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于文艺政策之管见

──三十二年三月在重庆狮子山作──

承张先生以“我们需要的文艺政策”询及刍荛;再经详阅之下,窃觉所标示“六不、五要”,既甚惬当,而阐明文艺与政治之连系及三民主义应有文艺政策之意义,尤极精彩!惟有希望全国文人作家能协力实行,俾新中国之新文艺,早日呈现于世界!然略有其补充之意,则新中国之新文艺,以恢复固有文化从根救起,吸收现代文明迎头赶上之三民主义为中心,自无疑义;但恢复与吸收,应以三民主义之精意为标准,为选择的而非笼统的恢复与吸收也。兹试就固有文化与现代文明略加分析,以备采择。

以言固有文化:首应著眼于中国民族唐、宋来政治、经济、学术、文艺、思想、风俗之彻上彻下彻内彻外的整个文化;断自中英不平等条约订立之百年以前,皆为三民主义所应直接继承,而择去其渣滓、选取其精华之所在。于农业宗法之骨架上而表现为学艺政俗之结晶者,则为儒、释、道三教之混合文化。此征之民俗、小说、戏剧、诗歌、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以至学说思想等,无一不然。例如宋明、儒道学,即为于儒、释、道三教各撷取少分以构成者。故皆应依三民主义为准则,施以分析整理之工作,然后或淘弃或举扬之,方收取精用弘之益。设一言固有文化,即随瞀儒浅见,笼统的以接受韩、欧、程、朱一流为恢复,而不知韩、欧肤浅无识之偏狭,程、朱、阴盗阳憎之欺伪,其狭伪实为中国文化千年来渐陷低弱之原因,则恢复固有文化反成加三民主义以拘蔽,使不能有所择取于初盛唐雄大宏远之全国民族文化也。即就王通、李翱、陆象山、王阳明等道学,魏征、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等政治,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诗文,其胸襟识见亦远超韩、欧、程、朱之上。近人乃仅附韩、欧、程、朱而比类言及,抑何锢迷之甚耶?由唐再溯而上之,则周、秦子学与晋、隋佛学实为中国文化之斗枢。周、秦子学皆承伏羲至春秋之古化,经孔、老之抉择而开出,百家争鸣,九流竞兴;秦用法家者流而启大一统之局,汉初法、道兼用,至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籍乃升而为活跃为上层政治文化,蔚成两汉经学,清儒则承汉学而疏证精究之者。东西汉间道家淮南子、魏伯阳、张道陵等,则宗黄老而吸收退而在野之诸子绪余、及积古流传之社会风尚,迁为道教,是为周、秦子学之分流为在朝的儒教与在野的道教。佛教之传入始东汉,至东晋渐盛,经南北朝入隋再成统一之国家,唐承之而佛教遂成陶铸儒、道之中国民族沦肌浃髓之主要文化,其流变尝有十四宗之多。故古化之周、秦诸子与佛化之隋、唐诸宗,在中国民族文化之构成,实为最主要之因素,而傅翕、王通、李翱、周茂叔、盖宋明儒、道学之先河也。然转为程朱之传统,则非其全也。汉承秦之大一统,融冶秦、鲁、燕、楚之异风殊俗及周、秦九流之子学,因有两汉灿烂之文艺。唐承隋之大一统,陶炼诸胡、五印之异风殊俗及晋、唐诸宗之佛学,因有三唐瑰玮之文艺。则文学艺术之莫盛于汉、唐,亦有由来矣。故必须以三民主义为准则,抉择隋唐以来、周秦以来两大阶段之文化,加以批判扬弃,整理成三民主义之中国文化史,始足言恢复固有文化,从根救起,顾可以抱持学、庸、程、朱之道统了事耶。

以言现代文明,则基督之宗教,历史之哲学,自然之科学,工业之经济,国族主义、民治主义、社会主义之政治也。而三民主义为针对国族、民治、社会之政治,分析之,综合之,批判抉择之,选取其精英,择去其弊害,融成一体而又统持超越于其上之政治哲学也。所以能统持超越于其上者,一由其集取中印古化精意之中国民族文化为渊源,二由中山先生之特见,三由蒋委员长率全国同志之力行,则于政治固可遵循之以建成现代民国而更促进大同之世。但自然科学之研究,工业经济之建设,虽已具规画而为国民咸知注重,然犹待有步骤的二三十年之努力,庶可完成。至于现代哲学之精彩,如文化哲学、辩证法哲学皆历史哲学之主流也,尤应迅速建成从宇宙至人生之三民主义史观,方足统摄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而可大可久。夫三民主义之体系既如是精深而广博,则发扬三民主义主要工具之文艺,安可无此“我们所需要之文艺政策”哉?是诚全国文艺界未可掉以轻心,而当以审慎出之者也!(见文艺先锋二卷四期)

 


猜你喜欢
  佛地經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卷第十四·居顶
  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佚名
  致云南唐省长书·太虚
  卷六·野竹福慧
  卷第四十·佚名
  楞严经卷第三文句·智旭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五·佚名
  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佚名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四·法藏
  卷四十九·彭绍升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五·澄观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重梓姓氏·函可
  东瀛采真录·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元卓·唐圭璋

      菩萨蛮   一枝绛蜡香梅软。宜春小胜玲珑剪。拂晓上瑶钗。春从鬓底来。   菱花频自照。粉面惊春早。淡拂晓山眉。为谁今日宜。

  • 提要·侯克中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五艮斋诗集       别集类四元提要【臣】等谨案艮斋诗集十四卷元侯克中撰克中字正卿真定人幼丧明聆羣儿诵书不终日能悉记其所授稍长习词章自谓不学可造诣既而悔之以为刋华食实莫首于

  • 四集卷三十五·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五古今体一百二十二首【丙申三】德材德为根本材枝干轻德重材实则乖辅世长民莫如德理繁治剧偶须材均窰椀歌承浆小盂谓之盌古惟用木因从木越器始乃出中唐椎轮其制犹淳朴均窰剏宋修内司黛质

  • 卷八十·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八十许浑浑字用晦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第为当涂太平二县令以病免起润州司马大中三年为监察御史厯虞部贠外郎睦郢二州刺史有丁夘集纪事曰浑纪梦诗序云余甞梦登山有宫室凌云人云此昆仑也既入见

  • ●卷四 德安守御录下(汤璹)·陈规

      ○赵寿寇德安三日引去   建炎四年五月十二日,群贼赵寿号“不忙”,自黄州领众数万余人,至孝感县界劫掠,遣人至本府,欲就招安。是月,有朝奉郎守尚书兵部员外郎、福建、广南东西、荆湖南北等路抚谕使冯康国到

  • 春秋别典卷六·薛虞畿

    鲁宣公【元年癸丑在位十八年周匡王五年】赵宣孟见骩桑之饿人为之下食而餔之与脯一朐拜受而不敢食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食之吾更与汝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以待因发酒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

  • ●南疆绎史勘本卷三十·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二十四山西:李虞夔陕西:孙守法(武大武、姚翀霄、卫天明、康姬命、王知礼、李世仁、曹三俊等)右山、陕义兵列传第二十四。◎南渡以来,视西土若弁髦矣;盗贼蹂躏之余,亦曾无一言计及者。乃得此

  • 袁继忠传·脱脱

    袁继忠,他的祖先是振武人,后来迁徙到并州。其父袁进,在后周任阶州防御使。继忠因父亲的官职补任右班殿直。太祖平定泽、潞,讨伐并、汾诸地时,继忠都参加战斗。乾德年间宋军征讨蜀地,他隶属于大将刘廷让军中。攻克蜀地后,任知

  • 后梁纪三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元年(辛未、911)·司马光

    后梁纪三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辛未,公元911年) [1]三月,乙酉朔,以天雄留后罗周翰为节度使。 [1]三月,乙酉朔(初一),后梁任命天雄留后罗周翰为天雄节度使。 [2]清海、静海节度使兼中书令南平襄王刘隐病亟,表其弟节度副使岩权知留后

  • 难一第三十六·韩非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闲,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

  • 卷七·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七宋 魏了翁 撰桓公三年至六年【一】桓於春不书王言十四失不班历三年注经之至嬴县正义曰桓公元年二年十年十八年凡四年於春有王九年春无王无月其余十三年虽春有月悉皆无王糓梁传曰桓无王

  • 卷二·佚名

    尔时世尊,化诸尼乾陀众已,即以方便善巧善说法。心住三摩呬多。舒金色臂经七昼夜。乃至普勇菩萨游十方世界。广作佛事已来还此土。是时普勇菩萨。从彼莲华上佛刹。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到於佛前礼佛足已,右绕三匝住立一面。

  • 佛说大般泥洹经卷第一·佚名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译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夷城力士生地。熙连河侧坚固林双树间。与八百亿比丘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般泥洹。时诸众生各各悦乐。自计清净无疑厌想。忽自觉悟今日如来应供等正觉。哀愍

  • 卷第二十三·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三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偈颂下 牧牛图十颂 未牧 头角生狞未受调。出门那管犯佳苗。云深泥滑山前路。背却家乡日转遥。 初调 忽然狭路得相逢。蓦鼻牵来不放松。顽性几回贪入草。拽来赖有握鞭童

  • 韵府拾遗·张廷玉

    一百一十二卷。清张廷玉等奉敕编撰。康熙五十五年,清圣祖康熙皇帝因《佩文韵府》收字词有遗,复命翰林院检讨张廷玉等“搜奇抉秘”,补其缺漏。康熙五十九年,续辑而成《韵府拾遗》。编排体例仍如《佩文韵府》。收《佩文韵府

  • 日本访书志补·杨守敬

    一卷。清杨守敬撰,近人王重民辑。杨氏出访日本期间,广收秘籍古本,编纂了《日本访书志》,但由于年老体弱,一些善本尚未整理、收录其中。王重民等人参考大量杨氏遗书、题跋,用数年时间,汇编成《日本访书志补》一卷,体例

  •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佚名

    经名: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朝。原为《八素真经》之一,后分出单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通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上清大洞真经目》著录《上清八素真经服日月皇

  •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佚名

    太上道君向广信真人述穷魂入地狱之咎由,劝人诵经。另有《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与本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