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日闻录全文

   《周礼·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郑氏曰:“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按:旌与节非一物,符节以合符为信,玺节以印封为信,则旌节以旌旗为信,又非瑞节之谓也。旌节旗类,孑孑干旌,招虞人以旌,为其有柄可揭,有斿可垂,故能建之于城,来者可指以为望也。若夫节者,汉之铜虎竹使符,唐之铜兽龟鱼,皆一类而异名也。考其意制,一物中分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礼有异数,故立为差等,上公以九为节,其宫室、车旗、衣服皆以九,侯、伯以七,子、男以五,皆是礼也。守邦国者以玉为节,守都鄙者以角为节,亦其一器而中分者也。中分为二,一留王所,一付守臣,为守土之信矣。是皆两判可合,无柄无斿,非旌旗之比也,后世但见《周官》旌与节同出而联文,遂以旌为节,误矣。且三节之出,皆辅以英簜。英簜者,断大竹两节间以为函也。汉世之节,则可仗可执,其制全非符节之比矣。苏武仗节牧羊,节旄尽落漠,节本垂赤旄,因戾太子之变而加黄旄,则此节正与旌类,不复古制矣。《宣和卤簿图》曰:“节者,黑漆竿,上施圆盘,周缀红丝,拂盘八层,碧油笼之,执人骑从也。”又曰:“《汉官仪》,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崔豹以为秦制也,今王公通用之,则夫以旄为节,秦世亦然,汉特因之耳。唐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旗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则是节变为旗,异于古矣。若夫汉世节柄,必用竹不用木者,正是附以英簜之义,以求近古也。簜者,竹之大者也,《禹贡》“筱簜”之簜是也。竹身大而节间长,其中可以藏节,故周人因竹而名之为节,汉人疑其为竹而遂用竹为柄,非也。英者,精英之义,谓为画函,未必不是。加画于竹,以严其制也。汉武天汉二年,遣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逐捕盗贼,以军法从事,得斩二千石以下。后世凡衔带使持节者,得擅斩杀,盖自汉始也。自汉以下,又有所谓建麾。崔豹曰:“麾,所以指麾,乘舆以黄,诸公以朱,剌史二千石以纁。”是则自人主以至二千石,皆可建以麾也。

  古者使有节传。节操也,瑞信也,谓持节者必尽人臣之节操。长一尺二寸,秦汉以下,改为旌幢之形,渐长数尺。传,则驰传也,谓奉之而疾行也。传以木为之,长尺五寸,书符于上。又以一板偕封以御史印章,所以为信也。魏武奏事有急,则以鸡羽插木檄,谓之羽檄。《说文》云:“檄以木简为之,长尺二寸。”若战克,乃书帛于漆竿之上,以明告中外,名曰露布。汉李云露布上书,移副三府。时劾官官用事,欲众闻知,亦为露布。

  古人拜、稽首、揖各有差等。“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则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言鲁据《周礼》,不肯答齐稽首也。盖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平衡谓磬折,头与腰如衡之平也。《公羊》“僖二年”:“荀息进,献公揖而进之。”注:“以手通指曰揖。”“文六年”:“赵盾北面再拜稽首。”注:“以头至地曰稽首,头至手曰拜手。”拜手,即今叉手,渭身屈,首不至地。

  白屋者,庶人屋也。《春秋》,丹桓宫楹,非礼也。在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黈,黄色也。按:此则屋楹循等级用采,庶人则不许,是以谓之白屋也。后世诸王皆朱其邸,及官寺皆施朱,非古矣。《南史》有一隐士,多游王门,或讥之,答曰:“诸君以为朱门,贫道如游蓬户。”又主父偃曰:“士或起白屋而致三公。”颜注云:“以白茅覆屋,非也。古者宫室有度,官不及数,则屋室皆露本材,不容僭施采画,是为白屋也。”是故山节藻覆、丹楹刻桷,以诸侯大夫而越等用之,犹见讥诮,则庶人之家,其屋当白屋也。白茅覆屋,古今无传。后世诸侯王及达官所居之室,概饰以朱,故曰朱门,又曰朱邸,以别于白屋也。故凡庶人所居,皆曰白屋矣。

  诛,责也。《曲礼》曰:“以足蹙路马刍有诛。”孔子曰:“于予与何诛?”其在国法,虽小罚,皆可名为诛也。汉法,不下殿门,罚金四两;蹙路马之刍,以为不敬,有罚;他马有与路马同道,不自敛退,乃与路马齐行,是谓之齿有罚。故曰“齿路马有诛”。《慎子》:“有虞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韠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有虞之诛也。斩人支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当世用刑,而民不从。

  《通俗文》曰:“门,首饰,谓之铺首。”《风俗通》曰:“门户铺首。”扬雄《甘泉赋》曰“排玉户而扬金铺兮,发兰蕙与芎藭”是也。《说文》曰:“门扇镮谓之铺首。”李尤《平乐观赋》曰“过洞房之辅闼,历金镮之华铺”是也。《风俗通》又引百家书曰:“输般见水上蠡,谓之曰:‘开汝头,见汝形。’蠡适出其头,般以足画图之。蠡引闭其户,终不可开。设之门户,欲使闭藏如此固密也。”《义训》曰:“门饰,金谓之铺,铺谓之鏂,鏂音讴,今俗谓‘浮沤丁’者也。”刘孝威诗:“金铺玉琐琉璃扉,花钿宝镜织成衣。”江总诗:“兔影脉脉照金铺,虬水滴滴泻玉壶。”沈佺期诗:“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古者,印绶必自佩之。天子视朝,玺亦自佩也。《汉·元后传》,高祖即位,即服秦传国玺。王莽时,孺子婴未立,玺藏长乐宫。故昌邑王傅所谓而听人脱其玺绶乎?按:此天子之玺,每朝必自佩之也。

  鱼袋,本唐制也,盖所以明贵贱、应宣召。左二右一,其饰有玉、金、银三等,其符题云某位某姓某名,书已,乃析而二之,右付其入,所谓右一者也;左则藏之于内,或有宣召,即内出左契,以与右合,而参验之也。汉太守之官,必得左符以出,至郡用以为验。盖右符先已留州,故令以左合右也。唐刺史亦执左鱼至州,与右鱼合契,亦其制也。左鱼之外,又有敕牒将之,故兼名鱼书。武后改鱼为龟。宋袭唐制,按官品而授之,使得佩带而为显荣,则合符之制,不复举用也。

  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开元初,敕百官所服带,三品以上,听饰以玉。至宋,玉带则出特赐,须得閤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则体益以重,后亲王皆服玉带。元丰中,创造玉鱼,赐嘉、岐二王,易金鱼不用,自此遂为王故事。

  唐天宝元年,敕面以三斤四两为一斗。开元九年,敕度以十寸为尺,尺二寸为大尺;量以十升为斗,斗三升为大斗,皆以秬黍为定。又,《通典》叙六朝赋税,谓王制曰:“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六分,度量三升当今一升,称以三两当今一两,尺以一尺二寸当今一尺。”注云:“今,谓即时。”盖指杜佑之时也。唐时一尺皆六朝制一尺二寸也。

  宋二相以下阶衔分左右,有出身人冠左,无出身人冠右,则因坐位而致误也。古人得罪下迁者,皆名曰左迁。汉法,仕于诸侯者,亦名为左官。则以左为卑,其来久矣。

  琼,《说文》:“赤玉也。”《左传》:“楚子玉琼弁玉缨。”按:此则玉与琼皆对别言之,若等是玉,不分言也。今人以琼比梅雪,误矣。

  《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玉篇》“葑,芜菁也。菲,菜也。”古者,祭之用牲,以上体为贵,羊首、牛首,肩、臑、心、肺,皆上体也。至于肾、肠、臀、足之类,皆不用,以其在下而污秽也。芜菁之叶可食,而不如其根之美,故不弃下体也。

  古者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卿,卿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又有所谓厮养者。厮,析薪者;养,养马者。今人称从人为皂隶,称奴婢为重台。又,古者,诸侯之臣自称于天子曰陪臣。陪,重也。

  皇元累朝即位之初,必降诏天下,惟西番一诏,用青纻丝书粉,诏文绣以白绒,穿珍珠网于其上,宝用珊瑚珠盖之。如此赍至其国,张于帝师所居殿中,可谓盛哉。

  古无纸,专用简牍。简,以竹为之;牍,以木为之。郑康成释《诗》,别为注文,以附毛公本文之下,以片竹书之,故特名之为笺。其字亦从竹。

  国朝故事,以蒙占、色目不谙政事,必以汉人佐之。官府色目居长,次设判署正官,谓其识治体、练时务也。近年以来,正官多不识字。至正年间淮东有一路总管在任,省札行下,辨验收差课程钱谷,唤该史怒曰:“省札云便检钱,许多钞在库,如何不便检?”错以“辨验”为“便检”也。又,一县令修理谯楼,读谯为焦,又读羁管为霸管,又以首领官只管祗候,至今以为笑谈。唐萧炅为户部侍郎,素不学,一日在中书读伏腊为伏猎。严挺之讥之曰:“中书岂容伏猎侍郎耶?”一语之失,载诸史册,千古之耻。

  月者,太阴之精。其行之道,斜带黄道,有迟有疾,十三日有奇在黄道表,十三日有奇在黄道里。表里极远者,去黄道六度,日光照之,则见其明;日光所不照,则谓之魄。郑夹漈云:“月望之日,日月相望,人居其间,尽睹其明,故形圆也。二弦之日,日照其侧,人观其旁,故半魄也。晦朔之日,日照其表,人在其里,故不见也。”扬子云曰:“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其■〈辶朔〉于日乎,理固该尽,而不如沈括之言能发越其状也。沈括曰:“月如银圜,圜本无光,日耀之乃有光矣。”用其说思之,则其魄是银圜之背日而暗者也,其明是银圜得日而光彩溢者也。月十五日,两曜相当,银圜通身,皆受日景,故全轮皆白,而人以为满也。此所谓人在其间而尽睹其明也。过望则月轮转与日远,其圜但偏侧受照,而光彩不全,故其暗处遂名为魄,此所谓人观其旁而不能尽睹也。究其实致,则是日光所及,有全有不全,而月质本无圆缺也。郑氏、扬子之说既得其理,沈氏耀圜之说又能尽发其状矣。张衡曰:“日光不照,谓之暗虚,暗虚逢日则日蚀,值星则星亡。”朱子曰:“日月皆右行于天,一昼一夜则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故日一岁一周天,月则二十九日有奇。而一周天又逐及于日,而与之会,以成阴阳、寒暑之节。一岁凡十二会,方会则月光都尽而为晦,已会则月光复苏而为朔,朔后晦前,各十五日。日月相对,则月光正满而为望。晦、朔而日月之合,东西同度,南北同道,则月掩日,而日为之蚀。望而日月之对,同度同道,则月亢日,而月为之蚀。是皆有常度矣。《传》曰:天有十二次,日月右行,每晦日共会于一次之中,名之会朔。次者,位也。日月所会谓之辰,即十二辰之次也。”盖以九州之地,十二国之分野系焉。正月会于亥,鹑訾之次,卫之分野;二月会于戌,降娄之次,鲁之分野;三月会于酉,大梁之次,赵之分野;四月会于申,实沈之次,晋之分野;五月会于未,鹑首之次,秦之分野;六月会于午,鹑火之次,周之分野;七月会于巳,鹑尾之次,楚之分野;八月会于辰,寿星之次,郑之分野;九月会于卯,大火之次,宋之分野;十月会于寅,析木之次,燕之分野;十一月会于丑,星纪之次,吴、越分野;十二月会于子,元枵之次,齐之分野。

  凡官寺吏卒,率以晨、晡两时致礼,俗呼衙府。《说文》云:“吏以晡时听事,申旦政也。”则凡官府日再听事,吏卒因之亦两致其敬,当用“衙晡”字。府,晡声之讹也。

  背嵬者,大将帐前骁勇人也。章氏《稿简·赘笔》云:“背嵬即团牌也,以皮为之,朱漆金光,焕耀向日,即今军旅所用者。”

  至正壬辰,平江郡守六十,差民夫筑城。传言于旧城址下得一石,上镌云:“三十八,十八子,寅卯年,至辰巳,合收张翼,同为列国。不在常,不在祥,切须款款细思量;旦卜水,暮愁米,浮图倒地莫扶起;修右岸,重开河,军民拍手笑呵呵。日出屋东头,鲤鱼山上游;星从月里过,会在午年头。”访问不得其实。予后于松江偶见前人一《日录》亦载此语,乃知此语不特见于严江,盖已谶于前矣。

  至正甲辰秋七月十七日夜,雷电大作,余杭武康山中一时洪水泛涨,山石崩裂数十余处,大风拔树,漂流民居,山路化为溪涧,溪涧反塞为平路,死伤者众。后二年有兵兴之变。

  国朝通例,妇人犯盐,罪坐夫男。至正丁亥,李堂卿为两浙运司,海宁州一妇人犯私盐,上有翁在。李改一检云:“舍翁论妇,于理未然。舍妇论翁,于法未当。”合下仰照验施行,遂两释之,可谓权宜矣。

  至元年间,徐子方为陕西省郎中,有属路申解,内漏落头行一“圣”字。吏欲问罪,以为不敬。徐公改检云:“照得来解第一行脱漏第三字,今将元文随此发去,仰重别具解申来,亦可以为吹毛求疵之戒。”

  晋魏之后,官至贵品者,其门得施行马。行马者,即今官府前叉子是也。《周礼》谓之“梐枑行马”。枑,木也,互其木,遮阑于门。

  《西都赋》:“后宫兰掖椒房,乃后妃之室。”吕向曰:“掖庭在天子左右,如肘腋也。”

  古者,师出无常处,所在张幕居之,以将帅得称府,故曰幕府。

  古者,斩人必加鍖上而斫之,故曰伏铁质。质者,鍖也。

  扁题字数奇而不偶者,古今往往皆增一“之”字,如大成殿,则曰大成之殿,不知起于何时?

  罗国器,杭州人。后至元丙子,为行金玉府总管,有一匠慢工,案具而恕之。同僚问其故。罗曰:“吾闻其新娶,若挞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口舌之余,则有不测之事存焉。”余按宋曹彬知徐州,有吏犯罪既具,逾年而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必以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故缓其事,然法未尝屈焉。”二事相符,仁人之用心也。

  国初,杭城每岁三月初八日迎佛会。有一士人建言,欲援例迎夫子。事上,有司申省,省送江浙儒司定议。省典傅景文作词云:“省府相度,当为不为,与不当为而为,皆非圣人之道。孔子之教,垂宪万世。今杭州路申前件事,仰连送江浙儒司。考核典故,稽诸经史,可以施之于今,行之于后,无愧于古。保结连呈。”

  托欢(旧作“脱欢”,今改正)为浙江相日,忽御赐龙衣一袭,才服于身,偶一宣使在旁研墨,失手误溅其衣。宣使大惧,叩头请罪。丞相徐徐笑曰:“汝非故也,何以惧为?”又一日,有一省典伪为省文,效丞相押字。事发,属司欲送理问按治。丞相取其文观之,手裂其纸,乃曰:“此押字正是我的,如何是伪?”置之不理,其大度皆此类。

  阿抡特穆尔(旧作“阿怜帖木儿”,今改正)北庭王,一日,访西镇国吉哩什迪(旧作“吉剌失的”,今改正)长老。长老迎之甚喜,留坐,嘱侍者取床后好酒一尊为礼。长老执杯,王尽饮之。长老曰:“尊客远来当进两杯。”王复饮之,回盏及唇。长老大惊,乃酽醋也,即欲捶侍者。王曰:“酒醋皆米为,我不厌之,何怒耶?”长老怒不能释。王曰:“汝留我坐,须勿怒。我有佳酝取来,尽欢而罢。”

  至元年间,有一御史分巡。民以争田事告之曰:“此连年不绝官事,以为务停。”御史乃曰:“传我言语,开了务者。”又,至正年间,松江一推官提牢见重囚,问之曰:“汝是正身替头。”狱卒闻之掩口。又,一知府到任,村民告里正把持,知府怒曰:“三十七打罢这厮。”昔宋仁宗朝,张观知开封府,民犯夜禁,问之曰:“见有人否?”一言之失,书之史册,百世之耻,可不慎欤!

  俗言:“三世仕宦,方会著衣吃饭。”愚谓:三世仕宦,子孙必是奢侈享用之极。衣不肯著浣濯补缀,必欲鲜华;食不肯飧疏粝菲薄,必欲精凿,此所谓着衣吃饭也。殊不知富贵者,贫贱之基;奢侈者,寥落之由;丰腆者,困苦之自。盖子孙不学,而颛蒙穷奢极欲,而无德以将之,其衰必矣。

  白玉蟾降笔跋其像云:“这先生,神气清;玉之英,蟾之精。三光之明,万物之灵;大道无名,元亨利贞。”

  赵子昂令陈鉴如写神,援笔至唇,乃曰:“何以谓之人中?今乃若以一身之中言之,当在脐腹间。指此谓之中,何也?盖自此而上眼、耳、鼻皆双窍,此以下口及二便皆单窍,成一泰卦耳。故因此名中也。”满坐叹服。

  真西山题一《三教图》,佛道同坐,夫子拜下。题云:“老子喜说虚无,释迦只谈舍利。夫子闻之,笑倒在地。”又一《三教图》,题云:“子曰佛说道言,所喻无非至理。三人必有我师,一以贯之曰唯。”

  《江行录》云:“禽鸟翻飞,天色昏淡,云行急头腮热;日月昏晕,星宿动摇,灯火焰明作声。皆有大风之兆,当预防不测。”又云:“鸡毛招风,乙酉、丁酉日,烧三岁雄雉鸡羽扬灰,风立至。”

  扬州路儒学书阁《魁星赞》曰:“杓携龙角,魁枕参首。韪哉变化,蹴踏星斗。弭风驾云,来游帝旁。斡旋枢极,霖雨八方。”

  三代后惟佛为盛,为佛者曰:“佛能为福田利益也。”非佛者曰:“事佛求福,反更得祸,佛不足信也。”为佛者曰:“福祚皆佛报应也。”非佛者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所坠之地不同,故贵贱各有殊途。天下本无佛也”。以愚考之,佛岂为祸福者哉?祸福自各以其类至尔!岂佛之所能为哉?佛本自谓西域国王之子,正以厌苦人间事,舍俗出家,而称佛。佛之言觉也,觉人世之事,皆非也。为佛而惟求寂灭,曰寂曰灭,死即已矣,无复余事也,安得既死之后,尚为祸福,如今人所云者。假如今之说能为人祸福也,为祸福于昭昭,使人皆期颐也,世岂有人皆期颐者乎?免贫贱使尽富贵,除灾厄使尽安乐也,世岂有尽富贵、尽安乐者乎?为祸福于冥冥,使有罪者出之地狱,置之天堂也;死者日或万人,求佛牒而出之者日亦万人,是天下之造恶者皆得生天。阎罗王日受关节不暇,一不得直笔于其间,阎罗王之司存遂可废罢,而佛为幽冥中受嘱行私,不顾是非曲直,强霸公事之渠魁也,有此理否乎?佛其肯为之乎?阎罗王其肯徇之乎?然则何为而有祸福之说也?呜呼!是可知矣。世俗传讹,觌面不同,字经三写,乌焉成马。况隔万里之远,又经重译而来,其有杂伪,孰从而辨?故凡祸福之说,特冒佛之名,皆吾中国之人依仿而托之者也。佛书之初入中国也,仅四十二章,本不言祸福。其说知足,本于《老子》;其书分章,本于《孝经》,盖中国之人译之然也。言天堂,则宋玉天门九关之说;言地狱,则宋玉幽都土伯之说;言轮回,则《汉书》载鬼之说。因《列子》寓言西极化人,遂生西方极乐;因《离骚》寓言女岐九子,遂生九子母;因邹衍以禹九州演为九九,复演为九之又九,遂增展为十万亿国土;因道家谓昆仑山高二千五百里,日月常相隐避,以为光明,遂推广而为日月循环,须弥山照临四世界;因《孟子》道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于是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汝等来世皆当作佛;因《墨子》言兼爱,视其邻之子犹其兄之子,于是谓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因《老子》言为吾大患者,以吾有身,于是谓肉身为血、肉、皮,耳、目、口、鼻、身、意为六根;因《老子》言可道非道,可名非名,于是谓一切有相皆为非相;因《庄子》言死灰其心,槁木其形,于是谓禅寂入定,坐脱立亡。凡尔皆吾中国之人译之然也。佛书之称自西域来者,不出此数端而已,皆译者遍猎中国之书而为之。其后虽称唐僧取西域经律论辏成三万五千四十八卷,其事《通鉴》所不载。唐僧法明欲谄武后为弥勒下生,撰《大云经》四卷,上之。朱文公谓《楞严经》本只咒语,中间道理皆房融添入。李伯纪之子谓《维摩经》是南北朝时一贵人所撰,黄山谷亦谓普通中事,本不从葱岭来。司马公又谓佛书独《般若经》最多,至六百卷,后人撮其要为《心经》,而《圆觉经》裴休所为,盖皆文人绮语艳而眩人。世俗悦于其文,因反指为佛之精语耳。汉末甘忠可造《包元太平经》,北魏董谧献《服饵仙经》,宋妖贼亦尝为《五龙滴泪经》,占候则有《地母经》,谶语则有《博文经》。况译经有使,润文有官,其制近宋尚存。太子兴国中,置译经院,延梵学僧翻译新经,每岁诞节必进新经。佛灭度已几年,而经乃有新经?唐三藏后取经者何人,而经乃有岁进?其曰经云者,盖因汉人名孔子之书为经,故亦例名其书为经,不知经之言常也。孔子之道,万世常行,其书可以名经;佛说无常,正与经相反,不可以经名也。其寺云者,盖因汉世处天竺僧于鸿胪寺,故亦就名其屋为寺,不知寺之言侍也。鸿胪官舍近联禁署,所以名寺;佛说不许亲近国王大臣,正与侍相反,不可以寺名也。其曰斋云者,因三代斋戒以事鬼神为斋,故亦饰名其敛膝就食为斋,不知斋之言齐也。端居静念,其心齐一,可以名斋;饮食人之大欲,佛法节其所欲,日仅一得食,及其仅而得食,饥渴已迫,贪馋乘之,其心纷乱,正与斋相反,不可以斋名也。古者,祖有功、宗有德,皆以圣帝明王大济生民为功德;今乃梵呗歌声,花鼓优戏,亦名功德。《老子》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名三宝,所指者,德也;今乃自贵其身,与佛,与法,亦名三宝。古人席地而坐,讲说者,中晋三席空地,以备指画,席各三尺三寸三分,合而成丈,名方丈,所指者,地也;今说法已别有堂,复崇大其寝室,与佛殿相峥嵘,亦名方丈。众生二字,本出祭法;供养二字,本出《左传》;布施二字,本出《鸿烈》;于意云何,本后汉语;何以故,本晋人语;精舍,本曹操语;庵,本王充语;门徒,本汉人从学之称;僚,本古人同官之称;前资,本唐人仕宦者已去官之称,今佛氏皆袭用之。考其字义则何往而非?此犹袭取吾书之语也。至于自为门户,尤更纷纷。佛一也,而分为三,曰律,曰教,曰禅;律一也,又分为二,曰资待律,曰南山律;教一也,亦分为三,曰天台教,曰贤首教,曰华严教;禅一也,复分为五,曰云门宗,曰法眼宗,曰沩仰宗,曰曹洞宗,曰临济宗。凡此纷纷,皆出近世,又孰为佛之真耶?因尝论佛与道类也,道之说出中国,书同文,不经译,难于为期者也,犹且无所不用其欺。黄帝所葬桥山,而云乘龙上天;老子死于中国,而云乘青牛出函关;老子亦人也,而云剖母左腋而生,生而发已白;甚至刘安以谋逆族诛,而反夸鸡犬亦仙;叶静能以逆党枭首,而尚侈天师灵迹。难于为期者,其欺犹至此甚!佛之说出远夷,书不同文,屡经翻译,易于为欺,莫此为甚!其欺又将何所不至乎?佛书言十万亿国之西有极乐世界,犹道之言海上有三神山也;佛书言极乐世界有无量寿佛,犹道之言三神山有长生不死之仙也。彼皆知人情贪生而恶死,乐富贵而悲贫贱,故特铺张华侈,穷极人欲,指空画无,切中其心髓,以深入之,佛书则高于道家之说,而其说弥巧。道言三神山近在海上,求长生药不得,方士往往腰斩伏辜;佛书推远于十万亿国土之外,无可究诘者矣。道言安期生等,庶几可遇,而无其验;佛书谓托生西方,在此身死灭之后,一切推堕于茫昧而不问矣。夫佛亦人耳,亦禀天地之阴阳,亦受父母之血气,亦衣食以治生,亦老病而死,惟其弃王公太子而出家,辞宫居服食而行丐,绝类离群,独洁其身,前乎此时,未有此人,故见以为异闻者,益以为异。四海之广,千载之远,传而闻之者愈益以为异,增饰夸大,渐至于诞,而好事者,因附借之为伪书耳。以生日而九龙吐水,幼时出游四门,是生即为佛矣;何为娶妻生子,方称出家修道?又曰天龙八部国王大臣皆来座下以听说法,已受人天供养矣;何为跣足持钵,自出乞食行道?又曰眉间放白毫光照见东方十万亿国土皆在座下,以听说法,是天竺以东无一国不在其法会矣。何天竺在月氐,去洛阳万六千三百七十里,所隔不过拘弥、可置、西夜、德若、条枝、安息、大康数国;自洛阳东至大海,仅逾千里,即与大海中日本国为界,日本以东,有去无返,人舟不可复回,方言谓之泻,书传谓之尾闾,殆即天地极处。是天竺以东,才十余国,而大言十万亿国,可乎?若天竺以西,则班超尝分使至西海极处,自中国而往行四万里,又安得大言天竺之西过十万亿国,更有极乐世界无穷无尽者乎?盖尝讶其欺诞之太甚,戏问佞佛者曰:“佛,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也,何为而有丈六金身?”曰:“既成佛而变也。”余曰:“血与肉,柔者也,尚变而为金之刚;齿与骨,刚者也,何反不并变为金,乃以常人之齿骨来中国,为羚羊角一叩而碎?”其人无以对。又问之曰:“佛中年出家,晚年成道,仅年七十余,而终不知于何时说法,而经至有八万四千卷之多?”曰:“佛能缩无量劫为刹那顷,人见其住世甚短,而不知其说法之时甚长也。”余曰:“佛若自旷劫以来,即便说法,则缩长为短,无由可知。今明云生周昭王之二十四年,没于周穆王之五十二年,岁月有定,于何而缩?”亦无以对。又问之曰:“佛以人间为苦海,人事为火宅,唯恐去之不速,幸而一旦得死,是脱苦海、离火宅,得返安乐、清凉之界也,宜何如其喜!今乃十大弟子噫嘤涕泣,无异世俗儿女子悲恋之情,是以生为苦耶?死为苦耶?人世为乐耶?佛国为乐耶?”又惊怛不知所对。凡若此者,何也?撰佛之书,务佛之神,故肆其诬诞,务以惊动愚俗,而不暇计其理之所无,说之易穷也。此其为书以夸佛者,其欺已如此!若其假佛以说者,其欺又岂为少哉?佛书莫重于《金刚》、《般若》,其说主于荡空,若曰如来说佛,即非是佛,是名是佛,大要不出此一语而止,乃复从而遍引事物;曰即非某,是非某,以至涉为千百,无非此一语,而佛亦何若是之不惮烦,因其一语演为一卷。欧阳公谓佛书数十万言,数谈可尽,正指此类。今乃谓《金刚经》未入中国尚千卷,一语已演一卷,更演千卷乎?又莫重于《法华》,其书号为大乘,乃高自称誉,谓若持此经当获其福;若此书正非此经,而特出于他人之赞扬者,不知《法华》正经,其果何在?其言天堂谓三十三天,其上一半本身皆有光明,至山腹下,始伏日月之光,大抵光明在上,其下无有不烛;若其上一半合十五天诸天之光,岂不能下照,而待日月以补缺?诸天光明,岂流萤自照者比耶?其言地狱谓最下为无间地狱,无数罪人,狱满罪人亦满,是罪人之在地狱如鸡子黄,充实鸡子壳,无复更有余地,则刀山剑树于何地而设凶险?牛头狱卒于何处而施拷掠?又谓地狱火烧日夜之间,万亿成坏,是罪人哀恸,其中乱起乱灭,细于微尘,速于瞬息,岂复知有苦恼?而司地狱者,亦何时而定其罪成其狱耶?他如既说无常,又言常住;既言一尘不染,又言万法俱摄;既说不许亲近国王大臣,又言佛法付托国王大臣;既说不可以色求我,以声音求我,又言黄金布地,音乐自然;既说佛以多劫修来,方得成佛,又言众生随念,即得往生;既说大阿罗汉屡劫修行,未得成佛,又言阿世王弑君弑父,当入无间地狱,一求事佛,即得生天。言语反覆如此,果何者为佛之真耶?甚至《如如居士语录》称,舍田一亩入寺,生某天,出某经;入寺费汤一勺,坏烂其身,出某经。佛于桑下不敢三宿,于何有寺而令人舍田?佛既不曾有寺,于何设浴而禁人费汤?此等之经,果出于佛否耶?或出于佛,则舍田之赏,何如此之太滥?费汤之罚,何如此之太惨?佛号以利益一切为心,乃不量本情,不问轻重,贪忍自私,一至此极乎?佛书之多欺伪,至此益彰彰明甚。而伪为佛书者之谋衣食,穷迫一至于此,亦可哀矣。奈何浸淫之久,尊信之笃,无一觉其为伪?然有一说可证其伪,日月东出而西没,有目者所共睹,今乃云日月无出没,乃从须弥山循环而转。若果其然,当以循环之渐次为昏明,何为天下之广,皆卯而旦,酉而昏,亦当以东西之相望为均平?何为一岁之间,冬夏有长短,朔望有交蚀?是其言日月者既妄矣。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月所经行不过一百七万四千里,明历者所共知,今乃云须弥山外先以七重宝山,山各四万二千由旬,七重山外维以二十三重之林,林之间各有池,亦数百由旬。由旬者,华言四十里。不知合而计之,当几亿万里?若果其然,则日南之邑北景,阴山之地夏雪,何为天地之间,南北相去无几?四夷之外皆海,四海之外皆冥漠,何为周匝皆水,不见高山巨林,次第层地而登天?是其言天地者又妄矣。天地日月,人所知见者,其说且妄,况其言天地日月之外人所不知不见者乎?考论至此,是灼然无须弥山。无须弥山,则无东西方十万亿国。无东西方十万亿国,则亦无此世界外三千大千吐界。彼愚不肖者,真以为有而惑之,则大可怜尔!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脱脱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五十一·脱脱
  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赵尔巽
  第十一回 唐太子发兵平山左 李大使乘胜下丹阳·蔡东藩
  卷十一·凌雪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六·佚名
  卷二十三·陈均
  卷五十九·郝经
  序·缪荃孙
  司马彪续汉书卷三·周天游
  三十四、适馆授餐·包天笑
  卷三·李天根
  冯迁传·令狐德棻
  韩晋明传·李延寿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吴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关汉卿

    (鲁肃上,云)欢来不似今朝,喜来那逢今日?小官鲁子敬是也。我使黄文持书去请关公,欣喜许今日赴会,荆襄地合归还俺江东。英雄甲士已暗藏壁衣之后,令人江上相候,见船到便来报我知道。(正末关公引周仓上,云)周仓,将到那里也?(周云)来到大江

  • 卷58 ·佚名

    仇远 题西梵一翁双清轩 上人碧云房,苔地不盈丈。 古石六七株,修竹覆其上。 石兄既奇秀,竹君亦高尚。 岁晚永相依,屹不染尘坱。 方参香严师,曾识牛丞相。 解鞍时一息,吾其得閒放。 仇远 题西

  • 卷六百九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杜荀鹤杜荀鹤字彦之池州人有诗名自号九华山人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衆怒欲杀之而未及天佑初卒自序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三·佚名

    正统元年春正月丁卯 上诣 奉先殿 太皇太后宫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正朝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 太皇太后 皇太后俱免命妇朝贺○戊辰琉球国中山王尚巴志遣使者伍是坚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赐宴并彩币等物有差○己巳 宣宗章

  • 卷七·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七元 胡一桂 撰西汉汉高帝【太祖】姓刘名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沛郡名在徐州】父太公【後尊号太上皇】母媪感蛟龙而生帝【始皇即位甲寅岁生媪息大泽陂梦神遇雷电昼晦太公往视见蛟龙其上】隆

  • 何逊传·李延寿

    何逊字仲言,八岁就能作诗,二十岁时,州中选为秀才。南乡人范云看见何逊对皇上策问的回答,大加赞赏,因而与他结为忘年交。范云对关系亲近的人说:“近来我观察文人,质朴的过于柔弱,华丽的又失于庸俗,那种能够清而不浊,适合古今标准

  • 卷二百三十三·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征伐宋高宗时直龙图阁李光乞车驾亲征劄子曰臣闻能扶天下之危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则获天下之福故圣人不畏多难畏无难盖多难之世怀

  • 恒公(元年~十八年)·谷梁赤

    桓公元年元年春。王。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为无王之道,遂可以至焉尔。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正月,公即位。继故不言即位,正也。继故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

  • 第二章 工不行大同则工党业主相争,将成国乱·梁启超

      若夫工业之争,近年尤剧。盖以机器既创,尽夺小工,畴昔手足之烈,一独人可为之者,今则皆为大厂之机器所攘,而小工无所谋食矣。而能作大厂之机器者,必具大资本家而后能为之。故今者一大制造厂、一大铁道轮船厂、一大商厂,乃

  • 卷三十三·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十三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缁衣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集说应氏曰命当依书作灵善也窃案古人引书诗多有字句小异者得其大指所在借以发明吾意而已尚书吕刑本文匪用灵此改为命未尝不可通郑

  •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一三三)大品优婆离经第十七(第三念诵)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那难陀。在波婆离奈林。尔时。长苦行尼揵中后彷佯。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于是。世尊问曰。苦行尼揵亲子施设几行。令不

  •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二·安慧

        尊者安惠造  论如有颂言。  诸佛出现乐  演说正法乐  僧众和合乐  同修勇进乐  论说。北俱卢洲衣重一两。四天王众天衣重半两。三十三天衣重一铢。夜摩天衣重半铢。睹史多天衣重一铢中四分之一。

  • 郭店楚墓竹简·佚名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楚文字竹简。竹简分道家、儒家著作两部分,道家著作为二种四篇,儒家著作为十一种十四篇。专家认为,墓主为楚太子的老师,墓中出土的道、儒两家著作,比

  • 梁谿漫志·费衮

    宋代笔记。费衮著。全书共有一百六十余篇,分为十卷。每篇皆有标题目录。其排列次序大致以类相从。此书前5卷主要记载朝廷典章制度、士林轶事,关于苏轼的记载尤多。其间贬斥蔡京父子,同情元祐党人,于苏轼则推崇备至,显

  • 白金的女体塑像·穆时英

    短篇小说。穆时英作。1934年上海现代书局出版,描写一位男性医生见到女病人的裸体时的性心理;

  • 民国黑社会·佚名

    《民国黑社会》一书,叙写和剖析了民国时期各种丑恶、黑暗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的五种:骗、赌、帮、烟、娼。本书每一部分都写了数十个曲折的、甚至有点离奇的、但却是真实的、发人深思的故事。

  • 大旗·杨朔

    短篇小说。杨朔作。北京作家出版社于1960年2月出版。

  • 高峰原妙禅师语录·高峰原妙

    全一卷。又作高峰大师语录。宋代僧原妙(1238~1295)撰,元代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收录湖州双髻庵示众法语、西天目山师子禅寺开堂语要、拈古、补遗、偈颂、赞佛祖、行状、塔铭、音释等。元代洪乔祖另编有高峰原妙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