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章 养生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语译

人始于生而终于死。当人生的时候,四肢九窍都属于生;当人死的时候,四肢九窍也都属于死。再看人生的过程,自幼至死,中间有许多劳动,动必有损,以至四肢九窍也都归向了死地。这是什么缘故?实在是因为愈看重肉体,愈保不住它啊!

听说善养生的人,在陆上行走,遇不见攻击的牛虎;在军中作战,碰不到杀伤人的兵刃。牛虽凶悍,却无法以角来攻击;虎虽勇猛,爪子也没了用处;刀刃虽利,却难以使用。这乃是因为善养生的人,绝不进入致死的境地。

一些年轻的道家,常把老子的哲学思想拿来作为自己的诗集主旨。有关生之悲哀和死之神秘这方面的感触,老子虽有,却很少提到。而庄子,不但慨叹世俗生命的短促,对死亡的神秘感到迷惑,而且以天赋的诗人文笔,写下了自己的感言。

以下便是庄子最优美的篇章——生死谈。

生是死的结束,死是生的开始

《庄子》之《知北游》

谁知道生死两方面的关联性?人所以能生,是因为气的集聚,气聚便是生,气散就是死。生死原是互为循环,我又何必为此忧虑?人们喜欢生的神奇,厌恶死的腐臭,岂不知臭腐会转为神奇,神奇又将化为臭腐。万物本就是一体的啊!

人类灵魂的颤动

《庄子》之《齐物论》

人的灵魂在睡时关闭也好,醒后活动也好,其和环境都脱不了争斗关系。不管那是宽大懒散的人,或深沉狡猾、谨密小心的人,只要他们心意一动,随之而来的,不是提心吊胆,就是丧魂失魄。

他们的心神像是射出去的利箭,专门窥伺别人的是非以便攻击;又好像突发的咒语,在耐心等候制胜的机会。如此驰逐竞争,使他们的精神像萧飒的秋冬一样,一天天消沉下去,无法自拔,更别说恢复本性。最后,这衰微的心灵日渐枯竭,慢慢走向死亡。

人的心灵,时而欣喜,时而愤怒,时而悲哀,时而欢乐,时而忧虑长叹,时而犹豫固执,时而轻佻放纵,时而张狂作态,好像气息吹进虚寂的窍孔所发出的声音,又像是地气蒸发凝结成的朝氲。

这些变化,日夜轮流替代,呈现在我们眼前,可是遗憾的是不知它们来自何处?如果真能领悟,便不难了解宇宙间生生化化的道理了。

如果没有这些情绪的变化,就没有我;如果没有我,又哪能感觉出它们的演变?可见我与它们是最接近的,然而却又不知它们是受谁的主使。仿佛真有个“灵魂”存在。尽管看不到它的形迹,倒可看到它的作用;尽管看不到它的形状,却知它本就是真实的存在。

再以人体来比喻:人体具备了百骸、九窍、六脏等各部。在这些成分中,人最喜欢哪一个?是全都喜欢,还是偏爱哪一个?或是把它们当服侍我的臣仆看待?若是臣仆,它们的行为就是被动的,当然就意味着有某个“灵魂”在控制它们。

你知道这“真灵”也罢,不知道也罢,对它的真实性并不会有什么增损。人既生,就有形体;有形体,就有死亡。纵然不是立即死去,也不过偷生世上,坐待死神的降临罢了。就这样天天和外来的事物抵触,看着光阴飞逝而过,却又无法阻止,岂不是太可悲了吗?

终身劳碌,见不到辛苦的果实;疲累至死,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样的人生岂不太可叹、太可怜了吗?有人或认为形体无恙,便不会死亡,但是,这又有什么意思?要知道,形体一旦死亡,精神和心灵也随着毁灭,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人生在世,原就是这样迷糊吗?还是只有我迷糊,别人不迷糊?

梦见饮酒作乐的人,醒后反遇悲伤的事

《庄子》之《齐物论》《大宗师》

我怎知道贪生不是迷惑,怕死不是像流落异乡的孤儿?

丽姬是艾地封疆官的女儿,当晋王迎娶她的时候,哭得像个泪人似的。等她到了晋王的宫里,和晋王睡在舒适的床上,吃着美味的菜蔬肉羹,这才懊悔当初不该哭泣。我怎知道死了的人,不会像丽姬那样,懊悔当初不该求生呢?

梦见饮酒作乐的人,早晨起来却碰到悲伤哭泣的事;梦见伤心痛哭的,醒后反有像打猎那样快乐的事发生。当人在梦境中,并不晓得那是梦;而人生在世深入迷途,又像在做梦一般;人在梦醒后,才知道以前是梦;人死了譬如大醒,那时才知道人生也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可是有些愚蠢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活在梦中,还以为自己清醒得很,一副什么都知道的神情。整天君呀、民呀、贵呀、贱呀,喊个不停!真是执迷不悟,心胸狭窄极了。

孔丘和你都在做梦,说你们做梦的我也是在做梦。这些话常人听了,必以为怪异。但在万世之后,还怕遇不到一个解得开这个道理的大圣人吗?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爱生存,也不知道憎恨死亡。”

人生短促

《庄子》之《知北游》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驹穿过石隙一般,转瞬即逝。万物突然生,突然长,又突然地衰退死亡,莫不是顺着自然的变化而来。但是生物却因此而哀伤,人类更因此而悲痛。其实,离开人世就好像解开自然的束缚,毁坏自然的剑囊一样,魂魄 走向哪里,形体也跟着走向哪里。

孟孙才的死:本身就是一场梦

《庄子》之《大宗师》

颜回问孔子说:“孟孙才的母亲死了,他没有掉眼泪,心不觉难过,居丧不悲哀。三种悲哀的表示,他一项都没有,反而以善于居丧闻名鲁国,这不是虚有其名吗?”

孔子答道:“孟孙才已经尽了居丧之道,他比知道丧礼的人更精进了一层。丧事本应简化,只是世俗难以办到,而他已经有所简化了。他不知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不知迷恋生前,也不知追求死后;仅把生死看做物的变化,一味听从那不可知的演变而已。”

“人的形体无时不在变化,哪能晓得那不变化的是什么。人的精神是不变的,又哪里晓得那形体已变化了呢。我和你还是在梦中啊!孟孙氏突然遇着形体上的变化,却并不以此连累他的心神。他以为,形体上的变化并不是真死,而是搬了新居。他之所以哭,乃是随别人哭而哭,他的心却是毫无感觉可言。”

“人们常以暂有的形体说道:‘这是我!这是我!’其实,这个‘我’果真是自己吗?譬如你曾梦作鸟在空中翱翔,梦作鱼在水底戏游,那么在这里和我谈话的你,是醒着的你,还是做梦的鱼鸟?”

“偶然碰到如意的事,来不及笑;真正从内心发出的笑声,事先也来不及安排。因此,唯有安于造物者的安排,忘却生死,顺着自然的变化,才能进入虚无的境界,与天合为一体。”

庄子梦为蝴蝶

《庄子》之《齐物论》

从前,我(庄周)曾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活生生的蝴蝶,在花丛间高兴地飞舞着,那时候的我,丝毫不知自己就是庄周。醒来后,看见自己仍是人形,不觉迷惑半晌:到底是我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我和蝴蝶一定有分别了。

但是在梦里,我和蝴蝶,何尝有分别?说我是蝴蝶可以,说蝴蝶是我又有什么不可?这就叫做“物化” ——形象的变化。

广成子论不朽

《庄子》之《在宥》

黄帝在位十九年,教令通行天下,民心因而归向。一天,黄帝听说广成子在崆峒山上隐居,便亲自去看他,说:“听说先生已经达到至道的境界,请问至道的精气是什么?我想用天地的精气,助长五谷的成熟,以养百姓;又想调和阴阳,以顺万物的情性。”

广成子说:“你所问的,是万物的本质;你想做的,却是摧残万物。自你治理天下以来,云气没有集中就下雨;草本没有枯黄便凋落;日月的光辉,也逐渐昏暗不明。像你这样浅陋的心志,又有什么资格来谈至道的境界?”

于是黄帝躬身而退。回去后,便抛弃了王位,盖了一间清静的小屋,坐在洁白的茅草上静思。这样过了三个月,他又来拜望广成子。

广成子朝南而卧,黄帝顺着下风,跪行而上,深拜叩头说:“先生已达至道的境界,请问如何修身才可以长久生存?”

广成子惊奇地坐起来,说道:“问得好!来!我告诉你至道的境界。至道的精气,幽远而不可穷究;至道的极境,细微而无法看见。”

“不要求去看,不要求去听,专一精神,清静无为,形体自然会走向正道;必定要静寂,必定要清心,不要劳动你的形体,不要动摇你的精神,自然就可以长生。”

“因为,眼睛不看,耳朵不听,心里就不会思虑,精神自会与形体冥合,形体也就长生了。不要动摇你的心志,不要因外物而动心,因为多用心智,乃是祸害的根源。”

“如果能做到这些,我定助你上太虚的空中,进至阳的境地;我还会引你到幽远寂寥的至阴之地。天地万物各有功用,阴阳两气也各守其根!你只要注意修身,万物自会茁壮,又何必劳心为它经营?我就是因为专处于恬淡的境地,所以至今一千二百岁了还不见衰老。”

黄帝再三叩头说:“广成子可说是和天同体了。”

广成子又说:“来,我再告诉你:万物的变化没有穷尽,世人却以为有终始;万物的变化不可测量,世人却以为是有极限。得到我‘道’的人,在上可以为皇,在下可以为王;丧失我‘道’的人,活时只能看日月之光,死后也不过是一堆土壤。”

“如今万物生于土地葬于土地,而我却要带着你,经无穷的道途,游无垠的旷野。我和日月一样光明,和天地同样长久。在我之前,万物泯然而不知;在我之后,万物更是昏暗而无识。众人认为有生有死,所以必有死尽的一天;唯有了解生死如一的我,方能永远长存。”

至道的人不会受到伤害

《庄子》之《秋水》

河伯说:“既如此,道有什么可贵的呢?”

北海若答道:“知道大道的,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必能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不会让外物来伤害自己。至德的人,火不能烧死他,水无法淹死他,寒暑也损害不了他,禽兽更伤不了他。这并不是说靠近它们而不受损伤,乃是因为他能辨别安宁和危险;安守穷困和通达;进退都非常小心,所以才没有物能伤害他。”

猜你喜欢
  景公为泰吕成将以燕飨晏子谏第十二·晏婴
  制役第二十二·徐干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六·周祖谟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章 治大国·林语堂
  卷十·惠栋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目录·王顼龄
  卷二十五下·朱熹
  卷三十六·王与之
  草人/羽人·佚名
  原官第十·尉缭
  卷三百八十四·佚名
  卷七十九·道世
  梵网经与千钵经抉隐·太虚
  大乘起信论略释·太虚
  说无垢称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荒村·闻一多

    ……临淮关梁园镇间一百八十里之距离,已完全断绝人烟。汽车道两旁之村庄,所有居民,逃避一空。农民之家具木器,均以绳相连,沉于附近水塘稻田中,以避火焚。门窗俱无,中以棺材或石堵塞。一至夜间,则灯火全无。鸡犬豕等觅食野间,亦

  • 卷二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卷二十预宴八十八人诗一百首【防军校】富桑阿【年七十】临郊台在广阳四出陛千步?缭红墙森寳坊帝车葢位中央此是功成郊劳处辛巳丙申行両度昆蒙已絷狼防颈笻莋尽扫蚳蝝戸防勲慿

  • 卷七百三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一胡宿【以下四人或云宋人诸本竝附唐末今仍旧】胡宿唐末人诗十九首津亭津亭欲阕戒棠舟五两风来不暂留西北浮云连魏阙东南初日满秦楼层城渺渺人伤别芳草萋萋客倦游平乐旧欢收不得更凭

  • 卷一·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一太宗帝姓李氏讳世民高祖第二子高祖起义兵拜右领大都督封炖煌郡公徙封赵国公高祖受禅拜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海内渐平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杜如晦等十有八人为学士与之讨

  • 卷四·邓雅

    ●钦定四库全书玉笥集卷四(明)邓雅 撰○七言律诗美新淦曹明府招圣德如天极海涯县公凫舄到荒遐金陵地接二千里紫淦春囘十万家案牍庭中飞鸟雀弦歌城外种桑麻才名不独传京国庾岭南来衆口夸寄毛弘济时寓玉笥山中昔年为客厌

  • 1949──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郭廷以

      1﹐1(一二,三)   甲、蔣總統發布文告,願與共黨商討恢復和平方法,以無害於國家獨立完整,不違反憲法,確保中華民國國體及法統,確保軍隊,維持人民自由的生活方式為條件,如和平實現,不計個人進退出處。如共黨無和平誠/意,即與周旋

  • 第六回 许优待全院集议 允退位民国造成·蔡东藩

      却说清太保世续,召袁总理世凯入宫,当由隆裕后问及优待条件,曾否寄往南方?袁总理答云:“未曾。”明明是欺弄孤儿寡妇,安有外人尽知,尚说未曾寄往耶?隆裕后凄然道:“这个局面,看来是难免了,烦你寄去交议罢。”袁总理道:“事关

  • 卷之二百五十四·佚名

    洪武三十年秋七月庚戌朔享太庙○置都知监秩正四品掌内府各监行移一应关支勘合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又置银作局掌造内府金银器用设大使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从五品○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八·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蔡忠怀公确传实録元佑八年正月甲申英州别驾新州安置蔡确卒确字持正泉州进江人父黄裳徙陈州确有智数尚气不护细行少登进士第为邠州司理叅军陜西转运使薛向始欲按其赃污既至见确姿状秀伟召与语竒之更加延誉

  • 文宣纪·李百药

    显祖文宣皇帝讳洋,字子进,高祖第二子,世宗同母弟。帝身体有鳞,两个脚后跟,不喜好游戏,沉着有风度。高祖曾试探着考察几位儿子的理事能力,让他们各自整治一堆乱丝,只有帝一个人独自抽出刀来将丝斩断,说:“乱,就应该斩。”高祖赞同

  • 曹宪传(附许淹等传)·刘昫

    曹宪,扬州江都县人。在隋朝任官做秘书学士。常常聚集生徒传授学业,有弟子数百人。当时公卿以下官员,也多向他从师受业。曹宪还精通各家文字学书籍,从汉代杜林、卫宏以后,古文几乎泯灭绝迹,由曹宪文字学得以复兴。隋大业年间

  • 卷二十 秦誓第三十二·孔颖达

    秦穆公伐郑,遣三帅帅师往伐之。○事见鲁僖公三十三年。三帅,谓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帅,色类反,下注同。晋襄公帅师败诸崤,崤,晋要塞也。以其不假道,伐而败之,囚其三帅。○崤,户交反。塞,悉代反。假,工下反。还归,作《秦誓》。

  • 思不出其位·孔子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 【读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

  • 卷十三(法眼宗)·佚名

    教外别传卷十三(法眼宗)南岳下八世清凉文益禅师(罗汉琛法嗣)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抵福州参长庆。不大发明。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炉次。地藏问。此行何

  • 偶阅理想与文化的随感·太虚

    颓朽的闲心,得一书以放观,有如鱼徐游水中之乐。卫立民送来理想与文化的创刊号和第二期,展阅竟不忍释手,乃把随阅随感到的写一些。唐君毅创刊上的“道德之实践”,和第二期上的“世界之肯定”,当是其“人生之路”一书中一贯的

  • 摄大乘论释论 第八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论 第八卷世亲菩萨造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增上戒学胜相胜语第六论曰。如是说因果修差别已。此中增上戒胜相云何可见。如经说。菩萨地中诸菩萨所受禁戒。若略说有四种胜相故名胜相应知。谓差别胜

  • 谐噱录·朱揆

    古代民间笑话作品集。唐朱揆纂。书已佚,明刊《雪涛谐史》存43则。清顺治刊《说郛》则作“唐刘纳言撰”,《唐书·艺文志》载刘纳言另有《俳偕集》15卷,《说郛》有误。著名笑话《故是一凤》(记邓艾口吃)、《渐至佳境》(

  •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佚名

    一卷,元魏吉迦夜译。说菩萨十地之治法。最胜王经净地陀罗尼品之别译也。