堕地狱·印光
  卷第十六·李通玄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佚名
  青州百问·佚名
   第四十八則 朗上座翻卻茶銚·胡兰成
  卷四十七·赜藏主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三十二·彭定求

        卷532_1 【江上燕别(一作赵嘏诗,题作汾上宴别)】许浑   云物如故乡,山川异岐路。年来未归客,马上春欲暮。   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卷532_2 【卜居招书侣】许浑   忆昨未知道

  • 顾贞观·龙榆生

    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丙午(一六六六)顺天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戊申(一六六八)丁外艰归。丙辰(一六七六)复入京,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性德交契。甲子(一六八四)还里,构积书岩,读书终老。善填词,与吴江

  • 【附】康范续録·汪晫

    进墨本表臣汪梦斗言乃者徽州以臣先大父晫所编辑子曾子子思子全书缴申尚书省已奉指挥送秘书省收管今将上件书刋镂讫赍诣登闻检院投进者臣伏以圣皇劝学载推道统之尊遗老编书宜补经文之缺冀叨乙览辄用申言臣梦斗惶惧惶惧

  • 提要·林鸿

    【臣】等谨案鸣盛集四巻明林鸿撰鸿字子羽福清人洪武初以荐授将乐县训导厯官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明初闽中善诗者有长乐陈亮髙廷礼闽县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元永福王偁侯官黄元而鸿为之冠号十

  • 御选宋诗卷七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七十三七言絶句十刘克庄豫章沟沟水泠泠草树香独穿支迳入垂杨荠花满地无人见唯有山蜂度短墙馆头雨雪萧萧驿堠长不堪流潦入车箱抚州城外黄泥路即是人间小太行湘潭道中即事败絮龙钟拥病身十分寒事

  • 卷之七十一·佚名

    洪武五年春正月己酉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妇朝 皇后于坤宁宫锡宴○庚戌并河南左右二卫为河南卫指挥使司以余兵二千六百七十人置狭州守御千户所○日中有黑子○胡兵寇汾州大同卫指挥佥事蔡端追至葫芦口擒获八

  • 卷之三百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八百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雍正实录卷之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五·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十九嘉定:侯峒曾(子元演、元洁)、黄淳耀(弟渊耀)、张锡眉(龚用圆、马元调、夏云蛟、唐全昌)松江:沈犹龙(李待问、章简)、眭明永(徐念祖、傅凝之、戴泓、陆厚元)昆山:朱集璜、王佐才(陈宏勋、周室瑜

  •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陈寿

    (和洽传、常林传、杨俊传、杜袭传、赵俨传、裴潜传)和洽传,和洽,字陽士,汝南郡西平县人。曾被当地吏民举荐为孝廉,并受到大将军的征召,但都被他婉言谢绝。袁绍在冀州之时,曾派使者前去迎接汝南的士大夫,士大夫都欣然前往,惟独和

  • 卷二百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二十四人物志一百四忠义传十六【蒙古八旗一天聪五年至顺治十七年共六十六人】拜桑武拜桑武蒙古镶黄旗人姓扎拉理氏世居乌兰地方天聪五年七月以佐领从太宗文皇帝征明大凌河明监军道张春

  • 卓康成·周诒春

    卓康成 年三十三岁。生于广东香山。已婚。女一。光緖二十二年。赴檀香山。毕业于其地之高等学堂。光緖三十三年。自费游美。入斯丹佛大学。习土木工程。宣统三年。得学士学位。入康奈尔大学。民国元年。得土木工程师

  • 卷五 益稷第五·孔颖达

    益稷禹称其人,因以名篇。[疏]传“禹称”至“名篇”○正义曰:禹言“暨益”、“暨稷”,是禹称其二人,二人佐禹有功,因以此二人名篇。既美大禹,亦所以彰此二人之功也。禹先言“暨益”,故“益”在“稷”上。马、郑、王所据《书序

  • 第二章 20·辜鸿铭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辜讲在孔子的祖国,政府中做部长的一位贵族(季康子,姓姬,名肥。鲁哀公时鲁国最有权势的政治人物)问孔子,怎么做才能让百姓产生的对领导尊重

  •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一·宗喀巴

    宗喀巴大师造 大勇法师译讲智湛居士笔录 法尊译补 严定恭校 尘空治润,敬礼于诸至尊正士具大悲者足下堪忍刹中自在主补处慈尊法中王善逝智父妙吉祥龙树无著佛所记深观广行两大宗传承诸师我皈命为欲易入深广道再以略

  •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七卷·护法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七卷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根境品第五复次如上所言。后当广破根境等者。我今当说。根是了别境界所依。将欲破根先除其境。境既除已根亦随亡。迦比罗云。瓶衣等物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